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遥感光谱指标优选的大田冬小麦茎蘖数估测 被引量:3
1
作者 张宏 李卫国 +3 位作者 张晓东 李伟 马廷淮 韩振强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91-398,共8页
为了快速、准确地估测大田冬小麦茎蘖数(stem&tiller number,STN),在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泰州泰兴市和宿迁市沭阳县布设冬小麦STN遥感估测试验,获取了冬小麦拔节期冠层红光波段反射率(red band reflectance,β_(red))、近红外波段... 为了快速、准确地估测大田冬小麦茎蘖数(stem&tiller number,STN),在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泰州泰兴市和宿迁市沭阳县布设冬小麦STN遥感估测试验,获取了冬小麦拔节期冠层红光波段反射率(red band reflectance,β_(red))、近红外波段反射率(near infrared band reflectance,β_(nir))、比值植被指数(ratio vegetation index,RVI)、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差值植被指数(differential vegetation index,DVI)、阴影植被指数(shadow vegetation index,SVI)和STN数据,通过分析多个遥感光谱指标(β_(red)、β_(nir)、RVI、NDVI、DVI、SVI)与STN之间的相关性,优选冬小麦STN的敏感光谱指标,再基于敏感光谱指标分别建立冬小麦STN的BP神经网络估测模型(STN BP估测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估测模型(STN MLR估测模型),并对模型预测精度进行验证。结果表明,β_(red)、β_(nir)、RVI、NDVI、DVI和SVI与冬小麦STN之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相关系数依次表现为β_(red)(0.337)<β_(nir)(0.375)<DVI(0.423)<RVI(0.446)<SVI(0.447)<NDVI(0.470),择优选择RVI、NDVI、DVI和SVI作为建立STN BP估测模型和STN MLR估测模型的输入变量。模型精度验证显示,STN BP估测模型的决定系数(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R^(2))为0.758,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为2.169×10^(6)个·hm^(-2),平均相对误差(average relative error,ARE)为13.7%;STN MLR估测模型的R 2为0.599,RMSE为3.110×10^(6)个·hm^(-2),ARE为20.0%。STN BP估测模型的估测精度优于STN MLR估测模型,说明利用多遥感光谱敏感特征指标和BP神经网络建立的冬小麦STN BP估测模型能够有效满足大田冬小麦茎蘖数的估测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茎蘖数 波段反射率 植被指 神经网络 估测模型
下载PDF
籼型三系杂交水稻茎蘖数的发育遗传研究 被引量:16
2
作者 梁康迳 林文雄 +5 位作者 王雪仁 陈志雄 郭玉春 梁义元 陈芳育 李亚娟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1033-1039,共7页
采用数量性状的加性 -显性发育遗传模型分析了按NCⅡ交配设计的 2套籼型三系杂交水稻茎蘖数的发育遗传规律。结果表明 ,在不同的发育阶段中 ,茎蘖数均以显性效应基因的表达为主 ,环境和基因型互作会影响茎蘖数加性效应基因的表达 ,而对... 采用数量性状的加性 -显性发育遗传模型分析了按NCⅡ交配设计的 2套籼型三系杂交水稻茎蘖数的发育遗传规律。结果表明 ,在不同的发育阶段中 ,茎蘖数均以显性效应基因的表达为主 ,环境和基因型互作会影响茎蘖数加性效应基因的表达 ,而对显性效应基因表达的影响不明显 ;随着发育进程的推进 ,茎蘖数在生长中期的杂种优势最强 ;加性效应基因和显性效应基因在茎蘖数发育的全过程中有选择地表达。分析不同发育阶段茎蘖数与有效穗数之间的相关性 ,发现优势强的群体紧密相关的时期提早 ,反之 ,则推迟 ;利用分蘖中期的杂种优势会导致最终生物产量的提高而降低成穗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型三系杂交水稻 茎蘖数 发育遗传学 遗传方痉 杂种优势
下载PDF
杂交稻超长龄秧移栽单株茎蘖数与产量性状的关系 被引量:3
3
作者 姚红琼 陶诗顺 +2 位作者 鲁友军 江谧 王凤丽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9-60,107,共3页
以准两优1102、冈优188、Q优6号和Ⅱ优498等4个杂交水稻组合为材料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了杂交稻旱育超长龄秧移栽时单株茎蘖数与单株有效穗数、穗粒重及单株产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秧龄达70 d的条件下,秧苗移栽时的单株茎蘖数与有效穗... 以准两优1102、冈优188、Q优6号和Ⅱ优498等4个杂交水稻组合为材料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了杂交稻旱育超长龄秧移栽时单株茎蘖数与单株有效穗数、穗粒重及单株产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秧龄达70 d的条件下,秧苗移栽时的单株茎蘖数与有效穗数和单株产量均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但与穗粒数的相关性表现不一。增加秧苗移栽时单株茎蘖数是提高超长龄迟栽杂交稻产量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稻 龄秧 单株茎蘖数 产量性状 相关性
下载PDF
基于冠层图像处理的小麦茎蘖数快速诊断技术 被引量:3
4
作者 刘家欢 郑成娟 +3 位作者 李云 李增源 付浩然 张卫峰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74-180,共7页
为提高小麦群体诊断效率,研究利用图像识别替代人工抽样计数的可行性。分别以智能手机、无人机获取小麦冠层图像以及人工抽样计数方法,于2016—2017年,在山东阳信县105个规模不同的小麦地块,对苗期、冬前、返青期和拔节期4个时期小麦茎... 为提高小麦群体诊断效率,研究利用图像识别替代人工抽样计数的可行性。分别以智能手机、无人机获取小麦冠层图像以及人工抽样计数方法,于2016—2017年,在山东阳信县105个规模不同的小麦地块,对苗期、冬前、返青期和拔节期4个时期小麦茎糵数进行诊断。结果表明,4个生育时期采用智能手机图像识别诊断小麦茎蘖数,与人工抽样计数相关性强弱依次为冬前(R^2=0.900,P<0.0010)>拔节期(R^2=0.240,P<0.0010)>返青期(R^2=0.130,P<0.0010)>苗期(R^2=0.010,P<0.2900);3个生育时期采用无人机图像识别诊断小麦茎蘖数,与人工抽样计数相关性强弱依次为冬前(R^2=0.760,P<0.0010)>返青期(R^2=0.320,P<0.0100)>苗期(R^2=0.005,P<0.8800)。从诊断效率而言,人工抽样计数单位耗时约100.0 min/hm^2,智能手机图像识别单位耗时约5 min/hm^2,无人机图像识别单位耗时约为1.5 min/hm^2。说明在冬前—拔节期借助智能手机采集图像替代茎蘖数人工抽样计数并估测小麦群体大小的方法是可行的,尤其是冬前估测效果较好。对于大面积种植的麦田,以无人机为工具在冬前、返青期识别图像,可以作为小麦群体诊断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茎蘖数 冠层图像 快速诊断 群体 智能手机 无人机
下载PDF
不同氮肥梯度处理水稻茎蘖数及株高变化规律 被引量:1
5
作者 赵丽君 黄影华 +6 位作者 张善炫 郭之瑶 洪瑞霞 王轶林 夏丽莎 李艳大 陈青春 《湖北农业科学》 2020年第12期13-16,共4页
为明确不同水稻(Oryza sativa L.)品种不同氮肥梯度与茎蘖数以及株高的变化规律,设置不同氮肥梯度早造和晚造随机区组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氮肥梯度下,合美占、粤农丝苗2个品种在早、晚造结果上总体表现一致,随施氮量的增加,茎蘖数、株... 为明确不同水稻(Oryza sativa L.)品种不同氮肥梯度与茎蘖数以及株高的变化规律,设置不同氮肥梯度早造和晚造随机区组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氮肥梯度下,合美占、粤农丝苗2个品种在早、晚造结果上总体表现一致,随施氮量的增加,茎蘖数、株高增加;分蘖期、拔节期早、晚造施氮量与茎蘖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孕穗期、黄熟期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早造、晚造施氮量与自然株高、生理株高在分蘖期、孕穗期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拔节期、黄熟期呈极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L.) 氮肥 茎蘖数 株高 相关关系
下载PDF
油后机直播杂交稻成苗密度和苗期茎蘖数与产量性状的关系
6
作者 顾春文 陶诗顺 张荣萍 《农技服务》 2021年第7期18-20,共3页
探明油后(油菜收获后)机直播杂交稻成苗密度、苗期茎蘖数与产量的关系,为油后机直播杂交稻的栽培管理提供依据,以杂交稻品种旌优127、F优498和宜香优2115为材料,田间定点观测成苗密度、稻苗8叶期茎蘖数和产量性状等,并对成苗密度、苗期... 探明油后(油菜收获后)机直播杂交稻成苗密度、苗期茎蘖数与产量的关系,为油后机直播杂交稻的栽培管理提供依据,以杂交稻品种旌优127、F优498和宜香优2115为材料,田间定点观测成苗密度、稻苗8叶期茎蘖数和产量性状等,并对成苗密度、苗期茎蘖数与产量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成苗密度与成穗率呈负相关,与有效穗、穗粒数、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单穗重和产量的相关性品种间存在差异。旌优127、宜香优2115的成苗密度与稻苗8叶期茎蘖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稻苗8叶期茎蘖数与有效穗、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成穗率和千粒重呈负相关,与穗粒数、实粒数、结实率和单穗重的相关性在品种间存在差异。在适当成苗密度基础上,促进苗期分蘖,增加8叶期茎蘖数可有效增加有效穗,从而提高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后机直播 杂交稻 密度 苗期茎蘖数 产量 相关性
下载PDF
水稻茎蘖动态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18
7
作者 孟亚利 曹卫星 +2 位作者 柳新伟 周治国 荆奇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6,共6页
依据文献资料和田间试验 ,建立了基于生理生态过程的水稻茎蘖增长与消亡的模拟模型。用指数函数描述潜在茎蘖数增长量与叶龄之间的关系。采用品种分蘖特性、有效分蘖叶位数、群体叶面积指数 (LAI)以及植株含氮量等影响因子对潜在茎蘖增... 依据文献资料和田间试验 ,建立了基于生理生态过程的水稻茎蘖增长与消亡的模拟模型。用指数函数描述潜在茎蘖数增长量与叶龄之间的关系。采用品种分蘖特性、有效分蘖叶位数、群体叶面积指数 (LAI)以及植株含氮量等影响因子对潜在茎蘖增长量进行调节 ,从而得到实际生长条件下茎蘖数增长动态模型。拔节至抽穗期间 ,分蘖的衰亡量决定于分蘖的生理年龄和同化物供应状况。利用有广泛生态条件和栽培条件变异的试验资料对模型检验的结果显示 ,模型能较好地模拟茎蘖数增长和衰亡动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动态 模拟模型 茎蘖数增长量 叶龄 增长动态 消亡动态
下载PDF
密度及插秧株数对水稻品种牡丹江32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巍巍 柴永山 +5 位作者 孙玉友 魏才强 解忠 李洪亮 刘丹 刘春光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70-74,共5页
以牡丹江32为试材,研究密度和插秧株数对水稻群体茎蘖数动态、最大叶面积指数、干物重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研究发现,为保证水稻较高群体茎蘖数需提高增加每穴插秧株数至4~6株,较小的每穴占地面积有利于群体茎蘖数的提高,最佳行距... 以牡丹江32为试材,研究密度和插秧株数对水稻群体茎蘖数动态、最大叶面积指数、干物重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研究发现,为保证水稻较高群体茎蘖数需提高增加每穴插秧株数至4~6株,较小的每穴占地面积有利于群体茎蘖数的提高,最佳行距×株距为36 cm ×12 cm ,这与常规栽培方式一致。增加每穴插秧株数可显著增加最大叶面积指数,这种增加作用主要是通过增加每平方米茎蘖数实现的,而增加每穴占地面积对最大叶面积指数有降低作用。成熟期干物重与每穴插秧株数及每穴面积相关性不显著,通径分析表明,增加每穴插秧株数有增加干物重的趋势,而扩大每穴面积会减小干物重。每平方米茎蘖数、成熟期干物重、最大叶面积指数与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对于牡丹江32水稻品种,插秧规格40 cm ×10 cm 或30 cm ×12 cm ,每穴插秧4~6株,产量可达到8635.4、8634.0 kg·hm -2,二者差异不大,显著或极显著大于其他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密度 插秧株 产量 茎蘖数 干物重
下载PDF
水稻返青分蘖期的田间管理技术要点 被引量:2
9
作者 刘中华 王迪轩 岳云杰 《科学种养》 2014年第6期16-16,共1页
一、水分管理无论早、中、晚稻,都不需要栽后灌深水护苗。最好的办法是浅水耕翻整平,浅水栽插,栽后5-7天让田水自然落干。这样施的基肥不容易流失,土壤的水、气也比较协调。落干时结合追肥耘田,晾田1-3天,再灌3厘米左右的浅水,等自然落... 一、水分管理无论早、中、晚稻,都不需要栽后灌深水护苗。最好的办法是浅水耕翻整平,浅水栽插,栽后5-7天让田水自然落干。这样施的基肥不容易流失,土壤的水、气也比较协调。落干时结合追肥耘田,晾田1-3天,再灌3厘米左右的浅水,等自然落干后再灌浅水。实行浅水勤灌,水气协调,以水调肥,以气促根,有利于根蘖相互促进发展。当全田总茎蘖数达到预定指标(肥力高的田达到预定指标的80%-90%)时,及时开沟排水晒田,也可在茎蘖数达到预定指标时灌深水控制分蘖。晒田应改以往一次重晒为轻晒、多次晒田,达到既控制分蘖不再增长且又不损伤根系的目的。第一次晒田晒到田边开小裂、人站田面不陷脚时,灌浅水(或跑马水)。隔2-3天再晒,反复多次进行,至分蘖不上升为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理技术要点 水稻 排水晒田 田间 返青 水分管理 茎蘖数
下载PDF
晚籼杂交稻LAI、SPAD和LTR的动态变化及对产量性状的影响
10
作者 廖亦龙 柳武革 +8 位作者 王丰 刘迪林 孔乐 李金华 付崇允 曾学勤 朱满山 马晓智 霍兴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36-948,共13页
【目的】研究晚籼杂交稻单株穗数、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叶片SPAD和透光率(Light transmittance rate,LTR)等指标的动态变化,进一步明确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杂交稻产量和产量性状的影响,为杂交水稻育种和生产实践提... 【目的】研究晚籼杂交稻单株穗数、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叶片SPAD和透光率(Light transmittance rate,LTR)等指标的动态变化,进一步明确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杂交稻产量和产量性状的影响,为杂交水稻育种和生产实践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华南地区广泛应用的5个三系不育系和6个恢复系配置杂交组合,于2021年晚季在广州进行27个杂交组合的随机区组试验,分析杂种光合参数的动态变化规律以及不同发育阶段各光合参数对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及相关性。【结果】杂种茎蘖数自移栽后直线上升,于移栽后25 d达分蘖高峰,始穗期(移栽后60 d)进入平稳期;杂种LAI自移栽后快速上升,于幼穗分化后期(移栽后50 d)后达最高值,之后进入回落期;叶片SPAD自移栽后逐步走低,生长发育前期组合间叶片SPAD差异不明显,进入灌浆结实期后存在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差异;杂种群体LTR随发育进程呈逐步下降趋势。相关分析表明:分蘖盛期前(移栽后10~20 d)以及始穗期至灌浆期(移栽后60~76 d)的单株茎蘖数与杂种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增产作用主要通过增加单株实粒数实现;分蘖盛期至幼穗分化后期(移栽后25~50 d)的茎蘖数过多,增加了杂种群体的无效分蘖,造成杂种结实率下降和产量显著降低;分蘖前期(移栽后20 d)和始穗期(移栽后60 d)杂种LAI与产量呈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96和0.255,增产作用主要通过提高单株实粒数和千粒质量实现;灌浆期(移栽后76 d)的LAI与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312;生育前期(移栽后15~50 d)杂种SPAD对产量具有显著或极显著增产效应,而灌浆结实期(移栽后76~90 d)的SPAD则造成极显著减产;杂种群体LTR与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分蘖前期(移栽后20 d)和幼穗分化前期(移栽后38 d)的LTR与产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82和-0.384。【结论】‘天丰A’‘五丰A’‘广恢998’和‘广恢308’组合的前期分蘖力强,茎蘖数多,叶面积系数大,早生快发性好;‘扬泰A’‘广恢998’等组合前期LTR较低、后期较高,有利于植株光合作用和产量提高。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光合参数通过影响杂种的不同产量性状,实现对杂种产量的影响。通过光合参数与杂种产量回归方程的拟合,能较好地对杂交水稻早期产量进行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稻 动态变化 叶面积指 SPAD 单株茎蘖数 透光率 产量性状
下载PDF
不同施氮水平和抛栽密度对杂交稻中浙优634分蘖动态的影响
11
作者 陈勤平 叶万余 +4 位作者 何永祥 董丽兰 余永国 韦汉文 黎耀军 《农业研究与应用》 2011年第3期4-6,共3页
通过不同施N水平与不同抛栽密度对杂交稻中浙优634分蘖动态的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适宜秧龄(16d)带土浅抛栽,促进低位分蘖,采用"好气灌溉"加强田间水分管理,667 m2施纯N 10 kg、P2O55 kg、K2O 12 kg和抛栽密度为1.6万蔸的处... 通过不同施N水平与不同抛栽密度对杂交稻中浙优634分蘖动态的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适宜秧龄(16d)带土浅抛栽,促进低位分蘖,采用"好气灌溉"加强田间水分管理,667 m2施纯N 10 kg、P2O55 kg、K2O 12 kg和抛栽密度为1.6万蔸的处理产量最高,达651.00 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栽培 动态 茎蘖数
下载PDF
播期对济麦22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裴艳婷 董策 +4 位作者 魏龙雪 朱金英 段青青 王静静 肖磊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2期41-43,46,共4页
为了揭示播期对小麦品种济麦22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规律,为济麦22合理播期的选择以及产量的改善提供参考,试验于2019—2020年在德州市农业科学院试验田进行,设10月5日(D_(1)处理)、10月12日(D_(2)处理)和10月19日(D_(3)处理)3个播... 为了揭示播期对小麦品种济麦22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规律,为济麦22合理播期的选择以及产量的改善提供参考,试验于2019—2020年在德州市农业科学院试验田进行,设10月5日(D_(1)处理)、10月12日(D_(2)处理)和10月19日(D_(3)处理)3个播期处理,研究了小麦品种济麦22群体变化规律以及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对播期的响应。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不同生育期群体茎蘖数逐渐降低,产量、穗数、株高和小穗数逐渐降低,且不同播期间均达显著水平;穗粒数、千粒重和成穗率随播期推迟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其中不同处理穗粒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D_(2)处理、D_(3)处理、D_(1)处理,千粒重由大到小的顺序为D_(2)处理、D_(1)处理、D_(3)处理,成穗率由大到小的顺序为D_(2)处理、D_(3)处理、D_(1)处理;穗长随播期推迟逐渐变短。相关性分析显示,产量三要素均与产量呈正相关,由大到小的顺序为穗数、穗粒数、千粒重;通径分析表明,穗数和千粒重对产量的作用总和均为正值,其中以穗数的作用最大。由此可见,不同播期条件下济麦22产量提高的关键因素是穗数的增加,其次为千粒重。综合分析认为,不同播期条件下穗数的增加对小麦品种济麦22产量水平的提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早播处理更适合当前生态条件和应对气候环境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播期 济麦22 群体茎蘖数 产量 农艺性状
下载PDF
春季在田作物肥水管理要点
13
作者 殷广德 《农家致富》 2023年第5期22-23,共2页
春季是作物需肥需水的高峰期,也是促进苗情转化,提高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关键时期,应因土因苗因气候做好追肥、灌溉、防旱涝等田间管理工作,以确保丰产丰收。一、小麦1.因苗施用返青拔节肥针对苗小苗弱、茎蘖数不足的三类苗,要做到早施早管... 春季是作物需肥需水的高峰期,也是促进苗情转化,提高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关键时期,应因土因苗因气候做好追肥、灌溉、防旱涝等田间管理工作,以确保丰产丰收。一、小麦1.因苗施用返青拔节肥针对苗小苗弱、茎蘖数不足的三类苗,要做到早施早管,以促为主,及早追施氮磷肥,根据土壤肥力水平亩追施尿素5~12公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肥力水平 拔节肥 三类苗 茎蘖数 肥水管理 氮磷肥 苗情 丰产丰收
下载PDF
不同油莎豆品种在新疆干旱气候区的产量表现与品质差异 被引量:31
14
作者 杨敏 田丽萍 薛琳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51-454,共4页
对5个不同来源油莎豆品种在新疆干旱气候区内覆膜滴灌条件下的产量表现和品质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圆粒品种的适应性最好,产量及含油量较高。尤其是河南圆粒品种,其块茎整齐度最好,便于收获,产量和含油量最高,分别高达... 对5个不同来源油莎豆品种在新疆干旱气候区内覆膜滴灌条件下的产量表现和品质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圆粒品种的适应性最好,产量及含油量较高。尤其是河南圆粒品种,其块茎整齐度最好,便于收获,产量和含油量最高,分别高达17 513.25kg/hm2、26.79%。小粒品种的茎蘖数和株高明显高于其他品种,产量和含油量居中。河南大粒品种的产量和含油量都极显著低于其他品种。综合来看,河南圆粒比较适合在新疆干旱气候区大规模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莎豆 单粒重 整齐度 茎蘖数 株高 含油量 产量
下载PDF
秸秆颗粒还田对土壤养分和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9
15
作者 张莉 王婧 +4 位作者 逄焕成 张珺穜 郭建军 董国豪 丛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770-1778,共9页
为明确秸秆颗粒还田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应用的可行性,在山东省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种植区通过田间微区试验,研究了秸秆不还田(CK)、常规粉碎还田(CCSI)和秸秆颗粒还田(GSI)对耕层土壤养分含量、冬小麦群体茎蘖数、旗叶净光合速率、叶绿... 为明确秸秆颗粒还田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应用的可行性,在山东省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种植区通过田间微区试验,研究了秸秆不还田(CK)、常规粉碎还田(CCSI)和秸秆颗粒还田(GSI)对耕层土壤养分含量、冬小麦群体茎蘖数、旗叶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干物质积累及分配和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和CCSI处理相比,GSI处理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有效磷的含量;增加基本苗和分蘖成穗率,显著提高有效穂数13.23%和16.64%。同时,GSI处理显著提高灌浆期叶面积指数、旗叶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改善开花后旗叶光合性能,促进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及其向籽粒的转运。与CK和CCSI处理相比,GSI处理的开花后干物质向籽粒的转运量显著提高19.65%和14.75%,籽粒产量显著提高9.69%和10.71%。相关分析表明,穗粒数和千粒重对产量影响不显著,有效穂数的提高是秸秆颗粒还田增产的主要原因。因此,秸秆颗粒还田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还田方式,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颗粒还田 土壤养分 冬小麦 茎蘖数 干物质积累 产量
下载PDF
涝渍胁迫对冬小麦生长因子变化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2
16
作者 肖梦华 俞双恩 胡秀君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33-39,共7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水位调控下不同生育阶段涝渍胁迫对作物生长指标(茎蘖数、株高、冠层叶面积指数(CLAI)及地上干物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返青分蘖期涝渍胁迫使小麦茎蘖数增多,拔节孕穗期和抽穗开花期涝渍胁迫则使小麦茎蘖数迅速下降...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水位调控下不同生育阶段涝渍胁迫对作物生长指标(茎蘖数、株高、冠层叶面积指数(CLAI)及地上干物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返青分蘖期涝渍胁迫使小麦茎蘖数增多,拔节孕穗期和抽穗开花期涝渍胁迫则使小麦茎蘖数迅速下降,而乳熟期涝渍胁迫则对小麦茎蘖数影响不明显;返青分蘖期、拔节孕穗期及抽穗开花期控水对株高影响最为明显,应尽量避免在拔节孕穗期受涝渍胁迫;返青分蘖期、拔节孕穗期涝渍胁迫不利于叶片生长,导致冠层叶面积指数下降,抽穗开花期受渍胁迫导致小麦晚熟,冠层叶面积指数增大,乳熟期受涝胁迫加速了叶片的衰老,导冠层叶面积指数迅速下降;考虑到小麦地上干物质量的积累,应避免在返青分蘖期、拔节孕穗期、抽穗开花期涝渍胁迫,且应以较大的地下水降落速度排出地下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水位调控 茎蘖数 株高 CLAI 地上干物质量
下载PDF
不同墒情对小麦生长发育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文红 丁永辉 +2 位作者 韩波 曹丹 张朝显 《江苏农业科学》 2018年第3期63-65,共3页
以徐麦33为材料,设置条播覆盖后小区全部灌水窨透(灌水量250 t/hm^2,处理A)、小麦开沟后行内浇水再播种覆盖(灌水量80 t/hm^2,处理B)2种造墒方式,以条播后覆盖不浇水为对照(CK),研究不同墒情对徐麦33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 以徐麦33为材料,设置条播覆盖后小区全部灌水窨透(灌水量250 t/hm^2,处理A)、小麦开沟后行内浇水再播种覆盖(灌水量80 t/hm^2,处理B)2种造墒方式,以条播后覆盖不浇水为对照(CK),研究不同墒情对徐麦33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播期范围内,当0~120 cm土壤平均含水量低于14%且无有效降水时,以80 t/hm^2的灌水量造墒播种获得的产量最高,为9 589.10 kg/hm^2,分别比灌水量250 t/hm^2和CK提高了16.53%和11.65%,达显著水平;2种造墒方式对生育前期生长均有促进作用,有效增加小麦全生育期的群体总茎蘖数和叶面积指数(LAI),但大水造墒易于出现倒伏,造成减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墒情 生长发育 特性 群体总茎蘖数 叶面积指 倒伏 产量
下载PDF
国审小麦新品种银春10号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魏孔梅 杨继忠 +1 位作者 俞华林 师学豪 《种子》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04-106,110,共4页
利用2017—2019年国家春小麦品种西北水地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的数据资料,对银春10号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在基本苗、最高茎蘖数、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中,有效穗数、千粒重和穗粒数对银春10号的产量影响最大。实现银... 利用2017—2019年国家春小麦品种西北水地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的数据资料,对银春10号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在基本苗、最高茎蘖数、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中,有效穗数、千粒重和穗粒数对银春10号的产量影响最大。实现银春10号高产稳产,要在适当控制基本苗的基础上,通过水肥管理等调控措施,以提高成穗率增加有效穗数为主,促大穗增加穗粒数,同时兼顾千粒重,以发挥银春10号的最大增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银春10号 基本苗 最高茎蘖数
下载PDF
麦茬移栽稻生育中期烤田技术研究初报 被引量:2
19
作者 唐保军 房志勇 +3 位作者 尹海庆 王越涛 王生轩 程泽强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1998年第7期3-5,共3页
从烤田始期、烤田历时天数两个关键烤田要素着手研究,初步提出了麦茬移栽稻生育中期烤田技术的定量化指标。研究表明:烤田始期指标为田间茎蘖数等于计划穗数,即“够苗烤田”为宜;烤田历时天数宜掌握在14天左右。并从稻作生产实际... 从烤田始期、烤田历时天数两个关键烤田要素着手研究,初步提出了麦茬移栽稻生育中期烤田技术的定量化指标。研究表明:烤田始期指标为田间茎蘖数等于计划穗数,即“够苗烤田”为宜;烤田历时天数宜掌握在14天左右。并从稻作生产实际操作的角度,粗浅地讨论了灵活应用定量化指标的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麦茬移栽稻 田间茎蘖数 烤田 定量化指标
下载PDF
饲料大麦新品种保大麦18号及栽培技术 被引量:3
20
作者 付正波 郑家文 +4 位作者 刘猛道 字尚永 赵加涛 杨向红 方可团 《中国种业》 2016年第11期68-69,共2页
保大麦18号是保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于2010年从外引二棱品种82-1中选择变异多棱单株经系统选育而成。2011年把选择出的变异单株3株点播种成株行进行田间鉴定;2012年选择其中高产、优质、高效的1行进行扩大繁殖鉴定;2013年参加保山市啤饲... 保大麦18号是保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于2010年从外引二棱品种82-1中选择变异多棱单株经系统选育而成。2011年把选择出的变异单株3株点播种成株行进行田间鉴定;2012年选择其中高产、优质、高效的1行进行扩大繁殖鉴定;2013年参加保山市啤饲大麦新品种比较试验,丰产性较好,编号为13FJ-2,同年参加保山市啤饲大麦多点鉴定试验;2014年参加云南省饲料大麦区域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新品种 田间鉴定 饲料大麦 云种 区域试验 栽培技术 鉴定试验 穗实粒 成穗率 茎蘖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