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茶菌人工复合菌剂构建和发酵性能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宋肖肖 张慧霞 +2 位作者 刘斌杰 杨民和 王国红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31-239,共9页
利用从茶菌中分离纯化的4个优势菌株构建人工复合菌剂。通过单独培养和不同复合方式培养的比较,确定菌株在茶菌发酵和菌膜形成中的作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方法分析茶菌发酵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变化... 利用从茶菌中分离纯化的4个优势菌株构建人工复合菌剂。通过单独培养和不同复合方式培养的比较,确定菌株在茶菌发酵和菌膜形成中的作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方法分析茶菌发酵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变化;经历多次传代接种后,采用人工分离和宏基因组分析相结合分析菌群组成和稳定性。结果表明:供试的4个菌株中,葡糖醋杆菌J5(Gluconacetobacter sp.J5)是产生纤维素和菌膜的核心菌株。混合菌株组合C3C5C6J5发酵后在菌体生长、糖利用、发酵液pH值、总酸度和茶多酚含量等指标与自然发酵相似。经历6代转接后菌群稳定,复配的菌株在人工菌群中均为优势菌株。表明从天然茶菌饮料中分离纯化功能菌株,通过菌株复配构建稳定的人工发酵剂可行,为茶菌的标准化工业生产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菌 株复配 生化成分 核心 群稳定性
下载PDF
碳、氮营养对2株茶菌核心菌株生长和产酸的影响
2
作者 唐倩 刘斌杰 《现代食品》 2023年第21期218-224,共7页
本文探究碳、氮源物质对茶菌两个核心菌株生长和总酸产量的影响,通过设计不同碳、氮源营养的培养基,研究碳、氮营养对布鲁塞尔酒香酵母Q3和葡萄糖醋杆菌Q4生长和产酸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其他碳源相比较,乳糖和半乳糖对菌株Q3生长促进作... 本文探究碳、氮源物质对茶菌两个核心菌株生长和总酸产量的影响,通过设计不同碳、氮源营养的培养基,研究碳、氮营养对布鲁塞尔酒香酵母Q3和葡萄糖醋杆菌Q4生长和产酸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其他碳源相比较,乳糖和半乳糖对菌株Q3生长促进作用弱;除乳糖外,其他供试糖类对菌株Q3的产酸促进作用较强。与其他氮源相比,铵态氮有利于菌株Q3的生长和产酸。与菌株Q3相比,菌株Q4对不同碳、氮源物质的选择更加严格;以葡萄糖为碳源、茶氨酸为氮源时可明显促进菌株Q4的生长和产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菌 布鲁塞尔酒香酵母 葡萄糖醋杆 碳氮营养
下载PDF
茶菌保健酒的研制 被引量:5
3
作者 吴镝 《酿酒》 CAS 2005年第3期87-88,共2页
茶菌保健酒是一种含酒精的茶菌保健饮料,也是一种低度保健酒。其主要生产工艺为:分别发酵制取白酒与红茶菌,二者合理勾兑后即可制取风味独特、保存期长、保健效果显著的理想新型保健饮品—茶菌保健酒。
关键词 茶菌 保健酒
下载PDF
茶菌间作共生对大叶茶产量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杨洪姣 马剑 王睿芳 《农技服务》 2017年第2期12-14,共3页
对间作两年食用菌,间作一年食用菌和单作茶园3种大叶茶树栽培模式茶园的茶叶产量进行调查分析,然后我们就土壤因素对茶叶产量的形成差异进行探究。结果表明:茶菌间作两年处理的茶园产量相对更高,一年茶菌间作茶园次之,单作茶园最少。茶... 对间作两年食用菌,间作一年食用菌和单作茶园3种大叶茶树栽培模式茶园的茶叶产量进行调查分析,然后我们就土壤因素对茶叶产量的形成差异进行探究。结果表明:茶菌间作两年处理的茶园产量相对更高,一年茶菌间作茶园次之,单作茶园最少。茶菌间作共生从三个方面改善土壤环境:(1)菌包的间作提高了土壤水分;(2)降低了土壤容重;(3)改变土壤易酸化的特性,提高其pH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菌间作 叶产量 土壤水分 土壤容重 PH值
下载PDF
山核桃茶藨子葡萄座腔菌全基因组的分泌蛋白预测和功能分析
5
作者 吴怡豪 诸葛君昊 +4 位作者 张立华 周乐 杜盛楠 杜世平 苏秀 《浙江林业科技》 2024年第1期8-18,共11页
茶藨子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真菌,能引起山核桃干腐病,导致严重经济损失。为研究该病害的致病机理及筛选致病基因,通过各类预测与分析工具,对13130条蛋白序列的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茶藨子葡萄座腔菌BD... 茶藨子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真菌,能引起山核桃干腐病,导致严重经济损失。为研究该病害的致病机理及筛选致病基因,通过各类预测与分析工具,对13130条蛋白序列的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茶藨子葡萄座腔菌BDLA16-7全基因组进行了分泌蛋白预测及其功能分析。结果表明,在BDLA16-7全基因组的编码蛋白序列中,有898条蛋白序列符合典型分泌蛋白的特征,占总蛋白数的6.84%;分泌蛋白组的氨基酸组成呈现以下特征:非极性、疏水性氨基酸的含量明显高于极性、亲水性氨基酸,分别占43.6%和27.7%;蛋白质长度主要分布在100至600个氨基酸之间;分泌蛋白序列中通常以19个氨基酸构成信号肽,丙氨酸(A)是最常见的非极性氨基酸,而带电侧链的天冬氨酸(D)和谷氨酸(E)的出现频率较低;信号肽的切割位点-3和-1位置上的氨基酸相对保守,典型的氨基酸组合为A-S-A,符合A-X-A型的特征。此外,分泌蛋白组中包含600个序列可以完整注释其功能,其中229个分泌蛋白主要涉及碳水化合物的运输和代谢。在BDLA16-7分泌蛋白组中,共存在271个潜在的效应蛋白,其中14个与其他病原菌致病相关的效应蛋白具有较高的相似性。此外,BDLA16-7分泌蛋白组中包含293个碳水化合物活性酶,以糖苷水解酶家族成员为最多。明确了茶藨子葡萄座腔菌BDLA16-7分泌蛋白的长度分布特征,功能分类、信号肽切割位点的氨基酸组成、切割位点的类型和CAZymes数目,以及CAZymes中纤维素酶、果胶酶、木聚糖酶的亚家族组成,并筛选到14个与致病性紧密联系的潜在效应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藨子葡萄座腔 分泌蛋白 效应蛋白 功能
下载PDF
生态茶园套种灵芝栽培技术
6
作者 刘新永 林忠宁 +1 位作者 陆烝 范颖洁 《中国茶叶》 2024年第9期72-76,共5页
生态茶园套种灵芝是一种低碳循环的农业模式,不仅能够增加茶园经济效益,而且有利于提升茶园的建设与管理水平,具有良好的生态和经济双重效益。文章分析了生态茶园套种灵芝模式的优点,并根据生产中的实践经验,总结了生态茶园套种灵芝的... 生态茶园套种灵芝是一种低碳循环的农业模式,不仅能够增加茶园经济效益,而且有利于提升茶园的建设与管理水平,具有良好的生态和经济双重效益。文章分析了生态茶园套种灵芝模式的优点,并根据生产中的实践经验,总结了生态茶园套种灵芝的栽培技术要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 灵芝 套种 茶菌融合
下载PDF
山核桃内生细菌ZL34的鉴定、抑菌活性及发酵培养基优化
7
作者 竺利红 邱海萍 +3 位作者 项慧娟 刘浩 施跃峰 袁玉伟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94-904,共11页
茶藨子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引起的山核桃干腐病是目前山核桃林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菌株ZL34是从山核桃根系中分离到的一株对茶藨子葡萄座腔菌有较强抑菌活性的内生细菌,为明确其分类地位、抑菌活性和优化发酵培养基,采... 茶藨子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引起的山核桃干腐病是目前山核桃林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菌株ZL34是从山核桃根系中分离到的一株对茶藨子葡萄座腔菌有较强抑菌活性的内生细菌,为明确其分类地位、抑菌活性和优化发酵培养基,采用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征研究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菌株ZL34进行种属鉴定;采用平板对峙法和杯碟法测定了菌株ZL34的抗菌谱;采用插片法、生长速率法和琼脂平板法测定了菌株ZL34对茶藨子葡萄座腔菌的抑菌活性;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其发酵配方。结果表明,菌株ZL34为贝莱斯芽胞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其不仅对茶藨子葡萄座腔菌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还对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等多种病原真菌和细菌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菌株ZL34发酵上清液可显著抑制茶藨子葡萄座腔菌菌丝的生长,其中5倍稀释液的抑制率为96.48%,但对孢子的萌发率无明显影响。受抑制的菌丝色素积累明显,其中气生菌丝表现为异常突起和膨大,形成孔洞,基内菌丝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筛选到由4%黄豆饼粉、4%玉米粉、0.5%尿素、0.6%(NH_(4))_(2)HPO_(4)、0.35%CaCO_(3)和pH 7.0组成的发酵配方,发酵液活菌量为6.97×10^(9)CFU/mL,比优化前提高了44.79%,上清液20倍稀释液对茶藨子葡萄座腔菌的抑菌率为87.16%,比优化前提高了45.41%。本研究表明,贝莱斯芽胞杆菌ZL34对茶藨子葡萄座腔菌菌丝的生长有较强抑制作用,并建立了高产芽胞和高活性的发酵配方,为山核桃干腐病生防制剂的开发提供了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藨子葡萄座腔 贝莱斯芽胞杆 鉴定 活性 山核桃
下载PDF
不同液体培养基对茶藨子叶状层菌生长代谢的影响
8
作者 孙立娇 孙迪 +2 位作者 程显好 史晓委 赵志龙 《山东科学》 CAS 2023年第5期27-32,共6页
茶藨子叶状层菌(Phylloporia ribis)是一种寄生于5年以上金银花活体根茎韧皮部的药食两用真菌,具有抗炎、抗病毒等作用。采用4种液体培养基对茶藨子叶状层菌进行人工培养,并探究不同培养基对生物量、三萜、多糖及腺苷含量的影响。结果表... 茶藨子叶状层菌(Phylloporia ribis)是一种寄生于5年以上金银花活体根茎韧皮部的药食两用真菌,具有抗炎、抗病毒等作用。采用4种液体培养基对茶藨子叶状层菌进行人工培养,并探究不同培养基对生物量、三萜、多糖及腺苷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茶藨子叶状层菌在马铃薯液体培养基和忍冬马铃薯液体培养基中多糖含量较高,分别为2.910 mg/g和2.708 mg/g,在忍冬麦麸培养基中生物量为3.280 mg/g、三萜为6.426 mg/g、腺苷为3.182 mg/g,含量均高于其他三种培养基。本研究为大规模人工培养茶藨子叶状层菌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藨子叶状层 液体培养 忍冬 代谢产物
下载PDF
白参菌茶降脂活性评价及活性成分来源的初步研究
9
作者 潘联云 赵碧 +2 位作者 杨方慧 马玉青 刘本英 《茶叶通讯》 2023年第3期388-394,共7页
为探讨白参菌茶生物活性及活性成分来源,采用模式生物秀丽隐杆线虫评价白参菌茶的生物活性;通过评价和对比勐海大叶种晒青茶、粗老原料茶和白参菌的降脂效果,探讨白参菌茶降脂活性成分的来源;通过观察菌落形态和生长速率,研究茶叶对白... 为探讨白参菌茶生物活性及活性成分来源,采用模式生物秀丽隐杆线虫评价白参菌茶的生物活性;通过评价和对比勐海大叶种晒青茶、粗老原料茶和白参菌的降脂效果,探讨白参菌茶降脂活性成分的来源;通过观察菌落形态和生长速率,研究茶叶对白参菌的影响。结果表明,白参菌茶能够显著降低秀丽隐杆线虫脂质含量,但不影响秀丽隐杆线虫寿命。晒青茶和白参菌具有与白参菌茶相当的降脂活性,粗老原料对秀丽隐杆线虫脂质无显著降低作用。茶叶能够抑制白参菌菌丝和子实体生长,且诱导菌丝产生分泌物。白参菌茶安全且具有一定的降脂活性,活性成分来源可能主要来自于白参菌分泌的次生代谢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参 降脂作用 活性成分 功能评价
下载PDF
香灰菌发酵茶水提物对高血脂小鼠脂质代谢的影响
10
作者 卢月 胡永强 +5 位作者 夏雨弘 刘洪存 齐晋 皮杜娟 杨立芳 姜明国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378-384,共7页
为探究香灰菌发酵茶水提物(ASTAE)的降血脂以及肝脏保护功效,采用高脂饲料诱导构建高血脂小鼠模型,将8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K)、模型组(HF)、阳性对照组(UA,200 mg/kg)、绿茶组(GT,400 mg/kg)、香灰菌组(AS,400 mg/kg)以及... 为探究香灰菌发酵茶水提物(ASTAE)的降血脂以及肝脏保护功效,采用高脂饲料诱导构建高血脂小鼠模型,将8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K)、模型组(HF)、阳性对照组(UA,200 mg/kg)、绿茶组(GT,400 mg/kg)、香灰菌组(AS,400 mg/kg)以及香灰菌发酵茶水提物高(HA,400 mg/kg)、中(MA,200 mg/kg)、低剂量组(LA,100 mg/kg)。造模成功后,各组小鼠灌胃相应浓度的药物或茶汤,5周后,检测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谷丙转氨酶(AST)、谷草转氨酶(ALT)、肌酐(Scr)、尿氮素(BUN)和脂联素(ADPN)的含量;测定脏器指数,通过HE、油红O染色法观察肝脏脂肪病变及分布情况。结果显示:与HF组相比,HA组能极显著降低高血脂小鼠TC、TG、LDL-C、AST、ALT、BUN、Scr水平(P<0.01);极显著升高HDL-C、ADPN水平(P<0.01);HA、MA组可明显改善肝脏组织病理学结构,减少肝脏脂肪颗粒。结果表明ASTAE可以改善高血脂小鼠血脂异常,减少高血脂症小鼠肝脏中脂质沉积,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高血脂小鼠体内脂联素含量水平,来实现对脂肪代谢的调控作用,进而达到降血脂、改善脂肪肝和保护肝脏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灰 香灰发酵 降血脂 脂联素 肝脏保护
下载PDF
茶藨子叶孔菌化学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22
11
作者 刘玉红 徐凌川 +1 位作者 王建平 田景振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998-999,共2页
从茶藨子叶孔菌Phylloporia ribis中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2E,24S)-啤酒甾醇[(22E,24S)-cerevisterol,Ⅰ]、麦角甾醇(Ergosterol,Ⅱ)、麦角甾醇-5,8-过氧化物(Ergosterol-5,8-peroxide,Ⅲ)、2-羟基二十四酸(2-hydroxy tetracos... 从茶藨子叶孔菌Phylloporia ribis中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2E,24S)-啤酒甾醇[(22E,24S)-cerevisterol,Ⅰ]、麦角甾醇(Ergosterol,Ⅱ)、麦角甾醇-5,8-过氧化物(Ergosterol-5,8-peroxide,Ⅲ)、2-羟基二十四酸(2-hydroxy tetracosanoic ac id,Ⅳ)。化合物Ⅰ、Ⅱ、Ⅲ、Ⅳ均为首次从核真菌得到,Ⅰ、Ⅳ为首次从该属中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藨子叶孔 化学成分
下载PDF
茶轮斑病菌与灰斑病菌的特性比较及致病观察 被引量:8
12
作者 陈玉森 刘伟 +3 位作者 叶乃兴 杨江帆 魏日凤 方树民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49-455,共7页
对Pestalotiopsis属的P.theae和P.guepinii菌侵染茶叶后的症状表现、菌落、形态特征和病菌生物学特性作比较观察。结果表明:发病初期二病症状差别不大,后期明显区分,轮斑病斑褐色具轮纹,着生明显凸起的黑点;灰斑病斑灰白,散生小黑点。... 对Pestalotiopsis属的P.theae和P.guepinii菌侵染茶叶后的症状表现、菌落、形态特征和病菌生物学特性作比较观察。结果表明:发病初期二病症状差别不大,后期明显区分,轮斑病斑褐色具轮纹,着生明显凸起的黑点;灰斑病斑灰白,散生小黑点。前者菌落具轮纹,分生孢子附属丝2~4条;后者菌落波状隆起,分生孢子附属丝2~5条。2种菌孢子萌发适温25℃,萌发率分别为87.5%和86.1%。茶汁能促进孢子萌发和产孢。强光照对孢子萌发、菌丝生长及产孢皆有明显抑制作用。P.theae菌丝生长适温为26~28℃,P.guepinii菌则为24~25℃;以PDA培养基最适2者菌丝生长,PSA+200g/L茶叶煎汁培养基利于产孢。P.theae菌适宜pH值为6.0,P.guepinii菌则为7.5。用2种菌孢子茶汁悬液结合磨擦对新梢不同叶龄作涂抹接种。结果显示:伤口利于侵染,P.theae菌孢子可直接从芽、嫩叶侵入,也侵染损伤的成叶;P.guepinii菌孢子只能从损伤的芽、嫩叶和成叶侵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盘多毛孢 褐斑拟盘多毛孢 生物学特性 致病表现
下载PDF
茶藨子叶孔菌子实体(忍冬)的化学成分研究(英文) 被引量:11
13
作者 李聪 张永清 +1 位作者 李佳 邱丽丽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10年第3期422-424,共3页
从茶藨子叶孔菌(忍冬)中分离了8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法和理化性质分别鉴定为豆甾醇(1),二十八酸(2),β-谷甾醇(3),麦角甾醇(4),麦角甾醇过氧化物(5),壬二酸(6),烟酸(7),原儿茶酸(8)。化合物1,3,6均为首次从该属真菌中分到。
关键词 藨子叶孔(忍冬) 子实体 化学成分
下载PDF
茶藨子叶状层菌研究概况及开发利用 被引量:4
14
作者 范轶欧 陈敏 +2 位作者 周雯 徐凌川 卢连华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1期91-94,共4页
目的:探讨茶藨子叶状层菌(Phylloporia ribis)食用的可行性。方法:通过对茶藨子叶状层菌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安全性评价及社会人群中的食用状况的分析,探讨其食用的可行性。结果:①茶藨子叶状层菌的主要化学成分为三萜类、甾醇类、多... 目的:探讨茶藨子叶状层菌(Phylloporia ribis)食用的可行性。方法:通过对茶藨子叶状层菌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安全性评价及社会人群中的食用状况的分析,探讨其食用的可行性。结果:①茶藨子叶状层菌的主要化学成分为三萜类、甾醇类、多糖类和苯乙烯基吡喃酮类等,符合食品应当有的营养要求。②茶藨子叶状层菌具有抗炎、抗病毒、治疗肿瘤和糖尿病等药理学作用。③安全性评估的资料很少,应进一步开展动物和临床实验。④社会人群茶藨子叶状层菌的认知度较高,作为养生食用普遍;单独食用口味不佳,可作为食品的配方食用。结论:茶藨子叶状层菌作为食用开发是可行的,但应实行安全性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藨子叶状层 化学 药理 食用
下载PDF
茶藨子叶孔菌强酸性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刘玉红 徐凌川 +1 位作者 王建平 田景振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692-1693,共2页
目的对茶藨子叶孔菌强酸性成分进行研究。方法强酸性部位经硅胶柱层析,氯仿洗脱部分进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结果分离鉴定出25种成分,其中棕榈酸含量最高,亚油酸次之,为该部位的抗炎、抗癌活性成分。结论首次对茶藨子叶孔菌... 目的对茶藨子叶孔菌强酸性成分进行研究。方法强酸性部位经硅胶柱层析,氯仿洗脱部分进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结果分离鉴定出25种成分,其中棕榈酸含量最高,亚油酸次之,为该部位的抗炎、抗癌活性成分。结论首次对茶藨子叶孔菌强酸性成分进行研究,主要为高级脂肪酸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藨子叶孔 强酸性成分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下载PDF
不同生药量忍冬茎水提物对茶藨子叶状层菌发酵菌丝体生长和代谢产物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周丽思 陈彤垚 +1 位作者 曾旭 郭顺星 《食用菌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8-85,共8页
研究不同生药量(5、15、30 g·L^(-1))忍冬(Lonicera japonica)茎水提物对茶藨子叶状层菌(Phylloporia ribis)发酵菌丝体生长和代谢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不同生药量忍冬茎水提物可极显著和显著提高菌丝体中麦角甾醇(P... 研究不同生药量(5、15、30 g·L^(-1))忍冬(Lonicera japonica)茎水提物对茶藨子叶状层菌(Phylloporia ribis)发酵菌丝体生长和代谢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不同生药量忍冬茎水提物可极显著和显著提高菌丝体中麦角甾醇(P<0.001)、总多糖(P<0.001)和半必需氨基酸(P<0.05)的含量;忍冬茎水提物对菌丝体生物量、绿原酸和腺苷的含量均无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藨子叶状层 忍冬 液体发酵 水提物
下载PDF
一种引起茶叶褐斑病的茶格孢腔菌病原鉴定 被引量:2
17
作者 周凌云 周琳 +3 位作者 刘红艳 李维 向芬 曾泽萱 《茶叶通讯》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9-41,62,共4页
对一种引起茶叶褐斑病的病原进行分离鉴定。采用组织分离法、形态学观察法以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茶叶斑病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该病原菌在PDA生长7 d后的菌落直径为6.0~6.5 cm,分生孢子呈砖格状,具有6~10个分格,黄褐色,大小(27~... 对一种引起茶叶褐斑病的病原进行分离鉴定。采用组织分离法、形态学观察法以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茶叶斑病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该病原菌在PDA生长7 d后的菌落直径为6.0~6.5 cm,分生孢子呈砖格状,具有6~10个分格,黄褐色,大小(27~34)μm×(10~15)μm。根据上述特征,初步鉴定此病原菌为格孢腔菌属真菌(Pleospora camelliae Dippen)。本研究发现Pleospora camelliae Dippen引起茶叶斑病属于国内首次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孢腔 叶斑病 鉴定
下载PDF
浅谈菌茶生产中相关因子的几点认识 被引量:5
18
作者 邬龄盛 王振康 +2 位作者 黄枝明 严兰芬 吴木英 《茶叶科学技术》 1999年第4期43-44,共2页
菌茶在生产过程中,其相关因子:菌种、培养时间、温度、培养基含水量、pH及杂菌的预防等对菌茶正常的培育影响极大。本文根据作者多年从事菌茶研究的结果表明:在严格选择抗性强、发菌快、稳定性强的优良菌株前提下。认真控制好培养... 菌茶在生产过程中,其相关因子:菌种、培养时间、温度、培养基含水量、pH及杂菌的预防等对菌茶正常的培育影响极大。本文根据作者多年从事菌茶研究的结果表明:在严格选择抗性强、发菌快、稳定性强的优良菌株前提下。认真控制好培养基含水量(55一65%),培养温度(25—30oC),PH值(处于自然状态下)同时合理确定菌体的生长点,对综合提高菌茶的品质与生产量是完全可行的,而且对规范化菌茶生产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培养基 相关因子
下载PDF
茶藨子叶状层菌固体培养特性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蒙蒙 程显好 +2 位作者 孙磊 刘宇 李维焕 《食用菌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7-39,F0003,共4页
研究了6种不同培养基对茶藨子叶状层菌(Phylloporia ribis)菌丝形态、生长速度、生物量及三萜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茶藨子叶状层菌菌丝体在麦芽汁、胡萝卜和PDA固体培养基中生长速度较快,在麦麸与PDA固体培养基中生物量较高,而在生长... 研究了6种不同培养基对茶藨子叶状层菌(Phylloporia ribis)菌丝形态、生长速度、生物量及三萜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茶藨子叶状层菌菌丝体在麦芽汁、胡萝卜和PDA固体培养基中生长速度较快,在麦麸与PDA固体培养基中生物量较高,而在生长速度最慢的GPY固体培养基中,三萜含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藨子叶状层 固体培养 培养特性 三萜
下载PDF
苯酚-硫酸法测定茶藨子叶状层菌发酵菌丝多糖含量 被引量:7
20
作者 李晓红 邹昀员 +1 位作者 田易玲 徐凌川 《山东中医杂志》 2013年第5期346-348,共3页
采用苯酚-硫酸法对茶藨子叶状层菌Phylloporia ribis(Schumach.:Fr.)Ryvarden发酵菌丝中的多糖含量进行测定,在波长485 nm处测定吸光度,结果表明多糖在0.01~0.20 mg/mL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该法简便易行,准确性高,重现性好。探讨了测... 采用苯酚-硫酸法对茶藨子叶状层菌Phylloporia ribis(Schumach.:Fr.)Ryvarden发酵菌丝中的多糖含量进行测定,在波长485 nm处测定吸光度,结果表明多糖在0.01~0.20 mg/mL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该法简便易行,准确性高,重现性好。探讨了测定过程的影响因素,并通过此法测得茶藨子叶状层菌发酵菌丝中多糖平均含量为8.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酚-硫酸法 藨子叶状层 多糖 含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