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荆芥炭提取物止血机理的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丁安伟 吴皓 +4 位作者 孔令东 向谊 高忠泽 赵梅香 谭梅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0期598-600,共3页
研究结果表明,荆芥炭提取物StE可显著缩短实验动物的PT,TT,KPTT,RT,并具有体内抗肝素作用。同时,可明显缩短ELT并增强FA。StE的止血作用是通过体内促凝血和抑制纤溶活性的双重途径来实现的。3P试验和乙醇胶试验均为阴性,排除了在大剂量... 研究结果表明,荆芥炭提取物StE可显著缩短实验动物的PT,TT,KPTT,RT,并具有体内抗肝素作用。同时,可明显缩短ELT并增强FA。StE的止血作用是通过体内促凝血和抑制纤溶活性的双重途径来实现的。3P试验和乙醇胶试验均为阴性,排除了在大剂量使用StE时引起DIC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荆芥 荆芥炭 止血 药理学
下载PDF
荆芥炭提取物对血栓形成及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简报) 被引量:14
2
作者 丁安伟 向谊 +2 位作者 孔令东 吴皓 王苏玲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7期412-413,共2页
荆芥炭提取物对血栓形成及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简报)丁安伟,向谊,孔令东,吴皓,王苏玲(南京中医学院210029)实验证明,荆芥炭提取物StE具有迅速而可靠的止血作用 ̄[1],该作用机理与体内促凝血及抑制纤溶活性有关... 荆芥炭提取物对血栓形成及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简报)丁安伟,向谊,孔令东,吴皓,王苏玲(南京中医学院210029)实验证明,荆芥炭提取物StE具有迅速而可靠的止血作用 ̄[1],该作用机理与体内促凝血及抑制纤溶活性有关 ̄[2]。本实验进一步考察StE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荆芥炭 提取物 血栓形成 血小板
下载PDF
荆芥炭提取物止血活性部位的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丁安伟 孔令东 +4 位作者 吴皓 王苏玲 龙全江 姚征 陈江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9期535-538,共4页
研究结果表明,荆芥炭的脂溶性提取物StE具有明显的止血作用,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其对数剂量与小鼠的凝血和出血时间的倒数呈显著性线性相关。StE给小鼠ip后0.5h,家兔po后1h即可见到明显的止血作用,其作用维持时间分别为6h及12h。StE的LD_(... 研究结果表明,荆芥炭的脂溶性提取物StE具有明显的止血作用,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其对数剂量与小鼠的凝血和出血时间的倒数呈显著性线性相关。StE给小鼠ip后0.5h,家兔po后1h即可见到明显的止血作用,其作用维持时间分别为6h及12h。StE的LD_(50)(po)为2.652±0.286g/kg,LD_(50)(ip)为1.945±0.207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荆芥 荆芥炭 止血 量效关系
下载PDF
正交优选法筛选荆芥炭炮制的最佳工艺 被引量:5
4
作者 张丽 包贝华 +1 位作者 孙磊 丁安伟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70-372,共3页
目的 筛选荆芥炭炮制的最佳工艺。方法 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工艺炮制的荆芥炭中总黄酮的含量。结果 荆芥炭炮制的最佳条件是2 10℃、加热10 m in。结论 重复试验表明,所选的最佳炮制工艺较为合理。
关键词 荆芥炭 炮制 总黄酮
下载PDF
分光光度法测定荆芥炭中总黄酮的含量 被引量:12
5
作者 包贝华 张丽 丁安伟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2004年第5期264-265,共2页
目的 :测定荆芥炭中总黄酮的含量 ,为荆芥炭饮片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光光度法。结果 :荆芥炒炭后总黄酮含量明显增加。结论 :该方法可靠 ,测定结果能反映客观实际 ,可以作为荆芥炭饮片质量标准之一。
关键词 荆芥 荆芥炭 总黄酮 含量测定 分光光度法
下载PDF
荆芥炭饮片质量标准的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丁安伟 叶定江 王苏玲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25-26,共2页
本文对国内部分地区所用荆芥炭饮片的性状进行比较,并对各样品的水分、灰分、浸出物、挥发油含量和折光率等项目进行测定,结合TLC图谱分析,以提出荆芥炭饮片的初步质量标准。
关键词 荆芥炭 饮片 质量
下载PDF
荆芥炭对血液系统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5
7
作者 欧莉 程虎印 赵鹏 《中国药业》 CAS 2010年第14期19-20,共2页
目的为进一步推广荆芥炭的止血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归纳近年来关于荆芥炭对血液系统作用的研究成果。结果荆芥炭是常用的止血中药,具有悠久的入药历史和显著药效。荆芥炭的总黄酮部位是其止血作用的主要有效活性部位,荆芥炭乙醇提取物StE... 目的为进一步推广荆芥炭的止血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归纳近年来关于荆芥炭对血液系统作用的研究成果。结果荆芥炭是常用的止血中药,具有悠久的入药历史和显著药效。荆芥炭的总黄酮部位是其止血作用的主要有效活性部位,荆芥炭乙醇提取物StE和M均为止血的活性成分。结论荆芥炭的止血效果显著,开发出荆芥炭止血方面的有效中药制剂,是今后值得努力的一个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荆芥炭 止血 血液系统
下载PDF
荆芥炭止血作用研究(Ⅱ)——荆芥炭提取物止血机理的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丁安伟 黄雪梅 吴军 《中国医药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30-31,共2页
家兔腹腔注射荆芥炭提取物M11.16mg/kg后,与对照组比较,可使凝血酶原时间、血浆复钙时间和优球蛋白溶解时间明显缩短,3P试验和乙醇胶试验均为阴性,对血小板聚集无影响,可使肝素化小鼠凝血时间恢复正常。认为通过体内凝血、抑制纤溶活性... 家兔腹腔注射荆芥炭提取物M11.16mg/kg后,与对照组比较,可使凝血酶原时间、血浆复钙时间和优球蛋白溶解时间明显缩短,3P试验和乙醇胶试验均为阴性,对血小板聚集无影响,可使肝素化小鼠凝血时间恢复正常。认为通过体内凝血、抑制纤溶活性双重作用和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而达止血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荆芥炭 止血药 药效学
下载PDF
荆芥炭提取物对PGE及脂质过氧化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丁安伟 孙志广 吴丽文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5期282-283,共2页
目的:观察荆芥炭提取物(StE)对大鼠血浆中PGE含量及肝脏匀浆中MDA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比色法分别测定了大鼠血浆中PGE含量及肝脏匀浆中MDA的含量。结果:观察荆芥炭提取物(StE)可明显提高大鼠血浆PGE含量... 目的:观察荆芥炭提取物(StE)对大鼠血浆中PGE含量及肝脏匀浆中MDA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比色法分别测定了大鼠血浆中PGE含量及肝脏匀浆中MDA的含量。结果:观察荆芥炭提取物(StE)可明显提高大鼠血浆PGE含量;对肝脏匀浆由Fe2+Ascorbicacid系统诱导提高的脂质过氧化呈抑制作用,可明显降低被诱导体系中MDA含量,且随着剂量增加作用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荆芥炭 前列腺素E 脂质过氧化 丙二醛
下载PDF
荆芥炭炮制的最佳条件正交筛选实验 被引量:11
10
作者 杨中林 高如忠 李叔申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9期26-27,共2页
研究结果表明,在炮制荆芥炭过程中温度是关键因子,以止血、凝血实验为指标,得出了最佳的炮制条件是180℃,加热5分钟,采用铁锅炮制。
关键词 荆芥炭 炮制方法
下载PDF
荆芥炭最佳炮制程度的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董翠弘 刘波 朱晓 《齐鲁药事》 2006年第9期559-560,共2页
目的探讨荆芥炭的最佳炮制程度。方法对不同炮制程度的荆芥炭的性状、鞣质的含量、止血作用、凝血作用进行比较。结果荆芥炒炭后鞣质含量增高,止血和凝血作用显著增强。结论荆芥炭应炒至表面黑褐色,内部焦褐色或黑褐色。
关键词 荆芥炭 鞣质 止血作用 凝血作用
下载PDF
荆芥炭止血活性成分及其制剂的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丁晓江 丁安伟 《中药材》 CAS CSCD 1997年第2期81-83,共3页
对荆芥炭的乙醇提取物STE经乙醚再次提取后的产物M及经石油醚提取后进行柱层析的产物A、B、C、D的止血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组分A和M均为荆芥炭止血的活性成分之一。同时以M为相对标准品,对止血Ⅰ号胶囊中所含M进行含量测定。
关键词 荆芥炭 止血 胶囊
下载PDF
不同炮制时间的荆芥炭色度值与多项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田甜 彭帮贵 +4 位作者 徐杰 洪婉敏 刘路芳 何海兵 魏梅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466-1472,共7页
目的:研究不同炮制时间(0~40 min,下同)的荆芥炭色度值与多项指标的相关性,揭示荆芥炭在炮制过程中的质量变化规律,确定炮制终点时间。方法:测定不同炮制时间的荆芥炭饮片中醇溶性浸出物的含量;建立荆芥饮片及不同炮制时间荆芥炭饮片的... 目的:研究不同炮制时间(0~40 min,下同)的荆芥炭色度值与多项指标的相关性,揭示荆芥炭在炮制过程中的质量变化规律,确定炮制终点时间。方法:测定不同炮制时间的荆芥炭饮片中醇溶性浸出物的含量;建立荆芥饮片及不同炮制时间荆芥炭饮片的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指纹图谱并进行相似度评价,通过与对照品比对确认色谱峰;采用相同的UPLC条件测定不同炮制时间荆芥炭饮片中指标成分(橙皮苷、迷迭香酸、胡薄荷酮)的含量;运用色差仪测定不同炮制时间荆芥炭饮片的色度值,以炮制0 min样品为对照,计算总色值(E)和总色差值(ΔE)。对荆芥炭饮片中醇溶性浸出物、指标成分含量及色谱峰峰面积与色度值参数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确定荆芥炭炮制终点时间并验证。结果:随着炮制时间的延长,荆芥炭饮片中醇溶性浸出物的含量逐渐降低。12批荆芥饮片中共标定17个色谱峰,与对照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均大于0.9。不同炮制时间荆芥炭饮片中共标定21个色谱峰,与炮制0 min样品图谱的相似度随着炮制时间延长而降低,其中炮制18 min后的相似度均低于0.9。确认色谱峰峰9为橙皮苷、峰10为迷迭香酸、峰17为胡薄荷酮。含量和色度值测定结果显示,随着炮制时间的延长,橙皮苷、迷迭香酸、胡薄荷酮含量均逐渐降低,荆芥炭饮片粉末颜色L、b、E值均逐渐减小,a、ΔE值均逐渐增大。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荆芥炭饮片中醇溶性浸出物含量、橙皮苷含量、迷迭香酸含量、胡薄荷酮含量以及15个色谱峰(峰2、7~15、17~21)的峰面积与E值成显著正相关(P<0.01),5个色谱峰(峰1、3~6)的峰面积与E值成显著负相关(P<0.01),而峰16的峰面积与E值无关(P>0.05)。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炮制时间的荆芥炭饮片被分成2类,炮制0~16 min为第1类、18~40 min为第2类。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结果显示,荆芥炭饮片的峰6峰面积(2.800 75)、L值(2.327 54)、峰3峰面积(1.793 39)、b值(1.735 78)、峰5峰面积(1.244 04)的变量投影重要性(VIP值)均大于1。荆芥炭炮制终点时间为18 min;3次验证实验结果显示,荆芥炭饮片的L、a、b值分别为20.22~22.00、4.44~7.67、9.78~13.00,ΔE为13.50~14.12。结论:不同炮制时间荆芥炭饮片的色度值与其醇溶性浸出物含量、橙皮苷含量、迷迭香酸含量、胡薄荷酮含量以及20个色谱峰的峰面积密切相关。建议荆芥炭炮制终点时间为18 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荆芥 荆芥炭 炮制时间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 指纹图谱 色度值 含量 相关性
下载PDF
荆芥炭方联合雷公藤多苷片治疗进行性色素性紫癜性皮肤病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7
14
作者 姚慧蓉 《中国当代医药》 2015年第26期146-148,共3页
目的探讨荆芥炭方联合雷公藤多苷片治疗进行性色素性紫癜性皮肤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进行性色素性紫癜性皮肤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 目的探讨荆芥炭方联合雷公藤多苷片治疗进行性色素性紫癜性皮肤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进行性色素性紫癜性皮肤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肝素钠乳膏治疗,观察组给予荆芥炭方联合雷公藤多苷片治疗。每组患者均进行为期1个月的治疗。治疗1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4%,观察组为86%,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χ2=6.4533,P=0.011)。对照组中共有18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6%,观察组中共有9例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χ2=4.1096,P=0.043)。结论荆芥炭方联合雷公藤多苷片治疗进行性色素性紫癜性皮肤病,不仅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还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可考虑被广泛应用于该病的治疗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荆芥炭 雷公藤多苷片 进行性色素性紫癜性皮肤病 临床效果 不良反应
下载PDF
中药饮片荆芥炭质量标准的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伟启 《山东医药工业》 2000年第4期5-6,共2页
荆芥为唇形科植物荆芥 Schizonepeta tenuifoliaBriq的干燥地上部分。将其按《中国药典)1995年版一部附录炒炭法炮制,成品即荆芥炭。 荆芥炭广泛用于治疗多种出血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中国药典》1996年版一部虽已收载,但仅对荆芥... 荆芥为唇形科植物荆芥 Schizonepeta tenuifoliaBriq的干燥地上部分。将其按《中国药典)1995年版一部附录炒炭法炮制,成品即荆芥炭。 荆芥炭广泛用于治疗多种出血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中国药典》1996年版一部虽已收载,但仅对荆芥炭的外观色泽作了简单描述,无具体的饮片质量标准,这不利于保证药材质量和临床合理用药。为此笔者对部分单位所用荆芥炭饮片的性状进行比较,并对各样品的水分、灰分、浸出物、挥发油含量等项目进行测定,结合TLC图谱分析,认为荆芥炭应在270℃左右,炒至外表黑褐色,内部棕黄色,为较合理的炮制品质量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饮片 荆芥炭 质量标准 炮制品
下载PDF
荆芥炭烘法炮制及质量控制 被引量:3
16
作者 黄雪梅 《基层中药杂志》 1993年第4期21-22,共2页
荆芥炭具有止血作用,其止血成分主要存在于酯性提取物中。传统制炭一般使用炒制法,由于炒制法的温度及时间不易掌握,因此饮片质量只能靠经验控制;本文采用烘制法,其饮片质量较易控制,并通过酯性浸出物的测定,初步得出了烘制荆芥炭的最... 荆芥炭具有止血作用,其止血成分主要存在于酯性提取物中。传统制炭一般使用炒制法,由于炒制法的温度及时间不易掌握,因此饮片质量只能靠经验控制;本文采用烘制法,其饮片质量较易控制,并通过酯性浸出物的测定,初步得出了烘制荆芥炭的最佳温度及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炮制学 荆芥炭 烘制 质量控制
下载PDF
荆芥炭方联合雷公藤多甙片治疗进行性色素性紫癜性皮肤病37例 被引量:5
17
作者 单霄 翟晓翔 《福建中医药》 2013年第5期29-30,共2页
笔者于2012年6月—2013年6月跟师学习期间,收集导师经验方荆芥炭方联合雷公藤多甙片治疗进行性色素性紫癜性皮肤病37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37例患者均为本院门诊病例,诊断明确,排除孕妇、哺乳期妇女,常规检查,... 笔者于2012年6月—2013年6月跟师学习期间,收集导师经验方荆芥炭方联合雷公藤多甙片治疗进行性色素性紫癜性皮肤病37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37例患者均为本院门诊病例,诊断明确,排除孕妇、哺乳期妇女,常规检查,无肝肾功能损害及其它器质性病变。其中男27例,女12例;年龄最小26岁,最大67岁,平均(46.15±0.37)岁。1.2诊断标准全部病例均参照《中国临床皮肤病学》[1]中进行性色素性紫癜性皮肤病诊断标准,中医证型诊断参照《新编中医皮肤病学》[2]中"血疳"血热生瘀证,患者皮损表现为皮肤出现青紫斑点或斑块,压之不褪色,部分患者有瘙痒感,伴发热,口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行性色素性紫癜性皮肤病 雷公藤多甙片 荆芥炭
下载PDF
荆芥、荆芥穗及其炭制饮片吸附力的测定比较 被引量:14
18
作者 张丽 宋磊 +1 位作者 郭戎 丁安伟 《江苏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73-75,共3页
目的:通过对荆芥、荆芥穗及其炭制饮片吸附力的测定,探讨荆芥炭及荆芥穗炭的止血机理。方法:利用饮片对色素亚甲基蓝的吸附情况,以分光光度法测定荆芥各饮片吸附力的大小。结果:亚甲基蓝线性范围为0.01062~0.1062mg(r=0.9996),加样回... 目的:通过对荆芥、荆芥穗及其炭制饮片吸附力的测定,探讨荆芥炭及荆芥穗炭的止血机理。方法:利用饮片对色素亚甲基蓝的吸附情况,以分光光度法测定荆芥各饮片吸附力的大小。结果:亚甲基蓝线性范围为0.01062~0.1062mg(r=0.9996),加样回收率为100.24%,RSD为2.85%(n=6)。各饮片吸附力的大小:荆芥炭>荆芥;荆芥穗炭>荆芥穗。结论:吸附力的变化可能是荆芥及荆芥穗炭制品止血的比较重要的机理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荆芥 荆芥炭 荆芥 荆芥 吸附力
下载PDF
荆芥穗炭及其有效部位对大鼠凝血系统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7
19
作者 曹琳琳 李娴 张丽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11-613,共3页
目的:考察荆芥穗炭及其有效部位对大鼠凝血系统的影响,筛选荆芥穗炭的止血活性部位并初步探讨其止血作用的机理。方法:以SD大鼠为研究对象,观察荆芥穗炭及其提取部位对大鼠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 目的:考察荆芥穗炭及其有效部位对大鼠凝血系统的影响,筛选荆芥穗炭的止血活性部位并初步探讨其止血作用的机理。方法:以SD大鼠为研究对象,观察荆芥穗炭及其提取部位对大鼠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的影响。结果:荆芥穗炭品组、荆芥穗炭品鞣质组均可缩短实验动物凝血酶原时间(PT)(P<0.01、P<0.05)、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P<0.05、P<0.05)、凝血酶时间(TT)(P<0.05、P<0.05),同时均能提高血浆中纤维蛋白原(FIB)的含量(P<0.05、P<0.05),荆芥穗炭品乙酸乙酯组能缩短实验动物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P<0.05),荆芥穗生品则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荆芥穗炭品及其鞣质部位通过影响实验动物的内、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共同发挥其止血作用,荆芥穗炭品乙酸乙酯提取物通过影响内源性凝血系统发挥止血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荆芥 凝血系统 止血作用
下载PDF
基于UPLC指纹图谱结合多模式识别的荆芥穗炮制前后差异研究
20
作者 张娟 张建辉 +4 位作者 张志强 周永康 程立伟 蔡金玲 于立伟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3年第6期1296-1301,共6页
目的:测定荆芥穗炮制前后的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指纹图谱,结合不同模式识别方法比较炮制前后差异,为荆芥穗和荆芥穗炭质量控制及评价提供参考。方法:采用UPLC对荆芥穗炮制前后样品进行测定,生成对照指纹图谱,通过相似度分析、对照品... 目的:测定荆芥穗炮制前后的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指纹图谱,结合不同模式识别方法比较炮制前后差异,为荆芥穗和荆芥穗炭质量控制及评价提供参考。方法:采用UPLC对荆芥穗炮制前后样品进行测定,生成对照指纹图谱,通过相似度分析、对照品指认、方差分析、聚类分析(HCA)、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对荆芥穗炮制前后进行多模式识别研究。结果:分别建立了荆芥穗和荆芥穗炭的UPLC指纹图谱,确定了13个共有峰,指认4、9、11、13号峰分别为木犀草苷、迷迭香酸、胡薄荷酮、木犀草素;相似度结果显示,炮制前后相似度均大于0.9,HCA、PCA、OPLS-DA结果可明显将荆芥穗和荆芥穗炭区分为2类,2、4、7~12号峰是引起荆芥穗和荆芥穗炭间成分差异的主要标志性成分,与方差分析结果一致。结论:建立的多指标指纹图谱鉴别方法对荆芥穗药材及其炮制品的质量控制及整体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荆芥 荆芥 超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 化学模式识别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