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豇豆荚螟生物生态学特性与绿色防控研究进展
1
作者 胡静荣 史彩华 +4 位作者 吴明月 李瑾 吴圣勇 张友军 谢文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27-1137,共11页
豇豆荚螟Maruca testulalis是世界性害虫,在亚热带地区发生严重。因其具有钻蛀危害特性,使其防治难度巨增。该虫寄主范围广泛,但以豆科作物为主,尤其是豇豆Vigna unguiculata。本文综述豇豆荚螟的形态特征、地理遗传分化、生物生态学特... 豇豆荚螟Maruca testulalis是世界性害虫,在亚热带地区发生严重。因其具有钻蛀危害特性,使其防治难度巨增。该虫寄主范围广泛,但以豆科作物为主,尤其是豇豆Vigna unguiculata。本文综述豇豆荚螟的形态特征、地理遗传分化、生物生态学特点、发生危害规律和综合防控进展,同时展望其绿色防控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为深入挖掘豇豆荚螟的制约因子并研发新型绿色防控技术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豇豆荚螟 危害规律 遗传分化 生态调控 综合防控
下载PDF
四种生物农药防治豇豆荚螟效果试验
2
作者 何利平 《南方农业》 2024年第4期10-12,共3页
为筛选出对豇豆荚螟防治效果好的生物药剂,以豇豆荚螟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验证生物农药及助剂对豇豆荚螟幼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25%乙基多杀菌素+激健、100亿孢子·mL^(-1)短稳杆菌+激健、25%乙基多杀菌素、100亿孢子... 为筛选出对豇豆荚螟防治效果好的生物药剂,以豇豆荚螟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验证生物农药及助剂对豇豆荚螟幼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25%乙基多杀菌素+激健、100亿孢子·mL^(-1)短稳杆菌+激健、25%乙基多杀菌素、100亿孢子·mL^(-1)短稳杆菌防治豇豆荚螟效果相对较好,第1次施药后5 d保花率均为100%;施加生物农药有助于豇豆的保花、保荚,而助剂能提高生物农药的防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农药 助剂 豇豆荚螟 安徽省铜陵市
下载PDF
豇豆荚螟在豇豆开花结荚期的为害及虫龄结构
3
作者 王攀 侯晓钰 +3 位作者 望勇 周利琳 杨帆 司升云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22-827,共6页
本文采用五点取样法调查了豇豆荚螟Maruca vitrata Fabricius在武汉地区春豇豆开花结荚期的为害情况,并分析了幼虫分布的虫龄结构。结果表明,豇豆荚螟在豇豆开花结荚期对花的危害率显著高于豆荚;百花虫量和百荚虫量最高分别为65头和15头... 本文采用五点取样法调查了豇豆荚螟Maruca vitrata Fabricius在武汉地区春豇豆开花结荚期的为害情况,并分析了幼虫分布的虫龄结构。结果表明,豇豆荚螟在豇豆开花结荚期对花的危害率显著高于豆荚;百花虫量和百荚虫量最高分别为65头和15头,分别位于盛花末期和盛荚中后期。花器中1龄幼虫比例显著高于3~5龄幼虫,而荚中4龄和5龄幼虫比例显著高于1~3龄幼虫。豇豆花不同部位的虫龄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如花药中的1龄幼虫比例显著高于3~5龄幼虫;花萼中1~3龄幼虫比例显著高于4龄和5龄幼虫;而子房中各龄期幼虫分布比例不存在显著差异。花萼中各龄期幼虫的比例均显著高于花药和子房。本研究明确了豇豆荚螟幼虫在豇豆开花结荚期的为害情况及虫龄结构,对于制定该虫的科学防控策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豇豆荚螟 为害 分布 龄期
下载PDF
豇豆荚螟幼虫头部形态及化学感受器观察 被引量:11
4
作者 王攀 郑霞林 +1 位作者 雷朝亮 王小平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72-75,共4页
[目的]了解豇豆荚螟(Maruca vitrata)幼虫头部感受器的形态、数量和分布,为探讨其功能和感应机制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扫描电镜对豇豆荚螟5龄幼虫的头部以及触角和口器上的化学感受器进行扫描观察并描述。[结果]豇豆荚螟幼虫的头式为下... [目的]了解豇豆荚螟(Maruca vitrata)幼虫头部感受器的形态、数量和分布,为探讨其功能和感应机制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扫描电镜对豇豆荚螟5龄幼虫的头部以及触角和口器上的化学感受器进行扫描观察并描述。[结果]豇豆荚螟幼虫的头式为下口式;头上具有单眼、触角、感觉刚毛、上唇、上颚、下颚、下唇、吐丝器;幼虫的触角上存在栓形、锥形和毛形3种感受器;口器附肢下颚须上有8个锥形感受器;下唇须在第2、3节上各着生有1个锥形感受器。[结论]豇豆荚螟幼虫头部共有4种类型的感受器:毛形感受器(Str)、锥形感受器(Sb)、小锥形感受器(Sbs)和栓形感受器(Ss),各自担负着不同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豇豆荚螟 幼虫 头部 化学感受器
下载PDF
阿维菌素与吡虫啉混用对豇豆荚螟的联合毒力 被引量:11
5
作者 陈青 赵冬香 +1 位作者 莫圣书 孙宏伟 《农药》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561-564,共4页
采用浸渍法和分光光度法进行了阿维菌素与吡虫啉混用对豇豆荚螟(Marucatestutalis Geyer)的联合毒力研究。结果表明,阿维菌素与吡虫啉按有效成分9∶125混配后对豇豆荚螟的毒力表现出明显的增效作用,对豇豆荚螟α-NA和β-NA羧酸酯酶活性... 采用浸渍法和分光光度法进行了阿维菌素与吡虫啉混用对豇豆荚螟(Marucatestutalis Geyer)的联合毒力研究。结果表明,阿维菌素与吡虫啉按有效成分9∶125混配后对豇豆荚螟的毒力表现出明显的增效作用,对豇豆荚螟α-NA和β-NA羧酸酯酶活性均表现出明显的联合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维菌素 吡虫啉 豇豆荚螟 联合毒力
下载PDF
豇豆荚螟雌雄蛾求偶交配行为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温衍生 罗大全 赵冬香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2009年第12期1870-1875,共6页
通过红外监控系统和野外观察实验研究豇豆荚螟雌雄蛾求偶交配规律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豇豆荚螟交配时雌、雄蛾尾部交合在一起呈"一"字形,交配时间一般为75min。雌雄蛾羽化24h后性成熟,黄昏入夜时分开始活动,求偶交配大部... 通过红外监控系统和野外观察实验研究豇豆荚螟雌雄蛾求偶交配规律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豇豆荚螟交配时雌、雄蛾尾部交合在一起呈"一"字形,交配时间一般为75min。雌雄蛾羽化24h后性成熟,黄昏入夜时分开始活动,求偶交配大部分发生在夜间21:00~03:00时段内。雌雄蛾求偶高峰期出现在凌晨01:00~02:00时段内,次高峰期出现在22:00~23:00时段内;而交配高峰期出现在凌晨02:00~03:00时段内,次高峰期出现在23:00~00:00时段内。雌雄蛾求偶交配高峰的蛾龄期为4日龄。雌雄蛾求偶交配的最佳性比为1:1,其最适宜求偶交配温度为22℃,补充10%的蜂蜜水能明显促进雌雄蛾的求偶交配,豇豆花挥发物对雌雄蛾的求偶交配行为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豇豆荚螟 求偶 交配 影响因子
下载PDF
三突花蛛和T纹豹蛛对豇豆荚螟幼虫的捕食作用 被引量:7
7
作者 王福莲 张帆 谢广林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75-276,278,共3页
三突花蛛和T纹豹蛛对豇豆荚螟2~3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为HollingⅡ型,三突花蛛的捕食上限(Namax)和a/′Th值均高于T纹豹蛛。这两种蜘蛛的寻找效应均随豇豆荚螟密度的增加而下降,且T纹豹蛛下降幅度较大。随着猎物密度增加和寻找效应降低... 三突花蛛和T纹豹蛛对豇豆荚螟2~3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为HollingⅡ型,三突花蛛的捕食上限(Namax)和a/′Th值均高于T纹豹蛛。这两种蜘蛛的寻找效应均随豇豆荚螟密度的增加而下降,且T纹豹蛛下降幅度较大。随着猎物密度增加和寻找效应降低,二者的捕食量均有提高,而三突花蛛提高较多。三突花蛛的寻找效应仅在豇豆荚螟密度为4头/皿时低于T纹豹蛛,当其寻找效应高于T纹豹蛛时,其捕食量(捕食上限)高于同密度下T纹豹蛛的捕食量。用汪世泽等(1988)的模型来模拟,求出了二者的日最大捕食量和最佳寻找密度,田间应用这两种蜘蛛控制豇豆荚螟时,益害比可分别设为15∶和1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突花蛛 T纹豹蛛 豇豆荚螟 捕食功能反应 寻找效应 最佳寻找密度
下载PDF
豇豆荚螟种群变动影响因子及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3
8
作者 王攀 郑霞林 +1 位作者 雷朝亮 王小平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3-38,共6页
本文对豇豆荚螟的主要生物学特性、种群变动的影响因子、种群监测以及主要的防治技术研究进行了综述。分析指出了寄主、气象因子、寄主植物的种植环境以及化学杀虫剂的不当使用均是影响该虫种群变动的主要因子,并提出了今后研究方向。
关键词 豇豆荚螟 生物学特性 种群变动 种群监测 主要防治技术
下载PDF
豇豆荚螟触角感器扫描电镜观察 被引量:9
9
作者 温衍生 赵冬香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2008年第4期525-529,共5页
采用扫描电镜技术对豇豆荚螟(Maruca testulalis Geyer)成虫触角感器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豇豆荚螟成虫触角上有7种类型的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器、刺形感器、耳形感器、腔锥形感器、柱形感器、栓锥感器和锥形感器。这些感器在成虫... 采用扫描电镜技术对豇豆荚螟(Maruca testulalis Geyer)成虫触角感器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豇豆荚螟成虫触角上有7种类型的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器、刺形感器、耳形感器、腔锥形感器、柱形感器、栓锥感器和锥形感器。这些感器在成虫中存在雌雄二型性,其中雌雄成虫都具有毛形感器Ⅰ型、刺形感器、耳形感器、腔锥形感器、栓锥感器、锥形感器,而毛形感器Ⅱ型和柱形感器仅分布于雄成虫。就豇豆荚螟触角与其相近种昆虫触角间的差异、两性间的差异及部分感器可能具有的功能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豇豆荚螟 触角 感器 超微结构
下载PDF
长沙地区豇豆荚螟的生物学特性及消长规律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肖芬 文礼章 +1 位作者 宋丽 黄凯波 《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9年第3期284-288,共5页
通过室内饲养和田间调查,研究了豇豆荚螟(Maruca testulalis Geyer)幼虫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在长沙地区豇豆荚螟一年发生6-7代,幼虫共5龄.1-5龄幼虫头壳宽度分别为0.197±0.001 mm、0.325±0.009 mm、0.536±0.003 mm... 通过室内饲养和田间调查,研究了豇豆荚螟(Maruca testulalis Geyer)幼虫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在长沙地区豇豆荚螟一年发生6-7代,幼虫共5龄.1-5龄幼虫头壳宽度分别为0.197±0.001 mm、0.325±0.009 mm、0.536±0.003 mm、0.889±0.006 mm、1.471±0.004 mm,相邻头壳宽度比值约为1.64.在18℃时,1-5龄幼虫的历期分别是3.1±0.81 d、3.0±0.8 d、2.5±0.6 d、3.7±0.9 d和5.7±1.5 d;在32℃时,1-5龄幼虫的历期分别为1.7±0.7 d、1.1±0.3 d、1.2±0.5 d、1.2±0.5 d、1.3±0.6 d.幼虫期的发育起点温度是9.857℃;有效积温为187.2℃,幼虫在花、荚上的危害盛期为5月22日-6月11日、8月19日-9月8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豇豆荚螟 幼虫 生物学特性 消长动态
下载PDF
豇豆荚螟对阿维菌素的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永丽 李戈 +1 位作者 莫圣书 陈青 《农药》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13-415,共3页
采用浸渍法和分光光度法进行了豇豆荚螟对阿维菌素的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群豇豆荚螟对阿维菌素的敏感性存在明显差异。从两院豇豆荚螟种群对阿维菌素的LC50抗性比值可以看出,定安和东方豇豆荚螟种群对阿维菌素的抗药性分别提高3... 采用浸渍法和分光光度法进行了豇豆荚螟对阿维菌素的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群豇豆荚螟对阿维菌素的敏感性存在明显差异。从两院豇豆荚螟种群对阿维菌素的LC50抗性比值可以看出,定安和东方豇豆荚螟种群对阿维菌素的抗药性分别提高3.5701倍和2.8650倍;羧酸酯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用阿维菌素18、9、4.5、3、0.225mg/kg处理豇豆荚螟后,各处理豇豆荚螟的羧酸酯酶活性均明显增强。上述结果表明,豇豆荚螟种群对阿维菌素的敏感性降低主要是由于羧酸酯酶活性显著增强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豇豆荚螟 阿维菌素 羧酸酯酶 敏感性
下载PDF
豇豆荚螟的生物学特性与防治技术研究 被引量:14
12
作者 文礼章 肖新平 邓培云 《昆虫知识》 CSCD 2000年第5期274-278,共5页
本文较全面地报道了豇豆荚螟在湖南长沙、湘潭地区的生物学特征、发生动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提出了以化学防治为主的豇豆荚螟综合防治技术。豇豆荚螟在上述两地区 1年能发生 6~ 7代 ;1~ 6代各代历期依次为 33.5,2 3,2 1,2 8,34.5和 ... 本文较全面地报道了豇豆荚螟在湖南长沙、湘潭地区的生物学特征、发生动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提出了以化学防治为主的豇豆荚螟综合防治技术。豇豆荚螟在上述两地区 1年能发生 6~ 7代 ;1~ 6代各代历期依次为 33.5,2 3,2 1,2 8,34.5和 4 4天。寄主生育期可影响该虫的发生量 ,采用“治花不治角 ,打顶不打底”的施药方法 ,能提高药剂防治效果 ,降低农药残留量。在防治试验用的 12种药剂中 ,2 5%乙酰甲胺磷乳油、2 .5%敌杀死乳油、生长调节剂 5%定虫隆 (抑太保 )、细菌性杀虫剂 Bt乳剂和 HD- 1的防治效果在 80 %以上 ;灭幼脲 2号、甲氰菊酯、氯氰菊酯和辛硫磷 ,防治效果在 70 %~ 80 %之间 ;而敌百虫、乐果、敌敌畏的防治效果不达 70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豇豆荚螟 生物学特性 防治技术 豆科蔬菜害虫
下载PDF
豇豆荚螟幼虫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肖芬 文礼章 +1 位作者 李有志 何建云 《湖南农业科学》 2009年第3期66-68,共3页
通过室内饲养和田间调查,研究了豇豆荚螟(Maruca testulalis Geyer)幼虫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该虫在湖南长沙地区一年发生6~7代,幼虫共5龄。1~5龄幼虫头壳宽度分别为0.197±0.001、0.325±0.009、0.536±0.003、0.889&#... 通过室内饲养和田间调查,研究了豇豆荚螟(Maruca testulalis Geyer)幼虫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该虫在湖南长沙地区一年发生6~7代,幼虫共5龄。1~5龄幼虫头壳宽度分别为0.197±0.001、0.325±0.009、0.536±0.003、0.889±0.006、1.471±0.004mm,相邻头壳宽度比值约为1.64。在18℃时,1~5龄幼虫的历期分别是3.1±0.81、3.0±0.8、2.5±0.6、3.7±0.9和5.7±1.5d;在32℃时,1~5龄幼虫的历期分别为1.7±0.7、1.1±0.3、1.2±0.5、1.2±0.6、1.3±0.7d。幼虫期的发育起点温度是9.9℃,有效积温为187.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豇豆荚螟 幼虫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8种防治豇豆荚螟药剂的田间药效评价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振兴 周桂梅 +1 位作者 亚秀秀 陈健 《河北农业科学》 2018年第2期67-70,共4页
为了筛选出适宜在绿豆上应用的防治豇豆荚螟的高效药剂,选用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剂、6%阿维·氯苯酰悬浮剂、苏云金杆菌原粉、46%杀单·苏云菌可湿性粉剂、1.3%苦参碱水剂、25%灭幼脲悬浮剂和10%甲... 为了筛选出适宜在绿豆上应用的防治豇豆荚螟的高效药剂,选用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剂、6%阿维·氯苯酰悬浮剂、苏云金杆菌原粉、46%杀单·苏云菌可湿性粉剂、1.3%苦参碱水剂、25%灭幼脲悬浮剂和10%甲维·高氯氟水乳剂8种低微毒农药,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结合主成分分析,对各参试药剂防治豇豆荚螟的效果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酰胺类农药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剂、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和6%阿维·氯苯酰悬浮剂的平均防效及综合评价排名前3位,效果较好,生产上可交替使用;微生物农药苏云金杆菌原粉的平均防效及综合评价均排名第4位,有一定的应用前景;植物源农药1.3%苦参碱水剂的防效最差,不建议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豇豆荚螟 低毒农药 防治效果 主成分分析 药效试验
下载PDF
豇豆花、荚虫害(豆荚螟)消长动态及其相关性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学平 杨玉洁 《上海蔬菜》 2007年第4期73-74,共2页
豇豆荚螟是如皋夏秋豇豆上的重要害虫,发生量大,危害重,世代重叠。田间发生危害情况复杂,生产中防治效果多较差。了解豇豆花、荚被害情况,掌握豆荚螟幼虫危害动态变化,对有效开展田间防治,提高防治效果有重要意义。为此2006年我... 豇豆荚螟是如皋夏秋豇豆上的重要害虫,发生量大,危害重,世代重叠。田间发生危害情况复杂,生产中防治效果多较差。了解豇豆花、荚被害情况,掌握豆荚螟幼虫危害动态变化,对有效开展田间防治,提高防治效果有重要意义。为此2006年我们着重进行了豇豆花、荚被害及其相关性系统观察。现将调查结果小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豇豆荚螟 豆花 消长动态 虫害 危害情况 防治效果 世代重叠 田间发生
下载PDF
豇豆荚螟田间药效试验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海燕 潘飞 +2 位作者 秦双 林珠凤 吉训聪 《中国园艺文摘》 2013年第6期38-39,共2页
进行7种药剂防治豇豆荚螟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药后第7d,5%氯虫苯甲酰胺SC1500倍液的保荚和防虫效果均达90%以上,1.5%甲胺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EC2000倍液、15%茚虫威SC2000倍液、10%虫螨腈SC1000倍液和2.5%多杀菌素SC1000倍液的保荚... 进行7种药剂防治豇豆荚螟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药后第7d,5%氯虫苯甲酰胺SC1500倍液的保荚和防虫效果均达90%以上,1.5%甲胺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EC2000倍液、15%茚虫威SC2000倍液、10%虫螨腈SC1000倍液和2.5%多杀菌素SC1000倍液的保荚和防虫效果均达85%以上。上述药剂可在生产上轮换应用,但每季每种药剂最多使用2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豇豆 豇豆荚螟 药效
下载PDF
防治豇豆荚螟施药间隔期试验 被引量:1
17
作者 宋汝国 王学平 +1 位作者 杨玉洁 韩明 《上海蔬菜》 2006年第2期56-57,共2页
豇豆荚螟是如皋市夏秋季豇豆生产上的重要害虫,常年被害率达50%左右,重发田可达80%以上,对豇豆产量、品质影响极大。生产中最佳施药间隔期不明确,施药过于频繁,常是今天打药,明日上市,严重威胁食用者身体健康乃至生命。2004年... 豇豆荚螟是如皋市夏秋季豇豆生产上的重要害虫,常年被害率达50%左右,重发田可达80%以上,对豇豆产量、品质影响极大。生产中最佳施药间隔期不明确,施药过于频繁,常是今天打药,明日上市,严重威胁食用者身体健康乃至生命。2004年我们根据该虫初孵幼虫首先蛀食花蕾、后转蛀荚果的特点,用防治豇豆荚螟效果较好的辛·唑乳油,进行了施药时间与施药间隔期的试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豇豆荚螟 施药时间 间隔期 试验 防治 品质影响 身体健康 初孵幼虫 夏秋季 如皋市
下载PDF
豇豆荚螟人工饲料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肖芬 文礼章 廖桂平 《华东昆虫学报》 2008年第2期87-91,共5页
本文以绿豆粉、长豇豆粉、酵母粉、多维葡萄糖、琼脂、山梨酸和甲醛为原料配制了6种人工饲料饲养豇豆荚螟Maruca testulalis Geyer,以改进其人工饲料的饲养效果。结果表明:以绿豆粉和长豇豆粉为主要原料配制的配方5和配方6饲养效果较好... 本文以绿豆粉、长豇豆粉、酵母粉、多维葡萄糖、琼脂、山梨酸和甲醛为原料配制了6种人工饲料饲养豇豆荚螟Maruca testulalis Geyer,以改进其人工饲料的饲养效果。结果表明:以绿豆粉和长豇豆粉为主要原料配制的配方5和配方6饲养效果较好。尤其是配方6,豇豆荚螟的幼虫存活率和历期、蛹重和化蛹率、成虫羽化率与天然饲料饲养的豇豆荚螟相比没有差异,表明该人工饲料可用于室内人工饲养豇豆荚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豇豆荚螟 人工饲料 饲养 蛹重 存活率
下载PDF
5%卡死克防治豇豆荚螟田间药效试验 被引量:2
19
作者 吉训聪 肖敏 《海南农业科技》 1998年第1期8-8,3,共2页
关键词 豇豆荚螟 卡死克 药效试验
下载PDF
为害黄芪的豆荚螟的调查及防治
20
作者 史银龙 《中药通报》 CAS 1987年第4期-,共2页
豆荚螟(Etiella zinckenella)属鳞翅目螟蛾科,别名豆蛀虫。此虫在国内分布广泛,食性单一,主要地为害豆科植物。1984、1985两年,在山西的黄芪产地,对豆荚螟在黄芪上的为害及发生情况做了调查,结果表明:幼虫在黄芪种荚内蛀食种子,为害率... 豆荚螟(Etiella zinckenella)属鳞翅目螟蛾科,别名豆蛀虫。此虫在国内分布广泛,食性单一,主要地为害豆科植物。1984、1985两年,在山西的黄芪产地,对豆荚螟在黄芪上的为害及发生情况做了调查,结果表明:幼虫在黄芪种荚内蛀食种子,为害率一般为45%左右,严重时可达85%,直接影响了黄芪的留种和生产。现将调查此虫的发生、为害情况及防治方法总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荚螟 山西 刺槐荚螟 幼虫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