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47年国立英士大学的迁校风潮
1
作者 王瑞瑞 《近代史学刊》 2023年第2期278-292,311,共16页
英士大学作为“战时新生”高校,复员时期在校址“变动”的博弈中无奈迁址金华。现实困境使师生一度掀起“迁校风潮”,两次晋京抗争。其间教育部、浙江省政府多次进行调处,最后以教育部解决校长问题而勉强化解,学潮黯然落幕,校址却无果... 英士大学作为“战时新生”高校,复员时期在校址“变动”的博弈中无奈迁址金华。现实困境使师生一度掀起“迁校风潮”,两次晋京抗争。其间教育部、浙江省政府多次进行调处,最后以教育部解决校长问题而勉强化解,学潮黯然落幕,校址却无果而终。与以往颇受关注的由中共主导的政治性学潮有所不同,此次学潮自始至终都围绕校址问题展开,体现了战后国民党在教育资源配置上的“失策”及由此引发的学界矛盾与纠葛,折射了学潮与民国政治的多面及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立英士大学 迁校风潮 高校复员
下载PDF
“压力”“动力”“阻力”--抗战时期英士大学新建原因初探
2
作者 王瑞瑞 《西部学刊》 2022年第18期122-126,共5页
全面抗战以后,为通过教育资源大转移的方式保障高等教育的发展,各大高校纷纷内迁至“大后方”,由此,原高校所在省区面临着高等教育资源“抽空”的“压力”。以浙江省为例,4所高校3所迁走,部分大学生无法随迁、中等教育发展催生的升学需... 全面抗战以后,为通过教育资源大转移的方式保障高等教育的发展,各大高校纷纷内迁至“大后方”,由此,原高校所在省区面临着高等教育资源“抽空”的“压力”。以浙江省为例,4所高校3所迁走,部分大学生无法随迁、中等教育发展催生的升学需求,以及收容和救济了大量来自战区的失学学生,进一步加大高校资源匮乏的“压力”,创办一所新大学有着多方“动力”,于是浙江省于1938年提出建立浙江战时大学。但国民政府教育部以“校名不妥”为由拒之。后来以与蒋介石和教育部长陈立夫渊源极深的国民党元老陈英士的名字定为校名,最终英士大学得以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高校内迁 英士大学 建立原因
下载PDF
试析抗战时期中国大学的历史使命 被引量:1
3
作者 许高勇 《兰台世界(上旬)》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32-33,共2页
抗战时期,浙江建立英士大学。在苦难中成长的英士大学历经颠沛流离,不断发展壮大,为战后培养大批人才,体现中国大学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 抗日战争 英士大学 历史使命
下载PDF
民国时期浙医与浙大的两次合并尝试(六)
4
作者 陶仁人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24-124,共1页
1943年4月,英士大学由“省立”升格为“国立”,成为继浙江大学之后浙江省内第二所国立大学。但到了1945年7月,英士大学医学院停办。医学院未毕业学生大部分并入浙江医专上课。按照当时的学制,医专与医学院的学生培养要求是不一样的。为... 1943年4月,英士大学由“省立”升格为“国立”,成为继浙江大学之后浙江省内第二所国立大学。但到了1945年7月,英士大学医学院停办。医学院未毕业学生大部分并入浙江医专上课。按照当时的学制,医专与医学院的学生培养要求是不一样的。为解决英大医学院学生转学问题,浙江医专建议将医专升格为学院,但教育部不同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院学生 国立大学 升格 民国时期 医专 英士大学 转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