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苹果发酵物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1
1
作者 任璐婷 夏满盈 +5 位作者 罗瑞琳 何羽舒 张迎晗 张婳 白徐成 彭晓丽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33-40,共8页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肠病,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该研究探究了苹果发酵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及其对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诱导的UC小鼠的体内干预作用。结果表明,...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肠病,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该研究探究了苹果发酵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及其对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诱导的UC小鼠的体内干预作用。结果表明,相较于苹果果浆,苹果发酵物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提高了36.59%,0.1 g/mL苹果发酵物的DPPH和ABTS阳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分别是苹果果浆的1.19和1.31倍。动物实验中,苹果发酵物有效维持了UC小鼠的活动能力及食欲,缓解了其体重减轻、腹泻和便血等病理学特征,并减轻了结肠组织的病理损伤。此外,苹果发酵物能够调节UC小鼠的肠道菌群,提高了其物种多样性,降低了致病菌Streptococcus的相对丰度,增加了Lactobacillus、Veillonella和Bacteroides等有益菌的相对丰度,且干预后小鼠粪便中的乙酸、丙酸和总短链脂肪酸含量相较于UC小鼠分别增加了60%、104%和65%。综上所述,苹果发酵物具有较高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并通过改善肠道菌群多样性、调节菌群结构和短链脂肪酸含量缓解了DSS诱导的肠道炎症,证明了其防治UC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发酵物 抗氧化活性 溃疡性结肠炎 16S rRNA 肠道菌群
下载PDF
残次苹果发酵物与四翅滨藜不同比例混合对青贮品质及微生物丰度的影响
2
作者 马旭彤 谭鼎 +5 位作者 蒋学玮 方雷 赵熙来 蒋慧 苏华维 彭宏鑫 《黑龙江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0-96,共7页
为了探究残次苹果发酵物与四翅滨藜不同比例混合对青贮品质、微生物丰度的影响,试验将残次苹果发酵物与四翅滨藜分别按不同重量比2∶8(SP1组)、3∶7(SP2组)、4∶6(SP3组)、5∶5(SP4组)进行混合青贮,同时设不加残次苹果发酵物的对照组(CK... 为了探究残次苹果发酵物与四翅滨藜不同比例混合对青贮品质、微生物丰度的影响,试验将残次苹果发酵物与四翅滨藜分别按不同重量比2∶8(SP1组)、3∶7(SP2组)、4∶6(SP3组)、5∶5(SP4组)进行混合青贮,同时设不加残次苹果发酵物的对照组(CK组),每组5个重复。青贮前及青贮90 d后测定混合青贮的营养成分,青贮90 d后进行感官评价,测定发酵品质及微生物丰度。结果表明:随着残次苹果发酵物比例的增加,青贮后各含残次苹果发酵物组的干物质(DM)、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的含量逐渐下降,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含量逐渐增加。与CK组相比,各含残次苹果发酵物组感官品质均得到提高,其中SP2、SP3组等级为优。各含苹果发酵物组乳酸(LA)、乙酸(AA)含量均显著高于CK组(P<0.05),乙醇含量、NH_(3)-N/TN和pH值均低于CK组,其中乙醇含量、NH_(3)-N/TN显著低于CK组(P<0.05)。SP2、SP3组发酵品质综合得分分别为88.50分和86.00分,等级均为优。在门水平上,各含残次苹果发酵物组优势菌门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随着残次苹果发酵物比例的增加,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其中SP2组的相对丰度在85%以上。在属水平上,各含残次苹果发酵物组优势菌属为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随着残次苹果发酵物比例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其中SP2组的相对丰度在66%左右。说明添加残次苹果发酵物能提高四翅滨藜青贮品质,残次苹果发酵物与四翅滨藜比例为3∶7时青贮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次苹果发酵物 四翅滨藜 混合青贮 发酵品质 微生物丰度
下载PDF
苹果发酵物对奶牛产奶性能和疾病的影响 被引量:10
3
作者 刁其玉 屠焰 +4 位作者 高飞 曹波 张兴 谢仙兰 宋惠亭 《中国奶牛》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21-24,共4页
将有益微生物接种到以苹果渣为主的培养基中进行有氧和无氧培养,制成颗粒状苹果培养物。对高产奶牛进行饲喂试验表明,用苹果发酵物代替等量的甜菜或苹果发酵物和甜菜粕同时使用,奶牛分别增产鲜奶1.89和1.90千克/头·日,同时乳脂、... 将有益微生物接种到以苹果渣为主的培养基中进行有氧和无氧培养,制成颗粒状苹果培养物。对高产奶牛进行饲喂试验表明,用苹果发酵物代替等量的甜菜或苹果发酵物和甜菜粕同时使用,奶牛分别增产鲜奶1.89和1.90千克/头·日,同时乳脂、乳蛋白质、乳固体物都有上升趋势,奶牛发病率明显下降。苹果发酵物是一种新型反刍动物饲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发酵物 奶牛 产奶性能 疾病 影响因素 有益微生物 接种 有氧培养 无氧培养 苹果
下载PDF
添加残次苹果发酵物对玉米秸秆青贮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4
4
作者 郭睿 艾琪 +3 位作者 陈亚飞 苏华维 蒋慧 蒋涛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3970-3979,共10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添加残次苹果发酵物对玉米秸秆青贮品质的影响以及适宜添加比例。按残次苹果发酵物和玉米秸秆重量添加比例0∶10(Ⅰ组)、1∶9(Ⅱ组)、3∶7(Ⅲ组)、5∶5(Ⅳ组)、7∶3(Ⅴ组)混合进行青贮,每个比例3个重复。青贮90 d后,测定... 本研究旨在探讨添加残次苹果发酵物对玉米秸秆青贮品质的影响以及适宜添加比例。按残次苹果发酵物和玉米秸秆重量添加比例0∶10(Ⅰ组)、1∶9(Ⅱ组)、3∶7(Ⅲ组)、5∶5(Ⅳ组)、7∶3(Ⅴ组)混合进行青贮,每个比例3个重复。青贮90 d后,测定混合青贮饲料的营养水平和发酵品质以及有氧暴露情况下pH及乳酸菌、酵母菌和霉菌数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与未添加残次苹果发酵物相比,添加30%及以上的残次苹果发酵物使青贮原料的粗蛋白质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显著增加(P<0.05),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降低(P<0.05);未添加残次苹果发酵物的青贮饲料感官品质为中,而添加残次苹果发酵物显著改善青贮饲料的感官品质;发酵产物中,乳酸、乙酸、丙酸含量和乳酸/总酸随着残次苹果发酵物添加比例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而乙酸/总酸和氨态氮/总氮随残次苹果发酵物添加比例的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Ⅲ组的丁酸含量和丁酸/总酸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未添加残次苹果发酵物的青贮饲料发酵品质综合评分为中,而添加残次苹果发酵物的Ⅱ、Ⅲ、Ⅳ和Ⅴ组综合评分分别为良、优、优和优。在有氧暴露过程中,随着时间的延长,各组的pH及酵母菌、霉菌数量逐渐增多,乳酸菌数量逐渐减少;Ⅰ组的乳酸菌数量始终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酵母菌和霉菌数量始终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从有氧暴露第1天起,Ⅲ组的乳酸菌数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Ⅲ和Ⅳ组的pH及酵母菌、霉菌数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综上所述,添加残次苹果发酵物能改善玉米秸秆青贮品质,其添加比例在3∶7~5∶5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次苹果发酵物 玉米秸秆 混合青贮 发酵品质 微生物数量
下载PDF
添加残次苹果发酵物对稻草青贮品质及其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艾琪 蒋慧 +2 位作者 郭睿 蒋涛 苏华维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2期316-323,共8页
为了探讨添加残次苹果发酵物改善稻草的青贮品质及其适宜添加比例,该研究按残次苹果发酵物和稻草质量比为全部为稻草(Ⅰ)、1∶9(Ⅱ)、3∶7(Ⅲ)、5∶5(Ⅳ)、7∶3(Ⅴ)、9∶1(Ⅵ)混合进行青贮。青贮90 d后开封,测定青贮前后的营养成分,鉴... 为了探讨添加残次苹果发酵物改善稻草的青贮品质及其适宜添加比例,该研究按残次苹果发酵物和稻草质量比为全部为稻草(Ⅰ)、1∶9(Ⅱ)、3∶7(Ⅲ)、5∶5(Ⅳ)、7∶3(Ⅴ)、9∶1(Ⅵ)混合进行青贮。青贮90 d后开封,测定青贮前后的营养成分,鉴定青贮饲料的感官品质、发酵品质以及有氧暴露情况下pH值和微生物数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添加残次苹果发酵物显著提高青贮原料的粗蛋白(Crude Protein,CP)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ater Soluble Carbohydrate,WSC)的含量(P<0.05),降低了原料的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er,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ADF)的含量(P<0.05);青贮90 d天后,混合青贮饲料的乳酸(Lactate Acid,LA)、乙酸(Acetic Acid,AA)含量随着残次苹果发酵物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处理Ⅰ的LA(0.17%)、AA(0.09%)含量显著低于其他5个处理(P<0.05),而丁酸(Butyric Acid,BA)含量、AN/TN(Ammonia Nitrogen Total Nitrogen)的比值显著高于其他5个处理(P<0.05);有氧暴露后,随着有氧暴露时间的延长,各处理的pH值、酵母菌数量、霉菌数量逐渐增多,乳酸菌数量逐渐减少;处理Ⅰ的乳酸菌数量始终显著低于其他各处理(P<0.05),酵母菌和霉菌数量始终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P<0.05);而处理Ⅲ、Ⅳ的乳酸菌数量始终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酵母菌和霉菌数量始终保持较低水平。未添加残次苹果发酵物处理Ⅰ的感官评分和综合评分均为劣等,添加残次苹果发酵物的稻草青贮处理Ⅲ和处理Ⅳ的感官评分和综合评分均为优等;同时添加残次苹果发酵物增加了混贮的营养价值,改善了混贮的发酵品质。综合分析,在试验中添加残次苹果发酵物能改善稻草的青贮品质,其添比例在3∶7~5∶5之间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饲料 发酵 残次苹果发酵物 稻草 发酵品质 微生物数量
下载PDF
Near and Mid Infrared Spectroscopy to Detect Malolactic Biotransformation of Oenococcus oeni in a Wine-Model
6
作者 Vigentini Ileana Grassi Silvia Sinelli Nicoletta Di Egidio Valentina Picozzi Claudia Foschino Roberto Casiraghi Ernestina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A)》 2014年第6期475-486,共12页
The aim of this work was to verify the potential of infrared (IR) spectroscopy in near and mid regions to detect the beginning of the malolactic fermentation (MLF) occurring in a model-wine and the further cells a... The aim of this work was to verify the potential of infrared (IR) spectroscopy in near and mid regions to detect the beginning of the malolactic fermentation (MLF) occurring in a model-wine and the further cells autolysis. MLF in wine is a secondary biotransformation due to lactic acid bacteria that usually occurs spontaneou,;ly or after starter inoculation at the end of alcoholic fermentation. Nowadays, it is desirable to supply winemakers with a new rapid and non-destructive approach to monitor MLF progress and 1R spectroscopy technology appears to be suitable for this purpose. The transformation of L-malic acid into L-lactic acid was carried out by inoculating a synthetic wine with an Oenococcus oeni culture and it was monitored through microbiological and chemical methods. At the same time, Fourier transform near infrared (FT-NIR) spectral data, in diffusive transflection mode using an optic probe, and FT-IR spectra, using an germanium crystal attenuated total reflectance (ATR) cell, were collecte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of the spectra was able to identify absorption bands related to the key molecular modifications that took place during the L-malic acid transformation. Thus, the samples were discriminated according to the fermentation phase. Although this study is a preliminary approach, results confirm that near infrared (NIR) and mid infrared (MIR) spectroscopy could be successfully applied to detect the start of MLF and the autolysis of the lactic acid bacteria (LAB) cel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lolactic fermentation WINE FT-IR FT-NIR Oenococcus oeni.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