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草原灌丛化入侵:过程、机制和效应 被引量:23
1
作者 王迎新 陈先江 +5 位作者 娄珊宁 胡安 任劲飞 胡俊奇 张静 侯扶江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19-227,共9页
草原灌丛化已成为全球性问题,也是生态学、畜牧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紧扣草原灌丛化过程、发生机理及其生态学后效等关键问题,介绍了国内外的最新研究进展。灌木入侵途径包括有意识引进入侵和自然入侵2类,入侵过程分为传播到达、定居建群... 草原灌丛化已成为全球性问题,也是生态学、畜牧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紧扣草原灌丛化过程、发生机理及其生态学后效等关键问题,介绍了国内外的最新研究进展。灌木入侵途径包括有意识引进入侵和自然入侵2类,入侵过程分为传播到达、定居建群和扩散入侵3个阶段。放牧、火烧、温室气体增加,干旱以及降水格局改变等均可导致草本向木本的转化,且机制复杂,主要有影响草本,木本植物盖度、水分利用效率、化感作用等。木本植物入侵打破了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表现出沃岛效应,影响动植物的分布以及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服务。阐明草原"草本-木本"群落演替机制,可为我国研究草原灌丛化和管理提供理论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灌丛 入侵机制 气候变化 放牧 火烧
下载PDF
内蒙古典型草原灌丛化与土壤性质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张志华 李小雁 +1 位作者 蒋志云 王艳梅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24-230,共7页
本文以内蒙古典型草原区有灌丛入侵及无灌丛入侵现象草地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土壤性质与草原灌丛化现象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围封状态下,无灌丛化草地土壤粉粒、粘粒及养分(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在0~60cm深度均显著高于灌丛化草... 本文以内蒙古典型草原区有灌丛入侵及无灌丛入侵现象草地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土壤性质与草原灌丛化现象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围封状态下,无灌丛化草地土壤粉粒、粘粒及养分(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在0~60cm深度均显著高于灌丛化草地,而土壤容重、砂粒则显著低于灌丛化草地,且二者的差异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重度放牧状态下,各指标的变化趋势与围封状态相同,但差异性仅在表层0~10cm显著。草原灌丛化与表层土壤砂粒、容重呈显著正相关性,与土壤粉粒、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性。以上结果说明,草原灌丛化的出现与其分布生境的土壤特点有关。相比于草本而言,灌木在粗质贫瘠土壤中更具有竞争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灌丛 土壤容重 土壤机械组成 土壤养分
下载PDF
西乌珠穆沁旗草原灌丛化群落对土壤粒径的响应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苏日古嘎 通嘎拉 刘素军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CAS 2020年第4期320-326,332,共8页
草原灌丛化已经成为陆地生态系统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领域。运用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方法,分析西乌旗小叶锦鸡儿灌丛化群落和土壤粒径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西乌旗小叶锦鸡儿灌丛化程度的加重,黏粒... 草原灌丛化已经成为陆地生态系统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领域。运用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方法,分析西乌旗小叶锦鸡儿灌丛化群落和土壤粒径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西乌旗小叶锦鸡儿灌丛化程度的加重,黏粒、粉粒、极细砂含量逐渐减少,而细砂、中砂、粗砂含量逐渐增加,小叶锦鸡儿灌丛化群落土壤粒径分布的分形维数呈逐渐下降趋势。CCA第一轴与粗砂、中砂、细砂呈正相关,但是与极细砂、粉粒、黏粒呈负相关,所以CCA第一轴排序从左到右,反映土壤沙化严重程度,群落分布从典型草原对照样地,到草原-灌丛镶嵌样地,再到草原灌丛化样地,从而可知小叶锦鸡儿灌丛化群落分布与土壤沙化程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灌丛 小叶锦鸡儿 土壤沙化
下载PDF
乌海荒漠植被草原灌丛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4
4
作者 夏菲 《北京园林》 2017年第4期37-40,共4页
草原灌丛化是内蒙古干旱半干旱草原普遍发生的现象,本文以乌海荒漠植被为例,通过对荒漠植被物种构成特征及土壤情况的调查,采用时空替代法,选择不同恢复阶段,采用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研究... 草原灌丛化是内蒙古干旱半干旱草原普遍发生的现象,本文以乌海荒漠植被为例,通过对荒漠植被物种构成特征及土壤情况的调查,采用时空替代法,选择不同恢复阶段,采用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研究了不同恢复阶段的群落特征。结果表明:在人工扰动下,优势种群更替过程为:西北针茅—四合木。草原灌丛化是荒漠植被演替的重要阶段,它是退化生态系统的自我重建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灌丛 时空替代法 优势种群 演替
下载PDF
内蒙古草原灌丛化对土壤真菌群落的影响
5
作者 刘莺歌 李欢欢 +1 位作者 于世永 李贺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1-280,共10页
草原灌丛化在全球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系统中普遍发生,并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和植被组成产生显著影响;真菌群落作为土壤养分积累与转化、植物体生长与繁殖的关键调控因子,如何响应草原灌丛化目前尚不明确.以内蒙古地区典型的灌丛化... 草原灌丛化在全球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系统中普遍发生,并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和植被组成产生显著影响;真菌群落作为土壤养分积累与转化、植物体生长与繁殖的关键调控因子,如何响应草原灌丛化目前尚不明确.以内蒙古地区典型的灌丛化草原为研究对象,选取与其配对的纯草原作为对照,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草原灌丛化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所有已鉴别的土壤真菌隶属4门、10纲、18目、28科、29属,土壤真菌Sobs指数、Shannon指数、Ace指数和Chao1指数在0-10 cm和10-20 cm两个土壤深度下均为灌丛化草原>纯草原;土壤真菌群落组成有明显差异,例如镰刀菌属(Fusarium,+19.51%)、粗糙孔菌属(Trechispora,+16.20%)等真菌属在灌丛化草原中的相对丰度上升,而未分类子囊菌属(unclassified_p__Ascomycota,-19.30%)、角担菌属(Ceratobasidium,-13.20%)等真菌属的相对丰度下降,灌丛化草原土壤真菌群落和纯草原土壤真菌群落之间的差异显著大于其各自群落内部的差异(P<0.05);土壤真菌功能也发生变化,腐生营养和病理营养功能增加,其中木质腐生真菌增幅最大;另外还发现,土壤pH、有机碳、全氮和全磷是影响草原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主导因子.本研究表明草原灌丛化会显著影响内蒙古地区草原的土壤真菌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图5表2参6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灌丛 土壤真菌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功能预测
原文传递
基于优化三角形植被指数(TVI)的灌丛化草原植被地上生物量遥感估测方法研究
6
作者 许政勇 孙斌 +4 位作者 张王菲 李毅夫 闫紫钰 岳巍 滕思翰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14,共14页
灌丛化已经成为草原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生态问题,而灌丛化草原植被地上生物量(AGB)的精细化估测对于开展区域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受土壤背景噪声和植被生长结构特征差异的双重影响,现有常见植被指数在灌丛化草原区域构... 灌丛化已经成为草原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生态问题,而灌丛化草原植被地上生物量(AGB)的精细化估测对于开展区域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受土壤背景噪声和植被生长结构特征差异的双重影响,现有常见植被指数在灌丛化草原区域构建AGB估算模型时表现极不稳定。针对这一问题,基于Sentinel-2遥感数据,通过优化三角形植被指数(TVI)开展灌丛化草原植被AGB遥感估测方法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在以草本植被为主的区域中,基于绿R560、红边R705和近红R865组合形成的TVI与AGB拟合效果最好,R2达到了0.684;而在以灌丛植被为主的区域中,以基于绿R560、红边R783和近红R842组合形成的TVI与AGB拟合效果最好,R^(2)达到了0.368。2)分析现有常用的12种植被指数对土壤的噪声敏感性时,在以草本植被为主的区域中,增强型植被指数(EVI)对土壤噪声表现最为敏感;在以灌丛植被为主的区域中,修正土壤调节植被指数(MSAVI)表现最为敏感。3)在草本植被为主的区域中,相对于TVI,优化后植被指数草地三角形植被指数(GTVI)构建线性估算模型的交叉验证决定系数(R^(2)CV)提高了0.153、交叉验证均方根误差(RMSECV)减小了12.222 g·m^(-2);在灌丛植被为主的区域中,相对于TVI,优化后植被指数GTVI构建线性估算模型的R^(2)CV提高了0.029、RMSECV减小了1.684 g·m^(-2)。4)与常用的12种植被指数构建的估测模型相比,无论在草本植被区域还是灌丛植被区域,GTVI构建的估测模型都具有最高的精度。该研究结果以期为采用植被指数法开展灌丛化草原植被地上生物量遥感估算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丛草原 植被地上生物量 植被指数法 优化三角形植被指数
下载PDF
运用状态与过渡模式讨论锡林河流域典型草原的灌丛化 被引量:12
7
作者 熊小刚 韩兴国 《草业学报》 CSCD 2006年第2期9-13,共5页
运用状态与过渡模式的观点,从植被组成的变化探讨锡林河流域灌丛化草原形成的阈值;从土壤斑块性尺度增强进一步说明草原灌丛化的阈值一旦跨越,这种转变将是难以逆转的,最终会形成以小叶锦鸡儿灌丛斑块占优势的灌丛化草原。草原灌丛化作... 运用状态与过渡模式的观点,从植被组成的变化探讨锡林河流域灌丛化草原形成的阈值;从土壤斑块性尺度增强进一步说明草原灌丛化的阈值一旦跨越,这种转变将是难以逆转的,最终会形成以小叶锦鸡儿灌丛斑块占优势的灌丛化草原。草原灌丛化作为草原放牧演替动态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是退化生态系统的自我重建过程,锡林河流域典型草原放牧演替模式是草原灌丛化研究的基本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灌丛 阈值 状态与过渡模式
下载PDF
生态学中的新领域——沃岛效应与草原灌丛化 被引量:15
8
作者 熊小刚 韩兴国 《植物杂志》 2003年第2期45-46,共2页
关键词 生态学 沃岛效应 草原灌丛 土壤养分 气候 木本植物
原文传递
荒漠草原-灌丛镶嵌体的植被稳态转变特征 被引量:6
9
作者 于露 王红梅 +2 位作者 郭天斗 杨青莲 孙忠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4期9773-9783,共11页
以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灌丛引入形成荒漠草原-灌丛地镶嵌体为研究对象,选择其内部荒漠草地(DG)、草地边缘(GE)、灌丛边缘(SE)、灌丛地(SL)为试验样地,开展荒漠草原向灌丛地人为稳态转变过程土壤水分与植被变化特征研究。... 以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灌丛引入形成荒漠草原-灌丛地镶嵌体为研究对象,选择其内部荒漠草地(DG)、草地边缘(GE)、灌丛边缘(SE)、灌丛地(SL)为试验样地,开展荒漠草原向灌丛地人为稳态转变过程土壤水分与植被变化特征研究。结果如下:各样地0—200 cm土层水分含量随着转变过程呈显著降低趋势(P<0.05),其中荒漠草地、草地边缘和灌丛边缘样地的土壤水分均在秋季雨水补充期增加,灌丛地由于深层土壤水分过度消耗而愈加降低,且灌丛边缘和灌丛地深层水分显著低于荒漠草地、草地边缘(P<0.05),垂直动态不显著;地上植被随样地转变除优势度指数表现为灌丛地多样性、均匀度、丰富度指数均显著低于各样地(P<0.05),多年生优势草本蒙古冰草(Agropyron mongolicum)、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逐渐被一年生草本刺藜(Dysphania aristata)、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所代替;土壤种子库萌发种类随样地转变逐渐减少,种子库密度则显著升高(P<0.05),灌丛地以一年生草本植物为主(占总密度的97.51%),荒漠草地则以多年生草本萌发为主,且各样地土壤萌发种子库及多年生草本多集中于0—5 cm土层(P<0.05);转变过程荒漠草原和灌丛地植被地上地下相似度分别为0.14和0.19,均显著低于两边缘样地0.35,较两边缘样地群落更为稳定,呈现草原灌丛化过程中草地-灌丛共存的植被双稳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灌丛 稳态转变 土壤水分 地上植被 土壤种子库
下载PDF
拉萨河谷灌丛草原与农田水热平衡及植被水分利用特征 被引量:12
10
作者 尹志芳 欧阳华 +3 位作者 徐兴良 宋明华 段德玉 张宪洲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03-314,共12页
以青藏高原的拉萨河谷下游的灌丛草原和农田为研究对象,在中国科学院拉萨高原生态试验站的农田与附近的灌丛草原开展实验,利用SHAW模型模拟了2004年10月-2005年9月灌丛草原与农田水热平衡以及根系吸水过程。模拟结果经分析得出,(1)农田... 以青藏高原的拉萨河谷下游的灌丛草原和农田为研究对象,在中国科学院拉萨高原生态试验站的农田与附近的灌丛草原开展实验,利用SHAW模型模拟了2004年10月-2005年9月灌丛草原与农田水热平衡以及根系吸水过程。模拟结果经分析得出,(1)农田所接收的净辐射比灌丛草原要多,农田接收的能量大部分以潜热形式支出,全年的波文比为0.29;而灌丛草原的波文比为0.89。灌丛草原全年的潜热通量是农田的53%,具有一定的抑制蒸散发的功能。(2)农田耗水量是灌丛草原的1.8倍。农田由于大量的灌溉造成较大的渗漏损失,同时也增加了土壤蒸发这一无益损耗。(3)深层土壤水向上的补给与根系吸水两方面的模拟都表明,灌丛草原的植被比农田能更大程度地利用深层土壤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萨河谷 灌丛草原 农田 SHAW模型 水热平衡 根系吸水
下载PDF
拉萨河谷山地灌丛草原与鸭茅栽培草地营养元素含量特征的比较 被引量:4
11
作者 赵海珍 李文华 马爱进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08年第5期32-35,共4页
对氮、磷、钾3种主要营养元素在山地灌丛草原、鸭茅Dactylis glomerata栽培草地土壤和植物中的含量、分布(分配)等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山地灌丛草原土壤中3种营养元素含量分别为全磷<全氮<全钾,鸭茅栽培草地为全氮<... 对氮、磷、钾3种主要营养元素在山地灌丛草原、鸭茅Dactylis glomerata栽培草地土壤和植物中的含量、分布(分配)等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山地灌丛草原土壤中3种营养元素含量分别为全磷<全氮<全钾,鸭茅栽培草地为全氮<全磷<全钾,都以钾含量最高;2)鸭茅栽培草地土壤全氮的平均含量比山地灌丛草原低,而其全磷、全钾平均含量分别比山地灌丛草原高;3)山地灌丛草原和鸭茅栽培草地土壤全氮、全钾随土壤深度变化的趋势一致,全磷变化趋势则相反;4)矮嵩草Kobresia humilis与鸭茅中3种营养元素全株含量排序相同,即磷<钾<氮,且鸭茅氮、磷、钾3种营养元素的全株含量远高于矮嵩草,3种主要营养元素含量冠根比均大于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灌丛草原 鸭茅栽培草地 主要营养元素
下载PDF
内蒙古灌丛化草原植物群落特征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戴新月 闫玉春 +5 位作者 张敬敏 刘扬 高思岩 蔡育蓉 王储 珠娜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2期206-209,共4页
如何看待和处理灌丛化草原现象是目前研究草原生态系统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以内蒙古地区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通过探索性数据分析、核密度分析和统计分析等方法探究灌丛化草原的生态特征和空间关系。研究发现,研究区域中入侵... 如何看待和处理灌丛化草原现象是目前研究草原生态系统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以内蒙古地区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通过探索性数据分析、核密度分析和统计分析等方法探究灌丛化草原的生态特征和空间关系。研究发现,研究区域中入侵草原的主要灌木植物是小叶锦鸡儿,其在灌丛样方中的出现频率最高(94%),草地样方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灌木植物为木地肤(46%);灌丛草本均高19.98 cm,比草地草本均高(11.62 cm)更显著。灌丛化草原的灌木平均覆盖率为7.62%,灌丛斑块大小与经纬度呈负相关的态势,灌丛均高随经度增加而增加,随纬度的变化呈驼峰状。另外,灌丛化草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物丰富度会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丛草原 空间分析 统计分析
下载PDF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灌丛化草原识别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词谦 孙斌 +2 位作者 洪亮 高志海 王丝丝 《航天返回与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23-137,共15页
为探索遥感技术在灌丛化草原空间分布识别方面的应用潜力,文章采用GF-2、GF-3和GF-6等多源遥感数据,利用随机森林算法和灌丛植被覆盖度估测模型,分别从分类识别和定量提取角度对内蒙古正镶白旗开展多尺度的灌丛化草原遥感识别技术研究... 为探索遥感技术在灌丛化草原空间分布识别方面的应用潜力,文章采用GF-2、GF-3和GF-6等多源遥感数据,利用随机森林算法和灌丛植被覆盖度估测模型,分别从分类识别和定量提取角度对内蒙古正镶白旗开展多尺度的灌丛化草原遥感识别技术研究。结果表明:1)GF-6的纹理信息和GF-3的极化信息对提取灌丛植被覆盖度信息贡献度最高,但在不同尺度下差异明显,整体上尺度较小时纹理信息占优,尺度增大时,极化信息优势凸显;2)二元二次灌丛植被覆盖度估测模型效果最优,在多尺度下均比次优的估测模型精度提高5.95%,23.84%和20.74%;3)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草原灌丛化分类识别准确率随尺度增大而降低,整体上均低于以灌丛植被覆盖度为基础的定量监测结果。该研究的部分成果可为我国北方草原的监督管理及合理利用提供一定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丛草原 多源数据 多尺度 随机森林 多元二次模型 遥感应用
下载PDF
两种灌丛化草原小叶锦鸡儿的叶片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6
14
作者 徐浩然 俞富洋 +2 位作者 贾聪慧 张国东 李贺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191-2199,共9页
本研究分析了内蒙古19个灌丛化草原样地(典型草原区11个、荒漠草原区8个)的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叶片碳(Carbon,C)∶氮(Nitrogen,N)∶磷(Phosphorus,P)化学计量特征。结果显示:典型草原中小叶锦鸡儿叶片C含量,C∶N,C∶P,N∶... 本研究分析了内蒙古19个灌丛化草原样地(典型草原区11个、荒漠草原区8个)的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叶片碳(Carbon,C)∶氮(Nitrogen,N)∶磷(Phosphorus,P)化学计量特征。结果显示:典型草原中小叶锦鸡儿叶片C含量,C∶N,C∶P,N∶P显著低于荒漠草原,N,P含量显著高于荒漠草原;小叶锦鸡儿叶片N,P含量与土壤N,P含量呈正相关关系,叶片C含量与C∶N,C∶P呈正相关关系,叶片N与P含量呈正相关关系;小叶锦鸡儿叶片化学计量特征具有环境可塑性;叶片C含量在两种草原类型中,随年平均降水量(Mean annual precipitation,MAP)和年平均气温(Mean annual temperature,MAT)的变化趋势不一致;叶片N,P含量与MAP呈正相关关系,与MAT呈负相关关系;叶片C∶N,C∶P,N∶P与MAP呈负相关关系,与MAT呈正相关关系;小叶锦鸡儿的生长主要受P限制。本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小叶锦鸡儿的养分利用策略,并为灌丛化草原植被的保护和恢复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叶锦鸡儿 化学计量特征 灌丛草原 区域差异 养分利用
下载PDF
沿干旱梯度小叶锦鸡儿灌丛化对草本植物叶片矿质元素浓度及地上生物量累积的影响
15
作者 关家欣 李小琴 +3 位作者 张明伟 解李娜 何鹏 马成仓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9期8047-8056,共10页
草原灌丛化通过改变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深刻影响着群落的结构和功能。然而,当前有关灌木如何影响不同功能群草本植物对矿质元素吸收和累积的研究仍明显不足。在内蒙古草原沿干旱梯度选取了4个研究地点,对比分析了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 草原灌丛化通过改变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深刻影响着群落的结构和功能。然而,当前有关灌木如何影响不同功能群草本植物对矿质元素吸收和累积的研究仍明显不足。在内蒙古草原沿干旱梯度选取了4个研究地点,对比分析了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灌丛斑块内和斑块外群落中禾草和非禾草功能群植物叶中矿质元素浓度以及地上生物量生产的差异,旨在阐明干旱和灌木对群落草本植物叶元素累积的影响,揭示灌草间相互作用的元素利用特征及其随干旱梯度的变化。结果显示:1)随干旱加剧,灌丛斑块内的非禾草功能群植物地上生物量保持恒定,但叶中的K、Ca、Mg、Fe、Mn和Cu元素浓度显著增加(P<0.05)。该结果表明群落中的非禾草功能群植物通过提高叶中的矿质元素水平来抵御和适应干旱胁迫。2)随干旱加剧,灌丛对非禾草功能群植物地上生物量,叶中Ca、Fe、Cu和Zn,禾草功能群植物叶中的P的累积影响从负(RII<0)或中性(RII=0)转变为正效应(RII>0)。该结果与胁迫梯度假说相符,表明灌木对草本植物的促进效应随干旱胁迫加剧而增加。3)灌丛的“沃岛”效应是驱动灌木对草本植物元素累积正效应的主要机制。研究结果揭示了锦鸡儿属灌木的促进效应在维持内蒙古干旱、半干旱草原群落植被物种共存和生态系统功能稳定中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胁迫 灌丛草原 胁迫梯度假说 种间相互作用 叶片功能性状
下载PDF
内蒙古灌丛化石生针茅荒漠草原地下生物量与周转值的测定 被引量:8
16
作者 冯雨峰 《内蒙古草业》 1990年第3期27-31,共5页
内蒙古的中部地区,广泛分布着中温型草原带最干旱的一个草原植被亚带——荒漠草原亚带。灌丛化石生针茅草原是荒漠草原地带的一个主要群系,分布十分广泛,在一定范围内,它们占据的面积远远大于非灌丛化的石生针茅草原。对于荒漠草原亚带... 内蒙古的中部地区,广泛分布着中温型草原带最干旱的一个草原植被亚带——荒漠草原亚带。灌丛化石生针茅草原是荒漠草原地带的一个主要群系,分布十分广泛,在一定范围内,它们占据的面积远远大于非灌丛化的石生针茅草原。对于荒漠草原亚带不同类型草原地上部分生产力的测定,自五十年代末的定位试验站开始,迄今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资料,而不同类型草原群落地下部分生物量的测定,还未见过报道。但这却是草原生态系统能流与物质循环及生产力研究不可缺少的基础资料。本文是作者于1987年对内蒙古高原灌丛化石生针茅荒漠草原地下部分生物量和周转值进行测定所得结果的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荒漠草原 灌丛化石生针茅草原 地下生物量 周转值
下载PDF
浑善达克沙地3种典型灌丛固沙能力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董雪 郝玉光 +4 位作者 辛智鸣 段瑞兵 张冉浩 马媛 刘芳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6-83,共8页
[目的]研究荒漠草原区出现灌丛化现象后,灌丛沙堆在退化生态系统中发挥的保育功能和防风固沙作用。[方法]该研究以浑善达克沙地3种典型荒漠草原灌丛长柄扁桃(Amygdaluspedunculatd)、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和狭叶锦鸡儿(Cara... [目的]研究荒漠草原区出现灌丛化现象后,灌丛沙堆在退化生态系统中发挥的保育功能和防风固沙作用。[方法]该研究以浑善达克沙地3种典型荒漠草原灌丛长柄扁桃(Amygdaluspedunculatd)、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和狭叶锦鸡儿(Caragana stenophylla)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分析3种灌丛形态参数、沙堆形态参数和灌丛下土壤颗粒分形维数,探讨其沙堆形态发育和土壤颗粒组成特征,以及与植物灌丛形态特性和固沙能力的关系。[结果]表明:3种典型灌丛沙堆均为圆锥状,其沙堆高度随沙堆半径的增加呈对数曲线增加,即在沙堆形态较小时,随着沙堆半径的增大,沙堆高度增加较快,而随着沙堆底面积不断增大,沙堆高度变化就会趋于稳定且增加速度降低,整个沙堆在水平方向的延伸速度大于垂直方向;沙堆形态参数之间以及与灌丛形态参数间表现出显著相关性,随着灌丛地上生物量的增加,沙堆高度、半径、底面积和体积均呈显著增加(P<0.05), 3种灌丛沙堆体积和固沙率差异性显著(P<0.05),表现为:小叶锦鸡儿〉狭叶锦鸡儿〉长柄扁桃;灌丛使降尘等细粒物质拦截或聚集在灌丛下,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粒径(<0.1mm)颗粒含量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不同物种灌丛下土壤分形维数差异性显著(P<0.05),表现为:小叶锦鸡儿(2.346)>狭叶锦鸡儿(2.259)>长柄扁桃(2.149)>裸沙地(2.057)。[结论]灌丛越大,沙堆体积越大,灌丛下沉积细物质越多,土壤分形维数越大,植物固沙能力越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灌丛 固沙能力 土壤分形维数 形态特征
下载PDF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灌丛研究 被引量:31
18
作者 杨钦周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32,共32页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灌丛现代植物区系的基本特征是温带分布属占优势而含有较多的热带分布属,以及拥有许多古地中海残遗种和本地特有种,其与古地中海在时间上、与现代中亚(草原和荒漠)在空间上有着渊缘联系,热带属的种与温带荒漠、草原种...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灌丛现代植物区系的基本特征是温带分布属占优势而含有较多的热带分布属,以及拥有许多古地中海残遗种和本地特有种,其与古地中海在时间上、与现代中亚(草原和荒漠)在空间上有着渊缘联系,热带属的种与温带荒漠、草原种在此巧妙地聚集和组合是干旱河谷的特有现象,它可能是古地中海植物区系的延续和残遗的反映,在某种意义上可能是历史植物区系的"活化石"。幽深而封闭的峡谷地貌和青藏高原亚热带山地半干旱的暖温气候,以及干燥而贫瘠的山地(碱性)灰褐土是干旱河谷灌丛生境的基本特征。土壤湿度(水分相对含量)和肥力(有机质相对含量)的梯度分析,显示出半干旱-半贫瘠的土壤为其代表性的也是主要的生境类型。一种既无乔木群落(森林)又无草本群落(草原或草甸),而仅有矮灌木和半灌木占优势的灌木群落(矮灌丛),盖满了干旱河谷沿岸干燥山坡的荒凉景观,是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自然植被的现状概貌和基本特征。干旱河谷灌丛形成于特定的生态环境和地质历史的时空中,是一种处于森林与草原之间的而近似于草原灌丛的隐域性(非地带性或超地带性)植被。其含有的众多中亚荒漠、草原种,在干旱河谷多为中生或中生耐旱特性。因此,干旱河谷灌丛不是草原也更不是荒漠,而是中国-喜马拉雅地区夏雨性的冬旱灌丛(群系纲),它与地中海型气候的冬雨性夏旱灌丛(群系纲:如地中海的Macehia和北美洲的Chaparral等)同属于干旱(季节性)灌丛植被型的两个群系纲(Formation class)。从干旱河谷灌丛数量分析的样地相关性半矩阵中,析出的具有三角形网眼的灌丛之群系关联网(Relative net)和群系之样地关联网,显示了灌丛核心群系和群系的典型样地在关联网中的相关位置。干旱河谷灌丛沿着地质历史的长河在地貌形成与演化过程中,大约在上新世(或许更早)青藏高原尚处于夷平面发育时期,早先的干热性古植被(森林草原)中,就可能已经孕育着干旱河谷灌丛的雏型,至少与邻近的横断山区干旱河谷及中亚的荒漠、草原区(或泛、古地中海区)拥有许多共有种,继而在整个第四纪中不断发展和逐渐形成。在全新世最新的深切河谷中生存着第三纪古老植被的残遗类型和衍生后裔,是现代干旱河谷灌丛起源古老的历史性反映和植被现状的基本特征,它应该是一种原生性的植被(或顶极群落)。建立封山、禁止放牧和樵采以及保护自然植被的有效管理机制,综合开发干旱河谷自然环境中水、热优势资源的直接和间接的多种效益,是岷江上游干旱河谷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与发展区域经济的基本途径。岷江上游干旱河谷灌丛拥有十分特殊的古老植物区系和非常稀有的原始植被类型,在有限的地域内保存着古地中海植物区系的残遗成分和衍生后裔,在广阔的湿润森林地带的特定环境中生存着典型的冬旱灌丛,这些都是十分宝贵而稀有的自然遗产,对于研究我国西部的历史植物区系和自然地理,以及保护和建设现代生态环境和区域经济,都有着非常宝贵的科学价值和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特建议在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划出一定的面积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地段可选设在杂谷脑河的甘堡至龙溪地区(包括主要支流的一部分河段)和岷江干流的飞虹桥至黑水河的沙坝(干旱中心)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上游 干旱河谷 植物区系 植物群落 冬旱灌丛 草原灌丛 关联网 隐域植被 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浑善达克沙地3种灌木土壤分形特征与养分关系 被引量:7
19
作者 董雪 郝玉光 +5 位作者 辛智鸣 段瑞兵 黄雅茹 李新乐 马媛 刘芳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72-181,共10页
以浑善达克沙地广泛分布的3种典型荒漠草原灌木柄扁桃、小叶锦鸡儿和狭叶锦鸡儿灌丛下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分析3种灌丛下0~60 cm土层深度的土壤颗粒机械组成、土壤体积分形维数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垂直分布特征,探讨草原灌丛化后土壤分形... 以浑善达克沙地广泛分布的3种典型荒漠草原灌木柄扁桃、小叶锦鸡儿和狭叶锦鸡儿灌丛下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分析3种灌丛下0~60 cm土层深度的土壤颗粒机械组成、土壤体积分形维数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垂直分布特征,探讨草原灌丛化后土壤分形特征与土壤肥力的关系,揭示灌丛植被在荒漠草原的生存与扩散机制。结果表明,3种典型灌丛形态结构存在差异,拦截风沙流后沉积在灌丛下的土壤粒度特征不同,其中粘粉沙体积含量和分形维数在不同物种间差异显著(P<0.05)。土壤分形维数表现为小叶锦鸡儿(2.346)>狭叶锦鸡儿(2.259)>柄扁桃(2.149)>裸沙地(2.057);土壤分形维数主要由粒径小于0.25 mm的粘粉沙(<0.05 mm)、极细沙(0.05~0.1 mm)和细沙(0.1~0.25 mm)体积百分含量决定,其中0.1 mm粒径是决定研究区灌丛下土壤分形维数的临界粒径,即小于该粒径的粘粉沙、极细沙含量越多,土壤分形维数越高。灌丛下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与土壤分形维数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土壤有机质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递减,全氮和全磷含量随土层波动性较强,不同物种间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差异显著(P<0.05),而全磷含量差异不显著。灌丛覆盖的土壤结构和肥力均较裸沙地有明显改善,不同物种改良土壤的效果依次为小叶锦鸡儿>狭叶锦鸡儿>柄扁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灌丛 土壤分形维数 肥岛效应 土层深度
下载PDF
人为干扰对浑善达克沙地榆树疏林的影响 被引量:41
20
作者 李永庚 蒋高明 +4 位作者 高雷明 牛书丽 刘美珍 于顺利 彭羽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829-834,共6页
榆树 (Ulmuspumila)疏林灌丛草原是浑善达克沙地植被演替的顶极群落。但近年来 ,榆树数量减少、树龄老化严重。 2 0 0 1~ 2 0 0 2年 ,在浑善达克沙地榆树疏林集中分布地区 ,选取了轻度 (LD)、中度 (MD)和过度 (HD) 3个不同干扰强度的... 榆树 (Ulmuspumila)疏林灌丛草原是浑善达克沙地植被演替的顶极群落。但近年来 ,榆树数量减少、树龄老化严重。 2 0 0 1~ 2 0 0 2年 ,在浑善达克沙地榆树疏林集中分布地区 ,选取了轻度 (LD)、中度 (MD)和过度 (HD) 3个不同干扰强度的地点进行实地调查。分析了浑善达克沙地榆树数量减少、树龄老化与人类经济活动干扰的关系。结果表明 :1)当地居民用于修建围栏而砍伐了当地大约 30 %的成年榆树 ,这些榆树的树龄多在 30~ 70年之间 (胸径10~ 30cm) ,致使当地该树龄段的榆树大量消失 ;2 )牲畜啃食导致榆树幼苗或幼树失去生长的机会 ,造成榆树幼苗和幼树的密度下降 ,由轻度干扰地段 (LD)的大于 6 0 0株·hm-2 下降到干扰过度 (HD)的不足 10 0株·hm-2 ;3)由于人类经济活动的过度干扰 ,植被盖度降低 ,榆树种子失去了萌发所需要的位置稳定性 ,使成苗概率减小。为了保护和恢复榆树疏林在浑善达克沙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地位 ,通过分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树疏林灌丛草原 退化生态系统 浑善达克沙地 干扰强度 人为干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