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估英国文学中的道德哲学——刘意青教授访谈录 被引量:3
1
作者 邹赞 欧光安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7,2,共5页
本文是对北京大学刘意青教授的访谈录。作为国内英国文学、加拿大文学和《圣经》文学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刘意青教授以英国文学的发展脉络为线索,聚焦于18世纪英国小说,深入探析了英国文学中的道德哲学。此外,刘教授结合文学批评实践,... 本文是对北京大学刘意青教授的访谈录。作为国内英国文学、加拿大文学和《圣经》文学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刘意青教授以英国文学的发展脉络为线索,聚焦于18世纪英国小说,深入探析了英国文学中的道德哲学。此外,刘教授结合文学批评实践,详细区分了道德哲学与道德说教,并对国内18世纪英国文学研究以及多元文论和多元文化主义的当下困境提供了独到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哲学 道德说教 18世纪英国文学 多元文化主义
下载PDF
英国18世纪罪犯传记概观:叙事类型与研究范式
2
作者 陈后亮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1-60,157,共11页
18世纪英国罪犯传记虽然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高度模式化倾向,但作为一种风格鲜明的通俗文学体裁,它们既是那个时代的文化症候,反映了某种社会焦虑,又以一定的方式参与和影响着那个时代的文化、道德、政治话语构建。本文主要梳理了罪犯传... 18世纪英国罪犯传记虽然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高度模式化倾向,但作为一种风格鲜明的通俗文学体裁,它们既是那个时代的文化症候,反映了某种社会焦虑,又以一定的方式参与和影响着那个时代的文化、道德、政治话语构建。本文主要梳理了罪犯传记的四种研究范式,虽然它们基本都沿用了把对象历史化、语境化的研究思路,但对罪犯传记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功能给出了不同评价。这有助于我们思考解读18世纪罪犯传记,同时也为英国文学研究开辟一片新的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罪犯传记 18世纪英国文学 小说的兴起 研究范式
原文传递
屈辱中的“风采”:笛福的“罗克珊娜”与陈寅恪的“柳如是”形象比较
3
作者 费小平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5期75-81,共7页
笛福在小说《罗克珊娜》(1724)中塑造的"小三"形象"罗克珊娜"与陈寅恪在为明末才女柳如是"沉冤昭雪"的传记文学作品《柳如是别传》(1953-1963)中塑造的"小三"形象"柳如是"(亦称"... 笛福在小说《罗克珊娜》(1724)中塑造的"小三"形象"罗克珊娜"与陈寅恪在为明末才女柳如是"沉冤昭雪"的传记文学作品《柳如是别传》(1953-1963)中塑造的"小三"形象"柳如是"(亦称"河东君"),以各自发自内心的禀性、才情,共同保持着"屈辱"中的动人"风采"。她们均具备非同寻常的智慧,重情重义且怀感恩之志,挑战男性性别且与男人"试比高"。但来源于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物在行为动机上有所差异:(1)罗克珊娜的智慧("算计")背后隐含着浓郁的商品经济意识;柳如是的智慧("行贿")背后涌动的是一种踏破铁蹄、上下寻觅的真爱。(2)罗克珊娜的情义背后是金钱,是功利;柳如是注重的情义隐含着"人贵物贱""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儒家人本思想。(3)罗克珊娜挑战男性,是打"自由"之名,行钱财之实;柳如是身着男装,挑战男性,是对牧斋君身上体现的博学、智慧的儒雅之气的顶礼膜拜。对二者的跨国、跨语、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对于英国18世纪文学、中国现代传记文学及比较文学平行研究、陈寅恪研究有着不容忽视的学术价值及文本化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辱中的“风采” 笛福“罗克珊娜” 陈寅恪“柳如是” “小三”形象 英国18世纪文学 中国现代传记文学 比较文学平行研究
下载PDF
风流妇的“误读”与重写——《罗克珊娜》与复辟经典喜剧的互文性解读
4
作者 李尼 王爱菊 《语言教育》 2022年第4期100-110,共11页
《罗克珊娜》蕴含的多重复辟线索提供了将其与复辟文本进行互文性解读的必要性。从文本之间的狭义互文观出发,《罗克珊娜》的“男女人”与复辟经典喜剧的“美德女帮”在反抗父权、人际操控上相互指涉;从文本与历史语境的广义互文观来看... 《罗克珊娜》蕴含的多重复辟线索提供了将其与复辟文本进行互文性解读的必要性。从文本之间的狭义互文观出发,《罗克珊娜》的“男女人”与复辟经典喜剧的“美德女帮”在反抗父权、人际操控上相互指涉;从文本与历史语境的广义互文观来看,罗克珊娜与复辟宫廷女性相互影射。互文理论中“误读”与重写观点的提出,重新树立了作者的功用。置于共时的层面,《罗克珊娜》的形成受到了复辟文本的影响,同时笛福作为作者/读者对复辟文本中风流妇形象的“误读”与重写加入了自我的批判,确立了复辟文本的经典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克珊娜》 笛福 复辟经典喜剧 互文 女性形象 18世纪英国文学
下载PDF
《罗马帝国衰亡史》译文推敲
5
作者 吕大年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70-79,共10页
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第15章论述了基督教的兴起,1964年译成汉语,流行中国已近半个世纪。但是译文中的错误很多,至今未获改正。这里选出14条例子,大都涉及对基督教的史实和对吉本所处时代的文化背景的误解。其他错误尚有不少,因为... 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第15章论述了基督教的兴起,1964年译成汉语,流行中国已近半个世纪。但是译文中的错误很多,至今未获改正。这里选出14条例子,大都涉及对基督教的史实和对吉本所处时代的文化背景的误解。其他错误尚有不少,因为多是语言方面的误解,未遑论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本 早期基督教 18世纪英国文学 嘲讽 翻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