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平潭岛典型海岸草丛沙堆植物群落水势日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5
1
作者 杨显基 杜建会 +1 位作者 张楚杰 张立旭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614-2619,共6页
水势是反映植物受到环境胁迫的重要指标之一,可用来确定其受胁迫的程度和适应能力大小。以福建省平潭岛海岸典型沙生植物老鼠艻(Spinifex littoreus)形成的草丛沙堆为研究对象,选取晴朗无云的天气,采用PSYPRO水势测量系统对其植物叶、... 水势是反映植物受到环境胁迫的重要指标之一,可用来确定其受胁迫的程度和适应能力大小。以福建省平潭岛海岸典型沙生植物老鼠艻(Spinifex littoreus)形成的草丛沙堆为研究对象,选取晴朗无云的天气,采用PSYPRO水势测量系统对其植物叶、茎水势及其所形成的沙堆土壤水势进行测定,同时采用HUMIPORT10手持式温湿度计对当日的气象要素进行同步观测。结果表明:(1)老鼠艻的叶水势呈现出与早晚高午间低相反的反梯度现象,叶、茎水势的日变化均表现为"M"型变化趋势,除18:00后,其它时间均表现为叶片水势下降、茎干水势上升,并且发现叶、茎水势的变化趋势存在位相后移现象;(2)老鼠艻的叶、茎水势在10:00时差异达到最大的0.65MPa,且茎水势高于叶水势,在14:00左右,植物茎水势出现低于叶水势的反常现象,在18:00时叶、茎水势趋于相同;(3)除表层30cm外,其它层土壤水势日变化特征总体表现为从早晨开始下降,14:00达到最低,但总体变化不明显;(4)随着深度增加,草丛沙堆土壤水势呈现为依次增加的趋势,但80cm以下土壤水势变化不显著(P>0.1);(5)叶水势与大气水势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且变化显著(P<0.1),与茎水势及浅层土壤水势有一定相关性,但变化不显著(P>0.1),与50cm以下土壤水势均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潭岛 水势 老鼠艻 草丛沙堆
下载PDF
广东省东海岛海岸老鼠艻(Spinifex littoreus)草丛沙堆形态及沉积特征 被引量:10
2
作者 冯淼彦 董治宝 +5 位作者 黄日辉 刘铮瑶 肖南 杨军怀 陈国祥 朱春鸣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67-176,共10页
海岸草丛沙堆广泛分布于中国的海岸地区,然而国内对其的研究还相对较少。为了探讨海岸草丛沙堆的形态特征及其沉积过程的相关机制,采用野外考察和实验分析的方法,对广东东海岛的老鼠艻(Spinifex littoreus)草丛沙堆的形态、空间位置及... 海岸草丛沙堆广泛分布于中国的海岸地区,然而国内对其的研究还相对较少。为了探讨海岸草丛沙堆的形态特征及其沉积过程的相关机制,采用野外考察和实验分析的方法,对广东东海岛的老鼠艻(Spinifex littoreus)草丛沙堆的形态、空间位置及沉积物粒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沙堆呈锥形或蝌蚪形,沙堆长轴\,短轴和高度协同增长,迎风坡坡长对沙堆高度的影响突出,而背风坡坡长则对长轴的贡献更大;老鼠艻植被覆盖面积直接影响沙堆形态和沙堆体积。(2)沙堆发育于最大高潮线以上,沉积物粒度特征表明其沉积物主要来自邻近海滩。(3)合成输沙方向与沙堆长轴的走向基本一致,表明草丛沙堆沉积物主要受向岸风的控制。(4)草丛沙堆与海岸前丘的沉积物粒度特征高度一致,表明风沙流借草丛沙堆为"跳板",不断向内陆输送,并可通过草丛沙堆相互拼接继而形成海岸前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丛沙堆 形态特征 风沙沉积 老鼠艻(Spinifex littoreus) 东海岛
原文传递
沙埋对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两种建群种植物特征与格局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韩章勇 王雪芹 +2 位作者 杨帆 马洋 刘进辉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76-1083,共8页
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为研究区,在半固定沙地、半流动沙地和流动沙地选择了3个50 m×50 m的典型样地,分别代表轻度、中度和强度3种沙埋条件。每个样地内确定植物种类组成,测定两种建群种植物的高度和冠幅,同时... 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为研究区,在半固定沙地、半流动沙地和流动沙地选择了3个50 m×50 m的典型样地,分别代表轻度、中度和强度3种沙埋条件。每个样地内确定植物种类组成,测定两种建群种植物的高度和冠幅,同时对相应的灌草丛沙堆进行形态测量;利用全站仪采集所有植物的空间点坐标数据,运用Ripley’s K(t)函数点格局分析,研究沙埋对两种建群种植物特征与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沙埋强度的增加,疏叶骆驼刺和花花柴两个建群种植株数量减小,数量比例从以花花柴为主向以骆驼刺为单优势种群方向发展,死亡植株比例从半固定沙地的14.5%升高到流动沙地的40.3%;疏叶骆驼刺和花花柴植株高度和冠幅从半固定沙地到半流动沙地有所降低,但疏叶骆驼刺在流动沙地中又表现出增加趋势;对应的灌草丛沙堆体积随沙埋强度增加而变大,沙堆形态从多种类型并存向带有风影沙尾的蝌蚪形为主转变;花花柴和骆驼刺均以聚集分布应对风积沙埋的威胁,两种植物的种群间关系并不明显。总体来看,风积沙埋有碍于两种建群种植物的繁殖与生长,但骆驼刺具有更强的耐沙埋能力,特别是在流动沙地中留存下来的骆驼刺植物单体明显大于半固定和半流动沙地。集群分布的植物沙堆往往从基部合并,导致相对密集的植物分布区总与局部凸起的地形相对应,是风沙环境中植物群体与风积沙埋相互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 沙埋 疏叶骆驼刺 花花柴 草丛沙堆 分布格局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