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引茶树品种(系)在贵阳的适应性、产量与品质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郭灿 林开勤 +6 位作者 高秀兵 郭燕 乔大河 姚键梅 杨春 李燕 张小琴 《农学学报》 2023年第4期84-92,共9页
为综合评价14个外引茶树品种(系)的适应性、产量及品质特征,以‘福鼎大白茶’为对照(CK),对14个茶树品种(系)的成活率、物候期、产量、品质等进行多年比较分析。结果显示14个参试茶树品种(系)中,‘青心1号’、‘保靖黄金茶1号’的适应... 为综合评价14个外引茶树品种(系)的适应性、产量及品质特征,以‘福鼎大白茶’为对照(CK),对14个茶树品种(系)的成活率、物候期、产量、品质等进行多年比较分析。结果显示14个参试茶树品种(系)中,‘青心1号’、‘保靖黄金茶1号’的适应性较差,定植成活率显著低于CK及其他品种(系)。物候期方面,‘川农黄芽早’、‘中选10号’、‘浙农901’等6个品种(系)的物候期比CK早,其中最早的‘川农黄芽早’一芽一叶期比CK早4~15天;‘中茶112’、‘川沐28’、‘浙农902’的物候期与CK相近;‘青心1号’、‘TRI25’、‘浙农702’等5个品种(系)的物候期晚于CK,其中最晚的‘青心1号’一芽一叶期比CK晚3~12 d。产量方面,‘马边绿1号’和‘川沐28’的平均产量最高,相比于CK分别提高了约52%和39%;而‘青心1号’平均产量显著低于CK(低约41%);其他品种(系)的平均产量与CK无显著性差异。感官审评显示,‘TRI23’、‘浙农902’、‘马边绿1号’、‘川沐28’、‘保靖黄金茶1号’的烘青绿茶具特殊花香或花香较显、滋味浓醇,更易加工优质绿茶。从14个外引品种在贵州省贵阳市区试试验点的综合表现可以看出,‘马边绿1号’、‘川沐28’、‘浙农902’、‘TRI23’、‘玉笋’种植综合表现较好‘;中选10号’‘、浙农701’、‘浙农901’、‘川农黄芽早’、‘浙农702’、‘TRI25’、‘中茶112’表现适中;‘青心1号’及‘保靖黄金茶1号’虽然适应性稍差,但制茶品质优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品种() 适应性 物候期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不同茶树品种(系)的绿茶滋味分析及评价模型构建 被引量:31
2
作者 马林龙 刘艳丽 +4 位作者 曹丹 刘盼盼 王胜鹏 黄咏明 金孝芳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77-286,共10页
为客观准确地评价不同茶树品种(系)绿茶的滋味品质,该研究系统分析了25个茶树品种(系)绿茶的主要滋味成分含量及其Dot值,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不同茶树品种(系)绿茶滋味品质进行综合评价并建立滋味品质评价模型。结果表明:儿茶素、咖啡碱... 为客观准确地评价不同茶树品种(系)绿茶的滋味品质,该研究系统分析了25个茶树品种(系)绿茶的主要滋味成分含量及其Dot值,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不同茶树品种(系)绿茶滋味品质进行综合评价并建立滋味品质评价模型。结果表明:儿茶素、咖啡碱是不同茶树品种(系)绿茶苦涩味强度差异的主要原因,其中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是所测样品中涩味的主要贡献物质,EGCG和咖啡碱为所测样品中苦味的主要贡献物质。氨基酸是不同茶树品种(系)绿茶鲜味、甜味差异主要因素,谷氨酸是所测样品中鲜味的主要贡献物质。主成分分析表明:前5个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9.018%,并以前5个主成分的线性回归方程和贡献率构建了滋味品质评价模型,模型评价结果与感官审评结果较为相似,存在极显著相关性(P<0.01),相关系数为0.791;利用模型中各主成分的得分,能够较好的区分所测样品的苦、涩、鲜、爽等滋味特征。因此,该研究所建模型能够较好的评价所测样品的滋味品质及其主要滋味特征的差异,为各茶树品种(系)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也为不同茶树品种(系)绿茶滋味品质的科学评价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工 茶树品种() 绿茶 滋味品质 评价模型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小贯小绿叶蝉在5个茶树品种(系)上的蜜露排泄量与茶树叶片结构比较 被引量:8
3
作者 刘丰静 冉伟 +2 位作者 李喜旺 汪素琴 孙晓玲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25-631,共7页
为明确茶树叶片组织结构与小贯小绿叶蝉抗性之间的相关性,在确定小贯小绿叶蝉不同龄期和虫态蜜露排泄量的基础上,比较研究了小贯小绿叶蝉雌成虫在不同茶树品种(系)上取食24 h后蜜露排泄量的差异,进而通过比较不同茶树品种(系)叶片的组... 为明确茶树叶片组织结构与小贯小绿叶蝉抗性之间的相关性,在确定小贯小绿叶蝉不同龄期和虫态蜜露排泄量的基础上,比较研究了小贯小绿叶蝉雌成虫在不同茶树品种(系)上取食24 h后蜜露排泄量的差异,进而通过比较不同茶树品种(系)叶片的组织结构和色泽,分析了5个茶树品种(系)叶片的组织结构与茶树对小贯小绿叶蝉抗性能力强弱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小贯小绿叶蝉4龄若虫的蜜露排泄量显著高于1~3龄;雌、雄成虫的蜜露排泄量之间不具显著差异;取食中选10号的雌成虫蜜露排泄量显著低于取食其他品种;不同品种(系)茶树的叶面积、叶片总厚度、上表皮厚度、下表皮厚度以及色差等指标与雌成虫的蜜露排泄量之间无显著相关性,而叶片茸毛密度与雌成虫蜜露排泄量呈显著负相关,叶片茸毛长度与蜜露排泄量呈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贯小绿叶蝉 茶树品种() 蜜露排泄量 叶片结构
下载PDF
不同茶树品种(系)黄大茶的品质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郑琳 刘盼盼 +7 位作者 金孝芳 宁井铭 冯琳 高士伟 滕靖 王雪萍 韩艳娜 郑鹏程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1期310-318,共9页
为探究不同品种(系)黄大茶间风味特征的差异性,以湖北省主栽茶树品种(系)为原料加工成黄大茶,分析其在感官品质、滋味和香气成分方面的差异,结合化学计量学分析手段揭示品质特征与化学成分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B6-1和07-7-44品系所... 为探究不同品种(系)黄大茶间风味特征的差异性,以湖北省主栽茶树品种(系)为原料加工成黄大茶,分析其在感官品质、滋味和香气成分方面的差异,结合化学计量学分析手段揭示品质特征与化学成分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B6-1和07-7-44品系所制黄大茶感官总分较高,香气特征为烘焙香持久、有甜花香;D12和B6-1品系所制黄大茶中非酯型儿茶素总含量和氨基酸含量较高,D12、B6-1和07-7-44品系所制黄大茶的酚氨比较低,呈现出醇正、回甘的滋味特征;水浸出物、氨基酸、可溶性糖含量与滋味评分及感官总分均呈极显著正相关性(P<0.01),黄酮、酚氨比、酯型儿茶素与非酯型儿茶素比值与滋味评分及感官总分均呈极显著负相关性(P<0.01);B6-1、07-7-44品系所制黄大茶中芳樟醇及其氧化物、1-乙基-2-甲酰吡咯、水杨酸甲酯、糠醛等物质含量较高,芳樟醇及其氧化物、水杨酸甲酯具有花香、甜香等特征,糠醛、1-乙基-2-甲酰吡咯等具有烘焙、坚果或焦糖香气,共同构成了黄大茶特有的烘焙香、甜香及花香的物质基础。综上,B6-1和07-7-44品系更具有制备高品质黄大茶的优势。该研究结果为黄大茶适制品种选育、加工及其综合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大茶 茶树品种() 感官品质 化学成分
下载PDF
三个低咖啡碱茶树品系(种)红茶与绿茶的品质研究
5
作者 刘学艳 于龙凤 +1 位作者 苏向宇 吴成远 《茶叶通讯》 2023年第3期370-375,共6页
为了研发低咖啡碱茶叶新产品,以滇红集团种植资源圃经单株选育的‘可可茶’为研究对象,采摘3个品种(系)茶树鲜叶分别制成红茶和绿茶。采用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茶样中的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可可碱、茶色素等生化成分含量,采用HPLC法... 为了研发低咖啡碱茶叶新产品,以滇红集团种植资源圃经单株选育的‘可可茶’为研究对象,采摘3个品种(系)茶树鲜叶分别制成红茶和绿茶。采用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茶样中的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可可碱、茶色素等生化成分含量,采用HPLC法测定儿茶素含量,结合感官审评对6个茶样进行品质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所有茶样感官品质符合普通的红茶、绿茶国家标准;内含成分含量方面,所有茶样的咖啡碱和可可碱含量均低于0.5%,可作为低咖啡碱茶树资源;3个绿茶样的茶多酚含量为15.8%~17.8%,3个红茶样的茶多酚含量为10.2%~13.2%。茶色素含量方面,3个红茶样以茶褐素(5.4%~7.9%)和茶红素(6.2%~6.4%)为主;儿茶素含量方面,6个茶样的儿茶素均以EGCG、EGC为主。1号茶树最适合加工红茶,2号茶树最适合加工绿茶,3号茶树加工红茶和绿茶均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咖啡碱 茶叶 茶树品种() HPLC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