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8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目的论视角下非遗外宣英译的困境和对策——以浙江省国家级非遗项目为例
1
作者 杨晨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24年第12期11-14,共4页
本篇论文探讨了在目的论的框架下,国家级非遗项目在英文外宣中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可行的对策。本文通过选取浙江省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为案例,分析了在英文翻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文化差异、方言表达和专业术语的准确性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 本篇论文探讨了在目的论的框架下,国家级非遗项目在英文外宣中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可行的对策。本文通过选取浙江省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为案例,分析了在英文翻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文化差异、方言表达和专业术语的准确性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论文提出了一系列对策,旨在提高非遗外宣英译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从而更好地推动国家级非遗项目在国际上的传播与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的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 外宣英译 英译策略
下载PDF
情境教学视角下多模态网络化英译技巧及模式研究
2
作者 马功文 《嘉应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58-62,共5页
全媒体时代下英译必然受到多模态网络环境的影响,多模态网络化英译很难融入到情境教学中。为了促进多模态网络化英译在情境教学中的融合,有必要对多模态网络化英译技巧及模式进行研究,首先,结合实例,从直译、意译、增译、减译四个方面... 全媒体时代下英译必然受到多模态网络环境的影响,多模态网络化英译很难融入到情境教学中。为了促进多模态网络化英译在情境教学中的融合,有必要对多模态网络化英译技巧及模式进行研究,首先,结合实例,从直译、意译、增译、减译四个方面分析多模态网络化英译技巧及其应用情况;此外,又从多模态网络化英译教学设计模式和多模态网络化英译训练模式两方面来探讨多模态网络化英译的模式;最后,通过实例分析的方式,就多模态网络化英译技巧及模式促进多模态网络化英译在情境教学中的融合进行验证,英译效果得到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境教学 多模态 网络化英译 英译技巧 英译模式
下载PDF
不同语境下虚邪的英译问题
3
作者 马芝艳 苏新民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第4期163-165,共3页
此文通过梳理文献,厘清了虚邪在不同语境下的主体内涵。在中医学中,虚邪的含义主要有两种,一指外感之邪,一指在疾病传变过程中从母脏传来的邪气。作者认为,虚邪的英译应随着语境的不同而有所调整,才能准确表达其中文内涵。虚邪若是指外... 此文通过梳理文献,厘清了虚邪在不同语境下的主体内涵。在中医学中,虚邪的含义主要有两种,一指外感之邪,一指在疾病传变过程中从母脏传来的邪气。作者认为,虚邪的英译应随着语境的不同而有所调整,才能准确表达其中文内涵。虚邪若是指外邪,译为vacuity evil,抑或是译为deficient pathogen,都不是最佳译语;作者认为exogenous pathogenic factors是较佳选择。虚邪若指从母脏传来的邪气,作者认为译为pathogenic factors from mother zang organ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邪 中医学 英译 语境
下载PDF
中医典籍英译研究(2000—2022):成绩、问题与建议
4
作者 蒋继彪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1期117-120,共4页
作为中国科技与文明的重要载体,中医典籍为中国同世界的科技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背景下,开展中医典籍英译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统计了中医典籍英译本概况,围绕发文概况、研究对象、研究... 作为中国科技与文明的重要载体,中医典籍为中国同世界的科技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背景下,开展中医典籍英译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统计了中医典籍英译本概况,围绕发文概况、研究对象、研究主题和理论视角等方面深入分析了2000—2022年间中医典籍英译研究所取得的成绩,并对当前存在的研究对象较为单一、研究方法欠科学性,以及研究内容较为局限等问题进行反思,进而提出相应建议。研究旨在进一步提升中医典籍英译研究水平,促进中医典籍英译事业的发展,推动中医更好地走向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典籍 英译 现状 建议
下载PDF
非遗英译的归化与异化——以绍兴黄酒文化的翻译为例
5
作者 董洋萍 徐丽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24年第6期39-42,共4页
本文以绍兴黄酒文化的翻译为例,探讨非遗英译的归化异化策略选择问题。在非遗英译过程中,译者要基于更好地传承与传播非遗文化的原则,采用归化和异化相结合的策略。对于有一定海外影响力的黄酒术语,译者要依据国标,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 本文以绍兴黄酒文化的翻译为例,探讨非遗英译的归化异化策略选择问题。在非遗英译过程中,译者要基于更好地传承与传播非遗文化的原则,采用归化和异化相结合的策略。对于有一定海外影响力的黄酒术语,译者要依据国标,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对于海外知名度比较低的黄酒品类和酒俗文化的翻译,译者可采用异化为主、归化与异化相结合的策略;对于英语世界比较陌生的黄酒典故和酿制工艺流程的翻译,译者可采用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翻译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 归化异化 绍兴黄酒文化 英译
下载PDF
说唱文学《西厢记诸宫调》的跨文化英译研究
6
作者 陈瑞玲 刘立胜 《外文研究》 2024年第2期82-91,109,共11页
《西厢记诸宫调》原是供诸宫调艺人演出用的“话本”,在故事题材、音乐体制和艺术风格上对中国传统戏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以在海外成功传播的陈荔荔英译本为例,探析译者在曲牌名、曲文和说白方面采用的翻译策略及译者的翻译理... 《西厢记诸宫调》原是供诸宫调艺人演出用的“话本”,在故事题材、音乐体制和艺术风格上对中国传统戏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以在海外成功传播的陈荔荔英译本为例,探析译者在曲牌名、曲文和说白方面采用的翻译策略及译者的翻译理念。研究发现:译者陈荔荔采取了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保留源语文化与曲艺知识,转变其文体功能,将其译为文学案头本。同时,她又注重译本的可读性,根据跨文化交流的需要,对书名、宫调、曲牌以及曲文中的对偶、排比、格律诗等进行了适度的跨文化调整。译者在忠实译介基础上采取的灵活多变的翻译策略为后续曲艺文学的外译与传播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厢记诸宫调 陈荔荔 说唱文学 英译
下载PDF
识解视域下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英译研究——以《中国的民主》白皮书为例
7
作者 魏在江 刘岩 《外语与翻译》 2024年第1期30-36,I0001,共8页
本文基于认知识解理论,探究《中国的民主》白皮书英译的认知理据及国际传播策略。研究发现:(1)详略度、聚焦、突显和视角这四个识解维度在《中国的民主》英译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制约作用;(2)英汉母语者在识解方式上有明显差异,译者需解... 本文基于认知识解理论,探究《中国的民主》白皮书英译的认知理据及国际传播策略。研究发现:(1)详略度、聚焦、突显和视角这四个识解维度在《中国的民主》英译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制约作用;(2)英汉母语者在识解方式上有明显差异,译者需解构和重构原文的识解方式,选择符合译语读者认知模式的识解方式进行表达;(3)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对外阐释既需要使用外国人听得懂、易接受的语言,又要超越文化信仰和意识形态差异。识解理论为中国民主话语英译提供了新的阐释视角,有利于中国民主形象的塑造和国际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英译 认知理据 国际传播策略 识解
下载PDF
秦腔唱词英译的互文性关照——以《杨门女将》英译本为例
8
作者 李庆明 张玉涵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92-98,共7页
秦腔,作为中国西北地区的一种传统戏剧,其唱词既涵盖了古典辞赋、民间歌谣、话本小说、说唱文学,又与西北乡土文化水乳交融,具有极强的互文性特征。从互文性角度出发,基于秦腔《杨门女将》译本之化用、音韵、意象、典故、方言等英译的... 秦腔,作为中国西北地区的一种传统戏剧,其唱词既涵盖了古典辞赋、民间歌谣、话本小说、说唱文学,又与西北乡土文化水乳交融,具有极强的互文性特征。从互文性角度出发,基于秦腔《杨门女将》译本之化用、音韵、意象、典故、方言等英译的互文性关照,尝试提出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为目的的秦腔互文性翻译框架,为秦腔翻译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助力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腔唱词 《杨门女将》 互文性 英译
下载PDF
《伤寒论》三英译本之译者群体行为批评研究
9
作者 谌莉文 付金 《运城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85-89,共5页
中医典籍英译作品是向世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要载体,《伤寒论》是其经典著作之一。基于译者行为批评理论,将外国译者、外国译者与华人译者合译以及本土译者视为一个群体,从翻译内和翻译外对这一译者群体行为进行客观批评分析。... 中医典籍英译作品是向世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要载体,《伤寒论》是其经典著作之一。基于译者行为批评理论,将外国译者、外国译者与华人译者合译以及本土译者视为一个群体,从翻译内和翻译外对这一译者群体行为进行客观批评分析。研究发现,因底本选择与翻译动机,译者群体行为痕迹有明显的差异性;本土译者行为偏重务实,追求译文的可读性,“中西合译”译者行为兼顾求真与务实,既注重中医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也追求受众的接受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中医英译 译者群体 译者行为批评
下载PDF
从网络评价语料库看中国文学人物形象的重塑效果——以《射雕英雄传》中郭靖人物形象英译为例
10
作者 马萧 付诗惟 《长江学术》 2024年第2期109-116,共8页
金庸的长篇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塑造了一系列个性化的人物形象,具有“英雄史诗”风格。以“豆瓣读书”和“好读网”上中英文读者对《射雕英雄传》的网络评价语料为基础,自建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评价语料库,通过比较中英读者对《射雕... 金庸的长篇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塑造了一系列个性化的人物形象,具有“英雄史诗”风格。以“豆瓣读书”和“好读网”上中英文读者对《射雕英雄传》的网络评价语料为基础,自建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评价语料库,通过比较中英读者对《射雕英雄传》中郭靖人物形象特征评价的异同,会发现英文读者对郭靖的某些性格特征的评价趋于扁平化,反映了郭靖人物形象在英译本中的重塑效果。英文读者对人物形象中蕴含中国特色的异质文化要素缺乏足够的知识储备,因此,在英译过程中译者应采取语境信息充实的翻译策略,适当为英文读者补充所缺失的语境信息,让读者以此为线索,推理出异质文化所传递的隐含意义,从而使读者对郭靖人物形象的解读更为丰满,以进一步提升翻译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雕英雄传》英译 形象重塑 Goodreads书评 豆瓣书评 语料库
下载PDF
接受美学视域下的中国古典散文英译分析——以《项脊轩志》的两个译本为例
11
作者 崔凯 陈芍霏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7期14-17,共4页
接受美学理论是以审美主体欣赏、接受审美客体的具体过程为研究中心的美学流派,该理论以读者为中心,强调读者阅读过程中对文本空白和不确定性填补的重要性,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都有重要影响。而在翻译实践中,接受美学理论同样有启示作... 接受美学理论是以审美主体欣赏、接受审美客体的具体过程为研究中心的美学流派,该理论以读者为中心,强调读者阅读过程中对文本空白和不确定性填补的重要性,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都有重要影响。而在翻译实践中,接受美学理论同样有启示作用,其重要概念引起译者对读者的关注,进而影响译者翻译过程中对文本的解读和翻译策略的选择。该文基于接受美学理论,选取中国古典散文《项脊轩志》的两个英译本为对比研究材料,分析译者对期待视野或召唤结构的关注度,以及接受美学的重要概念在译本中的具体体现和相应影响,旨在探究接受美学理论之于散文英译的指导意义,为中国文学“走出去”提供一定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受美学 中国古典散文 散文翻译 《项脊轩志》 英译 英译对比
下载PDF
基于形象学的秦腔剧本英译中民族形象的建构
12
作者 管晓蕾 谢芬芬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97-102,120,共7页
秦腔作为中国传统戏剧的瑰宝之一,其剧本具有很强的英译研究价值。形象学帮助人们认识译本构筑的翻译形象,探究其建构的翻译策略。在形象学的框架下,概括总结秦腔剧本中蕴含的主流思想,分析秦腔剧本英译中民族形象建构的策略,以期推动... 秦腔作为中国传统戏剧的瑰宝之一,其剧本具有很强的英译研究价值。形象学帮助人们认识译本构筑的翻译形象,探究其建构的翻译策略。在形象学的框架下,概括总结秦腔剧本中蕴含的主流思想,分析秦腔剧本英译中民族形象建构的策略,以期推动中国传统戏剧秦腔“走出去”,同时助力民族形象的国际塑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象学 秦腔剧本英译 民族形象建构
下载PDF
经验意义系统下《葬花吟》及其英译本的生态话语分析
13
作者 佟秋华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第1期122-128,共7页
《葬花吟》作为林黛玉诗词的代表作,出现在《红楼梦》第二十七回。这首诗并非因伤春而无病呻吟,也并非因爱情而烦心苦闷,而是作为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林黛玉与贾府封建正统势力斗争冲突的结果。文章基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以生态... 《葬花吟》作为林黛玉诗词的代表作,出现在《红楼梦》第二十七回。这首诗并非因伤春而无病呻吟,也并非因爱情而烦心苦闷,而是作为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林黛玉与贾府封建正统势力斗争冲突的结果。文章基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以生态场所观为理论指导,对《葬花吟》原诗及杨-霍英译本进行生态话语分析。研究发现:诗中运用了生态场所观中的多个施事,表明人对于场所之间的紧密依附关系;通过及物性过程分析,尤其是心理过程方面,表明诗中主人公及原诗作者对美好生活及良好的社会环境的渴望与向往。原诗及其英译本在生态话语的深层涵义上具有积极的生态立场,属于生态保护型语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葬花吟》 诗词英译 生态话语分析 系统功能语言学 生态语言学
下载PDF
数字人文视域下中国文化典籍英译史的重写
14
作者 谭晓丽 王紫荻 《外语与翻译》 2024年第1期37-44,共8页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历史悠久,其间发生了许多重要事件,涌现了众多翻译家,诞生了大量译作。本文回顾和梳理了中国文化典籍英译史的研究,发现该研究领域存在的不足,提出运用数字人文的方法重写中国文化典籍英译史的意义、内涵和路径,旨在扩...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历史悠久,其间发生了许多重要事件,涌现了众多翻译家,诞生了大量译作。本文回顾和梳理了中国文化典籍英译史的研究,发现该研究领域存在的不足,提出运用数字人文的方法重写中国文化典籍英译史的意义、内涵和路径,旨在扩大史料范围、拓宽叙述视角、深化研究内容、增强史料分析和阐释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人文 中国文化典籍 英译 重写
下载PDF
鲁迅小说《阿Q正传》的英译选词与人物心理刻画
15
作者 赵明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20-128,共9页
从语言学和语用学视角探讨不同语境、语篇关联下精妙选词的深层翻译问题。通过对杨宪益、戴乃迭英译《阿Q正传》译词的细腻多维分析,说明文学翻译的译词选择与作品人物心理机制建构的密切关系及其语言、文化、社会意义。杨宪益、戴乃迭... 从语言学和语用学视角探讨不同语境、语篇关联下精妙选词的深层翻译问题。通过对杨宪益、戴乃迭英译《阿Q正传》译词的细腻多维分析,说明文学翻译的译词选择与作品人物心理机制建构的密切关系及其语言、文化、社会意义。杨宪益、戴乃迭颇具文学韵味和美学价值的精湛译词是深度解读小说主题思想的重要切入点,也是沟通作者、小说人物、译者和读者心灵的纽带,聚焦阿Q精神胜利法之深层心理实质及社会、时代意蕴,立体再现小说主角特异性格和心理特征,生动刻画丰满典型的人物形象,留给读者更多联想和张力解读空间,展示主人公人性弱点的同时,深度再现了作者对封建社会意识形态、旧中国社会弊病的揭露与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Q正传》 英译 选词 人物心理
下载PDF
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藏医典籍英译人才培养路径探究
16
作者 卓玛 角巴吉 《新丝路》 2024年第12期0138-0141,共4页
藏医典籍英译是架起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沟通的重要桥梁,也是藏医古籍文献再生、藏医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的重要途径。当下,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为我国藏医典籍的英译事业创造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藏医典... 藏医典籍英译是架起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沟通的重要桥梁,也是藏医古籍文献再生、藏医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的重要途径。当下,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为我国藏医典籍的英译事业创造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藏医典籍英译人才短缺的问题较为突出。因此,文章重点分析了西藏高校培养藏医典籍英译人才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从教学理论研究、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及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和人才培养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医典籍 英译人才 西藏高校
下载PDF
《寻乌调查》“子”尾名词英译的信息对等与缺失
17
作者 曾繁健 刘丹婷 《宜春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82-87,共6页
方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气息,中西方文化的不同,给方言英译也带了难题。为了促进方言英译和传播,本文以汤若杰(Thompson,Roger R)的《寻乌调查》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借助NVivo质性研究软件,探析其中客... 方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气息,中西方文化的不同,给方言英译也带了难题。为了促进方言英译和传播,本文以汤若杰(Thompson,Roger R)的《寻乌调查》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借助NVivo质性研究软件,探析其中客家方言“子”尾名词英译信息对等与缺失。为了实现“子”尾名词英译的信息对等,译者应首先分析汉语“子”尾的功能,才能够准确无误地理解其蕴含的信息,进一步实现语义和文化信息对等。研究发现,《寻乌调查》英译本中关于“子”尾词的英译绝大多数实现了信息对等,让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之间能够最大程度地接收到相同的信息;少部分由于译者汤若杰未能很好地理解到“子”尾功能,导致译文信息存在部分的缺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寻乌调查》 “子”尾功能 英译 信息对等 信息缺失
下载PDF
“中华农业文化英译”课程融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
18
作者 张晓容 《中国林业教育》 2024年第2期53-56,共4页
农林高校大学生要熟知中国优秀农业文化的相关知识,具备中国农业文化阐释与国际传播的能力。“中华农业文化英译”课程聚焦中国优秀农业文化知识及其英译策略与技巧,采用以育人为指导思想、以智慧教学为载体、以实践教学为支撑的“育人... 农林高校大学生要熟知中国优秀农业文化的相关知识,具备中国农业文化阐释与国际传播的能力。“中华农业文化英译”课程聚焦中国优秀农业文化知识及其英译策略与技巧,采用以育人为指导思想、以智慧教学为载体、以实践教学为支撑的“育人+智慧+实践”融合式教学模式,顺应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的教学新环境,保证了课程教与学的良性生态环境。从文化与翻译视角厚植理想信念,从译者立场出发提高农业文化对外传播的有效性,从翻译策略阐释传播中华优秀农业文化。运用语料库开展翻译教学,学生通过译前编辑、机器翻译和译后编辑,在反思中培养灵活运用翻译策略、技巧和翻译技术的能力。学生通过参加开展语料库建设翻译、实践、翻译竞赛、科研项目,提高了实践能力、思辨能力、创新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育人+智慧+实践”融合式教学模式有效培养了具有国际视野、胸怀社稷、业务精湛、融通中外的高水平农林翻译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农业文化英译 融合式教学 智慧教学 翻译策略
下载PDF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脾胃论》英译研究
19
作者 张焱 姬雪桦 王尔亮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45-150,共6页
中医药典籍《脾胃论》是中医脾胃学说的代表作,在学术上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对后世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生态翻译学生态范式的角度下进行论述,即“翻译即文本移植”“翻译即适应选择”与“翻译即生态平衡”。由生态范式便产生了取... 中医药典籍《脾胃论》是中医脾胃学说的代表作,在学术上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对后世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生态翻译学生态范式的角度下进行论述,即“翻译即文本移植”“翻译即适应选择”与“翻译即生态平衡”。由生态范式便产生了取向“三生”论域的“三生”相,即文本生命、译者生存、翻译生态,其中在“文本生命”视角下运用“三维”转换理论对《脾胃论》英译本进行分析。研究发现,Bob Flaws译本充分体现了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三维”转换,译者采用了增词、音译加注、音译加意译、意译加注解等翻译方法。此研究为中医药典籍的英译及研究提供启示和借鉴,推动中医药文化的海外译介与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胃论》 生态翻译学 “三维”转换 中医英译
下载PDF
翻译美学视角下张培基散文英译赏析--以《加德满都的狗》为例
20
作者 宋燕 张慧 《英语教师》 2024年第3期77-80,共4页
散文翻译其实是一种美学实践,小到遣词造句,大到篇章布局,都力求再现原作的美感。散文翻译也是传播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其成功对中国文化“走出去”具有重大意义。以张培基先生翻译的《加德满都的狗》英译本为例,从音韵、词汇、句... 散文翻译其实是一种美学实践,小到遣词造句,大到篇章布局,都力求再现原作的美感。散文翻译也是传播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其成功对中国文化“走出去”具有重大意义。以张培基先生翻译的《加德满都的狗》英译本为例,从音韵、词汇、句法和文化四个角度出发,探究《加德满都的狗》英译本中翻译美学的体现及其使用的翻译技巧,以期为今后散文翻译实践提供借鉴,推动中国文学走出国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美学 散文英译 《加德满都的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