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草木樨状黄芪高频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13
1
作者 陈刚 贾敬芬 +1 位作者 金红 郝建国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1期136-141,T005,共7页
以草木樨状黄芪无菌苗茎切段为材料 ,在含 1~ 2 mg/L 2 ,4- D和 0~ 0 .5mg/L 6BA的 MS培养基上培养获得大量愈伤组织。愈伤组织诱导率在 95%以上。愈伤组织在附加 0 .2mg/L KT,1 mg/L6BA,0或 0 .5mg/L NAA,50 0 mg/L CH和 2 0 0 m/L Y... 以草木樨状黄芪无菌苗茎切段为材料 ,在含 1~ 2 mg/L 2 ,4- D和 0~ 0 .5mg/L 6BA的 MS培养基上培养获得大量愈伤组织。愈伤组织诱导率在 95%以上。愈伤组织在附加 0 .2mg/L KT,1 mg/L6BA,0或 0 .5mg/L NAA,50 0 mg/L CH和 2 0 0 m/L YE的 MS培养基上诱导丛生芽 ,并进而发育成苗。苗的分化频率为 1 0 0 %。分化苗或其茎的切段在不加任何外源植物激素的 1 /2 MS培养基上即可出现根的分化 ,分化频率达 90 %以上。再生植株经炼苗后移栽成活率达 80 %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木樨黄芪 离体培养 植株再生
下载PDF
AtNHX1基因对草木樨状黄芪的转化和耐盐性表达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赵宇玮 步怀宇 +2 位作者 郝建国 王英娟 贾敬芬 《分子细胞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13-221,共9页
应用RT-PCR技术从100mmol/LNaCl胁迫处理的拟南芥幼苗中克隆得到编码液泡膜Na+/H+逆向转运蛋白的AtNHX1基因cDNA编码ORF,并在该ORF上游分别插入CaMV 35启动子和TMV RNA5′UTR的Ω片段,而在下游插入NOS polyA构建真核表达盒,进而将该表... 应用RT-PCR技术从100mmol/LNaCl胁迫处理的拟南芥幼苗中克隆得到编码液泡膜Na+/H+逆向转运蛋白的AtNHX1基因cDNA编码ORF,并在该ORF上游分别插入CaMV 35启动子和TMV RNA5′UTR的Ω片段,而在下游插入NOS polyA构建真核表达盒,进而将该表达盒插入双元植物表达载体pNT质粒的T-DNA区构建了携带AtNHX1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质粒pNT-AtNHX1。将pNT-AtNHX1导入农杆菌LBA4404,用农杆菌介导法将AtNHX1基因导入豆科牧草草木樨状黄芪中,共获得103株Kan抗性再生植株。通过对农杆菌菌液浓度、侵染时间和乙酰丁香酮浓度等影响转化效率的因素进行优化,初步建立了稳定的草木樨状黄芪农杆菌转化体系。经过PCR检测、Southern杂交和RT-PCR检测表明,AtNHX1基因已被成功整合到草木樨状黄芪基因组中,并且能够正常转录。野生型和转基因株系诱发的愈伤组织进行耐盐生长实验,结果显示相同盐胁迫条件下,转基因愈伤组织的相对生长率显著高于野生型愈伤组织。施加梯度NaCl胁迫后,植株叶片K+,Na+含量和叶片相对电导率测定结果显示,转基因植物叶片比野生型积累更多的Na+和K+,维持较高的K+/Na+;而转基因株系叶片相对电导率显著低于野生型。上述结果表明,AtNHX1基因的导入和表达在提高草木樨状黄芪耐盐性的同时减轻了盐胁迫对植物细胞膜的伤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NHX1 草木樨黄芪 农杆菌 遗传转化 耐盐性
下载PDF
草木樨状黄芪甲硫氨酸抗性系的原生质体培养及植株再生 被引量:7
3
作者 金红 贾敬芬 郝建国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21-226,共6页
建立了草木樨状黄芪 (AstragalusmelilotoidesPall .)甲硫氨酸抗性系原生质体再生植株的实验体系。以茎切段诱导的松软愈伤组织为材料 ,通过酶法分离出大量有活力的原生质体。原生质体经培养持续分裂形成了愈伤组织 ,并高频率地分化出... 建立了草木樨状黄芪 (AstragalusmelilotoidesPall .)甲硫氨酸抗性系原生质体再生植株的实验体系。以茎切段诱导的松软愈伤组织为材料 ,通过酶法分离出大量有活力的原生质体。原生质体经培养持续分裂形成了愈伤组织 ,并高频率地分化出再生苗。比较了不同培养基、培养方法和培养密度对原生质体分裂和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 ,原生质体以 3× 10 5 mL的植板密度 ,采用琼脂糖岛法培养在附加 1.0mg/L 2 ,4_二氯苯氧乙酸 (2 ,4_D)、0 .5mg/L6_苄氨基嘌呤 (6BA)、50 0mg/L水解酪蛋白、3 %蔗糖、0 .3mol/L甘露醇的KM8p培养基中 ,可获得最佳效果 ,其细胞分裂频率达 3 8%左右。原生质体培养后仍然保持对甲硫氨酸的抗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木樨黄芪 甲硫氨酸抗性系 原生质体 培养 植株再生 愈伤组织 再生苗 牧草
下载PDF
草木樨状黄芪单细胞培养再生植株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张根发 李凤霞 +1 位作者 安利佳 罗希明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8-13,共6页
从草木樨状黄芪的子叶和胚轴诱导的愈伤组织中选取结构松脆的颗粒状愈伤组织,用液体培养基S_(12)进行悬浮培养建立了悬浮细胞系。取换液3天左右生长旺盛的悬浮系材料分离单细胞,用基本培养基S_(12)与不同浓度的植物血球... 从草木樨状黄芪的子叶和胚轴诱导的愈伤组织中选取结构松脆的颗粒状愈伤组织,用液体培养基S_(12)进行悬浮培养建立了悬浮细胞系。取换液3天左右生长旺盛的悬浮系材料分离单细胞,用基本培养基S_(12)与不同浓度的植物血球凝集素组成的系列培养基MC_1-MC_6进行液体浅层静置暗培养;形成小愈伤组织后,经M_3(MS+2,4-D2mg/L,NAA0.2mg/L,KT1mg/L)培养基增殖,MR_2培养基诱导分化出苗,再经RI(1/2MS+IBA0.8-1.5mg/L)培养基诱导生根,获得完整再生植株。研究表明适量的植物血球凝集素对草木樨状黄芪的单细胞培养是有益的。本文还对影响悬浮系细胞和单细胞培养的其他一些因素也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细胞 草木樨黄芪 细胞培养
下载PDF
采煤沉陷对草木樨状黄芪萌发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包丽颖 贺晓 +2 位作者 贺一鸣 刘哲荣 卢立娜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75-78,共4页
本试验对神木县大柳塔矿区草木樨状黄芪(Astragalus melilotoide Pall.)种子萌发情况进行了研究。比较沉陷区与周边未沉陷区草木樨状黄芪果序不同部位的种子千粒重、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结果表明:(1)采煤沉陷区草木樨... 本试验对神木县大柳塔矿区草木樨状黄芪(Astragalus melilotoide Pall.)种子萌发情况进行了研究。比较沉陷区与周边未沉陷区草木樨状黄芪果序不同部位的种子千粒重、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结果表明:(1)采煤沉陷区草木樨状黄芪种子千粒重较大;(2)草木樨状黄芪果序不同部位的种子千粒重有显著差异,下部>中部>上部;(3)草木樨状黄芪硬实作用明显,在突破硬实作用后发芽指数明显增大;(4)结实位置、千粒重以及采煤沉陷对草木樨状黄芪种子的发芽指数与活力指数均无显著影响。本研究为采煤沉陷对植被影响的研究提出科学的方法,并可为采煤沉陷区植被恢复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煤沉陷区 草木樨黄芪 萌发特性 进发芽指数 植被恢复
下载PDF
草木樨状黄芪和木本霸王的科间体细胞杂交 被引量:4
6
作者 张改娜 贾敬芬 《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42-450,共9页
在成功培养原生质体的基础上,用改进的PEG-高pH高钙法诱导草木樨状黄芪(Astragalus melilotoides)和木本霸王(Zygophyllum xanthoxylum)原生质体融合,得到了科间体细胞杂种融合细胞。采用罗丹明-6G预处理草木樨状黄芪原生质体以及UV-B... 在成功培养原生质体的基础上,用改进的PEG-高pH高钙法诱导草木樨状黄芪(Astragalus melilotoides)和木本霸王(Zygophyllum xanthoxylum)原生质体融合,得到了科间体细胞杂种融合细胞。采用罗丹明-6G预处理草木樨状黄芪原生质体以及UV-B辐照霸王原生质体,使双亲原生质体及其同源融合产物均不能持续分裂而死亡,融合后的杂种细胞由于生理互补可恢复持续分裂能力而被筛选出来。融合产物经培养分裂获得了2个杂种细胞系,其中1个分化出芽。染色体计数和分子鉴定证明了杂种的真实性。初步比较了杂种细胞系及亲本对盐分和水分胁迫的耐受性,结果表明杂种细胞系对盐分和水分胁迫的耐受性介于两个亲本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木樨黄芪 原生质体融合 体细胞杂交 木本霸王
下载PDF
草木樨状黄芪A_4转化系原生质体培养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张改娜 贾敬芬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46-50,共5页
建立了草木樨状黄芪A4转化系原生质体再生植株的实验体系。以草木樨状黄芪发根农杆菌A4转化系再生植物幼叶为材料,通过酶解法,游离出大量有活力的原生质体,原生质体经培养持续分裂形成了愈伤组织,并分化出再生苗。比较了不同酶解时间、... 建立了草木樨状黄芪A4转化系原生质体再生植株的实验体系。以草木樨状黄芪发根农杆菌A4转化系再生植物幼叶为材料,通过酶解法,游离出大量有活力的原生质体,原生质体经培养持续分裂形成了愈伤组织,并分化出再生苗。比较了不同酶解时间、培养密度和培养基对原生质体分裂和再生植株的影响。结果表明,原生质体植板密度为3×105个/mL,采用液体浅层培养,在附加了2.0mg/L 2,4-D0、.5mg/L 6-BA、0.3mol/L甘露醇和2%蔗糖的DPD培养基中,可获得最高分裂频率,达32.4%。原生质体持续分裂形成愈伤组织可高频[(91.75±3.1)%]分化出再生苗。甘露碱纸电泳和PCR分析表明,外源基因T-DNA在原生质体来源的再生植株中仍然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木樨黄芪 原生质体培养 再生植株
下载PDF
草木樨状黄芪变异系中甲硫氨酸代谢相关cDNA的分子克隆及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8
作者 刘永军 景建洲 +1 位作者 贾敬芬 李振勇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期1-5,共5页
利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 differentialdisplay 从草木樨状黄芪耐甲硫氨酸变异系中分离到一差异cDNA片段,命名为tm03 360bp .mRNA杂交结果显示,该片段只在变异苗中表达,初步确定其与甲硫氨酸代谢相关.测序后在Genebank搜寻,未发现有同源序... 利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 differentialdisplay 从草木樨状黄芪耐甲硫氨酸变异系中分离到一差异cDNA片段,命名为tm03 360bp .mRNA杂交结果显示,该片段只在变异苗中表达,初步确定其与甲硫氨酸代谢相关.测序后在Genebank搜寻,未发现有同源序列.进一步分析表明,该cDNA克隆可编码完整的蛋白.在该基因片段两端分别合成含Hind 和BamH 酶切位点的引物,用PCR扩增后亚克隆到pRSETA表达载体,转化宿主菌JM109 DE3 ,经IPTG诱导表达了N′端含6个组氨酸的蛋白质,分子量约为14kD,为进一步研究该蛋白的结构和生物学功能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木樨黄芪变异系 甲硫氨酸代谢 克隆 表达
下载PDF
草木樨状黄芪抗甲硫氨酸变异系的离体筛选及鉴定 被引量:6
9
作者 陈刚 贾敬芬 郝建国 《实验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18-122,共5页
通过组织培养体系进行了草木樨状黄芪(Astragalus melilotoides Pall.)抗甲硫氨酸变异系的筛选。无菌苗幼茎切段诱导的愈伤组织经NaN_3诱变后,经过筛选获得了抗14mmol/L甲硫氨酸的变异细胞系,并分化出大量植株。再生植株已经在大田中开... 通过组织培养体系进行了草木樨状黄芪(Astragalus melilotoides Pall.)抗甲硫氨酸变异系的筛选。无菌苗幼茎切段诱导的愈伤组织经NaN_3诱变后,经过筛选获得了抗14mmol/L甲硫氨酸的变异细胞系,并分化出大量植株。再生植株已经在大田中开花结实。经分析表明:抗性细胞系脱离选择压6个月后,放在含15mmol/L甲硫氨酸的培养基上培养25天后,其相对增长率是对照的10.2倍。抗性系再生植株游离甲硫氨酸是对照的2.12倍,并且天冬族氨基酸都有明显增加。SDS-PAGE及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表明:在蛋白质及同工酶酶谱上抗性系再生植株均出现与对照不同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木樨黄芪 抗甲硫氨酸变异系 离体筛选 鉴定 牧草 离体培养
下载PDF
草木樨状黄芪和光棘豆细胞悬浮培养的最佳培养基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根发 罗希明 +1 位作者 李凤霞 安利佳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3年第1期47-50,共4页
利用不同培养基进行草木樨状黄芪和光棘豆愈伤组织的细胞悬浮培养,筛选出适合这两种植物细胞悬浮培养的最佳培养基S_(12),该培养基能抑制褐化,维持细胞的胚性生长。
关键词 草木樨黄芪 光棘豆 培养基
下载PDF
不同机械碾磨处理对草木樨状黄芪种子发芽特征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胡梦媛 王家洋 +3 位作者 杨慧 张二东 范金鑫 左忠 《草原与草业》 2022年第4期38-41,共4页
为了充分开发利用野生草木樨状黄芪植物资源,实现大规模人工扩繁种植,用于退化草地修复,提高草地生产能力,通过对草木樨状黄芪种子进行不同机械碾磨处理对草木樨状黄芪的发芽率、发芽势及株高的影响,寻求最佳种子碾磨处理方式。结果表明... 为了充分开发利用野生草木樨状黄芪植物资源,实现大规模人工扩繁种植,用于退化草地修复,提高草地生产能力,通过对草木樨状黄芪种子进行不同机械碾磨处理对草木樨状黄芪的发芽率、发芽势及株高的影响,寻求最佳种子碾磨处理方式。结果表明:将草木樨状黄芪种子进行机械碾磨处理可有效提高发芽率、发芽势及株高,其中机械碾磨处理三次的种子在风沙土和黄绵土中的发芽率和发芽势最高,发芽率分别比对照高49.00%和38.00%,发芽势分别比对照组高13.33%和20.00%,生产中推荐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木樨黄芪 械碾磨处理 发芽特征 风沙土 黄绵土
下载PDF
鄂尔多斯草木樨状黄芪研究利用综述 被引量:2
12
作者 丁海君 赵和平 +1 位作者 贾明 白春利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6年第11期22-24,共3页
鄂尔多斯草木樨状黄芪(Astragalus melilotoides cv.ordos)源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境内采集的野生草木樨状黄芪种子,经过多年栽培选育而成,2010年经全国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登记为野生栽培品种。对鄂尔多斯草木樨状黄芪... 鄂尔多斯草木樨状黄芪(Astragalus melilotoides cv.ordos)源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境内采集的野生草木樨状黄芪种子,经过多年栽培选育而成,2010年经全国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登记为野生栽培品种。对鄂尔多斯草木樨状黄芪的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征、饲用价值、栽培技术、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旨在为今后对该品种的研究推广奠定科研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草木樨黄芪 植物学特性 生物学特性 饲用价值 栽培技术
下载PDF
荒漠草原野生草木樨状黄芪种子发芽特性及繁种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彭文栋 刘定鑫 马锋茂 《草原与草业》 2020年第1期57-61,共5页
为挖掘宁夏盐池荒漠草原野生草木樨状黄芪牧草的种质资源,作为本土牧草品种来修复退化草地,提高修复成效,因此开展对该品种种子发芽特性和人工繁种方面的研究。对常温常压下种子发芽特性;提高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技术措施;密度对种子产... 为挖掘宁夏盐池荒漠草原野生草木樨状黄芪牧草的种质资源,作为本土牧草品种来修复退化草地,提高修复成效,因此开展对该品种种子发芽特性和人工繁种方面的研究。对常温常压下种子发芽特性;提高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技术措施;密度对种子产量影响等方面进行试验研究。其结果表明:用电动碾米机对草木樨状黄芪种子进行处理,其发芽势和发芽率分别提高到17.3%、51.7%,比常态下提高了93.2%和34.3%。在行距为100cm的情况下,株距与产量的模拟回归方程为y=-2.4108x^2+195.97x-2886.7(R^2=0.99),此时当株距为40.64cm产量最高为1095.82kg/hm^2。采取机械碾压处理方法能有效地降低种子硬实率并提高其发芽率。说明通过打破种皮提高发芽势和发芽率的技术措施完全可以提高荒漠草原退化草地的修复成效。种子来源可以通过人工繁育来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木樨黄芪 发芽特性 密度 产量
下载PDF
草木樨状黄芪单细胞培养再生植株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相岐 王献平 杨勇 《中国草地》 CSCD 1994年第3期50-54,共5页
对草木樨状黄芪茎段愈伤组织,单细胞采取振荡悬浮和静止浅层培养的结果表明,振荡培养优于静止浅层培养,振荡培养条件下单细胞2~3天进行第一次分裂,10天左右形成小细胞团,进而发育为胚状体或愈伤组织,30天左右小愈伤组织直... 对草木樨状黄芪茎段愈伤组织,单细胞采取振荡悬浮和静止浅层培养的结果表明,振荡培养优于静止浅层培养,振荡培养条件下单细胞2~3天进行第一次分裂,10天左右形成小细胞团,进而发育为胚状体或愈伤组织,30天左右小愈伤组织直径达1~2mm,愈伤组织和胚状体再生频率为88块/ml(0.2%),是静止培养的3.8倍。经继续振荡培养,小愈伤组织和胚状体即可分化或萌发出大量幼苗。小愈伤组织经固体培养基增殖培养后,转入分化培养基可100%分化,目前已获得大量再生植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木樨黄芪 单细胞 再生植株
原文传递
草木樨状黄芪花药和茎段的培养方法
15
作者 袁清 何茂泰 +3 位作者 祁翠兰 白静仁 李永干 萨仁 《中国草地》 CSCD 1990年第6期64-64,共1页
草木樨状黄芪(Astragalus melilotoides)是多年生豆科牧草,在我国有广泛的分布,生长在沙质和石砾土壤上,具有耐瘠薄、抗性强和适应性强的优良特性。研究其花药培养及组织培养技术,对于利用或转移这些优良性状具有重要意义。1989年《植... 草木樨状黄芪(Astragalus melilotoides)是多年生豆科牧草,在我国有广泛的分布,生长在沙质和石砾土壤上,具有耐瘠薄、抗性强和适应性强的优良特性。研究其花药培养及组织培养技术,对于利用或转移这些优良性状具有重要意义。1989年《植物生理学通讯》报道了该牧草的下胚轴培养技术,关于其花药培养和茎段培养技术,国内外均未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木樨黄芪 花药 茎段 培养方法
原文传递
覆膜直播建植灌草复合草场技术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贾明 赵和平 张雨军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2年第11期93-95,共3页
为了探索在旱作条件下人工灌丛草地的建植技术措施,研究采用带状覆膜直播技术种植科尔沁型华北驼绒藜和鄂尔多斯草木樨状黄芪,在雨季进行种植,播种后膜上灌水1次,每公顷灌水15t左右。结果显示,科尔沁型华北驼绒藜出苗率达到95%,翌年测... 为了探索在旱作条件下人工灌丛草地的建植技术措施,研究采用带状覆膜直播技术种植科尔沁型华北驼绒藜和鄂尔多斯草木樨状黄芪,在雨季进行种植,播种后膜上灌水1次,每公顷灌水15t左右。结果显示,科尔沁型华北驼绒藜出苗率达到95%,翌年测定成活率达98%;其干草平均产量翌年为4825kg/hm2、第3年为8941kg/hm2、第4年为12748kg/hm2。鄂尔多斯草木樨状黄芪出苗率达到75%,翌年测定成活率达95%;其干草平均产量翌年为927kg/hm2、第3年为1421kg/hm2、第4年为2275kg/hm2。该项技术解决了干旱、半干旱地区旱作人工草地植物的出苗、保苗困难问题,对提高灌丛草场土地利用率、提高草场产量和质量、增加草地持久力和耐牧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草复合草场 科尔沁型华北驼绒藜 鄂尔多斯草木樨黄芪 覆膜 直播
下载PDF
黄芪属植物DNA条形码与聚类分析的研究 被引量:12
17
作者 常晶茹 姚萱航 +3 位作者 张雪薇 周仪 刘翠晶 刘霞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2期7201-7206,共6页
目的通过分析吉林产10种黄芪属植物的ITS2、matk、rbcL、psbA条形码序列,为黄芪属植物的物种分类鉴定及其亲缘关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共收集30份样品,以ITS2、matk、rbcL和psbA作为条形码序列,对黄芪属10种植物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 目的通过分析吉林产10种黄芪属植物的ITS2、matk、rbcL、psbA条形码序列,为黄芪属植物的物种分类鉴定及其亲缘关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共收集30份样品,以ITS2、matk、rbcL和psbA作为条形码序列,对黄芪属10种植物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并进行双向测序。所得序列结果经校正处理后,并对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ITS2、matk、rbcL和psbA4种片段,单独的每一种片段并不能将10种植物全部鉴别出来,只能鉴别出部分植物,即蒙古黄芪A.membranceus var.mongholicus、扁茎黄芪A.complanatus、糙叶黄芪A.scaberrimus、华黄芪A.chinensis、草木樨黄芪A.melilotoides、细叶黄芪A.angustissimus、兴安黄芪A.dahuricus、新巴黄芪A.hsinbaticus;由聚类分析结果可知,以锦鸡儿Caraganasinica为外类群,10种植物中,华黄芪为单独1支,细叶黄芪与扁茎黄芪聚为1支,糙叶黄芪、斜茎黄芪与新巴黄芪聚为1支,膜荚黄芪A.membranceu、蒙古黄芪与草木樨黄芪聚为1支,并且这3者与兴安黄芪关系较近。结论ITS2+rbcL+psbA组合可以将8种黄芪属植物鉴别出来。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0种黄芪属植物被划分为5支,该聚类分析结果与《中国植物志》中10种黄芪属植物的传统分类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 DNA条形码 聚类分析 亲缘关系 膜荚黄芪 蒙古黄芪 扁茎黄芪 斜茎黄芪 糙叶黄芪 黄芪 草木樨黄芪 细叶黄芪 兴安黄芪 新巴黄芪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