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时间透视:文学作品的艺术表现方式──茵加登现象学文学理论管窥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克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1999年第8期74-78,共5页
说到时间,人们自然会联想到钟表。它赋予时间以具体单位,是人们测量时间的工具,这是近代物理学以来人们建立的时间概念。茵加登现象学所讲的时间与这种以钟表计量的时间不同,它是所谓现象时间。现象时间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与“时间... 说到时间,人们自然会联想到钟表。它赋予时间以具体单位,是人们测量时间的工具,这是近代物理学以来人们建立的时间概念。茵加登现象学所讲的时间与这种以钟表计量的时间不同,它是所谓现象时间。现象时间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与“时间透视”有密切关联。为了方便理解,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透视 文学作品 茵加登 艺术表现方式 文学理论 现象学 《孔乙己》 动态特征 时间距离 动态过程
下载PDF
茵加登文学作品结构理论置疑
2
作者 苏宏斌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39-145,共7页
茵加登主张文学作品是一种由语音构造层、意义单元层、再现对象层和图式化侧面层构成的多层次结构,本文从三个方面对这一理论提出了质疑:第一,文学作品的语音和语义之间是层级关系吗?第二,文学作品中的各种人物和事件是作家通过语言行... 茵加登主张文学作品是一种由语音构造层、意义单元层、再现对象层和图式化侧面层构成的多层次结构,本文从三个方面对这一理论提出了质疑:第一,文学作品的语音和语义之间是层级关系吗?第二,文学作品中的各种人物和事件是作家通过语言行为对意识行为进行再现的结果吗?第三,图式化侧面是处于再现对象层之外的一个独立层面吗?本文通过分析得出结论:文学作品的语音和语义之间并不是层级关系,而是一体两面的并置关系;文学作品中的各种对象是作家通过语言符号直接建构起来的,因此称其为再现对象是不恰当的;图式化侧面并不是文学作品结构中的一个独立层面,而是再现对象层的一种内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茵加登 语音构造层 意义单元层 再现对象层 图式化侧面层
下载PDF
漫议文学作品与科学作品的区别——茵加登现象学文学理论管窥
3
作者 李克 《重庆社会科学》 1999年第6期45-49,共5页
长期以来,艺术理论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就是艺术的特性问题。柏拉图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是把艺术与技艺区别开来。文艺复兴时期。
关键词 文学作品 文学理论 现象学 文艺复兴时期 柏拉图 科学作品 中心问题 茵加登 艺术理论 宗教
下载PDF
从茵加登的“四个异质层”看《幽会》及其翻译
4
作者 徐天戍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5期128-131,共4页
现象学美学代表茵加登将文本划分为语音层次、意义单元层次、图式化观相层及再现客体层。从这四个异质层次出发 ,在文本整体的观照下逐层剖析《幽会》一诗 ,最终可彰显出原文的内在意蕴 ,并可看出其对翻译活动所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茵加登 四个异质层次 <幽会> 翻译
下载PDF
茵加登现象学理论视野下的古琴艺术
5
作者 黄梦珂 《求知导刊》 2019年第1期41-42,共2页
文章结合现象法提出了音乐的本质和存在方式所具有的意向性及文学作品多层结构理论,肯定存在于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品格,结合古琴的存在方式及关于古琴之历史文献记载,阐述了古琴的本体及其与演奏各方面的同一性,并对古琴音乐作品中的层次... 文章结合现象法提出了音乐的本质和存在方式所具有的意向性及文学作品多层结构理论,肯定存在于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品格,结合古琴的存在方式及关于古琴之历史文献记载,阐述了古琴的本体及其与演奏各方面的同一性,并对古琴音乐作品中的层次结构问题分别进行分析论述,以探索古琴艺术的审美原理及其与茵加登现象学理论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象学 茵加登 古琴 同一性
下载PDF
茵加登文本研究视域下的《葬花吟》分析
6
作者 姚佳妮 《艺术评鉴》 2020年第19期7-9,共3页
《葬花吟》是中国四大名著《红楼梦》中的一篇经典词,这首词后来作为电视剧《红楼梦》主题曲的歌词,可以说《葬花吟》就是林黛玉的代表,本文从茵加登文本研究为角度,对于《红楼梦》中的经典作品《葬花吟》进行分析,论述《葬花吟》的韵... 《葬花吟》是中国四大名著《红楼梦》中的一篇经典词,这首词后来作为电视剧《红楼梦》主题曲的歌词,可以说《葬花吟》就是林黛玉的代表,本文从茵加登文本研究为角度,对于《红楼梦》中的经典作品《葬花吟》进行分析,论述《葬花吟》的韵律和意境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茵加登 《葬花吟》 林黛玉
下载PDF
茵加登的本文层次理论与中国古代言意观
7
作者 卢静 《华夏文化论坛》 2008年第1期204-207,共4页
"言、象、意"的本文层次理论本乎王弼《周易略例·明象》,它分别以"言"、"象"与"意"三个概念来对应文学本文的三个层次,一方面,这三个层次的"异质层递性"正对应着茵加登的文学... "言、象、意"的本文层次理论本乎王弼《周易略例·明象》,它分别以"言"、"象"与"意"三个概念来对应文学本文的三个层次,一方面,这三个层次的"异质层递性"正对应着茵加登的文学本体层次结构论;另一方面,所谓"得意忘言"的理论对应着现象学的"悬置"理念;这中西方两种本文层次观又都指向了直观的思维方式。虽然两种本文层次观产生于不同的话语背景,但它们的比较研究却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融会西方文艺学方法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茵加登 现象学 本文层次理论
原文传递
返观自我的冷静谛视──从诗禅关系看宋诗的特质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晶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44-149,共6页
返观自我的冷静谛视──从诗禅关系看宋诗的特质张晶唐宋时期,禅学的盛行对诗人的心态有颇为普遍的濡染,进而以此为中介渗透到诗歌创作之中,对于唐诗和宋诗的艺术风貌及审美特征有着深刻的影响。诗歌作为一种文学样式,不可避免地带... 返观自我的冷静谛视──从诗禅关系看宋诗的特质张晶唐宋时期,禅学的盛行对诗人的心态有颇为普遍的濡染,进而以此为中介渗透到诗歌创作之中,对于唐诗和宋诗的艺术风貌及审美特征有着深刻的影响。诗歌作为一种文学样式,不可避免地带着时代的文化印痕,且与其他意识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透视 士大夫 《坛经》 思想方法 禅宗 黄庭坚 诗禅 返观 茵加登 苏轼
下载PDF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之现象学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吴福秀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22-24,共3页
罗曼.茵加登和米.杜夫海纳是现象学美学的杰出代表。茵加登的现象学观割裂了作品结构本体与作品形而上性质的关系,而杜夫海纳的现象学则过于注重读者审美知觉的作用。运用现象学批评方法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必须扬长避短,实现主观与客... 罗曼.茵加登和米.杜夫海纳是现象学美学的杰出代表。茵加登的现象学观割裂了作品结构本体与作品形而上性质的关系,而杜夫海纳的现象学则过于注重读者审美知觉的作用。运用现象学批评方法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必须扬长避短,实现主观与客观的完美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作品 现象学 茵加登 杜夫海纳
下载PDF
《诗·秦风·蒹葭》的现象学解读——兼论中西阅读理论之异同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劲松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年第1期23-24,28,共3页
中国古典的阅读理论可以较为准确地把握到文学之为文学的本质特征,然而在通达作品审美境界的路径上,却甚少具体可行的方法。在这一方面,波兰现象学美学家茵加登的理论则可以给我们很好的启示。
关键词 阅读 古典 西方 现象学 茵加登
下载PDF
“形而上学性质”的中西比较释读
11
作者 张云鹏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2年第3期85-90,共6页
茵加登运用现象学的方法分析文学作品的构成 ,在四层次结构说之外 ,他又提出了一个更为重要的因素——形而上学性质。因其所论抽象玄奥令人费解 ,故本文特从功能、来源、存在方式三个角度 ,借助于中西美学的比较对其作出释读。文章指出 ... 茵加登运用现象学的方法分析文学作品的构成 ,在四层次结构说之外 ,他又提出了一个更为重要的因素——形而上学性质。因其所论抽象玄奥令人费解 ,故本文特从功能、来源、存在方式三个角度 ,借助于中西美学的比较对其作出释读。文章指出 ,“形而上学性质”的含义与中国古典美学中的“道”、“气”、“神”、“意”有相近或相通之处 ,即通于“道”、“气”、“神”、“意”的哲理层面。但这个哲理层面 ,不是指抽象的纯思想 ,而是包含了情感、形象和思想于一体并被气化之后而通向虚无通向无限的一种东西。功能、来源、存在方式这三个角度 ,恰恰可以被看作是对“形而上学性质”的三个方面的规定。借助于这些规定 ,就可以深化我们对它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作品 茵加登 形而上学性质
下载PDF
现象学:中国古代文论超越千古的对话
12
作者 李艳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S1期126-129,共4页
关键词 现象学 中国古代 胡塞尔 文心雕龙 中国文论 茵加登 海外华人学者 哲学理性 马克思主义 文学批评
下载PDF
论诗的整体结构
13
作者 江柳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2期98-104,110,共8页
各种文艺作品,都以其整体美而引起欣赏者的审美愉悦之情。所谓“珠圆玉润”、“天衣无缝”就是指的整体美。 艺术整体之所以美,不是指表面上布局谋篇的完整性,也不是指思维逻辑的合理性,而是指文艺家根据彼时彼地的艺术感受,自由自觉地... 各种文艺作品,都以其整体美而引起欣赏者的审美愉悦之情。所谓“珠圆玉润”、“天衣无缝”就是指的整体美。 艺术整体之所以美,不是指表面上布局谋篇的完整性,也不是指思维逻辑的合理性,而是指文艺家根据彼时彼地的艺术感受,自由自觉地将艺术的构成因素和转换规律,组成程序来表达特定目的系统结构。如果作家艺术家不能自觉地或不自觉地领悟和掌握艺术整体的构成规律,往往导致平庸的或残次品的出现。因此,研究整体论就十分必要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象 整体结构 韦勒克 论诗 转换规律 节奏 茵加登 意境 艺术整体 修辞格
下载PDF
从现象学美学看《沧浪诗话》
14
作者 蓝露怡 《文史杂志》 1996年第1期29-30,共2页
按康德以及现象学美学的观点,美是无目的的目的.作为比其它文学体裁更接近纯美的诗歌艺术,其审美指归,更是别有一番情韵兴趣,其美学风格,也别有一种品貌气象.严羽作《沧浪诗话》,正是以自己对古人独特的诗歌艺术所作的熟参和实悟,以极... 按康德以及现象学美学的观点,美是无目的的目的.作为比其它文学体裁更接近纯美的诗歌艺术,其审美指归,更是别有一番情韵兴趣,其美学风格,也别有一种品貌气象.严羽作《沧浪诗话》,正是以自己对古人独特的诗歌艺术所作的熟参和实悟,以极为朴素而又一语中矢的语言,追究了此中秘奥.严羽说:“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因有别材,故诗“重即目而不重用事,尚直寻而不尚补假.”(郭绍虞)故不以书(有来历之字、有出处之韵、为典故之事等等)入诗;因有别趣,故“理语不必入诗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象学美学 《沧浪诗话》 诗歌艺术 美学风格 茵加登 文学体裁 艺术直觉 文学批评家 柏拉图 无目的的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