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声音感觉”诉求下的大提琴民族化实践——大提琴曲《草原情》的创作与演奏
1
作者 黄琼 颜乐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117-121,共5页
从音乐的听觉体验出发,展开了对作为音乐创作与演奏者主体音乐行为(创作、演奏及音乐审美)的探究,以此阐释了曲作者兼大提琴演奏者这一具有双重身份的艺术家为了获得一种民族化的音响效果,在创作取材和演奏技法两个方面所进行的艺术探... 从音乐的听觉体验出发,展开了对作为音乐创作与演奏者主体音乐行为(创作、演奏及音乐审美)的探究,以此阐释了曲作者兼大提琴演奏者这一具有双重身份的艺术家为了获得一种民族化的音响效果,在创作取材和演奏技法两个方面所进行的艺术探索与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提琴曲《草原情 颜乐 声音感觉 马头琴 形似 神似
下载PDF
茶包装设计中“草原情”的应用研究
2
作者 冯波波 白兴易 赵清 《中国包装》 2019年第8期26-28,共3页
通过对蒙古族茶包装设计现状的分析和了解,针对企业品牌意识有待增强以及色彩表现需要大胆改变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探索出更加有利于本地茶包装设计的条件。蒙古族茶包装设计需要体现风土人情,采用“草”之色的色彩搭配、“原”之阔的自... 通过对蒙古族茶包装设计现状的分析和了解,针对企业品牌意识有待增强以及色彩表现需要大胆改变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探索出更加有利于本地茶包装设计的条件。蒙古族茶包装设计需要体现风土人情,采用“草”之色的色彩搭配、“原”之阔的自由场景、“情”之深的插画表达等方法,使蒙古族地区茶包装品牌建设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包装设计 草原情 应用
下载PDF
《守望草原情、央视心连心》 回眸: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赴内蒙古慰问演出
3
作者 张巧英 《流行色》 2019年第6期59-61,共3页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并指导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新发展理念,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等各项工作,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关键词 内蒙古 编排设计 主体景观 党中央 中央电视台 主持词 《守望草原情、央视心连心》
下载PDF
大提琴音乐民族化实践探讨——以大提琴曲《草原情》为例
4
作者 张博 《大观(论坛)》 2022年第6期45-47,共3页
颜乐是一位具有双重身份(作曲家、大提琴家)的音乐家。他对音乐创作技巧和表演技巧进行探讨和实践,在大提琴曲中突出民族特色,而大提琴曲《草原情》是其将大提琴音乐进行民族化实践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以音乐的听觉体验为切入点,对音乐... 颜乐是一位具有双重身份(作曲家、大提琴家)的音乐家。他对音乐创作技巧和表演技巧进行探讨和实践,在大提琴曲中突出民族特色,而大提琴曲《草原情》是其将大提琴音乐进行民族化实践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以音乐的听觉体验为切入点,对音乐创作与演奏者的音乐行为进行论述,从而揭示音乐创作与演奏的双重含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提琴曲 草原情 民族化 颜乐 马头琴
原文传递
草原情
5
作者 邬大为 《音乐生活》 2010年第4期95-95,共1页
乘船走过三十三天还没有游遍长江岸骑马跑了三十三夜还没有走出大草原座座蒙古包像碧海红莲滚滚走哈河似流动画卷草从没有这样鲜艳天从没有这样高远啊
关键词 音乐艺术 歌词 草原情 邬大为
原文传递
山坡羊·草原情
6
作者 彭俊飞 《老同志之友(上半月)》 2011年第6期49-49,共1页
羊儿欢叫,牛儿嬉闹, 哈达奶酒迎客到。 住蒙包,着蒙袍, 沙丘戏耍无老少。
关键词 《山坡羊·草原情 诗歌 文学 彭俊飞
原文传递
草原关情
7
作者 野鹤 《黄河之声》 2016年第24期37-37,共1页
这层梦幻
关键词 草原 诗歌 当代文学
下载PDF
情醉大草原
8
作者 刘巍 《内蒙古林业》 2013年第4期39-39,共1页
多年前,我曾写过一首诗,题目为《踏着草地出门》。在我心里总想有这么一天,推开自家的柴门,外而全是绿油油的草地和蓝莹莹的天空。
关键词 散文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醉大草原
下载PDF
《草原》——《草原离别情》
9
作者 许叶蕾 《天天爱学习(四年级)》 2011年第5期I0045-I0045,共1页
此时,天是橘红色的,牛羊哼着鼻子,鸡鸭扇着双翅,微风轻拂我的脸。此刻,我感受到了蒙古人民的可亲可爱。“你们要走了,我,我,我舍不得啊!”
关键词 小学 作文 语文教学 草原离别
原文传递
Eros and Thanatos in Theo Angelopoulos' Trilogy: The Weeping Meadow (2004) and Dust of Time (2008)
10
作者 Irini Stathi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2年第5期526-537,共12页
Eros and Thanatos are the forces of life and death. The Ancient Greek Philosophers never showed the two gods together. Nevertheless, in the main myths related to the netherworld such as those of Orpheus or Persephone,... Eros and Thanatos are the forces of life and death. The Ancient Greek Philosophers never showed the two gods together. Nevertheless, in the main myths related to the netherworld such as those of Orpheus or Persephone, the two gods are in a continuous fight which has determined the human condition until nowadays. The author wishes in this paper to examine how the Orpheus' myth related to the duality Eros and Thanatos is treated in Theo Angelopoulos' world and especially how it appears in Ulysses' Gaze (1995) and Trilogy: The Weeping Meadow (2004) and Dust of Time (2008). In this last Angelopoulos' Trilogy, we will search the unfolds of the love story of two young people started in Odessa in 1918 and finished by the death of the woman at the end of the century, under the lens of the duality Eros and Thanatos as literal and metaphorical qualities. The historical and personal adventures of the two characters represent a daedal itinerary from East to West, which offers multiple levels of reading of the filmic texts. A comparative approach with myth, literature, and historical research will demonstrate the richness of artistic expression and a profound relationship of Angelopoulos' thought with the formulaic myths he introduces in his filmic wor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o Angelopoulos Eros and Thanatos film and myth history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