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密度对北疆复播大豆荚粒时空分布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6
1
作者 张永强 张娜 +4 位作者 唐江华 徐文修 王娜 郝维维 李怀胜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79-183,共5页
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在滴灌条件下,对北疆复播大豆不同密度茎节性状、荚粒时空分布以及产量构成因素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单株荚数、单株空荚数、单株粒数随密度的增大而降低;主要改变了荚粒在上层和下层的分布比例,而对中... 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在滴灌条件下,对北疆复播大豆不同密度茎节性状、荚粒时空分布以及产量构成因素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单株荚数、单株空荚数、单株粒数随密度的增大而降低;主要改变了荚粒在上层和下层的分布比例,而对中层荚粒所占比例影响很小。着粒密度则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降低,最低密度处理较最高密度处理着粒密度提高了63.16%。随着密度的增大,株高增高,茎节节间长度呈增大趋势,而茎粗呈现减小趋势。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呈现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变化趋势。试验设计条件下以52.5万株·hm-2密度处理的产量最高,为3 205.04 kg·hm-2,与其他处理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灌 复播大豆 密度 荚粒分布 产量
下载PDF
不同耕作方式对北疆夏大豆荚粒空间分布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唐江华 苏丽丽 +4 位作者 张永强 李亚杰 徐文修 赵有来 胡春辉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3-116,166,共5页
采用大区试验设计,研究滴灌条件下翻耕覆膜(TP)、翻耕(T)、旋耕(RT)、免耕(NT)四种耕作方式对北疆复播大豆的农艺性状、单株荚数、粒数的空间垂直分布、每荚粒数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夏大豆的主要农艺性状基本表现为土壤实施耕作处... 采用大区试验设计,研究滴灌条件下翻耕覆膜(TP)、翻耕(T)、旋耕(RT)、免耕(NT)四种耕作方式对北疆复播大豆的农艺性状、单株荚数、粒数的空间垂直分布、每荚粒数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夏大豆的主要农艺性状基本表现为土壤实施耕作处理均优于免耕,其中以翻耕覆膜的效果最好,翻耕次之;单株荚数和粒数的空间垂直分布因耕作方式而异,翻耕覆膜、翻耕、旋耕的主要分布于主茎的中层和上层,免耕的主要分布于主茎中层和下层;不同荚粒的数量均与单株产量呈正相关,其中2粒荚和3粒荚的数量是构成不同耕作方式单株产量的主体,相关系数分别为r=0.99**和r=0.98**;各类荚的数量均以翻耕覆膜的最多,使得其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的数量均最多,与其它各处理均达极显著差异水平(P<0.01),其产量分别比翻耕、旋耕、免耕的增产7.43%、10.85%和16.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大豆 滴灌 耕作方式 农艺性状 空间分布 数量 产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