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应用国产荧光原位杂交(FISH)探针,对自然流产绒毛组织进行遗传学分析。方法:收集自然妊娠后自然流产绒毛80例,经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后自然流产绒毛20例,行荧光免疫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目的:应用国产荧光原位杂交(FISH)探针,对自然流产绒毛组织进行遗传学分析。方法:收集自然妊娠后自然流产绒毛80例,经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后自然流产绒毛20例,行荧光免疫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分析流产绒毛13、16、18、21、22、X和Y这5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的非整倍体状况,并与细胞培养核型分析技术相对比。结果:FISH技术共检测出30例染色体异常,细胞培养核型分析共检测出38例染色体异常;自然流产组与IVF-ET流产组的染色体异常率分别为38.75%(31/80)、35.00%(7/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80例自然妊娠后自然流产病例中,既往0、1、2、3次及以上自然流产史的染色体异常率分别为28.30%(15/53)、30.00%(3/10)、30.00%(3/10)、33.33%(1/3),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80例自然妊娠自然流产病例中,年龄在35岁及以下和大于35岁者染色体异常率分别为38.23%(26/68)、41.67%(5/12),IVF-ET组分别为21.43%(3/14)、66.67%(4/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然妊娠后自然流产与IVF-ET术后自然流产的发生均与染色体异常密切相关,其染色体异常率无明显差异。展开更多
目的建立22q11微缺失综合征的产前诊断方法。方法应用细菌人工染色体标记一磁珠鉴别/分离技术(BACs-on-Beads^TM,BoBs)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对1例羊水染色体培养失败的胎儿及1例疑似22...目的建立22q11微缺失综合征的产前诊断方法。方法应用细菌人工染色体标记一磁珠鉴别/分离技术(BACs-on-Beads^TM,BoBs)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对1例羊水染色体培养失败的胎儿及1例疑似22q11微缺失综合征的双胎行产前分子诊断。结果产前BoBs试剂盒方法检测到1例胎儿及1例双胎均为22q11的微缺失,同时3例胎儿中期分裂细胞的FISH验证结果均显示为22q11微缺失,即在DiGeorge/VCFSN25位点上仅有一个红色荧光信号,对照22号末端22q13.3ARSA位点上有两个绿色荧光信号。结论产前Bobs方法联合FISH技术可以成为22q11微缺失的一种产前分子诊断手段。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应用国产荧光原位杂交(FISH)探针,对自然流产绒毛组织进行遗传学分析。方法:收集自然妊娠后自然流产绒毛80例,经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后自然流产绒毛20例,行荧光免疫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分析流产绒毛13、16、18、21、22、X和Y这5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的非整倍体状况,并与细胞培养核型分析技术相对比。结果:FISH技术共检测出30例染色体异常,细胞培养核型分析共检测出38例染色体异常;自然流产组与IVF-ET流产组的染色体异常率分别为38.75%(31/80)、35.00%(7/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80例自然妊娠后自然流产病例中,既往0、1、2、3次及以上自然流产史的染色体异常率分别为28.30%(15/53)、30.00%(3/10)、30.00%(3/10)、33.33%(1/3),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80例自然妊娠自然流产病例中,年龄在35岁及以下和大于35岁者染色体异常率分别为38.23%(26/68)、41.67%(5/12),IVF-ET组分别为21.43%(3/14)、66.67%(4/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然妊娠后自然流产与IVF-ET术后自然流产的发生均与染色体异常密切相关,其染色体异常率无明显差异。
文摘目的产前诊断1例超声异常的Miller-Dieker(Miller—Dieker syndrome,MDS)胎儿,分析并探讨其基因型与表型的对应关系。方法联合应用染色体核型分析、细菌人工染色体标记一磁珠鉴别/分离技术(BACs—on-Beads,BoBs)、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和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技术对1例超声异常的胎儿进行产前诊断。结果产前BoBs检测提示胎儿携带17p13区的MDS微缺失,中期分裂细胞FISH确认其为17p13区的微缺失,高分辨的单核苷酸多态微阵列检测确定该胎儿染色体在17p13区存在约5.2Mb的缺失:arr[hg19]17p13.3p13.2(525—5204373)×1。胎儿脐血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孕妇及其配偶的外周血高分辨染色体核型分析和BoBs检测均未见异常。结论联合应用产前分子遗传学技术对1例新发的MDS综合征胎儿进行了产前诊断,临床上应重视微缺失微重复的病例,避免漏诊。
文摘目的建立22q11微缺失综合征的产前诊断方法。方法应用细菌人工染色体标记一磁珠鉴别/分离技术(BACs-on-Beads^TM,BoBs)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对1例羊水染色体培养失败的胎儿及1例疑似22q11微缺失综合征的双胎行产前分子诊断。结果产前BoBs试剂盒方法检测到1例胎儿及1例双胎均为22q11的微缺失,同时3例胎儿中期分裂细胞的FISH验证结果均显示为22q11微缺失,即在DiGeorge/VCFSN25位点上仅有一个红色荧光信号,对照22号末端22q13.3ARSA位点上有两个绿色荧光信号。结论产前Bobs方法联合FISH技术可以成为22q11微缺失的一种产前分子诊断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