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郭沫若翻译《茵梦湖》看其“风韵译” 被引量:3
1
作者 何俊 《郭沫若学刊》 2014年第1期48-53,共6页
作为一名卓越的翻译理论家和践行者,郭沫若倡导的"风韵译"主张凸显原文的内在气韵,首次提出了翻译文本审美价值的追求。郭沫若在小说《茵梦湖》中将原作的诗歌和民谣同样以诗体形式翻译出来,生动地体现了其"风韵译"... 作为一名卓越的翻译理论家和践行者,郭沫若倡导的"风韵译"主张凸显原文的内在气韵,首次提出了翻译文本审美价值的追求。郭沫若在小说《茵梦湖》中将原作的诗歌和民谣同样以诗体形式翻译出来,生动地体现了其"风韵译"的理念;相比之下,德语专家杨丙辰的译本更注重翻译字面上的等值性,而在传达内在气韵和美学价值上却略逊一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风韵译 译诗 茵梦湖
下载PDF
充满诗情画意的自然美——《迟桂花》与《茵梦湖》之比较 被引量:2
2
作者 韩益睿 《社科纵横》 2006年第3期105-106,共2页
郁达夫的《迟桂花》与施笃姆的《茵梦湖》在诗情画意方面具有极大的相似性,本文分别从两位作家与诗画的关系来做比较研究,从而揭示出它们的异同。
关键词 <迟桂花> <茵梦湖> 比较
下载PDF
隐匿的情感——评小说《茵梦湖》的空间化叙事 被引量:1
3
作者 刘颖 付天海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7期70-72,共3页
小说《茵梦湖》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并不只在于市民社会家长制的外部阻挠,莱因哈德的内心逃避与拒绝才是主要原因。在与已嫁作人妇的昔日恋人伊莉莎白重逢的茵梦湖庄园,莱因哈德在对空间的感知上流露出其无意识的不可见的心理图像。
关键词 莱因哈德:《茵梦湖 睡莲
下载PDF
一幅诗意盎然的风情画——析特奥多尔·施托姆中篇小说《茵梦湖》的诗意现实主义风格 被引量:2
4
作者 冯小俐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2年第5期61-63,共3页
《茵梦湖》是德国19世纪诗意现实主义作家特奥多尔·施托姆的代表作。从德国"诗意现实主义"产生的背景出发,分析该文学创作时期的典范作品《茵梦湖》的诗意写作风格,论述其主题的局限性。
关键词 德国 特奥多尔·施托姆 中篇小说 茵梦湖 诗意 现实主义风格
下载PDF
《诗经·蒹葭》与《茵梦湖》:永难企及的水畔悲歌
5
作者 张星星 李建国 《三峡论坛》 2013年第4期113-116,共4页
爱情与距离,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19世纪德国小说家施笃姆的《茵梦湖》中莱因哈德追寻白色睡莲一节与《诗经·蒹葭》有着惊人的相似,二者都有着美好而不可得的相似情境,忧伤而执着的追寻主题与同而不同的艺术表达。这两曲发生... 爱情与距离,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19世纪德国小说家施笃姆的《茵梦湖》中莱因哈德追寻白色睡莲一节与《诗经·蒹葭》有着惊人的相似,二者都有着美好而不可得的相似情境,忧伤而执着的追寻主题与同而不同的艺术表达。这两曲发生于水畔的爱情悲歌,可谓是异代而同抒,异曲而同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蒹葭》 茵梦湖 情境 追寻
下载PDF
阐释学视角下《茵梦湖》三个中译本对比研究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李新凤 《现代语文》 2018年第7期140-145,共6页
随着翻译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理论方法来探究与文学翻译相关的现象和问题。伽达默尔阐释学的三大哲学原则,即"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效果历史"对文学翻译产生了很大影响。研... 随着翻译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理论方法来探究与文学翻译相关的现象和问题。伽达默尔阐释学的三大哲学原则,即"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效果历史"对文学翻译产生了很大影响。研究的文本来自德国著名诗意现实主义小说家特奥尔多·施笃姆的重要代表作品《茵梦湖》的三个中译本。通过对比分析郭沫若、巴金和杨武能三个中文译本,证明伽达默尔阐释学的三大哲学原则对文化翻译的指导价值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阐释学 三大哲学原则 茵梦湖 对比分析
下载PDF
论《茵梦湖》的诗意现实主义叙事特征
7
作者 刘卫平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第4期150-153,共4页
文章以德国诗意现实主义作品《茵梦湖》为研究对象,以小说的框架叙事结构、自然景观描写、诗歌运用以及隐喻修辞手段为切入点,探究诗意现实主义作品叙事策略及其对于表现人物心理和命运的叙事效果。
关键词 诗意现实主义 茵梦湖 叙事策略
下载PDF
分析施托姆诗意抒情小说《茵梦湖》杨武能中译本——使用功能对等翻译理论进行分析
8
作者 于月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4年第7期113-114,共2页
人们常常将翻译理论归结为两大类,即对等翻译理论和功能翻译理论.《茵梦湖》是特奥多·施托姆最重要的中篇小说之一,自郭沫若将其第一次翻译成中文后,相继出现了10多种中译本,其中以巴金和杨武能的译本最为著名.本文将重点使用功能... 人们常常将翻译理论归结为两大类,即对等翻译理论和功能翻译理论.《茵梦湖》是特奥多·施托姆最重要的中篇小说之一,自郭沫若将其第一次翻译成中文后,相继出现了10多种中译本,其中以巴金和杨武能的译本最为著名.本文将重点使用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分析杨武能的中文译本的写作风格、修辞手法和遣词造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等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 杨武能 施托姆 茵梦湖
下载PDF
新译《茵梦湖》有感
9
作者 马君玉 《外语与翻译》 2000年第2期71-74,共4页
接受安徽文艺出版社约译《茵梦湖》这个任务之前,我就知道《茵梦湖》在国内已经有了十多种译文;多年前,我读过其中的三、四种,几乎都出自名家之手。任务接手的时候,心想要圆满完成这个任务,担子恐不轻。但是,我非常乐意接受。
关键词 茵梦湖 文学翻译 文化内涵 情节结构
下载PDF
论《茵梦湖》的悲剧因素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伟 《科教文汇》 2008年第27期224-224,共1页
《茵梦湖》是台奥多尔·施拖姆诗意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讲述的是19世纪发生在德国的一个爱情悲剧。本文首先分析该悲剧成因——人物对爱情的"无知";其次探讨悲剧的发生的责任人;最后提及悲剧的审美感受。
关键词 茵梦湖 悲剧性成因 审美感受
下载PDF
《茵梦湖》与《象牙戒指》
11
作者 谢韵梅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222-228,共7页
德国作家台奥多尔·施笃姆(一译施托谟)的优秀小说《茵梦湖》,在二十年代初就传入了中国。后来译本很多,发行量很大。最早的译本是郭沫若、钱君胥译,1921年7月由泰东图书局出版。到1926年3月就印了八版,后又经郭沫若校正,改由创造... 德国作家台奥多尔·施笃姆(一译施托谟)的优秀小说《茵梦湖》,在二十年代初就传入了中国。后来译本很多,发行量很大。最早的译本是郭沫若、钱君胥译,1921年7月由泰东图书局出版。到1926年3月就印了八版,后又经郭沫若校正,改由创造社出版部于1927年9月发行。第二个译本是唐性天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牙戒指 茵梦湖 创造社出版部 德国作家 庐隐 社会悲剧 石评梅 钱君 矛盾心态 包办婚姻
下载PDF
茵梦湖岛
12
作者 威廉·巴特勒·叶芝 《中学生英语》 2017年第19期1-1,共1页
关键词 茵梦湖 arise HONEY 遮蔽物 PEACE 我将 NIGHT 九行 PURPLE 泥块
下载PDF
牧放心灵的“茵梦湖”
13
作者 杨恩芳 叶燕莉 《晚霞》 2016年第7期37-38,共2页
周末,寒雾朦胧,冷雨霏霏。我耐不住冬日的清润,自驾百里,载着生命的激情,奔那湖中浅屿天成的“寿”字而去。
关键词 散文 《牧放心灵的"茵梦湖"》 中国 叶燕莉
下载PDF
施托姆小说《茵梦湖》中的艺术特征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蓓蓓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49-52,共4页
小说《茵梦湖》是德国诗意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作之一。《茵梦湖》在小说总体结构的布局、情节的铺陈上独具匠心,通篇充满了含蓄隽永的意象和寄寓深远的象征,充分展现了作者理想的诗意化的世界,充满了人性之美、爱情之美、自然之美。
关键词 茵梦湖 构思 意象 象征
原文传递
浅析外国名著中的隐喻写作手法——以施托姆的小说《茵梦湖》为例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博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年第8期77-78,共2页
隐喻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一种美丽生动的修辞,其往往不能只通过解读字面意义来进行理解。本文在吸纳前人理论和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隐喻的概念及其分类,对隐喻的传统定义进行介绍和分析,并在分类过程中尝试提出自己对于不同分类的隐喻... 隐喻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一种美丽生动的修辞,其往往不能只通过解读字面意义来进行理解。本文在吸纳前人理论和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隐喻的概念及其分类,对隐喻的传统定义进行介绍和分析,并在分类过程中尝试提出自己对于不同分类的隐喻写作手法的异同的理解。在对特奥多.施托姆小说《茵梦湖》进行概述的同时,简述其对于反对包办婚姻大的隐喻背景。结合理论对文中具体句型,段落的隐喻写作手法的进行全面的分析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喻 茵梦湖 字面意义 认知语言学
原文传递
新译《茵梦湖》有感 被引量:1
16
作者 马君玉 《译林》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15-218,共4页
关键词 茵梦湖 赖因哈特 伊丽莎白
原文传递
总有一条路通往茵梦湖
17
作者 水丁西 《中外文摘》 2015年第8期39-39,共1页
读《茵梦湖》非常偶然,德国小说家施托姆的作品。作家已经去世一百多年了,写作手法也不新奇,平常的倒叙手法。开头是这样写的:在一个深秋的下午,一位穿着讲究的老人沿着街道慢慢走来……故事开始了,这个叫莱因哈特的老人,回到了... 读《茵梦湖》非常偶然,德国小说家施托姆的作品。作家已经去世一百多年了,写作手法也不新奇,平常的倒叙手法。开头是这样写的:在一个深秋的下午,一位穿着讲究的老人沿着街道慢慢走来……故事开始了,这个叫莱因哈特的老人,回到了他的孩提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茵梦湖 写作手法 倒叙手法 小说家 老人 故事
原文传递
茵梦湖岛
18
作者 威廉·巴特勒·叶芝 王希茜 《初中生》 2021年第21期22-23,共2页
《茵梦湖岛》写于1890年,是叶芝极富浪漫主义风格的代表作之一。当时的叶芝厌倦了伦敦的城市生活,渴望在大自然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寄托。诗中的茵梦湖岛是爱尔兰西部的一个湖岛,环境幽静。在童年时期,叶芝经常去那里度假。他以小岛为引子... 《茵梦湖岛》写于1890年,是叶芝极富浪漫主义风格的代表作之一。当时的叶芝厌倦了伦敦的城市生活,渴望在大自然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寄托。诗中的茵梦湖岛是爱尔兰西部的一个湖岛,环境幽静。在童年时期,叶芝经常去那里度假。他以小岛为引子,写出了自己对“世外桃源”的向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浪漫主义风格 精神寄托 茵梦湖 叶芝 世外桃源
原文传递
张友松在青岛的教学及世界名著翻译活动——纪念张友松诞辰110周年 被引量:2
19
作者 翟广顺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81-86,共6页
张友松作为中国现代著名的翻译家,早年赴京华求学,与鲁迅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青岛是他30年代中学教师生涯的第一站,在青岛他翻译出版了外国名著《茵梦湖》,世界文学翻译自此成为其一生的事业追求。晚年张友松从文坛上彻底消失,他隐居成都... 张友松作为中国现代著名的翻译家,早年赴京华求学,与鲁迅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青岛是他30年代中学教师生涯的第一站,在青岛他翻译出版了外国名著《茵梦湖》,世界文学翻译自此成为其一生的事业追求。晚年张友松从文坛上彻底消失,他隐居成都,以致无人忆起张友松开启世界文化之窗的历史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友松 青岛 茵梦湖 翻译家
下载PDF
献给女性的赞歌——谈《女神之再生》中的“女神”意象
20
作者 李继凯 《郭沫若学刊》 1991年第4期50-52,共3页
为中国新诗奠下重要基石的《女神》,是郭沫若奉献给“五四”时代及未来人们的著名诗集。七十多年来,人们谈论《女神》的话语很多,但印程度不同地忽视了这部被命名为“女神”诗集中的“女神”意象,对其创作主体的“心理真实”
关键词 《女神》 中国新诗 民铎 不经心 浪漫气质 酒钟 晨钟 上足 创造十年 茵梦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