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品种小麦间、混播对其茎秆形态特征和抗倒性能的影响
1
作者 姜福腾 汲丽莎 骆永丽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1-57,共7页
为明确间、混播对冬小麦抗倒伏的影响,本试验以山农20(SN20)和山农优麦2号(YM2)为材料,设置常规条播(单播)及二者隔行间播(SN20//YM2,1∶1)和等量混播(SN20×YM2,1∶1)3种种植方式,研究不同种植方式下品种间抗倒伏指数、茎秆形态特... 为明确间、混播对冬小麦抗倒伏的影响,本试验以山农20(SN20)和山农优麦2号(YM2)为材料,设置常规条播(单播)及二者隔行间播(SN20//YM2,1∶1)和等量混播(SN20×YM2,1∶1)3种种植方式,研究不同种植方式下品种间抗倒伏指数、茎秆形态特征及基部第二节间抗折力等的差异,并进行品种、种植方式及二者互作对小麦抗倒伏性状影响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间、混播较单播可显著降低小麦重心高度、株高,显著增加第二节间茎粗、壁厚、抗折力以及抗倒伏指数,尤以混播表现最好,但与间播整体上差异不显著;种植方式对第二节间壁厚、抗折力以及抗倒伏指数影响最大。混播方式下,YM2灌浆期和成熟期的抗倒伏指数最大,相比于单、间播分别显著增加54.50%、10.89%和65.77%、30.22%。综上表明,本试验条件下,间、混播可降低冬小麦株高、重心高度,增加基部第二节间茎粗、壁厚和抗折力,有效提升小麦抗倒伏指数,从而降低冬小麦倒伏风险,促进抗逆稳产。该结论可为山东省冬小麦高产稳产和抗倒伏栽培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间播 等量混播 形态特征 折力 指数
下载PDF
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茎秆抗倒能力的影响
2
作者 韩亮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4年第5期131-132,135,共3页
以安徽蒙城地区为试验地点,探究了不同种植密度(6.00×10^(4)、7.00×10^(4)和8.00×10^(4)株/hm^(2))对玉米茎秆抗倒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适中的种植密度(7.00×10^(4)株/hm^(2))可提升玉米株高和千粒质量,对穗粗和... 以安徽蒙城地区为试验地点,探究了不同种植密度(6.00×10^(4)、7.00×10^(4)和8.00×10^(4)株/hm^(2))对玉米茎秆抗倒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适中的种植密度(7.00×10^(4)株/hm^(2))可提升玉米株高和千粒质量,对穗粗和穗长影响较小;不当的种植密度(高于8.00×10^(4)株/hm^(2)或低于6.00×10^(4)株/hm^(2))可能降低产量与品质。调整种植密度还影响空秆率和倒伏率,适宜密度(8.00×10^(4)株/hm^(2))减少空秆率、增加实际产量;适度降低密度(7.00×10^(4)株/hm^(2))可降低倒伏率,提高抗倒性。然而,高密度种植可能增加倒伏率,威胁产量与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种植密度 生长状况
下载PDF
播种密度对冬小麦茎秆形态特征和抗倒指数的影响 被引量:192
3
作者 李金才 尹钧 魏凤珍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62-666,共5页
于2 0 0 1- 2 0 0 2年在安徽农业大学试验农场研究了不同播种密度对冬小麦茎秆形态特征和抗倒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密度大小显著影响茎秆形态特征、植株C N比大小和茎秆抗倒指数,小麦茎秆形态特征与植株的抗倒性密切相关。其中,基... 于2 0 0 1- 2 0 0 2年在安徽农业大学试验农场研究了不同播种密度对冬小麦茎秆形态特征和抗倒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密度大小显著影响茎秆形态特征、植株C N比大小和茎秆抗倒指数,小麦茎秆形态特征与植株的抗倒性密切相关。其中,基部三节间的健壮程度与小麦抗倒关系最为密切,相关程度为第2节间>第1节间>第3节间。茎秆健壮程度对茎秆抗倒指数的影响为基部节间干物重>基部节间壁厚>基部节间长度>基部节间内径大小。明确了植株碳氮比大小是决定植株倒伏与否的内部生理因素之一和以茎秆抗倒指数(CLRI)作为小麦抗茎倒伏能力的综合形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T.aestivum) 播种密度 形态特征 指数(clri)
下载PDF
小麦抗倒指数遗传及其与茎秆特性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38
4
作者 姚金保 张平平 +5 位作者 任丽娟 杨学明 马鸿翔 姚国才 张鹏 周淼平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52-458,共7页
为给小麦抗倒育种提供参考依据,利用7个茎秆抗倒指数不同的小麦品种为亲本,按Griffing双列杂交法II配制21个杂交组合,研究小麦抗倒指数的遗传及其与茎秆特性的相关。结果表明,在7个小麦品种中,扬麦9号和宁麦8号抗倒指数的一般配合力最好... 为给小麦抗倒育种提供参考依据,利用7个茎秆抗倒指数不同的小麦品种为亲本,按Griffing双列杂交法II配制21个杂交组合,研究小麦抗倒指数的遗传及其与茎秆特性的相关。结果表明,在7个小麦品种中,扬麦9号和宁麦8号抗倒指数的一般配合力最好,能极显著地提高杂种后代的抗倒指数。小麦抗倒指数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同时受加性和显性效应的作用,且显性效应更重要,显性程度为完全显性到超显性。控制抗倒指数遗传的增效等位基因为隐性,增、减效等位基因频率在亲本中的分配无明显差异。扬麦9号和宁麦8号具有较多控制抗倒指数遗传的隐性基因,而望水白和苏麦3号具有控制抗倒指数遗传较多的显性基因。抗倒指数可能受3~4对主效基因的控制,狭义遗传力中等。相关分析表明,抗倒指数与基部第二节间粗、基部第一、二节间充实度呈显著或极显著遗传正相关;与基部第一、二节间长、穗下节间长、株高和重心高度呈极显著遗传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指数 加性-显性模型 特性
下载PDF
氮肥运筹模式对小麦茎秆抗倒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48
5
作者 魏凤珍 李金才 +2 位作者 王成雨 屈会娟 沈学善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80-1085,共6页
以高产强筋小麦品种烟农19为试验材料,通过不同施氮水平(202.5、270.0和337.5kghm-2)和不同基追比例的施肥试验,对小麦茎秆结构和细胞壁化学成分及茎秆抗倒指数(CLRI,茎秆机械强度/茎秆重心高度)等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氮... 以高产强筋小麦品种烟农19为试验材料,通过不同施氮水平(202.5、270.0和337.5kghm-2)和不同基追比例的施肥试验,对小麦茎秆结构和细胞壁化学成分及茎秆抗倒指数(CLRI,茎秆机械强度/茎秆重心高度)等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氮肥运筹模式显著影响小麦茎秆抗倒能力。基部节间长度和含氮量均随施氮水平和基肥比例的增加而增加,基部节间粗度、秆壁厚度、节间充实度、机械强度则表现相反。而细胞壁纤维素、木质素含量和CLRI则随施氮水平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后降的趋势,但随基肥比例的增加而下降。CLRI与基部节间粗度、壁厚、充实度及机械强度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基部节间长度和氮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CLRI可作为小麦抗茎倒伏能力的综合评价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氮肥运筹模式 性能 指数
下载PDF
氮肥对扬麦20茎秆性状和抗倒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4
6
作者 张明伟 易媛 +5 位作者 董召娣 柯裴蓓 朱新开 封超年 郭文善 彭永欣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260-1266,共7页
为了解施氮对小麦茎秆性状及抗倒性能的调节作用,以中筋小麦品种扬麦20为材料,设置3个施氮水平(180、225和270kg·hm-2)和3个氮肥运筹比例(基肥∶壮蘖肥∶拔节肥∶孕穗肥分别为7∶1∶2∶0、5∶1∶2∶2和3∶1∶3∶3),研究氮肥施用量... 为了解施氮对小麦茎秆性状及抗倒性能的调节作用,以中筋小麦品种扬麦20为材料,设置3个施氮水平(180、225和270kg·hm-2)和3个氮肥运筹比例(基肥∶壮蘖肥∶拔节肥∶孕穗肥分别为7∶1∶2∶0、5∶1∶2∶2和3∶1∶3∶3),研究氮肥施用量及运筹比例对小麦产量及茎秆形态、力学结构、化学成分等抗倒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产量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施氮量相同时,5∶1∶2∶2氮肥运筹比例的产量均最高。随着氮肥用量及基施比例的增加,茎秆基部节间变长变细,充实度降低,茎秆强度降低,田间发生倒伏的可能性及危害增加。在高肥条件下适度减少氮肥用量和氮肥合理后移能够有效提高茎秆质量,增加抗倒性能,并获得较高的产量,以施氮225kg·hm-2、氮肥运筹比例5∶1∶2∶2处理效果最好,能有效缓解高产与倒伏之间的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调控 产量 基部性状 力矩 指数
下载PDF
水稻茎秆性状与抗倒性的关系 被引量:227
7
作者 杨惠杰 杨仁崔 +2 位作者 李义珍 姜照伟 郑景生 《福建农业学报》 2000年第2期1-7,共7页
选用我国近年育成的超高产水稻品种为材料 ,研究水稻茎秆性状与抗倒性的关系。结果表明 ,茎秆较粗可孕育较大穗子 ;茎秆贮藏物质对籽粒发育有积极作用 ;茎秆的抗折力强弱与茎秆贮藏的干物质量和秆壁厚度呈显著正相关 ;倒伏指数与株高、... 选用我国近年育成的超高产水稻品种为材料 ,研究水稻茎秆性状与抗倒性的关系。结果表明 ,茎秆较粗可孕育较大穗子 ;茎秆贮藏物质对籽粒发育有积极作用 ;茎秆的抗折力强弱与茎秆贮藏的干物质量和秆壁厚度呈显著正相关 ;倒伏指数与株高、弯曲力矩呈显著正相关 ,与秆壁厚度和抗折力呈显著负相关 ,而与节间粗度关系不密切。说明 ,培育粗秆有利于孕育大穗 ,但要增强抗倒伏能力 ,关键在于适当控制株高、培育秆壁厚实的品种、增加茎秆的干物质积累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性状 折力 指数
下载PDF
江淮平原小麦主栽品种茎秆抗倒性能分析 被引量:15
8
作者 谢家琦 李金才 +5 位作者 魏凤珍 吴昊 于绍凤 王梁 马慧慧 沈雨民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08-111,共4页
以江淮平原8个小麦主栽品种为材料,分析不同品种的茎秆抗倒性能及其产量。结果表明,烟农19,郑麦004,平安6号和周麦22在全生育期内未发生倒伏,偃展4110,新麦18和皖麦50在乳熟期发生1级(茎秆与地面夹角为75°~45°)轻微倒伏,... 以江淮平原8个小麦主栽品种为材料,分析不同品种的茎秆抗倒性能及其产量。结果表明,烟农19,郑麦004,平安6号和周麦22在全生育期内未发生倒伏,偃展4110,新麦18和皖麦50在乳熟期发生1级(茎秆与地面夹角为75°~45°)轻微倒伏,而皖麦19在乳熟期发生2级(茎秆与地面夹角为45°~20°)倒伏,倒伏率为17.62%。皖麦19的株高、重心高度、基部节间长度及其干物质输出率均高于未倒伏品种和轻微倒伏品种,不利于其抗倒伏。烟农19的株高和重心高度适中,基部节间机械强度较大,干物质在乳熟前输出较慢,乳熟后迅速分解输出,有利于茎秆抗倒和产量提高。因此,得出江淮平原兼顾高产和抗倒的小麦品种为烟农19和周麦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平原 小麦 品种
下载PDF
水稻籼粳交恢复系茎秆抗倒性的配合力分析 被引量:14
9
作者 许旭明 张受刚 +2 位作者 韦新宇 柯蓓 梁康迳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7-53,共7页
通过不断聚合和累加不同籼粳亚种有利基因的方法,自育成的不同籼粳分化类型的12个恢复系,与8个两系和三系不育系为材料,采用植物数量性状配合力(NCⅡ设计)分析方法,研究了6个茎秆抗倒性状的配合力和群体遗传参数。结果表明:所考察的6个... 通过不断聚合和累加不同籼粳亚种有利基因的方法,自育成的不同籼粳分化类型的12个恢复系,与8个两系和三系不育系为材料,采用植物数量性状配合力(NCⅡ设计)分析方法,研究了6个茎秆抗倒性状的配合力和群体遗传参数。结果表明:所考察的6个茎秆抗倒性状的遗传受亲本基因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的影响。倒伏指数、抗折力以非加性效应为主;株高、弯曲力矩、茎椭圆截面积以基因加性效应为主;亲本基因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对后代茎壁截面积的作用相似。恢复系的遗传效应对杂交组合茎秆抗倒性起主要作用。抗折力和弯曲力矩性状除了受亲本特殊配合力的影响外,恢复系的一般配合力也起重要作用。K17A、广抗13A和II-32A三个不育系表现降低籼粳杂种株高超亲和提高抗倒性的遗传效应;明恢509、明恢512、明恢502和明恢398四个恢复系在降低倒伏指数方面较其他恢复系具有明显优势,且株高一般配合力为负效应,在提高茎秆抗倒性为目标的育种实践中有重要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粳交 性状 配合力 籼粳分化类型 基因加性效应
下载PDF
直播稻不同品种茎秆和根系性状与抗倒伏性关系 被引量:25
10
作者 李木英 陈关 +3 位作者 潘晓华 石庆华 谭雪明 陈志攀 《中国稻米》 2012年第2期17-21,共5页
选用6个早稻品种,通过直播栽培探讨茎秆和根系性状表现与抗倒伏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茎秆和根系性状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品种间抗倒性差异显著。植株茎秆抗倒性与茎粗呈显著正相关;与第一伸长节间长度显著负相关。直播稻根系固持... 选用6个早稻品种,通过直播栽培探讨茎秆和根系性状表现与抗倒伏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茎秆和根系性状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品种间抗倒性差异显著。植株茎秆抗倒性与茎粗呈显著正相关;与第一伸长节间长度显著负相关。直播稻根系固持力与表土层根系数量有极显著相关外,与根系干质量和纤维素含量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茎秆抗倒性强弱与根系固持力不完全一致,陆两优996表现单株茎秆抗倒伏力与根系固持力都较大,分别为0.738和232.260 N;嘉育948茎秆抗倒力较高,为0.699 N,而根系固持力较低,为143.080 N。直播稻宜选用茎秆粗壮、茎基部伸长节间短、根数多、根干质量大、根系纤维素含量高的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播稻 植株性状 根系固持力
下载PDF
不同穗型冬小麦品种茎秆抗倒性能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谢家琦 李金才 +5 位作者 魏凤珍 金男男 廖晓芬 杨丽敏 张振环 程威龙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948-1949,1975,共3页
[目的]为冬小麦高产抗倒栽培及育种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大田条件下选用3个不同穗型冬小麦品种,分析其茎秆抗倒性能及产量。[结果]结果表明,重穗型品种兰考矮早8茎秆基部节间特征较好,符合抗倒株型的形态指标,但是个体的健壮弥补... [目的]为冬小麦高产抗倒栽培及育种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大田条件下选用3个不同穗型冬小麦品种,分析其茎秆抗倒性能及产量。[结果]结果表明,重穗型品种兰考矮早8茎秆基部节间特征较好,符合抗倒株型的形态指标,但是个体的健壮弥补不了群体的不足,因此产量不高;中间型品种周麦18节间充实度高、机械强度大,因而有一定抗倒能力;多穗型品种豫麦49基部节间特性及其抗倒能力居中,但是群体较大,弥补了个体的不足,因而产量较高。[结论]不同穗型的小麦品种只要群体适宜,都有一定的抗倒伏能力且获得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穗型 冬小麦
下载PDF
二棱大麦茎秆性状与抗倒性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5
12
作者 黄金堂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3期49-52,共4页
为了给抗倒伏超高产大麦新品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选用本所近年育成的12个高产二棱皮大麦品种(系)为材料,在生产和高产条件下研究了茎秆性状与抗倒性的关系。结果表明,12个品种的倒2、倒3和倒4节间平均倒伏指数分别为109.0、133.5和163.1... 为了给抗倒伏超高产大麦新品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选用本所近年育成的12个高产二棱皮大麦品种(系)为材料,在生产和高产条件下研究了茎秆性状与抗倒性的关系。结果表明,12个品种的倒2、倒3和倒4节间平均倒伏指数分别为109.0、133.5和163.1;茎秆的抗折力与茎秆贮藏的干物质量呈显著正相关,与节间长呈显著负相关;从齐穗期至成熟期、乳熟期倒伏危险性最大;倒伏指数与节间长、秆长及株高呈显著正相关,与节间粗度、壁厚关系不密切。说明培育粗秆有利于孕育大穗,但要增强抗倒能力关键在于适当控制株高,增加秆的干物质积累量,促进茎秆和机械组织的发育和充实,增强茎秆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棱大麦 性状 折力 弯曲力矩 指数
下载PDF
播期与密度对小麦茎秆抗倒力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卞爱群 吴建中 +4 位作者 何宜玲 陈高祥 周建军 胥益锋 凌晓峰 《安徽农学通报》 2010年第9期69-70,134,共3页
阐述了播种期与密度对小麦茎秆抗倒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0月23日较早播种,茎秆抗倒力较强;10月29日最佳播种期播种,茎秆抗倒力最强;之后随着播种期的推迟,茎秆抗倒力不断下降。同一播期,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小麦茎秆抗倒力不断减弱。综... 阐述了播种期与密度对小麦茎秆抗倒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0月23日较早播种,茎秆抗倒力较强;10月29日最佳播种期播种,茎秆抗倒力最强;之后随着播种期的推迟,茎秆抗倒力不断下降。同一播期,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小麦茎秆抗倒力不断减弱。综合分析,小麦10月下旬播种,基本苗(12-16)万/667m^2,产量高、品质好、效益高,茎秆抗倒力强,易实现高产稳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播种期 密度
下载PDF
黄淮北部麦区主推小麦品种茎秆抗倒性能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苏玉环 陈冬梅 +2 位作者 刘保华 马永安 王雪香 《河北农业科学》 2018年第2期23-26,31,共5页
以黄淮北部麦区10个主推小麦品种为试材,在灌浆期发生倒伏的情况下,分析了2组不同抗倒性品种的倒伏情况和茎秆特性。结果表明:抗倒组品种济麦22、石4185、邯麦13和邯麦15在全生育期均未发生倒伏,不抗倒组品种石麦15、冀麦585、中麦155... 以黄淮北部麦区10个主推小麦品种为试材,在灌浆期发生倒伏的情况下,分析了2组不同抗倒性品种的倒伏情况和茎秆特性。结果表明:抗倒组品种济麦22、石4185、邯麦13和邯麦15在全生育期均未发生倒伏,不抗倒组品种石麦15、冀麦585、中麦155和山农14在蜡熟期均发生了5级倒伏。抗倒组品种平均株高为76.8 cm,平均株高构成指数为0.50,茎基部第1节和第2节节间总长度为9.36 cm,茎基部第1节、第2节的节间充实度分别为30.17和14.50 mg/cm,开花至乳熟期和开花至蜡熟期的茎部干物质输出率分别为16.44%和35.34%。与不抗倒组品种相比,抗倒组品种株高低、株高构成指数大、茎基部节间短且充实度高、生育后期茎基部干物质输出率低,这些茎秆特性均有利于提高小麦的抗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性状
下载PDF
播期与密度对大麦茎秆抗倒力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凤珠 吴建中 +4 位作者 何宜玲 陈高祥 周建军 胥益锋 凌晓峰 《安徽农学通报》 2010年第8期68-69,共2页
阐述了大麦不同播种期、密度对大麦茎秆抗倒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种密度随着播种期的推迟,大麦抗倒力增强;不同播种期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大麦抗倒力下降。
关键词 大麦 播种期 密度
下载PDF
喷施烯效唑对甜荞茎秆抗倒性能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6
16
作者 刘星贝 吴东倩 +6 位作者 汪灿 胡丹 杨浩 佘恒志 阮仁武 袁晓辉 易泽林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4期4903-4915,共13页
【目的】甜荞(Fagopyrum esculentum M.)被誉为21世纪人类的绿色食品之一。倒伏是制约甜荞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研究喷施不同浓度的烯效唑对甜荞茎秆抗倒性能的影响,为甜荞的抗倒伏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于2013—2014年在西... 【目的】甜荞(Fagopyrum esculentum M.)被誉为21世纪人类的绿色食品之一。倒伏是制约甜荞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研究喷施不同浓度的烯效唑对甜荞茎秆抗倒性能的影响,为甜荞的抗倒伏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于2013—2014年在西南大学歇马科研基地进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中抗甜荞品种"宁荞1号"为试验材料,设置0(CK)、25 mg·L^(-1)(T1)、50 mg·L^(-1)(T2)、75 mg·L^(-1)(T3)和100 mg·L^(-1)(T4)5个烯效唑浓度处理,于4叶期按100 mL·m^(-2)进行叶面喷施。分别于开花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对茎秆抗折力、倒伏指数、茎秆形态特性和茎秆解剖结构等指标进行测定分析,并于成熟期调查倒伏习性和产量。【结果】(1)茎秆抗折力、茎壁厚度和维管束面积从开花期至成熟期呈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在灌浆期达最大值;倒伏指数、株高、茎秆重心高度、茎秆鲜重、基部第2节间长、基部第2节间粗、机械组织厚度和维管束数目从开花期至成熟期逐渐增加;第2节间干重、节间充实度和机械组织层数从开花期至灌浆期逐渐增加,而后变化不明显。(2)产量、茎秆抗折力、基部第2节间粗、基部第2节间干重、节间充实度、机械组织层数、机械组织厚度、茎壁厚度、维管束数目和维管束面积在CK-T3处理浓度下表现为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T3-T4处理浓度下表现为随浓度增加而降低;倒伏率、倒伏指数、株高、茎秆重心高度、茎秆鲜重、基部第2节间长在CK-T3处理浓度下表现为随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在T3-T4处理浓度下表现为随浓度增加而增加。(3)与CK相比,T1、T2、T3和T4处理的产量分别增加了2.3%、6.5%、21.3%和11.3%,倒伏率分别降低了17.9%、40.7%、84.0%和60.5%。(4)不同烯效唑浓度处理间,茎秆抗折力、倒伏指数、茎秆形态特性和茎秆解剖结构均存在显著差异。产量与株高、茎秆重心高度、茎秆鲜重和基部第2节间长、倒伏指数及倒伏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基部茎秆第2节间粗、基部第2节间干重、节间充实度、机械组织层数、机械组织厚度、茎壁厚度、维管束数目和维管束面积及茎秆抗折力呈极显著正相关。茎秆抗折力、基部第2节间粗、基部第2节间干重、节间充实度、机械组织层数、机械组织厚度、茎壁厚度、维管束数目和维管束面积表现为T3>T4>T2>T1>CK,倒伏指数、株高、茎秆重心高度、茎秆鲜重和基部第2节间长表现为CK>T1>T2>T4>T3。[结论]本试验条件下,当烯效唑喷施浓度为75 mg·L^(-1)时,能有效优化甜荞茎秆结构,改善茎秆质量,减小倒伏发生风险,增加产量。研究结果为甜荞的抗倒伏栽培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荞(Fagopyrum ESCULENTUM M.) 烯效唑 性能 特性 产量
下载PDF
氮肥运筹模式对小麦茎秆抗倒性能的影响
17
作者 张启成 《江西农业》 2016年第5S期25-,共1页
通过对氮肥运筹模式的有效应用,能够对小麦茎秆抗倒性能进行有效分析,从而采取有效措施,更好地降低小麦茎秆倒伏,保证小麦顺利生长,进而有效提升小麦产量。基于此,着重对小麦茎秆抗倒指数CLRI进行分析,对小麦茎秆抗倒性能进行综合评价。
关键词 小麦 氮肥运筹模式 性能
下载PDF
玉米茎秆抗倒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12
18
作者 黄述祖 张天佑 《山西农业科学》 1992年第5期17-18,共2页
采用YI—1型玉米茎秆硬度计对125份玉米自交系和119份杂交种茎秆硬皮组织的硬度测定结果表明,玉米茎秆的抗倒性主要决定于玉米茎秆的硬度.玉米茎粗与茎秆抗倒性也有一定的关系.茎秆硬度低的品种不适宜密植.玉米杂交种的茎秆硬度与亲本... 采用YI—1型玉米茎秆硬度计对125份玉米自交系和119份杂交种茎秆硬皮组织的硬度测定结果表明,玉米茎秆的抗倒性主要决定于玉米茎秆的硬度.玉米茎粗与茎秆抗倒性也有一定的关系.茎秆硬度低的品种不适宜密植.玉米杂交种的茎秆硬度与亲本自交系有密切关系.培育坚秆品种就可解决茎秆倒伏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下载PDF
播期与密度对大麦茎秆抗倒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9
19
作者 王受荣 周华江 +4 位作者 潘玉良 熊圣国 胥益锋 张卫清 郭兆兄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11年第4期51-53,共3页
该文阐述了不同播种期、密度对大麦茎秆抗倒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种密度随着播种期的推迟,大麦抗倒能力增强;不同播种期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大麦抗倒能力减弱。
关键词 大麦 播种期 密度 能力
下载PDF
群体密度对玉米茎秆抗倒力学和农艺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普荣 《农技服务》 2016年第13期49-49,共1页
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农作物种植作为国家基础农业生存的关键环节,是百姓生活的提供者,也是解决生存问题的重点。众所周知,玉米在我国的种植历史非常悠久,是人民最喜爱,也是最常见的农作物食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玉米产... 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农作物种植作为国家基础农业生存的关键环节,是百姓生活的提供者,也是解决生存问题的重点。众所周知,玉米在我国的种植历史非常悠久,是人民最喜爱,也是最常见的农作物食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玉米产量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何在不减少农作物产量的基础上,防止出现茎秆抗倒力问题,就成为了农业生产者研究的重点。经过长时间的实验研究发现,玉米的产量与群体密度具有十分紧密的关系,密度小则有助于生产,但是却容易出现抗倒力问题,改变它的农艺性状。本文就对多次试验的情况加以分析,研究群体密度对玉米茎秆抗倒力学和农艺性状的影响,从而确保玉米生产的高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密度 玉米 力学 农艺性状 影响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