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生水土流失对汶川震区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徐小军 何丙辉 +3 位作者 胡恒 熊明彪 杨文兵 李振林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520-2529,共10页
【目的】研究新生水土流失对汶川震区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方法】采用环刀法,分层次取样,研究草坡河小流域4种震后不同恢复类型样地的新生水土流失对土壤入渗的影响。【结果】在新生水土流失的作用下,地表裸露样地、自然恢复样地和人... 【目的】研究新生水土流失对汶川震区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方法】采用环刀法,分层次取样,研究草坡河小流域4种震后不同恢复类型样地的新生水土流失对土壤入渗的影响。【结果】在新生水土流失的作用下,地表裸露样地、自然恢复样地和人工种植样地的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和持水能力较对照样地(完全未遭地震破坏)差。土壤初渗率、稳渗率、平均入渗速率和75 min渗透总量在4种处理样地均表现为对照样地>人工种植样地>自然恢复样地>地表裸露样地。土壤入渗性能与非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容重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与毛管孔隙度的关系不显著。运用综合判断值(F)评价震后不同恢复类型样地的土壤入渗性能优劣,表现为对照样地(1.2569)>人工种植样地(-0.2252)>自然恢复样地(-0.4578)>地表裸露样地(-0.5738);回归分析表明:通用经验模型和Horton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比较适合于地震区域土壤入渗特征的模型,Kostiakov模型次之,Philip模型最差。【结论】新生水土流失对土壤水分入渗存在影响,汶川震区对照样地的土壤容重1 g.cm-3左右,土壤总孔隙度50%左右,非毛管孔隙度20%—40%,土壤入渗性能最好。通过自然恢复和人工种植植被等措施可以调控土壤容重和土壤孔隙状况,增强土壤的持水能力,提高土壤水分入渗性能,从而有效地减少地表径流和防止水土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坡河小流域 汶川震区 土壤入渗 新生水土流失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