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四川盆地荣县—威远—资中地区发震构造几何结构与构造变形特征:基于震源机制解的认识和启示
被引量:
31
1
作者
易桂喜
龙锋
+2 位作者
梁明剑
赵敏
王思维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3275-3291,I0001,共18页
四川盆地荣县—威远—资中地区属于历史弱震区,然而2019年相继发生多次破坏性地震事件.本文基于四川区域地震台网宽频带地震仪记录波形资料,利用CAP(Cut and Paste)波形反演方法,获得了2016年以来发生在荣县—威远—资中地区的26个M S≥...
四川盆地荣县—威远—资中地区属于历史弱震区,然而2019年相继发生多次破坏性地震事件.本文基于四川区域地震台网宽频带地震仪记录波形资料,利用CAP(Cut and Paste)波形反演方法,获得了2016年以来发生在荣县—威远—资中地区的26个M S≥3.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震源矩心深度和矩震级,对该区域发震构造几何结构与变形特征及构造应力场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主要获得如下认识:(1)26个M S≥3.0地震的震源矩心深度在1.5~5 km之间,平均深度3.4 km,表明事件发生在上地壳浅部沉积层内;震源深度分布揭示发震断层面倾向SE、缓倾角.(2)26个地震的震源机制全部为逆冲型,表明发震构造整体为逆断层性质.节面优势方位NNE-NE,结合走向与倾角统计结果,本文推测发震构造可能为威远背斜南翼一系列倾向SE、走向NNE-NE的缓倾角盲冲断层.(3)P、T、B轴优势方位单一,表明研究区域处于相对简单的构造应力环境.区域应力场反演获得的最大主压应力轴σ1方位NW-SE,近水平,与目前已知的该区域构造应力场水平主压应力方向一致,反映区内构造活动主要受区域构造应力场控制;其明显有别于四川盆地南缘2019年6月17日长宁M S6.0地震余震区NE-SW向的最大主压应力轴方位也揭示出四川盆地构造应力场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4)26个地震整体的应变花表现为NW-SE向挤压白瓣形态,表明区内发震构造整体呈NW-SE向纯挤压变形模式,明显有别于2019年长宁M S6.0地震序列NE-SW向挤压兼具小量NW-SE向拉张分量的构造变形模式,进一步表明四川盆地构造变形模式也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荣县—
威远
—资中
地区
震源机制
发震构造
构造应力场
构造变形模式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四川荣县—威远—资中地区显著地震活动及其破裂尺度研究
2
作者
左洪
梁明剑
+4 位作者
江宁波
廖程
宫悦
王宇航
罗勇
《四川地震》
2023年第2期12-17,32,共7页
基于四川地震台网观测资料,利用双差定位方法进行区域地震重新精定位,获得了2018—2021年荣县—威远—资中地区M_(L)1.8以上地震的5375个精定位结果。结合精定位地震的成带分布特征与震源机制解结果,探讨了研究区域4个显著地震的震级与...
基于四川地震台网观测资料,利用双差定位方法进行区域地震重新精定位,获得了2018—2021年荣县—威远—资中地区M_(L)1.8以上地震的5375个精定位结果。结合精定位地震的成带分布特征与震源机制解结果,探讨了研究区域4个显著地震的震级与破裂尺度经验关系。得到结论:(1)研究区域东部的丛集地震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3~5 km,主要走向为北东向。西部余震成带分布(有南北走向和与墨林场断层同向的北西向)。北东向分布的地震可能是由威远背斜北东向的荣县-威远隐伏断裂错动引发的。西部地震的震源深度跳跃较大,深部耦合关系不好,而东部地震的深浅耦合关系好,显示出断层连续性较好,更易形成较大规模的断层破裂风险。(2)结合区域内余震成带分布方向与震源机制解的优势破裂方向,得到研究区域内的4个显著地震的破裂尺度,拟合得到荣县—威远—资中地区震级(M_(S))与破裂尺度(L)的关系为M_(S)=5.0365 lg(L)+1.58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荣县—
威远
—资中
地区
地震破裂尺度
弱活动构造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四川威远及邻区中小地震活动特征及地壳精细结构研究
被引量:
9
3
作者
杜广宝
吴庆举
+1 位作者
张雪梅
张瑞青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983-3996,共14页
利用2019年以来在四川荣县—威远布设的密集地震台站,以及部分固定台站记录到的近震资料,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高分辨率的浅层地壳三维速度结构和震源位置.重定位结果显示,研究区内中小地震多数呈南北向条带状分布,与已知地表断...
利用2019年以来在四川荣县—威远布设的密集地震台站,以及部分固定台站记录到的近震资料,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高分辨率的浅层地壳三维速度结构和震源位置.重定位结果显示,研究区内中小地震多数呈南北向条带状分布,与已知地表断层的分布无明显关联.地震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2~5 km深度之间.研究区中小地震活动与速度结构变化具有相关性,在5 km以浅,地震多分布在S波高速异常区;在7~10 km深度范围,地震多发生在P波和S波的高、低速异常转换带.综合重定位和速度剖面结果,推测研究区内沉积层厚度约4~6 km,而一些中强地震多发生在结晶基底顶部.在研究区深部,黄桷坡断层以北地震区比荣县地震区具有更高的P波速度,在相似的应力状态下,力学性质更强的黄桷坡断层以北地区更难以破裂,可能是该地区更晚发生地震的缘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荣县—威远地区
双差层析成像
地震活动
速度结构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四川盆地荣县—威远—资中地区发震构造几何结构与构造变形特征:基于震源机制解的认识和启示
被引量:
31
1
作者
易桂喜
龙锋
梁明剑
赵敏
王思维
机构
四川省地震局
出处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3275-3291,I0001,共18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574047,41974066),国家重点研发项目(2018YFC150330501)
2020年地震预测预报运维专项和2020年地震大形势项目共同资助.
文摘
四川盆地荣县—威远—资中地区属于历史弱震区,然而2019年相继发生多次破坏性地震事件.本文基于四川区域地震台网宽频带地震仪记录波形资料,利用CAP(Cut and Paste)波形反演方法,获得了2016年以来发生在荣县—威远—资中地区的26个M S≥3.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震源矩心深度和矩震级,对该区域发震构造几何结构与变形特征及构造应力场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主要获得如下认识:(1)26个M S≥3.0地震的震源矩心深度在1.5~5 km之间,平均深度3.4 km,表明事件发生在上地壳浅部沉积层内;震源深度分布揭示发震断层面倾向SE、缓倾角.(2)26个地震的震源机制全部为逆冲型,表明发震构造整体为逆断层性质.节面优势方位NNE-NE,结合走向与倾角统计结果,本文推测发震构造可能为威远背斜南翼一系列倾向SE、走向NNE-NE的缓倾角盲冲断层.(3)P、T、B轴优势方位单一,表明研究区域处于相对简单的构造应力环境.区域应力场反演获得的最大主压应力轴σ1方位NW-SE,近水平,与目前已知的该区域构造应力场水平主压应力方向一致,反映区内构造活动主要受区域构造应力场控制;其明显有别于四川盆地南缘2019年6月17日长宁M S6.0地震余震区NE-SW向的最大主压应力轴方位也揭示出四川盆地构造应力场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4)26个地震整体的应变花表现为NW-SE向挤压白瓣形态,表明区内发震构造整体呈NW-SE向纯挤压变形模式,明显有别于2019年长宁M S6.0地震序列NE-SW向挤压兼具小量NW-SE向拉张分量的构造变形模式,进一步表明四川盆地构造变形模式也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
关键词
荣县—
威远
—资中
地区
震源机制
发震构造
构造应力场
构造变形模式
Keywords
Rongxian-Weiyuan-Zizhong region
Focal mechanism
Seismogenic structure
Tectonic stress field
Tectonic deformation mode
分类号
P315 [天文地球—地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四川荣县—威远—资中地区显著地震活动及其破裂尺度研究
2
作者
左洪
梁明剑
江宁波
廖程
宫悦
王宇航
罗勇
机构
四川省地震局
中国地震局成都青藏高原地震研究所
出处
《四川地震》
2023年第2期12-17,32,共7页
基金
四川省地震局地震科技专项(LY2217)
地震科技星火计划(XH23032YA)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助项目(2020EEEVLO101)联合资助。
文摘
基于四川地震台网观测资料,利用双差定位方法进行区域地震重新精定位,获得了2018—2021年荣县—威远—资中地区M_(L)1.8以上地震的5375个精定位结果。结合精定位地震的成带分布特征与震源机制解结果,探讨了研究区域4个显著地震的震级与破裂尺度经验关系。得到结论:(1)研究区域东部的丛集地震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3~5 km,主要走向为北东向。西部余震成带分布(有南北走向和与墨林场断层同向的北西向)。北东向分布的地震可能是由威远背斜北东向的荣县-威远隐伏断裂错动引发的。西部地震的震源深度跳跃较大,深部耦合关系不好,而东部地震的深浅耦合关系好,显示出断层连续性较好,更易形成较大规模的断层破裂风险。(2)结合区域内余震成带分布方向与震源机制解的优势破裂方向,得到研究区域内的4个显著地震的破裂尺度,拟合得到荣县—威远—资中地区震级(M_(S))与破裂尺度(L)的关系为M_(S)=5.0365 lg(L)+1.5851。
关键词
荣县—
威远
—资中
地区
地震破裂尺度
弱活动构造
Keywords
Rongxian-Weiyuan-Zizhong region
earthquake rupture scale
weakly active structure
分类号
P315.3 [天文地球—地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四川威远及邻区中小地震活动特征及地壳精细结构研究
被引量:
9
3
作者
杜广宝
吴庆举
张雪梅
张瑞青
机构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
出处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983-3996,共14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0YFA0710601)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DQJB19A0113,DQJB19A0111)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7YFC1500304)共同资助.
文摘
利用2019年以来在四川荣县—威远布设的密集地震台站,以及部分固定台站记录到的近震资料,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高分辨率的浅层地壳三维速度结构和震源位置.重定位结果显示,研究区内中小地震多数呈南北向条带状分布,与已知地表断层的分布无明显关联.地震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2~5 km深度之间.研究区中小地震活动与速度结构变化具有相关性,在5 km以浅,地震多分布在S波高速异常区;在7~10 km深度范围,地震多发生在P波和S波的高、低速异常转换带.综合重定位和速度剖面结果,推测研究区内沉积层厚度约4~6 km,而一些中强地震多发生在结晶基底顶部.在研究区深部,黄桷坡断层以北地震区比荣县地震区具有更高的P波速度,在相似的应力状态下,力学性质更强的黄桷坡断层以北地区更难以破裂,可能是该地区更晚发生地震的缘由.
关键词
荣县—威远地区
双差层析成像
地震活动
速度结构
Keywords
Rongxian-Weiyuan area
Double-difference tomography
Seismic activity
Velocity structure
分类号
P315 [天文地球—地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四川盆地荣县—威远—资中地区发震构造几何结构与构造变形特征:基于震源机制解的认识和启示
易桂喜
龙锋
梁明剑
赵敏
王思维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
3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四川荣县—威远—资中地区显著地震活动及其破裂尺度研究
左洪
梁明剑
江宁波
廖程
宫悦
王宇航
罗勇
《四川地震》
202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四川威远及邻区中小地震活动特征及地壳精细结构研究
杜广宝
吴庆举
张雪梅
张瑞青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
9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