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译者主体创造性文化阐释的翻译实践与研究——以许渊冲的英译《牡丹亭》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魏梦溪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22年第3期73-78,共6页
翻译不仅是语言符号的转变,也是不同文化的转换。其中译者扮演着重要的阐释性角色。《牡丹亭》融合了诗、文、乐、舞等多种文化元素,其英译研究对于理解与传播中国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许渊冲的英译《牡丹亭》在结构上对故事进行了大篇幅... 翻译不仅是语言符号的转变,也是不同文化的转换。其中译者扮演着重要的阐释性角色。《牡丹亭》融合了诗、文、乐、舞等多种文化元素,其英译研究对于理解与传播中国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许渊冲的英译《牡丹亭》在结构上对故事进行了大篇幅的删改,在形式上注重保留原语读者的美感体验,在具体内容上注重深浅结合的归化与异化,总体上达到了文化交流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主体 文化阐释 许渊冲 英译《牡丹亭》
下载PDF
文化翻译视域下的《牡丹亭》英译——以汪榕培英译《牡丹亭》为例
2
作者 魏梦溪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1期51-54,共4页
语言是文化最集中的体现,翻译则是不同文化交流的直接方式。从文化翻译的视角对汪榕培英译《牡丹亭》采用的翻译方式进行解析,发现汪译本主要交叉运用了归化、异化、文化间性和文化调停4种文化翻译方式。结合例句对每一种翻译方式的内... 语言是文化最集中的体现,翻译则是不同文化交流的直接方式。从文化翻译的视角对汪榕培英译《牡丹亭》采用的翻译方式进行解析,发现汪译本主要交叉运用了归化、异化、文化间性和文化调停4种文化翻译方式。结合例句对每一种翻译方式的内涵进行解读,以期为其他学者的文化翻译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汪榕培 英译《牡丹亭》 文化翻译策略
下载PDF
从美学理论视角看汪榕培英译《牡丹亭》“集唐诗”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黄小涵 林静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19年第4期22-24,共3页
中国文化传统哲学和美学对中国翻译美学的思想影响极大,此二者影响,中国译论衍生出了诸如"信达雅论""化境论""三美论"等一系列研究课题。汪榕培英译《牡丹亭》是目前学术界最为认可的版本之一,汪榕培对... 中国文化传统哲学和美学对中国翻译美学的思想影响极大,此二者影响,中国译论衍生出了诸如"信达雅论""化境论""三美论"等一系列研究课题。汪榕培英译《牡丹亭》是目前学术界最为认可的版本之一,汪榕培对书中出现的"集唐诗"、下场诗及唱词的翻译更为独到。本文从中国传统美学的内涵出发,通过分析汪榕培对《牡丹亭》中"集唐诗"翻译,来分析如何在中国典籍翻译之中实现美感传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美学 翻译美学 《牡丹亭》“集唐诗”英译
下载PDF
论《牡丹亭》英译策略的运用和局限 被引量:3
4
作者 魏城璧 《文化艺术研究》 2011年第1期162-168,共7页
要翻译中国古典戏曲,译者必须要处理中西戏剧在文化上的差异,让两地文化接轨,涵化与异化翻译是跨文化翻译中普遍应用的翻译策略之一,惟此等策略能否完全消除中西文化差异,让原文及原文化在译文中全面地展现,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文... 要翻译中国古典戏曲,译者必须要处理中西戏剧在文化上的差异,让两地文化接轨,涵化与异化翻译是跨文化翻译中普遍应用的翻译策略之一,惟此等策略能否完全消除中西文化差异,让原文及原文化在译文中全面地展现,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文章通过比较三种《牡丹亭》英译本,探讨中国古代戏曲《牡丹亭》中的名称、文化词汇、诗词及声情翻译,并窥豹涵化及异化翻译策略的运用和效能。透过原文及三种译文的比较,不难发现涵化及异化的翻译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淡化中西文化差异,可是译者必需注意两者的具体应用及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戏曲翻译 涵化 异化 英译《牡丹亭》
下载PDF
译作的“边缘”——从副文本解读白之英译《牡丹亭》 被引量:9
5
作者 于洋欢 董雁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27-138,151,共13页
对译作副文本的深入分析不仅可使研究者观察译者的策略选择,亦可使研究者认清翻译的本质。基于前人的研究,本文区分了翻译研究语境中的两类副文本——"意图式副文本"和"语境式副文本",分别阐释其内涵与作用,并以此... 对译作副文本的深入分析不仅可使研究者观察译者的策略选择,亦可使研究者认清翻译的本质。基于前人的研究,本文区分了翻译研究语境中的两类副文本——"意图式副文本"和"语境式副文本",分别阐释其内涵与作用,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白之《牡丹亭》的两部英译本(1980年版本和2002年版本)。通过对比发现,2002年版本中的副文本更有利于促进译作在目的语中的接受和流通。可以说,本研究是对副文本视域下翻译研究所做的一次有益探索,以期破解此领域当前研究路径僵化的问题并对今后的典籍英译有所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图式副文本 语境式副文本 英译《牡丹亭》 白之
原文传递
汪榕培英译《牡丹亭》中忧郁情结的表现——以“译者的声音”为视角 被引量:8
6
作者 张玲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01-112,150,共13页
在汪榕培英译的《牡丹亭》译本及其副文本中,译者以多种方式传达了一个声音:杜丽娘的情感集中体现了东方女子的忧郁情结。汪译《牡丹亭》的译者声音体现了主体性、主动性、个性的特点,并在译本内外形成呼应和相互阐释。其译本契合译者... 在汪榕培英译的《牡丹亭》译本及其副文本中,译者以多种方式传达了一个声音:杜丽娘的情感集中体现了东方女子的忧郁情结。汪译《牡丹亭》的译者声音体现了主体性、主动性、个性的特点,并在译本内外形成呼应和相互阐释。其译本契合译者在文本外所表达的对原文的情感解读以及获得读者共鸣的目标。"译者的声音"为汪榕培英译《牡丹亭》中忧郁情结的表现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视角,有助于全面地研究译本生产过程和译本翻译策略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亭英译 汪榕培 忧郁情结 译者的声音
原文传递
译者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评《牡丹亭》的三个英译本 被引量:27
7
作者 蒋骁华 《上海翻译》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1-15,共5页
C.Birch、汪榕培、张光前的三个英语《牡丹亭》全译本各有特色。本文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中的"三维"转换为理论工具评析此三译本。研究显示:Birch译文在文化维及交际维的第三层面较多适应原文;汪榕培译文在语言维及... C.Birch、汪榕培、张光前的三个英语《牡丹亭》全译本各有特色。本文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中的"三维"转换为理论工具评析此三译本。研究显示:Birch译文在文化维及交际维的第三层面较多适应原文;汪榕培译文在语言维及交际维的第二层面较多适应原文;张光前译文处于二者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适应选择论 “三维”转换 《牡丹亭英译
下载PDF
《牡丹亭》英译考辨 被引量:9
8
作者 王宏 《外文研究》 2014年第1期84-92,108,共10页
《牡丹亭》是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与《西厢记》、《长生殿》、《桃花扇》并称中国古典四大戏剧。其艺术水平堪比同时代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汤显祖因而赢得"东方的莎士比亚"美誉。本文将考察《牡丹亭》... 《牡丹亭》是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与《西厢记》、《长生殿》、《桃花扇》并称中国古典四大戏剧。其艺术水平堪比同时代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汤显祖因而赢得"东方的莎士比亚"美誉。本文将考察《牡丹亭》在海外的传播、特别是其英译概况,并对白之、张光前、汪榕培《牡丹亭》英文全译本进行比读,分析不同译者所持的翻译理念、翻译原则和翻译策略对译本的影响,探究译介以《牡丹亭》为代表的中国古典戏剧的最佳模式。考虑到以《牡丹亭》为代表的中国古典戏剧翻译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笔者提出,"借脑共译",由中国译者和国外汉学家各取所长,合作翻译,再"借船出海",由国内出版社与国外出版社联合出版,是未来《牡丹亭》英译的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亭英译 白之译本 张光前译本 汪榕培译本
下载PDF
汪榕培“传神达意”理论视角下《牡丹亭》英译本对比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李莹 张焱 《海外英语》 2020年第3期124-125,141,共3页
汪榕培教授在翻译中国古典诗歌和戏剧时,提出了"传神达意"这一理论并始终坚持用该理论指导翻译。"传神"即传达原作精神,"达意"即传达字词和寓意的表面意义和深层意义。他在《牡丹亭》英译中以传神达意理... 汪榕培教授在翻译中国古典诗歌和戏剧时,提出了"传神达意"这一理论并始终坚持用该理论指导翻译。"传神"即传达原作精神,"达意"即传达字词和寓意的表面意义和深层意义。他在《牡丹亭》英译中以传神达意理论为指导,将文章的形似和神似完美地进行了结合。在对字词及其寓意进行深入研究的同时,优美地传达了原作的思想。该文通过鉴赏白之、张光前教授的《牡丹亭》英译本,与汪榕培教授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从语言和文化的角度阐释了"传神达意"理论对中国典籍翻译研究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汪榕培教授 《牡丹亭英译 传神达意
下载PDF
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研究——以《牡丹亭》的三个英译本为例
10
作者 吴娜 赵小晶 《文教资料》 2019年第2期15-16,共2页
本文使用语料库的研究方法,从词汇层面和句子层面,将定量与定性方法相结合,研究古典文学作品《牡丹亭》的三种译文中译者风格与策略。结果表明:Birch译本书面特征明显,结构复杂,阅读难度大;汪译张弛有度,传情达意;许渊冲译本用词简单,... 本文使用语料库的研究方法,从词汇层面和句子层面,将定量与定性方法相结合,研究古典文学作品《牡丹亭》的三种译文中译者风格与策略。结果表明:Birch译本书面特征明显,结构复杂,阅读难度大;汪译张弛有度,传情达意;许渊冲译本用词简单,精炼简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料库 译者风格 《牡丹亭英译
下载PDF
《牡丹亭》翻译研究现状评述 被引量:8
11
作者 向鹏 陈凤 何树林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1-6,共6页
文章通过追溯《牡丹亭》英译的历程,对《牡丹亭》翻译研究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牡丹亭》译本众多、译者名家辈出而《牡丹亭》翻译研究却相对滞后的事实,希望翻译界有更多的研究者来关注《牡丹亭》的翻译研究,从而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文章通过追溯《牡丹亭》英译的历程,对《牡丹亭》翻译研究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牡丹亭》译本众多、译者名家辈出而《牡丹亭》翻译研究却相对滞后的事实,希望翻译界有更多的研究者来关注《牡丹亭》的翻译研究,从而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继承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英译 《牡丹亭》翻译研究
下载PDF
基于《牡丹亭》语料库的译入、译出群体风格对比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赵征军 《山东外语教学》 2019年第3期111-119,共9页
本文以《牡丹亭》英汉平行语料库为依托,参照英语原创戏剧文本和《牡丹亭》的意象系统,从统计数据和符号意象翻译策略两方面考察了中国文学走出去之下的译入、译出群体风格特征。研究发现:与译出文本相比,译入文本词汇量更大,变化更加丰... 本文以《牡丹亭》英汉平行语料库为依托,参照英语原创戏剧文本和《牡丹亭》的意象系统,从统计数据和符号意象翻译策略两方面考察了中国文学走出去之下的译入、译出群体风格特征。研究发现:与译出文本相比,译入文本词汇量更大,变化更加丰富,用词更加正规,单个句子承载的信息含量更大;在符号意象的处理上,译入文本更加尊重文本,多使用“存象存意”的翻译策略,而译出文本常常抛弃原文的具象,具有简化的趋势。导致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意向读者和翻译理念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群体风格 译入 译出 《牡丹亭英译
下载PDF
基于语料库的《牡丹亭》译者风格探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郭嫣然 刘著妍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6期563-569,共7页
文章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基于自建小型语料库对《牡丹亭》三个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分别从词汇、句法和语篇层面考察译者的翻译风格,并从译者的个体性差异及翻译目的两方面探究译者风格的成因。分析结果表明:每个译本都... 文章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基于自建小型语料库对《牡丹亭》三个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分别从词汇、句法和语篇层面考察译者的翻译风格,并从译者的个体性差异及翻译目的两方面探究译者风格的成因。分析结果表明:每个译本都显示出独特风格,许译简练生动,平易质朴;汪译细腻流畅,自然传神;白译注重语义翻译,文学性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亭英译 语料库 译者风格
下载PDF
认知驱动:《牡丹亭》汪译本中的非语言范畴转换
14
作者 宋啟骏 《现代语言学》 2020年第5期773-781,共9页
范畴化是认知翻译学的重要概念,翻译不只是跨文化的符号转换,更是认知驱动下的范畴转换,与人们的具身体验息息相关。本文将认知范式引入《牡丹亭》英译研究,运用范畴化理论考察《牡丹亭》汪译本中的非语言范畴转换,对文旭、余平和司卫... 范畴化是认知翻译学的重要概念,翻译不只是跨文化的符号转换,更是认知驱动下的范畴转换,与人们的具身体验息息相关。本文将认知范式引入《牡丹亭》英译研究,运用范畴化理论考察《牡丹亭》汪译本中的非语言范畴转换,对文旭、余平和司卫国提出的范畴转换模式进行补充,增添“零范畴转换”模式。研究发现,《牡丹亭》汪译本将范畴间的相似性联系起来,通过对等范畴转换、错位范畴转换、空缺范畴转换和零范畴转换四种模式贴近目的语读者认知,提高了译文的流畅性和可读性,但也损失了原文中国文化范畴的部分属性。本文以范畴转换从认知新范式探讨《牡丹亭》译本的转换模式,期望引起中国戏曲外译对认知翻译研究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亭英译 认知翻译学 范畴 范畴化 范畴转换
下载PDF
基于语料库的《牡丹亭》符号意象英译操作规范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赵征军 陈述军 《外语电化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2-39,共8页
该研究利用《牡丹亭》平行语料库,考察了符号意象词英译的操作规范,结果表明:(1)"存象显意"和"舍象显意"的显化、"存象存意"的等化、"隐象传意"的隐化、"舍象损意"和"舍象舍意&... 该研究利用《牡丹亭》平行语料库,考察了符号意象词英译的操作规范,结果表明:(1)"存象显意"和"舍象显意"的显化、"存象存意"的等化、"隐象传意"的隐化、"舍象损意"和"舍象舍意"的简化是其主要表现形式;(2)"存象存意"的等化是诸多译本的首选,其他形态则处于补充地位;(3)意象图式构成的共性决定了符号意象操作的等化,而图式关系的拓展及中西戏剧传统的差异决定了操作规范的隐化、显化和简化,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则决定了诸译本符号意象英译的个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料库 《牡丹亭英译 符号意象 操作规范
原文传递
《牡丹亭》英译研究述评——基于CNKI 2000—2017年期刊文献的共词可视化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丁水芳 杜泉贵 《上海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0-44,共5页
本文以2000—2017年中国知网上发表的《牡丹亭》英译研究论文为数据样本,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对其研究现状及热点作共词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牡丹亭》英译研究主题主要分布在四个领域:《牡丹亭》英译综述性研究、译本鉴赏及对比研究... 本文以2000—2017年中国知网上发表的《牡丹亭》英译研究论文为数据样本,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对其研究现状及热点作共词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牡丹亭》英译研究主题主要分布在四个领域:《牡丹亭》英译综述性研究、译本鉴赏及对比研究、《牡丹亭》译本翻译策略研究以及《牡丹亭》文化翻译研究。四类研究取得一定效果,但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性,还需从"认知翻译""翻译伦理""翻译语料库"和"海外传播"等视角展开更深、更广、更多元的挖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亭英译 共词可视化 研究现状 热点分析
原文传递
明清传奇戏曲叙事视角再现方式研究——以《牡丹亭》英译为例 被引量:4
17
作者 韩娟 冯庆华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8-94,共7页
明清传奇戏曲作为叙事体与代言体的杂交,剧中人物具有作者直接代言人与叙述者叙事代理角色的双重身份,人物身份的转变往往引发叙事视角的转变。经过对《牡丹亭》及其3个英文全译本进行文本细读与手动识别后,发现4种经常用以再现原文叙... 明清传奇戏曲作为叙事体与代言体的杂交,剧中人物具有作者直接代言人与叙述者叙事代理角色的双重身份,人物身份的转变往往引发叙事视角的转变。经过对《牡丹亭》及其3个英文全译本进行文本细读与手动识别后,发现4种经常用以再现原文叙事视角转变的方式,并对它们在再现原文叙事视角转变时的力度进行比较,旨在找出有效再现明清传奇戏曲叙事视角的可行路径,为在英语世界讲述好"戏曲典籍故事"提供一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传奇戏曲 叙事视角 再现方式 《牡丹亭英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