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D1限制性T细胞以及抗多糖荚膜细菌的作用
1
作者 余传霖 《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 2000年第3期37-39,共3页
CD1系统有别于一般抗原呈递细胞(APC)表面分化抗原,在于其能呈递分枝杆菌脂聚糖。CD1的疏水性沟槽与软脂酸结合,并以共价键连接于糖类,以供T细胞识别。这种致敏T细胞能协助B细胞产生针对多糖抗原的抗体形成应答。
关键词 CD系统 T细胞 抗多糖荚膜细菌 细菌性感染
下载PDF
几株产荚膜细菌在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形成中的作用 被引量:1
2
作者 周志峰 赵小蓉 +1 位作者 李贵桐 林启美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3期170-172,共3页
试验研究几株产荚膜细菌在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形成中的作用结果表明,菌株次生代谢产物即发酵物在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形成中起作用,而菌体本身不起作用。细菌能够显著促进>0.25mm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的形成,其效果随加入C源物质而异,... 试验研究几株产荚膜细菌在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形成中的作用结果表明,菌株次生代谢产物即发酵物在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形成中起作用,而菌体本身不起作用。细菌能够显著促进>0.25mm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的形成,其效果随加入C源物质而异,蔗糖效果优于小麦秸秆和玉米秸秆,风化煤几乎不起作用。加入不同C源物质时,菌株之间表现出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荚膜细菌 土壤水稳性团聚体 碳源
下载PDF
荚膜红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协同固氮作用 被引量:9
3
作者 朱美珍 吴永强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342-344,共3页
从上海南汇县的水稻根系中分离得到一株光合固氮菌SDH2,经形态、细胞膜结构、生理生化等特征的分析鉴定,以伯杰细菌鉴定手册第九版和JFImhoff的光合硫细菌和绿硫细菌的生理学和分类[1]一文为依据,确定该菌为荚膜红细... 从上海南汇县的水稻根系中分离得到一株光合固氮菌SDH2,经形态、细胞膜结构、生理生化等特征的分析鉴定,以伯杰细菌鉴定手册第九版和JFImhoff的光合硫细菌和绿硫细菌的生理学和分类[1]一文为依据,确定该菌为荚膜红细菌Rhodobactercapsulatus。同时,发现该菌与水稻根表的其它固氮菌之间具有协同生长和协同固氮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 水稻根系 协同固氮
下载PDF
几种荚膜红细菌变异体的光合制氢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何德良 周舟 +1 位作者 张小华 陈四海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3-77,共5页
研究了几种荚膜红细菌变异体(IR1,IR3,IR4,JP91)在DL-乳酸盐和L-谷氨酸盐分别为碳源与氮源时的光合成生长与光合制氢过程.通过测定培养液在660nm下吸光度的变化,实现了对不同荚膜红细菌变异体光合生长过程的监测,并讨论了这些变异体的... 研究了几种荚膜红细菌变异体(IR1,IR3,IR4,JP91)在DL-乳酸盐和L-谷氨酸盐分别为碳源与氮源时的光合成生长与光合制氢过程.通过测定培养液在660nm下吸光度的变化,实现了对不同荚膜红细菌变异体光合生长过程的监测,并讨论了这些变异体的生长特性.所得氢气采用排水法收集,测量了几种荚膜红细菌变异体光合产氢的平均速率、光合产氢量和底物转化效率,并与荚膜红细菌的野生型B10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它们产氢能力从强到弱的顺序依次为:IR3,JP91,IR4,B10和IR1.将所产生的氢气直接供给一个小型PEM燃料电池使用的实验也证明了它们的产氢能力的差异,其中,变异体IR3所产生的电流最持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 氢气 产氢能力 底物转化效率
下载PDF
荚膜红细菌接合转移系统的建立及优化 被引量:1
5
作者 吴海珍 李莉 +1 位作者 张惠展 刘和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45-47,共3页
从培养方式及培养时间对光合细菌Rhodobacter capsulatus的DNA 接合转移系统进行了优化,研究了该接合转移系统的部分特性,发现接合质粒的大小、受体菌细胞膜的特性对接合效率影响较明显,这为光合细菌基因工... 从培养方式及培养时间对光合细菌Rhodobacter capsulatus的DNA 接合转移系统进行了优化,研究了该接合转移系统的部分特性,发现接合质粒的大小、受体菌细胞膜的特性对接合效率影响较明显,这为光合细菌基因工程菌的构建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合转移 接合效率 培养 优化 细菌
下载PDF
改良的细菌荚膜染色法 被引量:6
6
作者 綦廷娜 陈峥宏 《贵阳医学院学报》 CAS 2006年第2期181-182,共2页
关键词 细菌 染色和标记 吕氏美蓝染色法 改良染色法
下载PDF
一株海南土著荚膜红细菌的培养特性
7
作者 冼健安 张秀霞 +3 位作者 李军涛 郑佩华 鲁耀鹏 王冬梅 《河北渔业》 2017年第7期17-20,共4页
针对筛选到的一株海南土著的高活性荚膜红细菌(Rhodobacter capsulatus)菌株QH03,开展其最适培养条件研究。结果显示:其最适碳源为乙酸钠和酵母膏,最适氮源为氯化铵和硫酸铵,适宜光照强度为3000~8 000lx,最适温度为30~35℃,最适初始pH为... 针对筛选到的一株海南土著的高活性荚膜红细菌(Rhodobacter capsulatus)菌株QH03,开展其最适培养条件研究。结果显示:其最适碳源为乙酸钠和酵母膏,最适氮源为氯化铵和硫酸铵,适宜光照强度为3000~8 000lx,最适温度为30~35℃,最适初始pH为7.0~7.5,最适盐度为10‰~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合细菌 细菌(Rhodobacter capsulatus) 培养条件
下载PDF
细菌荚膜的生物学活性
8
作者 赵守亮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CAS 1993年第4期229-231,共3页
荚膜是多数细菌所具有的表层结构,与多种疾病有着密切关系,大量研究证实荚膜在牙周病,肺炎、脑膜炎等许多细菌性疾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已逐渐为人们所重视。荚膜也被称作:粘质物(slime)、细胞外聚合体(exo-cellular polymers),荚膜多糖(... 荚膜是多数细菌所具有的表层结构,与多种疾病有着密切关系,大量研究证实荚膜在牙周病,肺炎、脑膜炎等许多细菌性疾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已逐渐为人们所重视。荚膜也被称作:粘质物(slime)、细胞外聚合体(exo-cellular polymers),荚膜多糖(capsular polysaccharide)、荚膜物质(capsular materl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 生物学活性
下载PDF
荚膜红细菌DSM1710中硫化物醌还原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活性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贺艳芬 徐源 +2 位作者 吴海娥 张爱玲 李加琪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6-10,共5页
为获得有活性的硫化物醌还原酶(sulfide-quinone reductase,SQR)并研究其功能,试验利用常规PCR方法从荚膜红细菌(Rhodobacter capsulatus)中克隆了SQR基因全长CDS区1284bp;成功构建了SQR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pRSETA-SQR,并转入大肠杆菌中... 为获得有活性的硫化物醌还原酶(sulfide-quinone reductase,SQR)并研究其功能,试验利用常规PCR方法从荚膜红细菌(Rhodobacter capsulatus)中克隆了SQR基因全长CDS区1284bp;成功构建了SQR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pRSETA-SQR,并转入大肠杆菌中进行诱导表达。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SQR融合蛋白成功表达,在37℃条件下,0.4mmoL/L IPTG诱导表达6h,50ku的SQR融合蛋白表达量最高。可溶性分析结果表明,SQR重组蛋白以包涵体形式存在,经过纯化、复性后得到较高纯度的SQR活性蛋白。蛋白活性分析结果表明,该酶具有明显的消化底物decyl-UQ的能力,测定其酶活Km值约为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 SQR基因 基因克隆 原核表达 生物活性
下载PDF
一种细菌荚膜的快速染色方法
10
作者 柴永平 闫玉仙 刘玉斌 《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 CAS 1995年第1期35-36,共2页
荚膜是细菌的一种特殊结构,对染料亲和力弱,不易着色。为了便于观察其形态,临床上普遍采用黑斯氏法、密尔氏法等对细菌荚膜进行染色。笔者将雷比格尔染色法加以改进,对炭疽杆菌荚膜进行了染色,收到良好效果。现将该方法介绍如下。
关键词 细菌 快速染色 炭疽杆菌 结晶紫 染色方法 武警医学院 微生物学及免疫学 染料亲和力 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 染色时间
下载PDF
细菌荚膜的结构和功能 被引量:1
11
作者 天儿和畅 张成武 《江西医学院学报》 1990年第4期75-76,共2页
控制细菌毒力的因子称为毒力因子,我们可以把这些因子分为两大类,即体液因子和菌体因子,前者系由液体型因子组成,例如毒素或酶,后者则为菌细胞结构的一部份。本报告主要讨论菌体因子,特别是荚膜的有关问题。众所周知,控制细菌毒力的细... 控制细菌毒力的因子称为毒力因子,我们可以把这些因子分为两大类,即体液因子和菌体因子,前者系由液体型因子组成,例如毒素或酶,后者则为菌细胞结构的一部份。本报告主要讨论菌体因子,特别是荚膜的有关问题。众所周知,控制细菌毒力的细胞构造主要有荚膜、鞭毛、菌毛或表面蛋白层。在某些细胞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力因子 细菌 细菌毒力 结构 功能
下载PDF
细菌荚膜染色的改良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怀兵 牛凤梅 端木素丽 《黔南民族医专学报》 2002年第4期206-206,共1页
荚膜染色是细菌鉴定的常用技术之一,笔者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经过多次试验得出一种方法简便,染色后荚膜清晰、结果稳定,染色标本存放三年仍保持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细菌 染色法 改良
下载PDF
白假丝酵母菌不同菌株荚膜厚度对动物致病性影响的对比(英文) 被引量:6
13
作者 马廉兰 王小丽 +3 位作者 刘志春 钟有添 谢水祥 曹镐禄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8期5586-5588,共3页
背景:作者前期实验发现多株白假丝酵母菌菌株具有荚膜结构,荚膜与该菌的毒力是否有关?目的:观察白假丝酵母菌标准菌株与临床分离菌株对动物的致病差异,验证荚膜是否是该菌的毒力因子,并分析不同菌株对动物致病性与荚膜厚度的关系。设计... 背景:作者前期实验发现多株白假丝酵母菌菌株具有荚膜结构,荚膜与该菌的毒力是否有关?目的:观察白假丝酵母菌标准菌株与临床分离菌株对动物的致病差异,验证荚膜是否是该菌的毒力因子,并分析不同菌株对动物致病性与荚膜厚度的关系。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赣南医学院病原生物学教研室。材料:实验于2005-05/06在赣南医学院科研中心完成。选用BALB/c小鼠120只,健康成年家兔72只。白假丝酵母菌:中央标准菌株(菌号:CCCMC1a),国际标准菌株(菌号:ATCC14053),分离培养的4株临床菌株暂行自编菌号为C1-1,C1-2,C1-3,C1-4。方法:将实验动物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即CCCMC1a,ATCC14053,C1-1,C1-2,C1-3,C1-4组,每组小鼠20只,家兔12只。将实验菌种沙保氏琼脂36h培养物用生理盐水配成菌悬液,家兔耳缘静脉注射,1.5mL/只;BALB/c小鼠腹腔注射,0.5mL/只。注射后6h开始观察动物的反应,记录动物发病时间、死亡时间及死亡率。主要观察指标:①家兔肾组织印片及小鼠腹腔液涂片观察。②Hiss荚膜染色镜检,显微测微计测量荚膜层厚度(n=40),比较各菌株荚膜层厚度均值。结果:①与C1-1,C1-3,CCCMC1a,ATCC14053相比,C1-2和C1-4对动物具有很强的致病性。②标准菌株和临床分离菌株在家兔及小白鼠体内均可形成荚膜,荚膜层的厚度可因菌株和动物种属不同而存在差异(P<0.05~0.01)。兔肾感染灶的菌细胞较小鼠腹腔内菌细胞的荚膜宽厚;C1-1,C1-2,C1-3,C1-4组兔肾感染灶的菌细胞及鼠腹腔内菌细胞的荚膜分别比同种属CCCMC1a,ATCC14053组宽厚,其中C1-2,C1-4组兔肾感染灶的菌细胞及鼠腹腔内菌细胞的荚膜最为宽厚。结论:白假丝酵母菌C1-2和C1-4菌株对动物具有很强的致病性,它们的荚膜比其他菌株更宽厚。初步验证了荚膜可能是白假丝酵母菌的毒力因子,荚膜的宽厚与动物致病性有着密切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念珠菌 白色 真菌 致病力 细菌
下载PDF
荚膜染色法的改良 被引量:2
14
作者 郭淑清 徐晓莉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1年第3期276-276,共1页
目的 对传统荚膜染色法进行改良以增强荚膜辨认效果。方法 将鞭毛染色法与荚膜染色法相结合 ,同时适当延长染色时间。结果 菌体呈紫红色 ,荚膜呈淡蓝色 ,而无假荚膜现象。结论 改良的荚膜染色法具有更强的实用价值和更佳的染色效果。
关键词 细菌 染色法 标本制备 染色法
下载PDF
老年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机制及院内高毒力荚膜基因型分布特点 被引量:4
15
作者 冯晓静 刘娟 +2 位作者 段少华 朱静 王晓利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38-840,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耐药机制,分析承德市中心医院高毒力荚膜基因型的分布特点。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间从承德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老年患者中分离出的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18株,鉴定菌株和药敏试验;采用改... 目的探讨老年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耐药机制,分析承德市中心医院高毒力荚膜基因型的分布特点。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间从承德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老年患者中分离出的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18株,鉴定菌株和药敏试验;采用改良Hodge试验、EDTA协同试验、Carba NP试验初筛碳青霉烯酶,进一步检测菌株毒力情况,PCR检测耐药基因、荚膜血清型和毒力基因。结果碳青霉烯酶检出Kpc基因6株(33.33%),Ndm基因7株(38.89%);超广谱β-内酰胺酶中Shv检出15株(83.33%),明显高于Ctx-M基因10株(55.56%)、Tem基因7株(38.89%)(P<0.01);AmpC酶中检出DHA基因2株(11.11%)。膜孔蛋白基因检测显示,Ompk36编码基因缺失率明显高于Ompk35(P<0.05);且当Ompk35基因缺失时Ompk36也缺失。荚膜分型显示,K1型4株,K57型2株,未检出K2、5、20及54,未分型12株;rmpA阳性率明显高于Acrobactin(P<0.05);4株K1型肺炎克雷伯菌均携带rmpA基因,其中1株同时携带Acrobactin基因;2株K57型肺炎克雷伯菌均携带rmpA基因;18株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均携带FimH-1基因。结论老年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主要耐药机制为携带Kpc和Ndm基因以及超广谱β-内酰胺酶合并膜蛋白缺失;该院Kpc基因荚膜血清型菌株分离率较高,应加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克雷伯菌 耐药机制 细菌 毒力
下载PDF
改良型荚膜染色法
16
作者 潘运珍 梁惠冰 《卫生职业教育》 2004年第21期51-51,共1页
自1996年起,我们试用一种新式细菌荚膜染色法,所染细菌荚膜清晰易见,结果稳定,效果甚佳,标本保存5年以上仍保留原色,现将该方法介绍如下.
关键词 改良 细菌 染色 方法
下载PDF
光合细菌对蛋鸡产蛋后期生产性能、蛋品质及胆固醇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佳 李雪璨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0期37-40,共4页
文章旨在研究日粮中添加荚膜红细菌对产蛋后期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以及鸡蛋和血清胆固醇含量的影响。试验选择54周龄产蛋率一致的海兰棕壳蛋鸡72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36只。各组蛋鸡分别饲喂基础日粮+0、0.05%、0.1%和... 文章旨在研究日粮中添加荚膜红细菌对产蛋后期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以及鸡蛋和血清胆固醇含量的影响。试验选择54周龄产蛋率一致的海兰棕壳蛋鸡72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36只。各组蛋鸡分别饲喂基础日粮+0、0.05%、0.1%和0.15%荚膜红细菌。结果:第56天日粮添加0.05%、0.1%和0.15%荚膜红细菌蛋黄胆固醇含量较对照组分别显著降低9.33%、13.56%和19.29%(P<0.05),而蛋黄甘油三酯含量较对照组分别显著降低11.35%、16.31%和18.52%(P<0.05)。56 d时与对照组相比,荚膜红细菌组血清胆固醇含量分别显著降低10.05%、15.78%和20.82%(P<0.05),血清甘油三酯含量分别显著降低13.26%、17.59%和21.11%(P<0.05)。随着日粮荚膜红细菌添加水平的升高,产蛋率、蛋重、平均蛋重表现为显著线性升高(P<0.05),而料蛋比表现为显著线性降低(P<0.05)。在第28和56天时,蛋壳强度和蛋黄颜色随日粮荚膜红细菌添加水平的升高表现为显著线性升高(P<0.05)。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日粮添加荚膜红细菌可提高产蛋后期蛋鸡的产蛋性能,并降低产蛋后期鸡蛋中胆固醇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 蛋鸡 产蛋性能 蛋品质 胆固醇
下载PDF
荚膜红细菌尿卟啉原Ⅲ转甲基酶的纯化及其酶学性质 被引量:1
18
作者 康洁 房欢 +2 位作者 董会娜 宋文军 张大伟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5-67,共13页
S-腺苷-_L-甲硫氨酸依赖型尿卟啉原Ⅲ转甲基酶(S-adenosy-_L-methionine uroprophyrinogenⅢmethyltransferase,SUMT)催化尿卟啉原Ⅲ(UroprophyrinogenⅢ,urogenⅢ)的中心碳原子C-2和C-7位上甲基化生成前咕啉-2,是维生素B12生物合成途... S-腺苷-_L-甲硫氨酸依赖型尿卟啉原Ⅲ转甲基酶(S-adenosy-_L-methionine uroprophyrinogenⅢmethyltransferase,SUMT)催化尿卟啉原Ⅲ(UroprophyrinogenⅢ,urogenⅢ)的中心碳原子C-2和C-7位上甲基化生成前咕啉-2,是维生素B12生物合成途径中的一步关键酶,但大部分SUMT受其底物urogenⅢ和副产物S-腺苷同型半胱氨酸(S-adenosy-_L-homocysteine,SAH)的抑制作用。为了挖掘能耐受高浓度urogenⅢ的转甲基酶,文中从荚膜红细菌Rhodobacter capsulatus SB1003中克隆2个SUMT基因(RCcobA1,RCcobA2),经表达与纯化后,检测发现RCcobA1和RCcobA2的酶活分别为27.3 U/mg和68.9 U/mg,后者比VB_(12)工业生产菌株脱氮假单胞菌Pseudomonas denitrificans中内源的SUMT(PDcob A,27.9 U/mg)高2.4倍,并且当urogenⅢ浓度高达70μmol/L时都几乎不受抑制作用。因此,RCcobA2的发现可以为解除VB_(12)合成途径的瓶颈以及提高VB_(12)产量提供理论支持和方向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B12 尿卟啉原Ⅲ转甲基酶 尿卟啉原Ⅲ 酶偶联法 细菌
原文传递
接受抗真菌药物治疗肺隐球菌病患者胸部CT和隐球菌荚膜抗原滴度的动态观察 被引量:7
19
作者 林鹏程 叶君如 +4 位作者 周颖 张冬青 谢于鹏 陈成水 李玉苹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6期2036-2041,共6页
目的观察胸部CT和隐球菌荚膜抗原(CrAg)试验在肺隐球菌病(PC)治疗中的动态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4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收治的PC病例.收集临床资料、治疗前后胸部CT表现及血清CrAg试验滴度.根... 目的观察胸部CT和隐球菌荚膜抗原(CrAg)试验在肺隐球菌病(PC)治疗中的动态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4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收治的PC病例.收集临床资料、治疗前后胸部CT表现及血清CrAg试验滴度.根据患者病史和基础疾病是否存在免疫损害或导致免疫抑制易感因素分为免疫正常组和免疫损害组,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82例PC,确诊52例(63.4%),临床诊断30例(36.6%).男46例(56.1%),女36例(43.9%).有基础疾病45例(54.9%).免疫正常组54例(65.9%),免疫损害组28例(34.1%).抗真菌治疗疗程(7.9±2.4)个月,随访时间(24.0±10.0)个月.抗真菌治疗3~6个月后复查胸部CT,免疫正常组64.8%患者病灶吸收≥75%,免疫损害组67.9%患者病灶吸收≥75%.实变浸润型88.9%患者病灶吸收≥75%,而结节肿块及混合型63.0%患者病灶吸收≥75%.55例PC抗真菌治疗前血清CrAg滴度为1∶40(1∶4~1∶640),治疗后血清CrAg滴度全部下降,20例PC血清CrAg试验滴度最终转阴,转阴时间(11.8±8.1)个月.24例患者停药时血清CrAg试验滴度转阴或降至1∶1,治疗前滴度为1∶20(1∶5~1∶160),31例PC停药时血清CrAg试验滴度未转阴,治疗前滴度为1∶64(1∶4~1∶640),停药时滴度仍为1∶10(1∶2~1∶160).结论PC经抗真菌治疗后,不论免疫损害和免疫正常宿主,胸部CT病灶可明显吸收,其中实变浸润型吸收较快,结节肿块型及混合型吸收缓慢.CrAg经治疗后滴度可逐渐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球菌病 影像学 细菌 治疗
原文传递
牙龈卟啉单胞菌临床菌株荚膜相关的表面性质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周彦玢 刘大力 +2 位作者 李云鹏 王依玮 束蓉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45-150,共6页
目的 分析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临床菌株的多种表面性质,初步探讨Pg菌株荚膜与其表面性质的关系.方法 利用透射电镜观测5株临床菌株(SJD2、SJD12、SJD4、SJD5和SJD11)和2株模式菌株(W83、ATCC33277)的荚... 目的 分析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临床菌株的多种表面性质,初步探讨Pg菌株荚膜与其表面性质的关系.方法 利用透射电镜观测5株临床菌株(SJD2、SJD12、SJD4、SJD5和SJD11)和2株模式菌株(W83、ATCC33277)的荚膜结构和厚度,采用微生物烃类黏附实 验检测受试菌株的表面亲疏水性质,并使用自凝集实验观察受试菌株浮游生长的能力.采用生物膜半定量检测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检测各菌株形成生物膜的能力.应用Student-Newman Kewls检验对结果数据进行组间两两比较,以双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Pg菌株的荚膜厚度各异,高毒模式菌株W83的荚膜厚度[(25.11 ±1.18) nm]显著大于低毒模式菌株ATCC33277[(14.87±1.01) nm] (P <0.05).临床菌株的荚膜厚度由厚至薄依次为:SJD4、SJD11、SJD5、SJD2、SJD12.荚膜较厚的W83、SJD4、SJD11菌株疏水率低,细菌不易自凝集,呈浮游生长;荚膜较薄的ATCC33277、SJD5、SJD2、SJD12菌株疏水率较W83显著上升,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凝集现象明显.生物膜半定量检测实验中,除SJD2和SJD4的生物膜染色后具有相同水平的吸光度之外,其余菌株吸光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菌株生物膜中的细菌量并不与荚膜厚度的差异相吻合.各菌株生物膜厚度从(14.74 ±4.99)至(24.13 ±5.45) μm不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可见W83、SJD11生物膜内荧光信号较弱,生物膜密度较低,其他菌株可生成较致密且荧光信号较强的生物膜结构,存在空隙或孔道结构.结论 Pg菌株表面性质的多样性与荚膜厚度存在一定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单胞菌 细菌 临床菌株 表面性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