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宋荆襄地区茶寇治理与演变
1
作者 李宗隆 《汉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67-73,共7页
由唐至宋,荆襄地区茶叶产量空前提升,饮茶文化风行一时,私贩茶叶也越发活跃于这一地区。紧邻边境、水路交通便捷为此地武装贩运活动提供便利。基层官吏缺失与官军战力下降等因素使“茶寇”变为社会沉疴宿疾。至孝宗时“茶寇”活动达到顶... 由唐至宋,荆襄地区茶叶产量空前提升,饮茶文化风行一时,私贩茶叶也越发活跃于这一地区。紧邻边境、水路交通便捷为此地武装贩运活动提供便利。基层官吏缺失与官军战力下降等因素使“茶寇”变为社会沉疴宿疾。至孝宗时“茶寇”活动达到顶峰,宋廷面对财政渐蹙、官军腐弱的现状,开始逐渐将治理“茶寇”的方式由以法律惩处与军事镇压转向招纳为军,利用地方精英将“茶寇”转变为边防的重要补充。这种变化促使荆襄地区出现由“茶寇”及武装茶商团体共同组成的“茶商军”,为弥补南宋边防、提升守御战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荆襄 茶寇 茶业经济 地方精英
下载PDF
中国古代南北对峙区域城镇防御空间分析——以荆襄地区城镇为例 被引量:4
2
作者 刘炜 王铭杰 +1 位作者 阮建 赵西萍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5-74,共10页
从防御性的角度出发对中国古代南北对峙区域的历史城镇空间进行研究。通过对中国古代战争发展分期回顾,概述了南北对峙区域城镇的历史环境与防御体系基本特点,以荆襄地区为例重点揭示了南北对峙区域历史城镇的防御空间策略,从区域角度... 从防御性的角度出发对中国古代南北对峙区域的历史城镇空间进行研究。通过对中国古代战争发展分期回顾,概述了南北对峙区域城镇的历史环境与防御体系基本特点,以荆襄地区为例重点揭示了南北对峙区域历史城镇的防御空间策略,从区域角度展现了城镇军事防御空间的主从关系与联动机制,分析了城池防御空间的结构形态特点,并就南北对峙区域城镇防御空间的价值与意义进行了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对峙 历史城镇 荆襄地区 区域防御体系 城池
下载PDF
技术变革视野下唐宋间荆襄经济盛衰原因论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周尚兵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12-118,共7页
在技术变革视野下,唐代荆襄地区通过运用新技术培育出茶叶、襄器、朱橘、楚练生产等四大主导产业,使区域经济各要素得到了合理的优化配置,既形成了多增长极的产业结构形态,又有良好的运转绩效,从而造就了唐代荆襄经济的繁荣。唐以后荆... 在技术变革视野下,唐代荆襄地区通过运用新技术培育出茶叶、襄器、朱橘、楚练生产等四大主导产业,使区域经济各要素得到了合理的优化配置,既形成了多增长极的产业结构形态,又有良好的运转绩效,从而造就了唐代荆襄经济的繁荣。唐以后荆襄之衰,既是囿于产业构成中的结构性缺陷,更主要的是唐季以后的长期战乱摧垮了其赖以持续创新的文化存量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荆襄 技术变革 区域经济结构
下载PDF
魏晋六朝荆襄地方官吏与经济开发 被引量:3
4
作者 王玲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CSSCI 2005年第1期12-19,共8页
魏晋六朝时期荆襄的许多地方官吏在荆襄地区的开发上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安定社会秩序,二是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三是扶植商业。良好的自然资源、地理位置,加上地方官吏的主观努力,荆襄地区从“地埶饶食,无饥馑... 魏晋六朝时期荆襄的许多地方官吏在荆襄地区的开发上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安定社会秩序,二是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三是扶植商业。良好的自然资源、地理位置,加上地方官吏的主观努力,荆襄地区从“地埶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啙窳偷生,无积聚而多贫”的落后之区发展成了“外奉贡赋、内充府实”的江左大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六朝 荆襄 地方官吏 经济开发
下载PDF
湖北荆襄古道宋元民歌初探 被引量:1
5
作者 杜汉华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93-97,共5页
湖北荆襄古道,战略地位重要,战争频仍,文化交流频繁,古文化遗存丰厚。特别是宋末元末改朝换代之际,这里是拱卫南宋半壁河山的最重要的国防前线和元末红巾军的活动地,江南和北方的人员来往、文化交流也最为频繁,至今,这里还保留有那个时... 湖北荆襄古道,战略地位重要,战争频仍,文化交流频繁,古文化遗存丰厚。特别是宋末元末改朝换代之际,这里是拱卫南宋半壁河山的最重要的国防前线和元末红巾军的活动地,江南和北方的人员来往、文化交流也最为频繁,至今,这里还保留有那个时代的特色民歌。现存特色鲜明的宋元民歌有《四季调·送郎》、《金花小姐困襄阳》及延续发展到明清民国时期的《一个鸡蛋两个黄》、《有个大姐想十郎》等。文章对这些民歌曲从音乐、文学、历史等角度与宋代民歌《月子弯弯照九州》的联系和演变脉络进行了比较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 荆襄古道 宋元民歌 余绪
下载PDF
明代中期流民对荆襄山区开发与影响述论 被引量:1
6
作者 胡梦飞 《枣庄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117-121,共5页
明代中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地方政府盘剥过重,使得这一时期流民问题日益突出。荆襄山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大量流民纷纷涌向这一地区。外来流民的到来促进了荆襄山区农业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初步改变了当地原来的落后面貌,但同时也... 明代中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地方政府盘剥过重,使得这一时期流民问题日益突出。荆襄山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大量流民纷纷涌向这一地区。外来流民的到来促进了荆襄山区农业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初步改变了当地原来的落后面貌,但同时也对荆襄地区的社会秩序形成了巨大冲击,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中期 流民 荆襄山区 开发 影响
下载PDF
一个多元管理体制的典范——“荆襄”管理体制初探 被引量:1
7
作者 胡丹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50-55,共6页
"荆襄"作为一个历史地理概念,在明清两代所指实为楚豫陕川四省交界地区。成化年间,明朝开始在此构建繁复多元的统治网络。荆襄"控制三藩",是明朝加强多省交界地区统治的典范;荆襄界邻数省,管理难度极大,其军政体制... "荆襄"作为一个历史地理概念,在明清两代所指实为楚豫陕川四省交界地区。成化年间,明朝开始在此构建繁复多元的统治网络。荆襄"控制三藩",是明朝加强多省交界地区统治的典范;荆襄界邻数省,管理难度极大,其军政体制的形成,是一个与湖广分省相应,并不断调适的过程。明代荆襄虽然具有"省"的一些特点,但其本质上是"边"与"镇",而非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荆襄 湖广 多省交界地区 国家治理
下载PDF
古代荆襄地区军事地理位置及其战略地位 被引量:2
8
作者 曾建忠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220-223,共4页
荆襄地区军事地理位置很早就引起不少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的关注。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战争大多以此地理位置为依托,而一举取得成功的。该区域在中国历代战争中的作用有史可鉴,"南北对峙之际,荆襄每为强藩巨镇,以屏护上游。自古未有... 荆襄地区军事地理位置很早就引起不少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的关注。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战争大多以此地理位置为依托,而一举取得成功的。该区域在中国历代战争中的作用有史可鉴,"南北对峙之际,荆襄每为强藩巨镇,以屏护上游。自古未有失荆襄而能保有东南者。"对荆襄地区的战略枢纽地位的形成,不能简单与其他地区的类比,而应把它放在天下大势中来考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荆襄 地理位置 强藩巨镇 战略枢纽地位
下载PDF
荆襄地区的关公遗迹与旅游开发 被引量:1
9
作者 杜汉华 《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年第8期74-77,共4页
梳理了荆门、襄樊一带的关公遗迹和相关民俗,对如何开发这些历史遗存形成关公文化旅游线和关公文化旅游圈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 荆襄地区 关公遗迹 旅游开发
下载PDF
《水经注》徵引荆襄石刻文献考论
10
作者 张鹏飞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65-71,共7页
郦道元在为《水经》作注过程中,地合南北,遍寻古迹,每至一处,有闻必录,广辑碑文,于注中行旅可知共记载了秦汉以来至北魏各时期的碑碣、石刻、石室画像和摩崖题刻等各种石刻文献三百余处,在地域范围上包罗南北,甚至涉及域外,其中于卷二... 郦道元在为《水经》作注过程中,地合南北,遍寻古迹,每至一处,有闻必录,广辑碑文,于注中行旅可知共记载了秦汉以来至北魏各时期的碑碣、石刻、石室画像和摩崖题刻等各种石刻文献三百余处,在地域范围上包罗南北,甚至涉及域外,其中于卷二十八《沔水注》中集中收录了汉魏时期荆襄地域十一处石刻文献,尤为珍贵,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献及文化价值。本文试就《水经注》所徵引荆襄地域十一处石刻文献分上、下两篇予以逐一考释,以充实荆楚文化研究之内容,亦冀能拓展金石学研究之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郦道元 水经注 荆襄 石刻文献 徵引
下载PDF
护法运动时期湖北“荆襄自主”述论
11
作者 石方杰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35-139,共5页
1917年7月,张勋复辟失败后,段祺瑞重任北京政府的国务总理,拒绝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孙中山仍然站在斗争的前列,直接主持和领导了护法运动,成立护法军政府,讨伐北洋军阀段祺瑞。在护法战役的胜利鼓舞下,全国各地反对北洋军阀的力... 1917年7月,张勋复辟失败后,段祺瑞重任北京政府的国务总理,拒绝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孙中山仍然站在斗争的前列,直接主持和领导了护法运动,成立护法军政府,讨伐北洋军阀段祺瑞。在护法战役的胜利鼓舞下,全国各地反对北洋军阀的力量纷纷揭竿而起。湖北地区的护法斗争起事较迟,但来势较猛,影响亦最大。湖北"荆襄自主"的发生和失败,有许多重要原因。尽管"荆襄自主"最后以失败告终,但它仍然有着一定的进步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 护法运动 荆襄自主
下载PDF
猇亭之战中刘备重用荆襄派的得失
12
作者 王前程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22年第5期12-23,共12页
在吴蜀猇亭之战中,荆襄派是刘备倚重的中坚力量,作用和贡献显而易见:其一,坚决支持刘备、诸葛亮的战略决策;其二,善于攻坚守险,为刘备东征开辟了大好局面;其三,拼死抵抗,为刘备脱险赢得了宝贵时间。但荆襄派的失误亦很明显:一是严重轻敌... 在吴蜀猇亭之战中,荆襄派是刘备倚重的中坚力量,作用和贡献显而易见:其一,坚决支持刘备、诸葛亮的战略决策;其二,善于攻坚守险,为刘备东征开辟了大好局面;其三,拼死抵抗,为刘备脱险赢得了宝贵时间。但荆襄派的失误亦很明显:一是严重轻敌,对对手缺乏深入研究;二是过于倚重荆襄派,没有妥善解决内部矛盾。刘备身边缺乏谋略之士、善战之将,实由他长期未能根本解决内部矛盾所致,败局早已注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猇亭之战 刘备 荆襄
下载PDF
元末四川军团东征荆襄战事钩沉
13
作者 陈世松 《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 2021年第1期1-17,共17页
元顺帝即位前后,一场持续七十年的蒙古皇室内乱,因“天历之乱”平定而告结束。恰逢此时,东南地区民众揭竿而起,全国性的反元斗争风起云涌。发生在红巾军起义初期的四川军团东征荆襄事件,是元末战略方向东移的产物。四川军团镇守长江防线... 元顺帝即位前后,一场持续七十年的蒙古皇室内乱,因“天历之乱”平定而告结束。恰逢此时,东南地区民众揭竿而起,全国性的反元斗争风起云涌。发生在红巾军起义初期的四川军团东征荆襄事件,是元末战略方向东移的产物。四川军团镇守长江防线,因布防范围过宽,兵力相对分散,湖港交错的水域作战环境不利蒙古步骑发挥特长,因此在决定江汉防区命运的一系列关键战役中,均以失败告终。四川军团东征荆襄战役的失败,对西部战场局势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使元末战争格局为之改观,全国政治军事地图得以改绘。数万四川军马陷入荆襄战场泥潭,为蜀境失陷埋下了祸根,最终给元朝带来致命打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末战争 荆襄地区 四川军团 西部战场 长江防线
下载PDF
国家景观的制作——以明清时期荆襄山林为中心 被引量:3
14
作者 郑鹏 陈光金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9-40,共12页
明代前期,被封禁的荆襄区域逐渐由逃离至此的流民/山民发展出栖居性景观。栖居性景观的逻辑是逃避国家,它通过亲和山林地理生态的居住方式、刀耕火种以及山地作物得以再生产。栖居性景观内在地抵制着帝国的统合并吞噬着帝国的财政人口... 明代前期,被封禁的荆襄区域逐渐由逃离至此的流民/山民发展出栖居性景观。栖居性景观的逻辑是逃避国家,它通过亲和山林地理生态的居住方式、刀耕火种以及山地作物得以再生产。栖居性景观内在地抵制着帝国的统合并吞噬着帝国的财政人口。到了明代中期,荆襄山禁遭遇流民的大规模爆发与流民的反叛。为了完成"化盗为民"的治理目标,帝国在荆襄的代理人积极地制作国家景观,以此替代流民/山民所处的栖居性景观。帝国采用了"由郧阳居中以制四方"的景观型构。政治景观与日常生活/生计界面的景观被相继营造出来。国家景观以结构持久性的在场形式再生产主体,最终完成了对荆襄的整合。可见,景观,作为介质,既是"身外之物",又使"身临其境";它"以静治动",将宏大的帝国与日常实践的交互作用贯穿起来。也因此,国家景观的制作,为重新审视帝制中国的社会控制提供了一项景观政治学的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的制作 帝国的治理 荆襄
下载PDF
三国时期荆襄地区军事地理研究
15
作者 曾建忠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110-112,共3页
三国时期,曹操、刘备、孙权三分天下,位于长江中游的荆州襄阳地区,由于其重要的地理优势,成为三家争夺的焦点,逐渐在历史的舞台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作者从军事地理的角度进行研究,概括了荆襄地区战略枢纽地位的形成及三大集团对这一地区... 三国时期,曹操、刘备、孙权三分天下,位于长江中游的荆州襄阳地区,由于其重要的地理优势,成为三家争夺的焦点,逐渐在历史的舞台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作者从军事地理的角度进行研究,概括了荆襄地区战略枢纽地位的形成及三大集团对这一地区的军事控制与争夺。三国群雄逐鹿,征战江山的军事活动是与当时的地理环境分不开的,地理环境在冷兵器时代军事活动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用兵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与地理环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国 军事地理 荆襄地区 地理环境
下载PDF
荆襄磷矿岩石学特征及成矿规律浅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肖蛟龙 杨刚忠 +2 位作者 向萌 何钦 唐颖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15年第6期800-804,834,共6页
荆襄磷矿位于上扬子地区东北部的鄂西聚磷区,是中国重要的产磷区之一,其特点是规模大、品位富、质量高。通过分析荆襄磷矿田的地质背景、古地理环境,认为以潮汐作用为主的台坪相是控制本矿田主矿层形成及空间展布的主要因素;同时结合矿... 荆襄磷矿位于上扬子地区东北部的鄂西聚磷区,是中国重要的产磷区之一,其特点是规模大、品位富、质量高。通过分析荆襄磷矿田的地质背景、古地理环境,认为以潮汐作用为主的台坪相是控制本矿田主矿层形成及空间展布的主要因素;同时结合矿田岩石学特征,本区磷块岩以含有较为丰富的有机质为特点,推断本区的有机质和稀土元素富集呈负相关;本区磷矿成矿规律具有多旋回、多期次成矿特点,成因类型上,早期磷块岩多为原地化学、生物化学沉积类型,后期多为异地颗粒再积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荆襄磷矿 磷块岩 岩石学特征 成矿规律
下载PDF
明代荆襄地区的流民问题与政府应对措施
17
作者 刘东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74-77,共4页
明代流民问题相当普遍,成为明王朝维持长治久安的最大威胁。荆襄地区是明代最大的流民集结地,流民问题尤为严重。荆襄流民多来自周边省份;流民的涌入与北方的天灾人祸及荆襄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明王朝对流民采取了剿、抚等措施,在一定... 明代流民问题相当普遍,成为明王朝维持长治久安的最大威胁。荆襄地区是明代最大的流民集结地,流民问题尤为严重。荆襄流民多来自周边省份;流民的涌入与北方的天灾人祸及荆襄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明王朝对流民采取了剿、抚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流民问题,促进了荆襄地区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荆襄地区 流民问题 管治措施
下载PDF
明“荆襄流民起义”辨补 被引量:2
18
作者 道琳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88年第1期16-19,15,共5页
明天顺八年至成化二年(1464—1466年),以刘通(号千斤)、石龙(号和尚)为领导和成化六年至七年(1470—1471年)以李原(号胡子)为领导的荆襄地区流民起义,史称“荆襄流民起义”。 这次起义,史有所载,后人亦有所论。然通观论、载,虽有“辨古... 明天顺八年至成化二年(1464—1466年),以刘通(号千斤)、石龙(号和尚)为领导和成化六年至七年(1470—1471年)以李原(号胡子)为领导的荆襄地区流民起义,史称“荆襄流民起义”。 这次起义,史有所载,后人亦有所论。然通观论、载,虽有“辨古派”学术思想之优长,亦有其不够生动活泼,缺少地域特色之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荆襄 农民起义军 至成 地方史志 王家屏 优长 明末农民起义 八年 明王朝 行都指挥使司
下载PDF
明宪宗时期安抚荆襄流民的措施及得失
19
作者 许文娟 《黑龙江史志》 2010年第15期39-39,42,共2页
明代自永乐以后,流民问题愈演愈烈。至明宪宗成化年间,尤以荆襄流民问题最为突出。能否解决好荆襄流民问题关乎社会秩序的稳定、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基层统治等方面。成化年间,工部尚书白圭、右都御使项忠、副都御使原杰先后负责荆襄... 明代自永乐以后,流民问题愈演愈烈。至明宪宗成化年间,尤以荆襄流民问题最为突出。能否解决好荆襄流民问题关乎社会秩序的稳定、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基层统治等方面。成化年间,工部尚书白圭、右都御使项忠、副都御使原杰先后负责荆襄流民的安置事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化年间 荆襄流民 安置措施 得失
下载PDF
荆襄医家考述
20
作者 王子谟 王晓萍 《湖北中医杂志》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44-45,共2页
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荆楚大地,从汉晋之季到明清时代,医学名家辈出,医学著述丰富,某些成就可谓达到祖国医学,乃至世界医学的高峰.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湖北荆襄地区,人才倍加集中,成绩更为突出,在祖国医学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本文拟就湖北... 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荆楚大地,从汉晋之季到明清时代,医学名家辈出,医学著述丰富,某些成就可谓达到祖国医学,乃至世界医学的高峰.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湖北荆襄地区,人才倍加集中,成绩更为突出,在祖国医学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本文拟就湖北古代荆襄地区医学的兴起与著名医学家作一初步探讨,以就正于同道.1 荆襄医学兴起的背景荆襄指现在湖北的荆州、襄阳地区(所属三市十五县,古代统属荆州管辖).东汉末年,黄河流域的关、陇、冀、鲁、豫一带连年战争,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地处长江流域江汉平原的荆襄地区则比较安宁,经济发展未受损害.当时,出任荆州地方长官的刘表,趁北方战乱之机,竭力巩固自己的势力范围.他实施威德并用政令,平服荆州八郡(南阳、章陵、南郡、江夏、长沙、零陵、桂阳、武陵)使南接五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家考述 荆襄 医学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