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荒漠型杜氏利什曼原虫虫株在体内外的致病力及保存方法研究
1
作者 廖力夫 罗芸 +1 位作者 史深 徐艺玫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CAS 2023年第6期619-625,共7页
目的通过动物攻毒实验观察荒漠型杜氏利什曼原虫虫株在动物体内外的致病力,探索保持该虫株致病力的保存方法。方法将从rK39抗体阳性灰仓鼠脾脏中分离获得的荒漠型杜氏利什曼原虫虫株分别在体外培养基中传代培养至7 d、30 d、36 d、44 d... 目的通过动物攻毒实验观察荒漠型杜氏利什曼原虫虫株在动物体内外的致病力,探索保持该虫株致病力的保存方法。方法将从rK39抗体阳性灰仓鼠脾脏中分离获得的荒漠型杜氏利什曼原虫虫株分别在体外培养基中传代培养至7 d、30 d、36 d、44 d、60 d、90 d和150 d后,按2.6×10^(5)条/只剂量腹腔接种至草原兔尾鼠,接种后60 d计算动物的脾脏系数、虫株感染率和抗体阳性率。进一步将荒漠型杜氏利什曼原虫虫株分别接种灰仓鼠和草原兔尾鼠进行传代保种,比较两种动物感染该虫株后的存活时间和致病力变化。结果体外培养7~150 d的荒漠型杜氏利什曼原虫虫株接种后,草原兔尾鼠的脾脏系数由7 d的1.0%上升至30 d的2.2%,达到正常脾脏系数(0.15%)的10倍以上,而60 d的脾脏系数虽有下降,但仍然达正常值的3倍;虫株感染率和抗体阳性率由7 d的80%逐步下降至60 d的0%;90 d时的各项观测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均在正常值范围内。传代感染虫株后,草原兔尾鼠的存活时间为1~13个月,感染的半数个体于接种后4个月内死亡;而灰仓鼠的存活时间为5~31个月,感染的半数个体于接种后13.7个月内死亡;两种动物的平均死亡时间差异显著(t=0.0001,P<0.001),脾脏系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90,P>0.05)。该虫株在两种动物体内的致病力一致,且在动物体内连续传代4年仍然具有致病力。结论荒漠型杜氏利什曼原虫虫株随体外培养时间延长,其致病力逐步降低,90 d时对草原兔尾鼠已无致病力,说明培养基传代培养方法不能保持该虫株对动物的致病力。动物体内传代接种才可以保持该虫株对动物的致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热病 荒漠型杜氏利什曼原虫 致病力 毒力维持 草原兔尾鼠 灰仓鼠
下载PDF
荒漠型黑热病流行区患病影响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黄唱洲 伍卫平 +6 位作者 官亚宜 侯岩岩 左新平 付青 王立英 伊斯拉音.乌斯曼 克依赛尔.阿布都克尤木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75-779,共5页
目的探讨荒漠型黑热病流行区黑热病患病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1∶3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伽师县近年发病的21例黑热病患者为病例,按照1∶3的比例在同村选择性别相同、年龄相差不超过1岁、无黑热病病史及黑热病临床... 目的探讨荒漠型黑热病流行区黑热病患病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1∶3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伽师县近年发病的21例黑热病患者为病例,按照1∶3的比例在同村选择性别相同、年龄相差不超过1岁、无黑热病病史及黑热病临床症状和体征,且rK39测试结果阴性的63名健康儿童作为对照,对生活习惯、居住环境和行为等因素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用SPSS 17.0软件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畜圈与卧室的距离和近两年家庭成员或邻居有无黑热病患者两个因素在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家畜数量、畜圈与卧室的距离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荒漠型黑热病流行区,家畜数量、畜圈与卧室的距离是居民患黑热病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型黑热病 影响因素 病例对照研究
下载PDF
地面放射性测量在荒漠型浅覆盖区地质填图中的可行性 被引量:1
3
作者 范芳 赵钊 +1 位作者 谢迎春 程思思 《现代矿业》 CAS 2016年第8期159-161,共3页
地面伽玛放射性测量作为地质填图的辅助手段应用于浅覆盖区是一种尝试。通过野外实测剖面、探槽、面积测量,分析了地表覆盖层与基岩之间的继承关系,结果表明:地表覆盖层的放射性元素含量可基本反映出基岩放射性元素含量的变化趋势,即通... 地面伽玛放射性测量作为地质填图的辅助手段应用于浅覆盖区是一种尝试。通过野外实测剖面、探槽、面积测量,分析了地表覆盖层与基岩之间的继承关系,结果表明:地表覆盖层的放射性元素含量可基本反映出基岩放射性元素含量的变化趋势,即通过地面伽马能谱测量在浅覆盖区进行地质填图有一定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放射性测量 地质填图 荒漠型浅覆盖区
下载PDF
荒漠型防红外军工迷彩面料印花工艺研究
4
作者 余艳娥 曹沛沛 胡平 《河北纺织》 2011年第2期15-25,共11页
本文结合迷彩服各项性能的要求,重点从控制其反射率的角度出发,制定了分散/士林染料两相法同浆印花工艺;并根据国家制定的军用产品的相关要求标准对其色牢度、拒水性能等性能进行了测试。最终测试结果表明,该工艺有效地控制了迷彩服的... 本文结合迷彩服各项性能的要求,重点从控制其反射率的角度出发,制定了分散/士林染料两相法同浆印花工艺;并根据国家制定的军用产品的相关要求标准对其色牢度、拒水性能等性能进行了测试。最终测试结果表明,该工艺有效地控制了迷彩服的反射率,提高了迷彩面料的伪装效果,各项性能整体达到了军用产品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型防红外迷彩 反射率 同浆印花 性能测试
下载PDF
一种固定式荒漠型高对流层风廓线雷达结构总体设计 被引量:1
5
作者 潘忠堂 《电子机械工程》 2019年第4期14-17,22,共5页
荒漠地带气候对风廓线雷达结构总体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抗风沙、耐高温、耐严寒等。文中针对荒漠地带气候特点,提出了结构总体实施方案,介绍了雷达的组成和结构布局,给出了天线阵面、户外柜、桥架的设计方案,采用特殊的密封结构和自... 荒漠地带气候对风廓线雷达结构总体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抗风沙、耐高温、耐严寒等。文中针对荒漠地带气候特点,提出了结构总体实施方案,介绍了雷达的组成和结构布局,给出了天线阵面、户外柜、桥架的设计方案,采用特殊的密封结构和自动温控措施对雷达户外设备进行散热、防沙,并分析计算了天线阵面的精度。实际使用表明,该雷达能满足荒漠地带实际使用要求。该雷达的设计可为同类产品的设计和改进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型 风廓线雷达 结构设计
下载PDF
利用安哥拉毛山羊杂交塔里木荒漠型山羊改良效果的研究
6
作者 吐尔逊吾守尔 宋宝林 《新疆畜牧业》 2001年第1期17-18,共2页
关键词 安哥拉毛山羊 塔里木荒漠型山羊 杂交改良 体重 产毛量 毛纤维品质
下载PDF
新疆伽师县荒漠型黑热病流行区人群利什曼原虫感染调查 被引量:5
7
作者 陈凯 官亚宜 +8 位作者 伍卫平 韩帅 伊斯拉音·乌斯曼 赵俊 凯赛尔 侯岩岩 茹孜古丽 王莹 郑灿军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61-264,共4页
目的了解新疆伽师县荒漠型黑热病流行区人群利什曼原虫感染现状,为荒漠型流行区利什曼病传染源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2014年4月在伽师县荒漠型黑热病流行区卧托里格拉克乡采集既往黑热病患者及其家属静脉血,制作滤纸血片。以核糖体转录间... 目的了解新疆伽师县荒漠型黑热病流行区人群利什曼原虫感染现状,为荒漠型流行区利什曼病传染源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2014年4月在伽师县荒漠型黑热病流行区卧托里格拉克乡采集既往黑热病患者及其家属静脉血,制作滤纸血片。以核糖体转录间隔区(ITS-1)为目的基因,采用巢式PCR检测滤纸血片中利什曼原虫特异性DNA片段,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测滤纸血片110份,PCR阳性率为88.18%(97/110)。其中既往患者血样PCR阳性率为88.89%(40/45),既往患者家属血样PCR阳性率为81.54%(53/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0,p>0.05)。结论伽师县荒漠型黑热病流行区居民利什曼原虫无症状感染率较高,须进一步研究无症状感染者在利什曼病传播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型黑热病 无症状感染 巢式PCR 中国
原文传递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伽师县荒漠型黑热病暴发流行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杨诗杰 伍卫平 +6 位作者 童苏祥 伊斯拉音·乌斯曼 顾灯安 开塞尔 付青 柳伟 周晓农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 CAS 2009年第3期140-143,共4页
目的探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伽师县荒漠型黑热病暴发流行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自制调查问卷,以2008年1月—2008年11月网络直报的47例黑热病患者为病例组,在同村按1:3匹配选择141名年龄相仿的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对性别... 目的探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伽师县荒漠型黑热病暴发流行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自制调查问卷,以2008年1月—2008年11月网络直报的47例黑热病患者为病例组,在同村按1:3匹配选择141名年龄相仿的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对性别、环境和行为等13个潜在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户外露宿习惯、被叮咬、邻居有黑热病患者、黄昏时带孩子户外活动、驱避剂的使用等因素与本次迦师县荒漠型黑热病暴发流行关系密切,危险比(HR)值和95%可信区间(95%CI)依次为73.846(10.070,541.510)、78.875(10.719,576.910)、15.149(5.876,39.054)、63.912(8.996,454.048)和0.020(0.005,0.008);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户外露宿习惯是危险因素,HR值和95%CI为80.963(5.119,1280.596),而驱避剂的使用是暴发流行的保护因素,HR值和95%CI为0.021(0.003,0.162)。结论在目前传染源尚不明确的情况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尽量不在外露宿,安全使用药浸蚊帐或纱窗,规范使用驱避剂和定期在院内喷洒杀虫剂是预防控制黑热病感染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型黑热病 暴发 危险因素 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原文传递
飞机防治胡杨林春尺蠖对荒漠型黑热病的控制观察与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廖力夫 刘忠军 +2 位作者 阿迪力.司马义 崔燕 徐艺玫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2017年第5期478-480,共3页
目的观察飞机防治胡杨林春尺蠖对荒漠型黑热病的控制效果。方法以荒漠型黑热病疫区巴楚县夏河林场和伽师县三乡作为研究现场,其中前者为实验区,后者作为对照区。实验区处理:2009年4月底用AT-402B型飞机,对3 200 hm^2胡杨林区害虫春尺蠖... 目的观察飞机防治胡杨林春尺蠖对荒漠型黑热病的控制效果。方法以荒漠型黑热病疫区巴楚县夏河林场和伽师县三乡作为研究现场,其中前者为实验区,后者作为对照区。实验区处理:2009年4月底用AT-402B型飞机,对3 200 hm^2胡杨林区害虫春尺蠖喷洒灭虫药;对照区处理:2008-2009年和2014-2016年荒漠型黑热病流行期,对黑热病患者住宅及其周边10户范围以内的宅院室内喷洒菊酯类卫生杀虫剂用于杀灭白蛉,2015年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婴幼儿蚊帐防蛉措施。结果实验区2009年飞机灭虫前,黑热病发病率维持在160/10万~260/10万,灭虫后连续7年在60/10万以下;对照区2010年后黑热病发病率下降到60/10万以下,但2014-2016年(6月)又分别回升至201/10万、602/10万和325/10万。结论在荒漠型黑热病流行期,飞机灭虫比院落灭虫对疫情控制效果显著,且持续时间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型黑热病 飞机灭虫 控制 吴氏白蛉
原文传递
应用斯锑黑克治疗荒漠型黑热病的疗效检测 被引量:2
10
作者 付玉华 杜春辉 +3 位作者 徐恩洁 徐艺玫 徐兵 廖力夫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16年第6期761-764,共4页
目的观查斯锑黑克治疗荒漠型黑热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r K39金标法和ELISA夹心法检测黑热病抗体,B超仪测量脾脏的长度和厚度,全自动分析仪进行血液及生化检测。结果荒漠型黑热病患者42例,黑热病抗体全部阳性;治疗前脾脏的长度和厚度分别... 目的观查斯锑黑克治疗荒漠型黑热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r K39金标法和ELISA夹心法检测黑热病抗体,B超仪测量脾脏的长度和厚度,全自动分析仪进行血液及生化检测。结果荒漠型黑热病患者42例,黑热病抗体全部阳性;治疗前脾脏的长度和厚度分别为正常的1.67倍和1.81倍,治疗后基本恢复正常;白细胞、红细胞、血红素、血小板治疗后显著升高(t值为3.633-6.422,P〈0.01),草转氨酶降低(t值为2.455,P〈0.05),恢复正常,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血清球蛋白、谷丙转氨酶均处于正常范围。结论荒漠型黑热病的主要症状为脾脏肿大,严重贫血,营养不良,肝功能损伤;本次用斯锑黑克治疗荒漠型黑热病的总剂量为(278.4±39.2)mg/kg,分6次-10次给药,(16±6)d全部出院,至今6年没有发现复发或再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型黑热病 实验室检验 斯锑黑克 治疗
原文传递
塔里木盆地荒漠型黑热病宿主动物调查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廖力夫 阿迪力·司马义 +2 位作者 徐艺玫 乌守巴特 燕顺生 《疾病预防控制通报》 2021年第1期1-6,33,共7页
目的调查并查找新疆塔里木盆地荒漠型黑热病自然疫源地的宿主动物。方法参考世界卫生组织(WHO)黑热病宿主动物的5个标准,采用流行病学方法查明荒漠型黑热病患者被感染的主要生境;采集疫区不同生境优势动物,以特异性抗体检测方法筛查抗... 目的调查并查找新疆塔里木盆地荒漠型黑热病自然疫源地的宿主动物。方法参考世界卫生组织(WHO)黑热病宿主动物的5个标准,采用流行病学方法查明荒漠型黑热病患者被感染的主要生境;采集疫区不同生境优势动物,以特异性抗体检测方法筛查抗体阳性动物;调查疫区不同生境白蛉密度和传播媒介吴氏白蛉自然感染利什曼原虫的感染率;采用特殊培养基和敏感动物从患者、阳性动物和吴氏白蛉中分离利什曼原虫,开展分子遗传学相似性鉴定;以吴氏白蛉开展优势动物吸血实验,查找吴氏白蛉的供血宿主;对照黑热病宿主动物的5个标准,根据上述实验调查结果,采用排除法确认天然宿主动物,同时确认荒漠型黑热病疫区的核心区;黑热病暴发时在核心区及其周边以杀虫剂灭蛉,与对照区比较,根据两个区的实际控制效果和时间,最后确定宿主动物。结果荒漠型黑热病患者被感染的生境是胡杨柽柳生境及其相邻农田;胡杨柽柳生境的优势动物为塔里木兔(Lepus yarkandensis)、子午沙鼠(M.meridianas)、毛脚三趾跳鼠(D.sagitta)和科氏三趾矮跳鼠(S.crassicada);共获得16种动物1374份样品(野生动物1137份、家畜237份),只有塔里木兔(45/485)检出抗利什曼原虫阳性个体,从塔里木兔分离出4株利什曼原虫(4/485)。在疫区的所有生境中,只有胡杨柽柳生境中的塔里木兔的抗体阳性率和吴氏白蛉的利什曼原虫感染阳性率最高;吴氏白蛉只能吸到塔里木兔和大耳猬的血,吸血率分别为9.5%和3.3%;塔里木兔的利什曼原虫分离株与当地黑热病患者和传播媒介吴氏白蛉分离株的乙酰氨基葡萄糖磷酸转移酶(NAGT)核基因鉴定结果显示相似性100%,属婴儿利什曼病2型;自2008年黑热病暴发以来,实验区飞机喷洒杀虫剂灭蛉一次,连续7年无流行,对照区流行2次,每次流行持续2年。结论所有动物中只有塔里木兔与WHO规定的黑热病宿主动物的5个标准最接近,传播媒介吴氏白蛉的供血宿主实验是验证天然宿主动物的重要方法;荒漠型黑热病患者被感染的生境是查找黑热病宿主动物的关键区域,即胡杨柽柳核心区及其相邻农田;核心区灭蛉是长期有效控制黑热病流行的重要措施,能为证明荒漠型黑热病宿主动物提供重要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型黑热病 宿主动物 塔里木兔 疫源地 核心区
原文传递
荒漠型黑热病动物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被引量:1
12
作者 廖力夫 罗芸 +2 位作者 史深 袁江玲 徐艺玫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21年第4期448-451,459,F0004,共6页
目的观察比较荒漠型黑热病病原体杜氏利什曼虫株对BALB/c小鼠、加卡利亚仓鼠和草原兔尾鼠的感染效果,建立荒漠型黑热病动物模型。方法用2.6×105/只剂量的该杜氏利什曼虫株腹腔接种BALB/c小鼠、加卡利亚仓鼠和草原兔尾鼠,于接种29... 目的观察比较荒漠型黑热病病原体杜氏利什曼虫株对BALB/c小鼠、加卡利亚仓鼠和草原兔尾鼠的感染效果,建立荒漠型黑热病动物模型。方法用2.6×105/只剂量的该杜氏利什曼虫株腹腔接种BALB/c小鼠、加卡利亚仓鼠和草原兔尾鼠,于接种29、46、90、152和217 d,观察脾脏肿大、脾脏系数(脾脏质量/体质量×100%)、感染率和抗体阳性率;另同步用2.6×105/只剂量接种40只草原兔尾鼠,于接种12、22、35和60 d观察上述指标。结果接种217 d的BALB/c小鼠不感染该虫株,无抗体阳性和脾脏肿大;接种29 d有部分草原兔尾鼠和加卡利亚仓鼠被感染,接种90 d的感染率分别为100%和78%,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00%和0%,脾脏肿大质量分别是正常值的10倍和2倍;接种217 d的加卡利亚仓鼠抗体阳性率为12.5%,脾脏质量是正常值的4倍。结论荒漠型黑热病病原体杜氏利什曼虫株不感染BALB/c小鼠,草原兔尾鼠和加卡利亚仓鼠出现典型黑热病临床症状分别为90 d和217 d,前者是荒漠型黑热病动物模型的首选动物,后者是该虫株的首选保种动物。建议将抗体和脾脏系数检测作为内脏利什曼病动物模型的主要检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型黑热病 动物模 草原兔尾鼠 加卡利亚仓鼠 BALB/C小鼠
原文传递
塔里木盆地荒漠型黑热病传播媒介吴氏白蛉的供血宿主调查及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廖力夫 乌守巴特 +1 位作者 章建民 燕顺生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2期151-154,共4页
目的调查荒漠型黑热病疫区传播媒介吴氏白蛉的供血宿主,分析黑热病传播媒介与保存宿主的相互关系。方法在黑热病流行严重的荒漠型黑热病疫区,调查传播媒介活动期的优势动物种类;采集黑热病传播媒介吴氏白蛉,用未吸血的雌性吴氏白蛉对自... 目的调查荒漠型黑热病疫区传播媒介吴氏白蛉的供血宿主,分析黑热病传播媒介与保存宿主的相互关系。方法在黑热病流行严重的荒漠型黑热病疫区,调查传播媒介活动期的优势动物种类;采集黑热病传播媒介吴氏白蛉,用未吸血的雌性吴氏白蛉对自由活动的优势动物和限制活动的优势动物进行吸血实验。结果当地优势野生动物主要有科氏三趾矮跳鼠、毛脚三趾跳鼠、子午沙鼠、塔里木兔和大耳猬。在自由活动的5种受试吸血动物中,吴氏白蛉只能吸到塔里木兔和大耳猬的血,吸血率分别为9.5%和3.3%,其他3种动物吸血率为0。但限制活动的毛脚三趾跳鼠和子午沙鼠均能被白蛉吸血,吸血率分别为24.6%和2.4%;白蛉主要从动物的无毛部位吸血。结论影响吴氏白蛉对自由活动动物吸血的主要因素是动物无毛部位暴露面积的大小和动物肢体驱赶活动。当动物的肢体驱赶活动被限制时,白蛉的吸血率升高。吸血实验可查明供血动物的种类、吸血部位、吸血时间和影响吸血原因的调查。通过塔里木兔和传播媒介吴氏白蛉的栖息地分析以及吸血实验,认为塔里木兔是塔里木盆地荒漠型黑热病疫区传播媒介吴氏白蛉的主要供血动物和保存宿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氏白蛉 供血动物 荒漠型黑热病 塔里木兔 传播媒介
原文传递
蒙古高原草原荒漠化的文化学思考 被引量:11
14
作者 恩和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36-141,共6页
尽管内蒙古和蒙古国境内均已出现草原荒漠化问题,在规模和程度上却存在较大差异,导致荒漠化加剧的根本原因也彼此不同。蒙古国草原荒漠化的加剧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目前处于局部地区的斑点状荒漠化阶段;其实质为“过牧型荒漠化”,... 尽管内蒙古和蒙古国境内均已出现草原荒漠化问题,在规模和程度上却存在较大差异,导致荒漠化加剧的根本原因也彼此不同。蒙古国草原荒漠化的加剧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目前处于局部地区的斑点状荒漠化阶段;其实质为“过牧型荒漠化”,导致过牧问题的主因是社会经济转型期间的制度安排失误。而内蒙古草原荒漠化的加剧已年深日久,目前正在向集中连片扩展,其直接原因是在草原牧区长期实施“重农轻牧”的产业选择,因此属于“垦殖型荒漠化”,但其背后的文化根源却是农耕文化的大量侵入和游牧民族自身在文化上的农耕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高原 内蒙古 蒙古国 垦殖荒漠 过牧荒漠 发展的文化维度
下载PDF
草原荒漠化的历史反思:发展的文化维度 被引量:30
15
作者 恩和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3-9,共7页
在内蒙古草原成为中原农耕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间相互扩张地带的漫长历史中,凡农耕民族主宰时期均导致草原退化,生态受损;凡游牧民族统治时期都保持了草原丰美,局部地区的生态恶化亦受到遏制。农耕民族的大量迁入和游牧民族的农耕化,致... 在内蒙古草原成为中原农耕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间相互扩张地带的漫长历史中,凡农耕民族主宰时期均导致草原退化,生态受损;凡游牧民族统治时期都保持了草原丰美,局部地区的生态恶化亦受到遏制。农耕民族的大量迁入和游牧民族的农耕化,致使适应草原牧区的游牧文化出现长期断裂,造成了垦殖型荒漠化。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时,应重视发展的文化维度,确立起适应该地区自然环境并继承游牧文化精髓的主导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耕文化 游牧文化 垦殖荒漠 文化维度
下载PDF
生态监测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探讨
16
作者 牛向雯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3年第18期82-84,共3页
生态监测事业是我国生态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生态监测的日常工作实践,从生态监测的基本概念入手,以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针对荒漠性湿地类型研究目前生态监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推动生态监测工作开展的具体建... 生态监测事业是我国生态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生态监测的日常工作实践,从生态监测的基本概念入手,以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针对荒漠性湿地类型研究目前生态监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推动生态监测工作开展的具体建议,以期为当前的生态文明创建工作提供有效的参考和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监测 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荒漠型湿地
下载PDF
2005年自新疆巴楚县婴儿黑热病患者中分离出1株利什曼原虫 被引量:4
17
作者 廖力夫 孙石 +4 位作者 乌首巴特 侯岩岩 燕顺生 热娜 徐秉臣 《地方病通报》 2005年第2期7-7,共1页
关键词 利什曼原虫 荒漠型黑热病 巴楚 新疆
下载PDF
新疆黑热病防治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被引量:15
18
作者 左新平 依马木.苏里坦 +1 位作者 开塞尔 张松 《地方病通报》 2001年第1期60-61,共2页
关键词 黑热病 防治 新疆 人源黑热病 荒漠型黑热病 皮肤利什曼病
下载PDF
从塔里木兔体内首次分离出婴儿利什曼原虫 被引量:15
19
作者 廖力夫 燕顺生 +5 位作者 乌守巴特 吴敏 徐兵 张勇 侯岩岩 雷刚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1期45-47,共3页
目的调查塔里木盆地荒漠型黑热病的保存宿主。方法开展动物与传播媒介及其环境的调查。冬季采集动物样品,用ELISA筛选抗体阳性动物;接种草原兔尾鼠和液体培养基培养分离利什曼原虫;分子生物学方法测定从当地黑热病患者、动物和传播媒介... 目的调查塔里木盆地荒漠型黑热病的保存宿主。方法开展动物与传播媒介及其环境的调查。冬季采集动物样品,用ELISA筛选抗体阳性动物;接种草原兔尾鼠和液体培养基培养分离利什曼原虫;分子生物学方法测定从当地黑热病患者、动物和传播媒介分离出的利什曼原虫特定基因序列。结果塔里木兔和家犬有抗利什曼原虫抗体;从44只抗体阳性塔里木兔中分离出3株利什曼原虫;塔里木兔、黑热病患者和吴氏白蛉分离出的利什曼原虫测定的NAGT核基因序列相同,与GenBank注册的婴儿利什曼原虫AF205934一致。结论塔里木兔是塔里木盆地荒漠型黑热病的野生宿主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利什曼原虫 荒漠型黑热病 塔里木兔 吴氏白蛉 宿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