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麦茎基褐腐病病原菌组成及其致病力研究 被引量:44
1
作者 李伟 陈莹 +3 位作者 张晓祥 张伯桥 于汉寿 陈怀谷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70-175,共6页
为明确小麦茎基褐腐病(brown foot rot)病原菌的组成,于2008-2009年春从江苏、安徽、河南、湖北、河北和四川6省48个县市的65个地点采集了具有茎基褐腐症状的病株,并分离到110株病原真菌。根据其培养性状、形态学特征以及分子生物学鉴定... 为明确小麦茎基褐腐病(brown foot rot)病原菌的组成,于2008-2009年春从江苏、安徽、河南、湖北、河北和四川6省48个县市的65个地点采集了具有茎基褐腐症状的病株,并分离到110株病原真菌。根据其培养性状、形态学特征以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可将这些病原菌分为4类,分别为小麦根腐离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41株)、镰孢菌(Fusariumspp.,33株)、雪霉叶枯病菌(Microdochium nivale,24株)和黑附球菌(Epicoccum nigrum,12株)。对这些菌株在小麦苗期的致病力及重新分离得率的测定结果表明,4类病原菌之间的致病力存在明显差异,其中以小麦根腐离蠕孢(B.sorokiniana)发病率和致病力最强,其次是镰孢菌(Fusariumspp.),雪霉叶枯病菌(M.nivale)和黑附球菌(E.nigrum)则相对较弱;病菌的重新分离得率与其致病力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茎基褐腐病 原组成
下载PDF
小麦茎基褐腐病的发生特点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4
2
作者 陈厚德 王彰明 +3 位作者 袁树忠 陈占荣 柳玉标 梅爱中 《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1年第4期43-46,共4页
对小麦茎基褐腐病在江苏省 4 8个县 (市 )的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结果显示 :沿江、沿海及苏南丘陵地区 (镇江 )病害一般发生较重 ,病株率 4 8%~ 90 % ;里下河和沿洪泽湖地区病害发生多属轻到中等 ,病株率 1 0 %~ 39% ;苏北的徐州... 对小麦茎基褐腐病在江苏省 4 8个县 (市 )的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结果显示 :沿江、沿海及苏南丘陵地区 (镇江 )病害一般发生较重 ,病株率 4 8%~ 90 % ;里下河和沿洪泽湖地区病害发生多属轻到中等 ,病株率 1 0 %~ 39% ;苏北的徐州、连云港、宿迁等地病害发生很轻微 ,病株率在 1 %以下 .调查发现 :小麦茎基褐腐病发病程度与小麦纹枯病发病程度呈负相关 .产量损失测定表明 :小麦茎基褐腐病对不同小麦品种影响不一 ,扬麦 1 5 8产量损失率较高 ,达 8.5 % ,豫麦 1 8产量损失率最低 ,仅 0 .1 9%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茎基褐腐病 发生特点 产量损失 程度 纹枯
下载PDF
江苏小麦茎基褐腐病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陈厚德 王彰明 李清铣 《江苏农学院学报》 CSCD 1996年第2期47-50,共4页
对江苏盐城、淮阴、扬州等地区9个县市及农场近年发生的小麦“酱油秆”病进行了症状、病原菌种类及致病力等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镰孢霉(主要为Fusariumnivale(Fr.)Ces.)、交链孢(Alternarias... 对江苏盐城、淮阴、扬州等地区9个县市及农场近年发生的小麦“酱油秆”病进行了症状、病原菌种类及致病力等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镰孢霉(主要为Fusariumnivale(Fr.)Ces.)、交链孢(Alternariaspp.)和麦斑点附球孢(EpicocumtriticiP.Henn.)均可侵染小麦形成“酱油秆”症状,但以雪腐镰孢为主,交链孢次之,麦斑点附球抱作用较小。雪腐镰孢在苗期即可造成叶鞘褐枯,成株期可侵染基部茎秆造成褐腐,而交链抱和麦斑点附球抱主要在成株期造成茎基褐腐,沿海垦区农场多以雪腐镰孢为主要病原菌,其他地区交链孢为主。小麦“酱油秆”暂定名为小麦茎基褐腐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茎基褐腐病 原菌 症状 防治
下载PDF
小麦茎基褐腐病药剂防治试验
4
作者 袁树忠 陈厚德 王彰明 《江苏农药》 2001年第1期43-44,34,共3页
小麦茎基褐腐病是近年来小麦上发生的一种新病害。由于该病害的发病部位及时间均与纹枯病相似而容易混淆,生产上防治纹枯病的药剂对这一病害却没有很好的效果。据报道,引起该病害发生的病原菌有多种,其中 Fusari-um nivale 的致病力最... 小麦茎基褐腐病是近年来小麦上发生的一种新病害。由于该病害的发病部位及时间均与纹枯病相似而容易混淆,生产上防治纹枯病的药剂对这一病害却没有很好的效果。据报道,引起该病害发生的病原菌有多种,其中 Fusari-um nivale 的致病力最强。为了寻找能对该病害有较好防效的杀菌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茎基褐腐病 药剂防治 试验 杀菌剂 立克秀 福美双 拌种双 烯唑醇
下载PDF
我国小麦新病害茎基褐腐病发生危害及病原学
5
作者 石瑞杰 徐飞 +9 位作者 宋玉立 李前进 刘露露 范志业 李亚红 韩自行 张姣姣 冯超红 王俊美 周益林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58-366,共9页
2019—2020年,在河南省进行病害调查时发现了小麦新病害茎基褐腐病,小麦灌浆期河南省周口市项城的发病率为35%,安阳市、漯河市和南阳市零星发病。通过对变褐叶鞘进行组织分离,得到74株白色稀疏绒状真菌分离物。基于多基因(ITS、β-tubli... 2019—2020年,在河南省进行病害调查时发现了小麦新病害茎基褐腐病,小麦灌浆期河南省周口市项城的发病率为35%,安阳市、漯河市和南阳市零星发病。通过对变褐叶鞘进行组织分离,得到74株白色稀疏绒状真菌分离物。基于多基因(ITS、β-tublin、RPB2和EF-1α)序列分析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分析和菌株形态鉴定结果表明:74株分离菌株中22株为Microdochium nivale,52株为M.majus。M.nivale分生孢子呈镰刀状,大小为(11.62~26.04)μm×(2.43~4.44)μm,平均为17.07μm×3.57μm(n=240),有1~3个隔;M.majus分生孢子呈镰刀状,大小为(15.63~33.82)μm×(3.36~8.95)μm,平均为25.14μm×5.45μm(n=240),有1~6个隔。M.nivale和M.majus两种菌株最适宜的生长温度均为20℃,其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平板上的平均生长速度分别为0.93和0.89 cm·d^(-1)。M.nivale在5~25℃下的平均生长速度均高于M.majus。M.nivale和M.majus在10℃条件下(PDA培养基)培养40 d后,均能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团,而其他温度产生的分生孢子团较少。代表性菌株菌丝体接种‘矮抗58’的结果表明,M.nivale和M.majus对‘矮抗58’发病率均为100%,病情指数分别为14.5~33.0和11.6~28.0,两种菌的致病力相当。本研究首次发现在河南省南阳、安阳、周口和漯河,M.majus和M.nivale可以引起小麦新病害即茎基褐腐病,研究结果为小麦茎基褐腐病监测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茎基褐腐病 Microdochium majus M.nivale 鉴定
原文传递
大白菜褐腐病(茎基腐病)的病原菌鉴定 被引量:4
6
作者 周慧敏 谢学文 +2 位作者 石延霞 郭英兰 李宝聚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X期70-74,共5页
2011年在北京、河北、江苏等地的部分大白菜种植区,当地俗称的大白菜"茎基腐病"普遍严重发生,实际调查后共采集到大白菜"茎基腐病"病样12份,分离获得12个真菌分离物,经形态学鉴定,分离到的菌株均为立枯丝核菌Rhizoc... 2011年在北京、河北、江苏等地的部分大白菜种植区,当地俗称的大白菜"茎基腐病"普遍严重发生,实际调查后共采集到大白菜"茎基腐病"病样12份,分离获得12个真菌分离物,经形态学鉴定,分离到的菌株均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采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ITS4对病原菌rDNA-ITS进行PCR扩增,并将测序结果在GenBank中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将分离到的菌株分别回接健康的大白菜植株,植株表现出与田间相似的发病症状,重新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得到相同的病原物。基于形态学、分子生物学鉴定和致病性试验最终确定北京、河北、江苏等地大白菜"茎基腐病"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大白菜"茎基腐病"与大白菜褐腐病、大白菜立枯病属同病异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白菜() 形态学特征 RDNA-ITS 立枯丝核菌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