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唐代荐举制度的特征及其多重意义
1
作者 卢洁 《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59-66,共8页
唐代荐举制度是选官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是荐贤举能、擢用人才。唐代荐举制度在官员选任中具有另途选官、多措并举、环节有序、责任连带等鲜明的特征,与科举、铨选等制相互配合,为选拔人才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实际运行中,荐举... 唐代荐举制度是选官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是荐贤举能、擢用人才。唐代荐举制度在官员选任中具有另途选官、多措并举、环节有序、责任连带等鲜明的特征,与科举、铨选等制相互配合,为选拔人才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实际运行中,荐举制度不断渗透、拓展、影响到其他领域,对士人心态、文学活动和社会风尚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荐举制度 士人心态 文学活动 社会风尚
下载PDF
宋代荐举制度的利弊得失 被引量:1
2
作者 游彪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4期142-144,共3页
宋代的荐举制度纳入了官员遴选(宋朝称为铨选)体制,成为官员升迁的必要条件。为确保官员铨选的公平、有效运行,荐举制度在发展过程中逐渐确立了一系列周密、细致的规定,形成了一套复杂的运作机制,成为中国古代最为完备的荐举制度之一。
关键词 宋代 荐举制度 选拔人才
下载PDF
金陵来取贤良士,岭表诸贤尽选抡——洪武荐举制度与诗文研究(上) 被引量:2
3
作者 司马周 《云梦学刊》 2002年第5期40-43,共4页
朱元璋统治期间 ,多次实施荐举制度。荐举制度的实行为文人聚会京师提供了契机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人诗文创作的提高 ,并且造成文人群中“组诗”的大量出现。
关键词 洪武朝 荐举制度 诗文研究
下载PDF
论洪武荐举制度与文学(下) 被引量:1
4
作者 司马周 《云梦学刊》 2004年第2期51-54,共4页
在朱元璋统治期间,他多次实施荐举制度。荐举制度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洪武文人文学创作的发展,但其负面效应最终阻碍了洪武文学的繁盛与兴旺。对于洪武文学的衰落和顿寂,荐举制度有着一份不可推卸的责任。
关键词 洪武王朝 荐举制度 文学创作
下载PDF
金朝荐举制度探析 被引量:1
5
作者 袁成 宋卿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5期15-17,共3页
荐举制度经历金太祖、太宗时期萌芽,金熙宗、海陵时期趋于停滞,金世宗时期得以制度化和发展,金章宗、宣宗、哀宗时期不断完善。金朝荐举制度存在公荐和私荐两种类别,公荐有自代举、宰臣及部门长官荐举、诏荐、岁举和泛荐;私荐是委托他人... 荐举制度经历金太祖、太宗时期萌芽,金熙宗、海陵时期趋于停滞,金世宗时期得以制度化和发展,金章宗、宣宗、哀宗时期不断完善。金朝荐举制度存在公荐和私荐两种类别,公荐有自代举、宰臣及部门长官荐举、诏荐、岁举和泛荐;私荐是委托他人,其包含出于公心或私人目的荐举。金朝凭借荐举制度选拔优秀人才,并对荐举者官职和品阶、被荐举者如何产生和任用等方面,以及实施举措均有详细规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朝 荐举制度 公荐 私荐
下载PDF
金代大定年间荐举制度的确立与运行探析
6
作者 里景林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4期29-33,共5页
作为官吏选拔的形式,荐举早在金朝初期已有应用,但尚未制度化。直至大定年间,出于加强皇权、消弭资考对人才选拔的负面影响以及塑造良好帝王形象的需要,金世宗将荐举制度确立下来。尽管金世宗极力推行,大臣积极荐举,荐举制度在大定年间... 作为官吏选拔的形式,荐举早在金朝初期已有应用,但尚未制度化。直至大定年间,出于加强皇权、消弭资考对人才选拔的负面影响以及塑造良好帝王形象的需要,金世宗将荐举制度确立下来。尽管金世宗极力推行,大臣积极荐举,荐举制度在大定年间的运行却并不理想,其原因在于宰执操纵荐举权、以荐举规避结党营私之嫌、举主必须承担连带责任以及为个人官途“蔽贤”等。荐举制在大定年间的不良运行导致了金末丧乱之时无人可用的窘迫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代 大定年间 金世宗 荐举制度
下载PDF
宋代荐举制度初探 被引量:5
7
作者 曾小华 《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41-51,共11页
宋代荐举的称谓,据史籍所见颇为错杂,其中常称者有“举官”、“保任”、“保举”、“同罪”、“连坐”、“奏举”、“奏辟”、“辟举”等等,其实际含义和运用又各有别,可见宋代荐举在铨选当中的运用相当广泛,涉及范围相当全面,凡... 宋代荐举的称谓,据史籍所见颇为错杂,其中常称者有“举官”、“保任”、“保举”、“同罪”、“连坐”、“奏举”、“奏辟”、“辟举”等等,其实际含义和运用又各有别,可见宋代荐举在铨选当中的运用相当广泛,涉及范围相当全面,凡宋代文武官员的差遣、授任:磨勘、转改、注缺、关升之类,无一不用荐举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荐举制度 宋代 涉及范围
原文传递
宋代任官制度中的荐举保任法 被引量:4
8
作者 苗书梅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5期38-42,共5页
宋代任官制度中的荐举保任法苗书梅宋代官员选任权高度集中,而无论是皇帝亲自任命高级官员、宰相府堂除中上级官员,还是吏部铨注广大基层官员,都无法对全国几千乃至数万官员的品行和才能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为减少任用过程中的失误... 宋代任官制度中的荐举保任法苗书梅宋代官员选任权高度集中,而无论是皇帝亲自任命高级官员、宰相府堂除中上级官员,还是吏部铨注广大基层官员,都无法对全国几千乃至数万官员的品行和才能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为减少任用过程中的失误,在当时尚未产生从下而上选举制度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任官制度 举主 改官 高级官员 保任 保荐人 宋政府 荐举制度 庆元条法事类 宋代官员
下载PDF
明代荐举制度特点及荐举人才作用研究
9
作者 黄明光 《科举学论丛》 2013年第3期39-49,共11页
明代荐举制度是汉代察举制度的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为:荐举科目相同;荐举科目相同。与前代相比,明代荐举制度具有短暂的高峰期性;被荐者的不重门第;被荐者相对的民族平等等特点。被荐人才的作用表现两个方面:一是在内阁大臣及六部尚书... 明代荐举制度是汉代察举制度的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为:荐举科目相同;荐举科目相同。与前代相比,明代荐举制度具有短暂的高峰期性;被荐者的不重门第;被荐者相对的民族平等等特点。被荐人才的作用表现两个方面:一是在内阁大臣及六部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与六部左右侍郎、通政使和大理寺卿等官职中,荐举人才任职人数多;二是任职后能精于工程、善断刑案、勤于政事、兴办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荐举制度 察举制度 被荐人才
原文传递
荐举制度在中国的发展
10
作者 杨晓飞 《考试与招生》 2009年第6期59-59,共1页
荐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春秋以前,士卿大夫均得到世食采邑,并延及子孙,即所谓世族世官。这种世卿世禄的选官制度,极大地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关键词 荐举制度 中国 古代选官制度 卿大夫 世族
原文传递
从历史的角度浅析我国人才选拔制度 被引量:2
11
作者 樊本富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2008年第2期111-114,共4页
针对当前社会各界关于高考制度存废的争论,文章从历史的角度对我国荐举制度和考试制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分析了二者在选拔人才方面的优劣,着重强调了考试在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认为今后我们还应当推行以考试为主,荐举为辅的选拔... 针对当前社会各界关于高考制度存废的争论,文章从历史的角度对我国荐举制度和考试制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分析了二者在选拔人才方面的优劣,着重强调了考试在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认为今后我们还应当推行以考试为主,荐举为辅的选拔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荐举制度 考试制度
下载PDF
保任的尴尬:宋代荐举的连带责任 被引量:1
12
作者 胡坤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67-172,共6页
宋代荐举制度中,由于朝廷需要通过举主对被举人的情况加以了解,造成举主与朝廷之间处于明显的信息不对称地位,为了解决这种不对称,促使举主提供有效的被举人信息以供朝廷选任,当被举人擢用之后,发生不如所举的情况时,举主须承担连带责... 宋代荐举制度中,由于朝廷需要通过举主对被举人的情况加以了解,造成举主与朝廷之间处于明显的信息不对称地位,为了解决这种不对称,促使举主提供有效的被举人信息以供朝廷选任,当被举人擢用之后,发生不如所举的情况时,举主须承担连带责任。然而,对被举人保其终身之不易,以及对连带责任承担的是"非身之过"的看法,为连带责任的免除提供了情理之上的依据。于是宋代一方面强调严连带之责,另一方面也在制度层面上规定了可以免除连带责任的条款。然而,免责条款却成了举主规避责任的挡箭牌,兼之连带责任的规定往往视人而定,这不但使宋代的保任之法处于尴尬境地,同时也导致了宋代荐举奸弊丛生的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荐举制度 连带责任
下载PDF
分析明代监查与考核对规范用人制度的有效作用
13
作者 钟景超 《管理观察》 2013年第31期45-46,共2页
明代对于大臣任用私人定罪虽然规定极为严苛,某些时候让人生畏,但是有明一代,虽然主弱臣强的时候多次出现,后有“党政”和“宦官之祸”,但是大臣出于对这一罪名的畏惧,臣下的权力始终没有威胁到皇权本身,选官权力也始终牢牢地把... 明代对于大臣任用私人定罪虽然规定极为严苛,某些时候让人生畏,但是有明一代,虽然主弱臣强的时候多次出现,后有“党政”和“宦官之祸”,但是大臣出于对这一罪名的畏惧,臣下的权力始终没有威胁到皇权本身,选官权力也始终牢牢地把握在皇帝的手中,所以明代的党争只能够为乱,不能够为祸。当然,仅仅依靠大臣的自己的自制能力是远远不够的。与之相配套的政治制度的设计是法律施行的有效保证,其一是明朝科道监察制度,另一项官吏的考核制度,两项制度相互配合行之有效。同时,荐举制度在这一法条的规范之下,也日益完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用人制度 明代 核对 自制能力 政治制度 监察制度 考核制度 荐举制度
下载PDF
王夫之论荐举与科举
14
作者 罗锡冬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1992年第1期78-81,共4页
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官制。中国古代官吏产生的途径很多,但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世袭、荐举与科举三制。王船山在《读通鉴论》一书中,批判世袭制,有比较、有分析地评论荐举制与科举制的利弊得失。其中一些中肯意见,对我们今天的干部... 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官制。中国古代官吏产生的途径很多,但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世袭、荐举与科举三制。王船山在《读通鉴论》一书中,批判世袭制,有比较、有分析地评论荐举制与科举制的利弊得失。其中一些中肯意见,对我们今天的干部选拨制度的改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一、荐举制优于世袭制荐举自三代育之,夏商周皆有乡举里选之法,但不占主导地位,占主导地位的是世袭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船山 选官制度 科举制 荐举制度 世袭制 主导地位 具体分析 郡县制 中国古代 优秀人才
下载PDF
近十年来己未词科研究综述
15
作者 王清溪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年第3期91-96,共6页
康熙十八年博学鸿儒特科考试(又称己未词科)因其制度上的特殊性以及在政治、学术、艺术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而历来受到学界的重视。21世纪以来,关于己未词科的研究从史料搜集整理及考证、科考荐举制度研究、意义影响的探讨三个方面展开,... 康熙十八年博学鸿儒特科考试(又称己未词科)因其制度上的特殊性以及在政治、学术、艺术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而历来受到学界的重视。21世纪以来,关于己未词科的研究从史料搜集整理及考证、科考荐举制度研究、意义影响的探讨三个方面展开,取得一系列成果的同时,仍有拓展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学鸿儒 己未词科 科考荐举制度
下载PDF
从科学发展观看高考改革
16
《南昌教育》 2006年第11期47-47,共1页
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发展观。中国的大规模统一考试,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曾起过积极的、进步的作用。隋唐开端的科举考试,在一千三百年前,比“九品中正”的荐举制度是开明的、公正的,因而在当时对政治、文化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在半... 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发展观。中国的大规模统一考试,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曾起过积极的、进步的作用。隋唐开端的科举考试,在一千三百年前,比“九品中正”的荐举制度是开明的、公正的,因而在当时对政治、文化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在半个世纪的的20世纪50年代,实施全国统一高考,曾起过选拔优秀高中生以培养精英人才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高考改革 与时俱进 统一考试 科举考试 荐举制度
下载PDF
吴全节像、赞与元代文学的新认识 被引量:4
17
作者 吴光正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36-146,共11页
元代玄教宗师吴全节的系列像、赞,是由其本人用三十余年时间礼请元代文坛、政坛、学界、书画界精英协同制作的,记录了吴全节主持国家祭祀进而跻身政坛的儒道功业,塑造了吴全节的"儒仙"形象,具有行迹图和祖师图的属性。像、赞... 元代玄教宗师吴全节的系列像、赞,是由其本人用三十余年时间礼请元代文坛、政坛、学界、书画界精英协同制作的,记录了吴全节主持国家祭祀进而跻身政坛的儒道功业,塑造了吴全节的"儒仙"形象,具有行迹图和祖师图的属性。像、赞制作揭示了元代文学的如下特质:元代文坛文学、绘画、书法"三位一体"、以艺文为交游手段的创作景观,元代文坛精英政治境遇的卑微和人生的无奈,元代文坛精英对儒道情怀的体认与推崇。这些特质与中国文学、书法、绘画在元代的独特发展密切相关,更与元代特殊的政治制度--世袭制度、族群等级制度、荐举制度等对作家生存境遇、精神世界的影响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代文学 元代文坛 生存境遇 吴全节 荐举制度 书画界 协同制作 儒道
原文传递
一分为二说考试
18
作者 朱明英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刊)》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共1页
对于考试,誉之者甚多,但毁之者也甚众。可考试依然如燎原之火,铺天盖地;似旷野之风,无孑乙不入。考试自古有之。两汉魏晋盛兴荐举制度,世家大族把持乡举里选,垄断仕途。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世袭之弊,暴露无遗。史至隋朝,... 对于考试,誉之者甚多,但毁之者也甚众。可考试依然如燎原之火,铺天盖地;似旷野之风,无孑乙不入。考试自古有之。两汉魏晋盛兴荐举制度,世家大族把持乡举里选,垄断仕途。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世袭之弊,暴露无遗。史至隋朝,科举风起,尔后完备于唐宋,强化于明清,在顶峰之后趋于僵化,最终消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试 一分为二 荐举制度 世家大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