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荒寒之境:中国电影诗性空间的三重建构
1
作者 韩玉娟 《视听》 2024年第11期17-20,共4页
荒寒之境作为中国古典美学最具代表性和自觉性的审美趣味与意境追求,对传统山水画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荒寒之境亦常出现在中国电影空间意趣中,利用取象于远的构图和景别,以及黑、白、灰等尚简、素淡的画面色彩,呈现冷寂幽远的物境空间;... 荒寒之境作为中国古典美学最具代表性和自觉性的审美趣味与意境追求,对传统山水画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荒寒之境亦常出现在中国电影空间意趣中,利用取象于远的构图和景别,以及黑、白、灰等尚简、素淡的画面色彩,呈现冷寂幽远的物境空间;借由自然景象和气象来缘物寄情,营造虚实相生的情境空间;通过对荒寒之境的影像书写,完成对现代性意味的追问与反思,形塑追求“韵外之旨”的意境空间。同时,在荒寒之境影像空间的三重建构中,有别于西方的中国电影独有的空间韵味和诗性品格的民族美学逐渐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电影 荒寒之境 空间 诗性
下载PDF
古代山水画“荒寒之境”的观赏者
2
作者 陆宏斌 《美术教育研究》 2023年第15期22-24,共3页
中国古代山水画有诸多意境的表达,“荒寒之境”就是其中一种。从王维倡导水墨山水画,并且独推水墨至上开始,表现“荒寒之境”逐渐演进为古代文人画家在思想层面和美学品位上追求卓绝的途径之一。黑白色调的独特审美意趣,超然物外的景观... 中国古代山水画有诸多意境的表达,“荒寒之境”就是其中一种。从王维倡导水墨山水画,并且独推水墨至上开始,表现“荒寒之境”逐渐演进为古代文人画家在思想层面和美学品位上追求卓绝的途径之一。黑白色调的独特审美意趣,超然物外的景观和意象表达,感情与自然的相互映射,成为生命体悟和情感抒发的理想出口,这些都是“荒寒之境”的种种表征。兼具文人与画家双重身份的王维、苏轼等,同时也是有一定话语权的观赏者,他们既从画者的角度对绘画提出新的审美追求,又从观赏者的角度总结归纳新的品评标准,“觉识”和“觉行”互相印证、两两促成、彼此转换,也有可能相互阻挠或相互抵消,这种共同的作用书写出美术史上的流变与演进。中国山水画的观赏在古代并不是普遍的,对观者有文化属性方面的要求,士人、文人、知识分子是中国古代山水画的主流观赏者,更是古代山水画“荒寒之境”的主要观赏者。他们以儒、道、释等思想作为前提而生发感想,赋予山水画意义和内涵,他们在“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中欣赏自然山水的“荒寒之境”,在山水画的“荒寒之境”中将自然观照升华为生命体悟乃至哲思。由此可见,中国画史是观赏者主观、主动撰写的一种文化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寒之境 观赏者 比徳思想 文人意识 美术史
下载PDF
取会风骚之意,本乎天地之心——析马远《寒江独钓图》的审美境界 被引量:1
3
作者 郑娇娇 《艺术探索》 2008年第5期86-86,88,共2页
马远《寒江独钓图》作为一个艺术文本,从古至今在不停地被人们阐释并赋予新的意义,给人以无限的审美享受。本文拟从简、远、空三个角度,来阐释它们所产生的相似而又有微妙差异的审美境界。
关键词 萧疏之境 平和冲融之境 荒寒之境
下载PDF
程邃焦墨山水画的美学特征
4
作者 陈明哲 《中国画画刊》 2019年第2期95-101,94,共8页
程邃把元人擅长的渴笔山水画法推向极致,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焦墨山水画,开创了中国绘画史上焦墨山水一门,同时也拓宽了中国绘画的审美领域。焦墨画法,古已有之,但形成单独画种并确立自己的独立的审美特征,则始于程邃对焦墨山水画... 程邃把元人擅长的渴笔山水画法推向极致,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焦墨山水画,开创了中国绘画史上焦墨山水一门,同时也拓宽了中国绘画的审美领域。焦墨画法,古已有之,但形成单独画种并确立自己的独立的审美特征,则始于程邃对焦墨山水画的创造。程邃的焦墨山水画的美学特征不仅体现在干裂秋风般的焦墨之美,同时,他把最擅长的篆刻艺术中一些创作元素融汇到绘画中去,通过金石同贞的用笔之美和分朱布白的图式之美,抒写内心的情感,营造出了中国历代绘画所追求的荒寒萧森的意境之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墨山水画 焦墨画 荒寒之境 黄宾虹 美学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