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东方造园论》和英国早期使团的中国园林书写看中国形象的变迁
1
作者 裴云 《国际汉学》 2024年第5期83-92,157,共11页
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初,随着英中交流的渐进发展,中国形象在英国的接受历经重要变迁,以往欧洲传教士所塑造的东方文明古国的中国形象在英国旅华游记中不断被消解。中国园林是既往书写里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元素,也是英国旅华游记对中国形... 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初,随着英中交流的渐进发展,中国形象在英国的接受历经重要变迁,以往欧洲传教士所塑造的东方文明古国的中国形象在英国旅华游记中不断被消解。中国园林是既往书写里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元素,也是英国旅华游记对中国形象的消解中最晚涉及的部分。探究中国园林形象在这些记录中的变迁,可以窥见英国社会对清朝态度的微妙而复杂的转变,该变化是由英国在此特殊历史时期的社会整体想象以及英国身份意识的不断高涨所推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园林 钱伯斯 《东方造园论》 马戛尔尼 阿美士德使团 英国身份意识
下载PDF
黑人身份构建与英国性改变——评《当代英国黑人小说中的身份认同问题研究》
2
作者 焦子珊 《语言教育》 2023年第2期124-130,共7页
《当代英国黑人小说中的身份认同问题研究》(2022)以20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的当代英国黑人小说为研究对象。该书从英国黑人移民的身份构建与英国性的改变两个角度展开论述,前者主要探究英国黑人移民在英国社会中挣扎求存,实现身份构建的... 《当代英国黑人小说中的身份认同问题研究》(2022)以20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的当代英国黑人小说为研究对象。该书从英国黑人移民的身份构建与英国性的改变两个角度展开论述,前者主要探究英国黑人移民在英国社会中挣扎求存,实现身份构建的过程;后者则探究了黑人移民在英格兰性向英国性转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书中蕴含的黑人移民身份构建和英国性改变不仅与英国黑人小说的成长主题相契合,而且影射出当今英国社会的成长与重塑,为国内研究当代英国黑人小说的新视角提供了重要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英国黑人小说中的身份认同问题研究》 黑人身份构建 英国性改变
下载PDF
《珊瑚岛》中的福音教化观念与英国民族性建构
3
作者 陈兵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9-46,共8页
英国维多利亚中期历险小说作家罗伯特·巴兰坦的名作《珊瑚岛》,讲述了三个秉性不同的英国少年遭遇船难后在南太平洋海岛上的生活经历及其对土著的改造,体现了当时福音教化的观念。通过对三个虔诚、勇敢的英国少年的刻画,小说构建... 英国维多利亚中期历险小说作家罗伯特·巴兰坦的名作《珊瑚岛》,讲述了三个秉性不同的英国少年遭遇船难后在南太平洋海岛上的生活经历及其对土著的改造,体现了当时福音教化的观念。通过对三个虔诚、勇敢的英国少年的刻画,小说构建了文明理性、具有虔诚的宗教信仰与绅士精神,同时秉持自由帝国主义理念的英国民族身份。小说在回应英国维多利亚中期社会潮流的同时也协助强化了英国社会的自我形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兰坦 《珊瑚岛》 福音教 自由帝国主义 英国民族身份
下载PDF
英国文学中的“中国元素”与英国民族身份建构 被引量:1
4
作者 黄青青 《长春大学学报》 2018年第9期48-54,共7页
英国民族身份建构是"英国性"的一部分。英国14到19世纪的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元素,对英国构建强大独立的民族身份起到了榜样的激励作用。这些英国作家虽然从未踏足过中国,但是他们作品中的"东方乌托邦"这一中国形象,... 英国民族身份建构是"英国性"的一部分。英国14到19世纪的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元素,对英国构建强大独立的民族身份起到了榜样的激励作用。这些英国作家虽然从未踏足过中国,但是他们作品中的"东方乌托邦"这一中国形象,寄托了英国渴望建构强大独立的民族身份的政治愿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文学 中国元素 英国民族身份建构 英国
下载PDF
我国解放前新西兰文学译介之考察与评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刘略昌 《英语研究》 2014年第3期19-26,共8页
我国解放前的新西兰文学译介始于1923年徐志摩《哀曼殊斐儿》的发表。继徐志摩之后,陈西滢、沈雁冰、凌淑华等人也纷纷在报刊上或翻译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或撰文对曼斯菲尔德进行评介,由此掀起了译介曼斯菲尔德和新西兰文学的一股热... 我国解放前的新西兰文学译介始于1923年徐志摩《哀曼殊斐儿》的发表。继徐志摩之后,陈西滢、沈雁冰、凌淑华等人也纷纷在报刊上或翻译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或撰文对曼斯菲尔德进行评介,由此掀起了译介曼斯菲尔德和新西兰文学的一股热潮。从整体上来看,此时新西兰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主要围绕曼斯菲尔德展开,其译介成果极力强调曼斯菲尔德的英国身份和刻意凸显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成就。在我国解放前对新西兰文学的译介中,徐志摩等重要作家扮演了引领者的角色,一些主要报刊和出版社起到了推动者的作用。尽管由于时代的因素存在诸多不足和局限,但解放前新西兰文学在我国的译介却构成了中国新西兰文学译介和研究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环,它对包括徐志摩、凌淑华等在内的一批中国作家产生了一定影响,也为后来我国对新西兰文学的译介和接受做好了前期的准备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西兰文学 曼斯菲尔德 英国身份 短篇小说
下载PDF
黑与白的交汇——论安德里娅·利维的《小岛》中的双重叙事 被引量:1
6
作者 蔡晓燕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69-72,共4页
作为英国少数族裔作家群体中的新生力量,牙买加裔作家安德里娅·利维可谓成绩显著,其代表作《小岛》更被视为移民文学的新胜利。在小说中,利维采用双重叙事策略,从黑人移民和英国白人的双重视角呈现了英国社会在进入多元化时代... 作为英国少数族裔作家群体中的新生力量,牙买加裔作家安德里娅·利维可谓成绩显著,其代表作《小岛》更被视为移民文学的新胜利。在小说中,利维采用双重叙事策略,从黑人移民和英国白人的双重视角呈现了英国社会在进入多元化时代前后的真实状态并反映了在这一历史时刻下黑白双方的精神创伤和身份困惑。本文将探讨小说中蕴含的黑白双重声音,并进一步分析作者如何借助双重叙事策略来重新审视英国历史,思考黑白双方的关系以及重构英国身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岛》 双重叙事 历史重构 英国身份 文化杂糅
下载PDF
《海盗》中的北欧文化书写:司各特的英国国家身份建构观
7
作者 陈彦旭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13-133,共21页
英国国家身份在十九世纪的建构得益于对苏格兰和维京文化等欧洲边缘文化的吸纳,这一过程中既有对异族浪漫化的表现,也有刻板化的描写,在司各特的《海盗》中则体现为对挪威人充满矛盾的书写。一方面他让苏格兰站在英格兰一方,以设得兰岛... 英国国家身份在十九世纪的建构得益于对苏格兰和维京文化等欧洲边缘文化的吸纳,这一过程中既有对异族浪漫化的表现,也有刻板化的描写,在司各特的《海盗》中则体现为对挪威人充满矛盾的书写。一方面他让苏格兰站在英格兰一方,以设得兰岛为对立面,强制将"进步观念"推销给设得兰岛上的挪威原住民,凸显了包含苏格兰的英国国家主义;另一方面,苏格兰"内部殖民"启蒙事业的失败又暗含着对英帝国的批判。司各特在小说中塑造的"英格兰-苏格兰-野蛮的外圈"这一文化结构将苏格兰置于一个独特的"中间位置",揭示了英国海外殖民与英国内部殖民在早期现代历史上紧密交织、相互作用的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欧文化 进步观念 苏格兰启蒙 英国国家身份
原文传递
“黑夜的人类狂乱”--二战后女性诗人英语诗歌的创作主题
8
作者 崔丹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8年第2期72-76,共5页
二战后女性诗人英语诗歌创作以其独特视角关注战争与人的关系,尤其从国家、民族和性别视角出发关注战争分别对英国国民与他国国民所带来的创伤。诗人通过诗歌书写对遭受战争苦难的受害者表达怜悯与同情时,也展现出诗人以诗歌创作参与英... 二战后女性诗人英语诗歌创作以其独特视角关注战争与人的关系,尤其从国家、民族和性别视角出发关注战争分别对英国国民与他国国民所带来的创伤。诗人通过诗歌书写对遭受战争苦难的受害者表达怜悯与同情时,也展现出诗人以诗歌创作参与英国国家身份建构的过程,表达了对犹太人的隐忍精神和中国人抗争精神的赞扬,对女性独立自主精神的钦佩,并理性反思战争本质,其中尽显人文主义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战后女性诗人 英语诗歌 英国国家身份建构 创伤书写 人文主义
下载PDF
Agency Fluctuations and Identity Transformations in Chinese English-Majors on Their Learning Trajectories
9
作者 Qiuming LIN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21年第4期488-505,590,共19页
This paper explores agency fluctuations and identity transformations in Chinese English-majors and how they are related to the process of English learning. By tracing a group of students for four years in a Chinese un... This paper explores agency fluctuations and identity transformations in Chinese English-majors and how they are related to the process of English learning. By tracing a group of students for four years in a Chinese university and conducting qualitative analyses to their oral narrations of learning experiences at different periods, the study has found that most participants started and ended their university life at relatively high levels of agency, with inevitable ups and downs in between. Agency fluctuations in the learners are the result of their identity positioning and repositioning within a complex and ever-changing context. Concordant or conflicting identities may co-exist within an individual learner and keep changing across different situations. Learner identities will cause increase or reduction in their investment in English learning, while their learning experience will in turn reinforce or undermine their identities. The study sheds light on the intricate relationships between agency, identity a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herefore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English learning and teaching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arner agency learner identity English learning Chinese English-majors oral narratives of learning experiences
下载PDF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Teachers' Attitudes Toward Identity and Teacher Autonomy
10
作者 Lina QIAN Haiquan HUANG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19年第1期60-78,137,共20页
Teacher identity formation provides a direc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utonomy(Huang&Benson,2013).However,the process of identity formation is complex and how this process influences teacher autonomy has not been... Teacher identity formation provides a direc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utonomy(Huang&Benson,2013).However,the process of identity formation is complex and how this process influences teacher autonomy has not been sufficiently studied.To contribute to knowledge in this field,the present study investig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attitudes toward teacher identity and teacher autonomy.We first observed 14 Chinese College English teachers’classroom teaching.Following that,we conducted stimulated recall interviews with all the teachers to pinpoint their autonomous practices.Finally,we conducte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to investigate these teachers’attitudes toward their identities.One of the main findings was that the teachers who held a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 their professional identity were more autonomous in their teaching practices than those with a negative attitude.The findings invite us to conclude that teachers’attitudes toward their professional identity are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teacher autonom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ese College English teachers teacher identity teacher autonomy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