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析英格玛·伯格曼影视版歌剧《魔笛》中的亲密性
1
作者 王昕 《黄河之声》 2024年第2期142-145,共4页
瑞典国宝级导演伯格曼在6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执导了近70部电影,然而,许多人并不了解的是,他不仅是一名出色的电影导演,也是一名杰出的戏剧与歌剧导演。他所执导的歌剧电影《魔笛》斩获了1976年BAFTA电视奖的最佳外国电视节目奖,并在2006... 瑞典国宝级导演伯格曼在6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执导了近70部电影,然而,许多人并不了解的是,他不仅是一名出色的电影导演,也是一名杰出的戏剧与歌剧导演。他所执导的歌剧电影《魔笛》斩获了1976年BAFTA电视奖的最佳外国电视节目奖,并在2006年莫扎特诞辰250周年之际被评为电影版莫扎特歌剧的代表作之一。(1)尽管这部电影歌剧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和可观的票房,但尚未得到音乐界的广泛关注。目前,仅有几位学者对这部电影表现出了研究兴趣。英国作家杰里米·坦布林在专著《歌剧、意识形态和电影》(Opera, Ideology and Film)中从性别、政治和文化的角度探索了这部电影所蕴含的社会意义。美国音乐学家玛西亚·西特伦则在文章《电影之声》(Voicing the Cinema)中讨论了伯格曼的《魔笛》与声音中心主义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剧电影 英格玛·伯格曼 魔笛 亲密性
下载PDF
灵与肉:生命的双翅——英格玛·伯格曼电影剧作主题论 被引量:2
2
作者 何平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89-95,共7页
“上帝”、“死亡”与“爱”是伯格曼一生钟爱的电影剧作主题 ,他童年时代便养成的独特心理结构及人格对此有深刻影响。其剧作所显示的深厚人文关怀对中国电影艺术极具启发意义。
关键词 英格玛·伯格曼 电影剧作 主题思想 心理结构 人格 人文关怀 瑞典 编导 上帝主题 死亡命题 爱主题
下载PDF
论英格玛·伯格曼电影的“两希”文明底蕴 被引量:1
3
作者 潘汝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7-57,共11页
在对"两希"文明和谐平衡这一西方文化理想的呼唤中,英格玛·伯格曼(Ingmar Bergman)用精彩的镜像语言,对一系列具有浓重宗教色彩和终极意义的主题展开了富有里程碑意义的阐释。这种阐释,只有放在"两希"文明的... 在对"两希"文明和谐平衡这一西方文化理想的呼唤中,英格玛·伯格曼(Ingmar Bergman)用精彩的镜像语言,对一系列具有浓重宗教色彩和终极意义的主题展开了富有里程碑意义的阐释。这种阐释,只有放在"两希"文明的背景中,才能获得较为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更为深刻的理解。温暖的童年经验,使得将"全部创作建立在童年印象基础上"的伯格曼,获得了汲取各种文化给养的能力和兼容并蓄的潜质;伯格曼从基督教的"罪与罚"中超拔出来,在"意识"与"良知"、"知"与"行"统一融合的人生和艺术道路上,推进着理性与信仰殊途同归的进程;在个体精神的层面上,伯格曼与存在主义达成一致,将审美境界与宗教境界、艺术与神圣存在相互交融,以"在静穆中激荡"的影像风格,传达着"两希"文明相互包容的哲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洲电影 英格玛·伯格曼 “两希”文明 基督教 存在主义
下载PDF
生命的伪饰与存在的真相——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的作品主题探究
4
作者 潘汝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94-202,共9页
人类存在的真相是现代艺术孜孜探求的主题。作为现代电影艺术的代表人物,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深入绝望之境、危险地带,以影像的方式揭开语言的一切伪装,暴露出人类真实的生存状况,展示了"由白痴讲述,熙攘而疯狂"的生... 人类存在的真相是现代艺术孜孜探求的主题。作为现代电影艺术的代表人物,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深入绝望之境、危险地带,以影像的方式揭开语言的一切伪装,暴露出人类真实的生存状况,展示了"由白痴讲述,熙攘而疯狂"的生存篇章。《假面》、《秋天奏鸣曲》、《傀儡生命》等作为伯格曼各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以"恶之花"的形式绽放,表明了这位电影导演这样的艺术诉求:揭开语言伪饰的生命假面,穿越"性"在权力要挟下言说的疯狂幻象,让汹涌在那貌似欢快的奏鸣曲下的骨肉相残的惊涛骇浪直抵人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格玛·伯格曼 《假面》 《秋天奏鸣曲》 《傀儡生命》 存在的真相
下载PDF
英格玛·伯格曼电影的主观化倾向
5
作者 尹耀东 赵佳瑞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0期110-112,共3页
英格玛·伯格曼是瑞典国宝级的导演,从《处女泉》到《秋日奏鸣曲》,伯格曼均以主观化、内倾性的视听语言处理这些不同的题材,呈现出了存在的真实形态,并以其深刻性与普世性建构着自身的力量。伯格曼作品之深奥在于它牵连着整个西方... 英格玛·伯格曼是瑞典国宝级的导演,从《处女泉》到《秋日奏鸣曲》,伯格曼均以主观化、内倾性的视听语言处理这些不同的题材,呈现出了存在的真实形态,并以其深刻性与普世性建构着自身的力量。伯格曼作品之深奥在于它牵连着整个西方文化世界,电影中涉及大量关于上帝之死与宗教的当代意义、理性失格与存在的显现等话题,但又均以艺术化、伦理化的方式予以呈现,使电影在理性与艺术之间获得了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格玛·伯格曼 视听 神命论 理性与身份
下载PDF
英格玛·伯格曼电影的主题
6
作者 伍巧芳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3期32-33,共2页
电影的形式固然重要,但僵化的形式往往容易使人产生"审美疲劳"。那种缺乏主题深度探讨的形式只能算做一个空洞的摆设,经不起琢磨和推敲。在这种情形下,对英格玛.伯格曼这位艺术电影大师进行深入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文章从伯格曼电影... 电影的形式固然重要,但僵化的形式往往容易使人产生"审美疲劳"。那种缺乏主题深度探讨的形式只能算做一个空洞的摆设,经不起琢磨和推敲。在这种情形下,对英格玛.伯格曼这位艺术电影大师进行深入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文章从伯格曼电影的主题开掘入手,结合影片进行具体分析,详细阐释他是如何用一些简单的形式去发掘一系列深刻主题的。择其优点来比较和反观当代的中国电影,不失为一种有益的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格玛·伯格曼 主题 发掘
下载PDF
“摩灯”的力量——英格玛·伯格曼电影剧作主题论
7
作者 何平华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69-71,共3页
作为20世纪现代电影最杰出的编导———英格玛·伯格曼除了一生孜孜不倦地迷恋于上帝、生、死及爱恋这些生命终极意义命题的探讨外,对影像艺术自身的探索也成为他钟爱的主题。剧作《魔术师》以心理学为视点揭示了艺术的假定性和欺... 作为20世纪现代电影最杰出的编导———英格玛·伯格曼除了一生孜孜不倦地迷恋于上帝、生、死及爱恋这些生命终极意义命题的探讨外,对影像艺术自身的探索也成为他钟爱的主题。剧作《魔术师》以心理学为视点揭示了艺术的假定性和欺骗性。《假面》则探索了艺术创造、艺术品与艺术接受之间的依赖性、互补性关系。而《芳妮与亚历山大》则更多地从艺术社会学着眼,表达了伯格曼对宗教与艺术的两种情感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格玛·伯格曼 电影剧作 艺术主题 生命体验
下载PDF
不做男性凝视的原料——英格玛·伯格曼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被引量:1
8
作者 王玉良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4期126-127,共2页
毫无疑问,瑞典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是世界电影史中的重量级导演,他曾经和费里尼与塔尔科夫斯基一起把欧洲艺术电影推到了最高峰。他的电影对人性探讨所达到的深度,至今很少有人能够企及。在对两性间的情感问题进行开掘时,伯格曼... 毫无疑问,瑞典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是世界电影史中的重量级导演,他曾经和费里尼与塔尔科夫斯基一起把欧洲艺术电影推到了最高峰。他的电影对人性探讨所达到的深度,至今很少有人能够企及。在对两性间的情感问题进行开掘时,伯格曼用一种异样的眼光审视了现代女性的生存困境,塑造了一系列典型的女性形象,为女性主义开掘了更大的话语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格玛·伯格曼 女性形象 女性主义
下载PDF
技术理性与感性情感的碰撞——论英格玛·伯格曼《野草莓》中的精神信仰主题 被引量:5
9
作者 吴若菡 《戏剧之家》 2019年第15期91-92,共2页
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在电影《野草莓》中运用大量镜头特写、视听语言以及现实与梦境交织的意识流表现手法,思考了技术理性与感性情感的碰撞表达。在影片中,技术理性毁掉了伊萨克一生的幸福,他漠视与家人、朋友间情感的表达,陷入... 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在电影《野草莓》中运用大量镜头特写、视听语言以及现实与梦境交织的意识流表现手法,思考了技术理性与感性情感的碰撞表达。在影片中,技术理性毁掉了伊萨克一生的幸福,他漠视与家人、朋友间情感的表达,陷入冷漠与孤独之中。影片在逐层的抽丝剥茧中传达生命冷酷的外衣终究包裹着温暖外壳的真谛,揭示人类幸福的根源最终会被引向信仰的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草莓》 技术理性 信仰 英格玛·伯格曼
下载PDF
英格玛·伯格曼导演艺术浅析
10
作者 陈凝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120-122,共3页
通过分析和探讨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导演艺术风格的形成演变,细致论述了他的导演风格、影片风格、表演风格、镜语风格,并分析其成因。
关键词 英格玛·伯格曼 导演风格 表演风格 美学风格 镜语风格
下载PDF
浅析英格玛·伯格曼的电影创作
11
作者 范文 《商情》 2011年第52期187-187,共1页
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以其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和独特的电影风格,成为电影史上最受关注的导演之一。本文通过对伯格曼成长经历和家庭生活为出发点,浅析伯格曼的艺术创作和影片风格。
关键词 英格玛·伯格曼 作者电影 电影艺术
下载PDF
“魔灯”与“影像”灵魂——英格玛·伯格曼自传《魔灯》读解
12
作者 张红军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4-35,共2页
伯格曼作为编剧、导演、制片共拍摄制作75部影片,本年表影片色别:(黑白片:BW;彩色片:C);规格:mm;纵横比:1.33:1(常规);电视电影:TVmovie;
关键词 英格玛·伯格曼 魔灯 读解 自传
下载PDF
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
13
《财会通讯(上)》 北大核心 2007年第B12期38-39,共2页
瑞典当地时间7月30日,电影史上绝对顶级大师英格玛·伯格曼去世,享年89岁。英格玛·伯格曼,以简约的影像风格、沉郁的理性精神和对生与死、灵与肉、精神与存在等一系列问题的探索,成为世界史上为数不多的将电影纳入严肃哲... 瑞典当地时间7月30日,电影史上绝对顶级大师英格玛·伯格曼去世,享年89岁。英格玛·伯格曼,以简约的影像风格、沉郁的理性精神和对生与死、灵与肉、精神与存在等一系列问题的探索,成为世界史上为数不多的将电影纳入严肃哲学话题的人物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大师 理性精神 影像风格 电影史 生与死 灵与肉 世界史 英格玛·伯格曼
下载PDF
英格玛·伯格曼作品的叙事风格与主题研究
14
作者 郎滨 宋海燕 《宿州学院学报》 2019年第6期44-47,共4页
利用文本分析和叙事分析的方法,对英格玛·伯格曼导演的作品进行了研究,发现伯格曼的电影在叙事上、风格上受室内心理剧影响很大,其中淡化戏剧冲突、简化人物关系、对白冗长都是伯格曼擅用的叙事技巧。伯格曼常利用梦境把现实世界... 利用文本分析和叙事分析的方法,对英格玛·伯格曼导演的作品进行了研究,发现伯格曼的电影在叙事上、风格上受室内心理剧影响很大,其中淡化戏剧冲突、简化人物关系、对白冗长都是伯格曼擅用的叙事技巧。伯格曼常利用梦境把现实世界与精神世界连接起来,采用梦境-现实-幻觉交叉叙事的方式来探索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表达主题内涵。研究表明无处不在的孤独、充满背叛的爱情是伯格曼电影一贯的主题。阐释了伯格曼电影的社会意义和现世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格玛·伯格曼 叙事风格 主题内涵
下载PDF
英格玛·伯格曼的酒神与日神——伯格曼电影的希腊文明特征探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潘汝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95-198,共4页
本文探究了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及其作品所体现的希腊文明的特质。酒神意味着生命主体的沉醉与狂欢,伯格曼早熟的性意识、青春萌动的欲望及其人生历程中挥洒的激情,都体现着他酒一般热烈的情怀;酒神也深味着世界痛苦和空虚的本质... 本文探究了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及其作品所体现的希腊文明的特质。酒神意味着生命主体的沉醉与狂欢,伯格曼早熟的性意识、青春萌动的欲望及其人生历程中挥洒的激情,都体现着他酒一般热烈的情怀;酒神也深味着世界痛苦和空虚的本质,伯格曼是深得酒神之悲剧精髓的艺术家,他那高度敏感的神经、充满死亡意象的生命历程和电影作品,抒写着苦痛而悲观的生命存在;在酒神肆虐的狂飙及其揭示的终极意义阙如的人生中,伯格曼凭借日神所孕育的温暖绚丽的梦幻与艺术,寻找着穿越漫漫黑夜的伟大而神秘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格玛·伯格曼 希腊文明 酒神 日神
原文传递
英格玛·伯格曼和他的情人 被引量:1
16
作者 欧阳静茹 《家庭影院技术》 2010年第1期102-103,共2页
帕斯卡尔认为,消谴使人忘记本性上的孤独感,这观点我十分赞同。只是消谴也分不同的层次,比如书,有的是专被作家消谴的,如厄普代克的《兔子三部曲》、博尔赫斯的《小径分岔的花园》、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有的是专被读者消遣的,如托... 帕斯卡尔认为,消谴使人忘记本性上的孤独感,这观点我十分赞同。只是消谴也分不同的层次,比如书,有的是专被作家消谴的,如厄普代克的《兔子三部曲》、博尔赫斯的《小径分岔的花园》、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有的是专被读者消遣的,如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司汤达的《红与黑》、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另外还有一类,是不仅读者消遣不起,连作家或评论家也消谴不来的,比如马丁·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胡塞尔的《纯粹现象学通论》、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维尔托夫有个观点的:拒绝与那些兜售陈芝麻烂谷子的电影人为伍。这观点我十分赞同。像我这等小平民,日子过得平平淡淡,理想越缩越小,要是整天再东家长李家短地碎叨,那简直是人间地狱,生不如死。不看点励志小说或精神电影提提精气神,那无异于行尸走肉,木偶石头。比如电影加布里尔·穆奇诺的《当幸福来敲门》、罗伯特·泽米吉斯的《阿甘正传》、朗·霍华德的《美丽心灵》、马丁·斯科塞斯《愤怒的公牛》;书呢,当然少不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卓娅和舒拉的故事》等等。基于以上原因,我决定纵横网络,翻箱倒柜,郑重其事地写写八卦。关于名导啊,名演员啊,甚至童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格玛·伯格曼 电影 演员 表演艺术
原文传递
《第七封印》:英格玛·伯格曼的经典之作
17
作者 迷迷 《健康伴侣》 2009年第7期64-64,共1页
故事发生在中世纪时期,东征返回的十字军骑士布洛克和侍从雄士结伴而行,在归途中他们遇到了死神的化身。当时的欧洲除了战争的摧残,还受到了一场延续近百年的痢疾黑死病的威胁。那时病毒肆虐,随时可以夺走人的生命,人类在恐惧与折... 故事发生在中世纪时期,东征返回的十字军骑士布洛克和侍从雄士结伴而行,在归途中他们遇到了死神的化身。当时的欧洲除了战争的摧残,还受到了一场延续近百年的痢疾黑死病的威胁。那时病毒肆虐,随时可以夺走人的生命,人类在恐惧与折磨中过着有今天没明天的日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七封印》 书刊 内容介绍 英格玛·伯格曼
原文传递
《第七封印》:伯格曼的启示录 被引量:1
18
作者 甘小二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83-90,共8页
关键词 《第七封印》 英格玛·伯格曼 影片 导演艺术
下载PDF
在沉默中倾听身体——重释伯格曼影片《沉默》
19
作者 潘汝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61-71,共11页
在《沉默》中,瑞典导演伯格曼通过演绎伊斯特和安娜这对具有符号意义的人物,将"身体"作为终极关切的对象,赋予"身体"以超乎寻常的力量,阐释了"身体"作为寂静之音和大道之言的内涵。姐姐伊斯特病入膏肓,... 在《沉默》中,瑞典导演伯格曼通过演绎伊斯特和安娜这对具有符号意义的人物,将"身体"作为终极关切的对象,赋予"身体"以超乎寻常的力量,阐释了"身体"作为寂静之音和大道之言的内涵。姐姐伊斯特病入膏肓,满怀仇恨;妹妹安娜健康强壮,勇敢自信,她们分别是奴隶道德和主人道德的典型代表。在这里,虚伪而衰败的理性和真实而强悍的身体,在相互对抗的舞台上表达着这样的意旨:真实的永恒生命、爱和思想的力量之源就在欢腾的身体之中,真正的上帝之城与凡俗的生活、欲望之爱、充满热血的身体没有距离,身体是信仰实存的另一种形态。由此,颠覆了被创造、被祭献、被书写的身体,彰显了不再缺席、至关重要的身体在神圣的沉默中的言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格玛·伯格曼 《沉默》 身体 主人道德 奴隶道德
下载PDF
《呼喊与细语》中导演伯格曼的人性呼唤 被引量:1
20
作者 赵清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09-110,共2页
《呼喊与细语》是由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拍摄的、在1972年上映的电影,这部电影作为70年代伯格曼电影的典型代表,在其一生的电影生涯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电影通过对四个女性角色的多维度刻画,将人性的困惑与渴望展露无遗。电影延续了... 《呼喊与细语》是由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拍摄的、在1972年上映的电影,这部电影作为70年代伯格曼电影的典型代表,在其一生的电影生涯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电影通过对四个女性角色的多维度刻画,将人性的困惑与渴望展露无遗。电影延续了伯格曼一贯的舞台剧风格,从演员的独白到影片的色彩运用都体现了伯格曼独特的视角与思考,并且仅仅用四个女性的角色串联起整部电影。本文主要从四个女性不同的角色定位出发,了解角色内心的呼喊与导演试图传递给我们的关于人性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格玛·伯格曼 《呼喊与细语》 人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