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交联共轭亚油酸囊泡基荧光纳米点的构筑及其荧光特性 被引量:2
1
作者 樊晔 曹崇梅 +1 位作者 方云 夏咏梅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7-55,共9页
提出了一种生物质碳源借助自组装和自交联手段“构筑”碳基荧光纳米点(FNDs)的新策略,不同于经历裂解、脱水、缩聚和碳化等复杂且不可控反应的“合成”途径。本文以共轭亚油酸(CLA)为碳源,利用其表面活性和聚合活性制得呈蓝绿光发射的... 提出了一种生物质碳源借助自组装和自交联手段“构筑”碳基荧光纳米点(FNDs)的新策略,不同于经历裂解、脱水、缩聚和碳化等复杂且不可控反应的“合成”途径。本文以共轭亚油酸(CLA)为碳源,利用其表面活性和聚合活性制得呈蓝绿光发射的自交联共轭亚油酸囊泡基荧光纳米点(SCU-FNDs),粒径易控(平均粒径为17 nm)且具有良好水分散性,FNDs产率高达73.9%。该法简便温和、绿色经济、有利于大规模制备。荧光实验结果显示SCU-FNDs的荧光强度随囊泡表面羧酸基团减少而减弱,随自交联度增大而增大;同时其荧光强度具有良好的温度线性响应性,升/降温过程均符合I/I0=−0.00977T+1.229(T=25–85℃,R2=0.99)。这些荧光特性皆可以用SCU-FNDs的自组装和自交联结构特性予以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饱和脂肪酸囊泡 荧光纳米点 共轭亚油酸 荧光性质 自组装 自交联
下载PDF
共轭亚油酸水相聚合制备荧光纳米点的性质研究
2
作者 曹崇梅 樊晔 +1 位作者 方云 夏咏梅 《日用化学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815-820,共6页
以一种天然不饱和脂肪酸共轭亚油酸(CLA)为碳源,引发其共轭双键聚合制得平均粒径为16 nm且具有蓝绿光发射的荧光纳米点(FNDs)。与其他生物质碳源制备碳点(CDs)的报道相比,该法以生物质小分子的常温水相聚合反应控制FNDs形成,低温节能,... 以一种天然不饱和脂肪酸共轭亚油酸(CLA)为碳源,引发其共轭双键聚合制得平均粒径为16 nm且具有蓝绿光发射的荧光纳米点(FNDs)。与其他生物质碳源制备碳点(CDs)的报道相比,该法以生物质小分子的常温水相聚合反应控制FNDs形成,低温节能,安全性高。由于该法以共轭双键的加成聚合反应为主,因此反应可控性和产物粒径可控性强。实验结果显示该FNDs最佳激发波长为320 nm;随FNDs内部聚合度增大该FNDs由激发依赖性转变为部分激发依赖性;随碳源浓度增大出现自吸收性。该研究对利用天然油脂原料制备纳米材料有理论和实用意义,而碳源绿色化、产物生物相容性及水相聚合反应环境友好性使该FNDs具有在药物和日用化学品中应用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纳米点 共轭亚油酸 荧光性质 水相聚合
下载PDF
川佛手水热法合成荧光碳纳米点的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邓祥 黄小梅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89-1091,共3页
以中药材川佛手为碳源,利用水热反应合成了荧光碳纳米点,讨论了水热反应时间、水热反应温度及川佛手的用量对水热反应过程的影响,并通过TEM图和荧光光谱图对荧光碳纳米点进行了结构及性能表征。结果表明,反应釜中溶剂水的体积为30 mL的... 以中药材川佛手为碳源,利用水热反应合成了荧光碳纳米点,讨论了水热反应时间、水热反应温度及川佛手的用量对水热反应过程的影响,并通过TEM图和荧光光谱图对荧光碳纳米点进行了结构及性能表征。结果表明,反应釜中溶剂水的体积为30 mL的条件下,水热反应时间为3 h,水热反应温度为160℃和川佛手质量为0.5 g时得到的荧光碳纳米点发光效率最高。此法操作简单、成本低,合成出的荧光碳纳米点水溶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佛手 水热法 荧光纳米
下载PDF
纳米荧光碳点与细菌生物相容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章佳英 张元 +7 位作者 成静 李小平 张苗苗 杜凤仪 姜德立 陈敏 邵启祥 夏圣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56-359,共4页
目的用大肠埃希菌(E.coli)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研究新型免疫标记物——纳米荧光碳点(CDs)对此两种细菌的生物相容性。方法以洽草为材料合成CDs,通过透射电镜(TEM)﹑荧光光谱仪和傅立叶红外分析仪研究合成的CDs的特征。借助比色... 目的用大肠埃希菌(E.coli)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研究新型免疫标记物——纳米荧光碳点(CDs)对此两种细菌的生物相容性。方法以洽草为材料合成CDs,通过透射电镜(TEM)﹑荧光光谱仪和傅立叶红外分析仪研究合成的CDs的特征。借助比色计和扫描电镜(SEM)观察这两种细菌分别与CDs共培养后的生长曲线,及CDs对细菌形态的影响。用傅立叶变换衰减全反式红外分析(ATR-FTIR)和荧光光谱仪分析此两种菌对CDs的直接效应。结果合成得到形态较均一的CDs。与细菌共培养的CDs对E.coli和S.aureus的生长无明显影响,但可影响细菌的形态;细菌能够黏附或吞噬一定量的CDs,并可致CDs的荧光衰减。结论 CDs对E.coli和S.aureus有一定的生物相容性,但有细胞毒性;而此两种菌对CDs荧光有非特异性猝灭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荧光 大肠埃希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生物相容性
下载PDF
豆奶粉提取碳点及含碳点荧光纳米纤维的制备 被引量:5
5
作者 高宁萧 徐玉龙 刘勇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55-559,共5页
以豆奶粉为碳源,以有机硅烷为钝化剂,用水热合成法制备碳点,采用静电纺丝技术,以碳点与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共混溶液为纺丝液,制备了含碳点的纳米纤维.通过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表征了碳点性质.结果显示,所得碳点... 以豆奶粉为碳源,以有机硅烷为钝化剂,用水热合成法制备碳点,采用静电纺丝技术,以碳点与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共混溶液为纺丝液,制备了含碳点的纳米纤维.通过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表征了碳点性质.结果显示,所得碳点纳米纤维直径分布均匀,形貌良好,碳点分散溶液在340~540 nm的紫外光激发下发出强青绿色荧光,荧光发射峰出现在550 nm处,并且随着激发波长增加有微弱的红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纳米纤维 静电纺丝 生物医用材料 有机硅烷 水热合成法
下载PDF
碳纳米点为还原剂的纳米金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杨瑞桥 张友玉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8-51,62,共5页
采用电化学方法合成了具有还原性的荧光碳纳米点(C-dots),并以此为还原剂制备了金纳米粒子.用透射电镜、紫外-可见光谱和荧光光谱对获得的C-dots和金纳米粒子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合成的纳米金显示出良好的催化性能,能催... 采用电化学方法合成了具有还原性的荧光碳纳米点(C-dots),并以此为还原剂制备了金纳米粒子.用透射电镜、紫外-可见光谱和荧光光谱对获得的C-dots和金纳米粒子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合成的纳米金显示出良好的催化性能,能催化硼氢化钠对硝基酚的还原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纳米 纳米粒子 对硝基酚 还原
下载PDF
何首乌水热法合成荧光碳点的研究
7
作者 张青 王坤 +5 位作者 吴狄 李红琼 杨欢 罗琼 李思雨 郭开雨 《广州化工》 CAS 2014年第17期60-61,70,共3页
首次以何首乌作为碳源水热法合成了荧光碳纳米点,我们考察了何首乌的用量、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对水热法合成过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反应釜溶液总体积为30 mL的条件下,何首乌质量为0.5 g时得到的荧光碳点发光效率最高;同时,水热反应... 首次以何首乌作为碳源水热法合成了荧光碳纳米点,我们考察了何首乌的用量、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对水热法合成过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反应釜溶液总体积为30 mL的条件下,何首乌质量为0.5 g时得到的荧光碳点发光效率最高;同时,水热反应温度也不宜过高,反应温度为160℃,反应时间为3 h时得到的荧光碳点发光强度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首乌 水热法 荧光纳米
下载PDF
制备CS-Ca^2+-SAL中空凝胶球及其对碳纳米点的缓释行为 被引量:1
8
作者 翁文婷 谢晓兰 +1 位作者 杨建梅 孙丽丹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301-2307,2319,共8页
将海藻酸钠溶液(SAL)滴入壳聚糖-钙(CS-Ca^2+)分散溶液中,海藻酸钠与壳聚糖分子链之间发生物理交联的同时,也与钙离子进行同步交联,可一步制备毫米级壳聚糖-钙-海藻酸钠(CS-Ca^2+-SAL)水凝胶球。通过调控原料用量比例、滴加速度和方式,... 将海藻酸钠溶液(SAL)滴入壳聚糖-钙(CS-Ca^2+)分散溶液中,海藻酸钠与壳聚糖分子链之间发生物理交联的同时,也与钙离子进行同步交联,可一步制备毫米级壳聚糖-钙-海藻酸钠(CS-Ca^2+-SAL)水凝胶球。通过调控原料用量比例、滴加速度和方式,成功制备内部中空,球壁均匀,表面致密的凝胶球。以荧光性碳纳米点为标记物,考察凝胶球的溶胀性能和缓释性能。结果表明,凝胶球在中性水溶液中(pH=6.8)12 h溶胀率可达2609%,并能保持完整球形结构。溶胀性能受到pH的影响显著,处于pH=1.2的溶液体系中溶胀率最小,处于pH=6.8溶液环境中溶胀率最大。荧光凝胶球在pH=7.1的Tris-HCl缓冲液中的释放实验结果表明,对碳纳米点的释放模型符合Hixon-crowell溶蚀方程,说明凝胶球的缓释机制以溶蚀为主,扩散为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藻酸钠 壳聚糖 钙离子 水凝胶球 荧光纳米 医药与日化原料
下载PDF
Adaption of Au Nanoparticles and CdTe Quantum Dots in DNA Detection 被引量:4
9
作者 代昭 张纪梅 +4 位作者 董全喜 郭宁 许世超 孙波 步月华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07年第6期791-794,共4页
A DNA fluorescence probe system based on 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 (FRET) from CdTe quantum dot (QD) donors to Au nanoparticle (AuNP) acceptors is presented. CdTe QDs, 2.5nm in diameter, as energy d... A DNA fluorescence probe system based on 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 (FRET) from CdTe quantum dot (QD) donors to Au nanoparticle (AuNP) acceptors is presented. CdTe QDs, 2.5nm in diameter, as energy donors, were prepared in water. Au nanoparticles, 16nm in diameter, as energy acceptors, were prepared from gold chloride by reduction. CdTe QDs were linked to 5'-NH2-DNA through 1-ethyl-3-(dimethylaminopropyl)car- bodiimide hydrochloride (EDC) as a linker, and the 3'-SH-DNA was self-assembled onto the surface of AuNPs. The hybridization of complementary double stranded DNA (dsDNA) bound to the QDs and AuNPs (CdTe-dsDNA-Au) determined the FRET distance of CdTe QDs and Au nanoparticles. Compared to the fluorescence of CdTe-DNA, the fluorescence of CdTe-DNA-Au conjugates decreased extremely, which indicated that the FRET occurred between CdTe QDs and Au nanoparticles. The fluorescence change of this conjugate depended on the ratio of Au-DNA to CdTe-DNA. When the AuNPs-DNA to QD-DNA ratio was 10:1, the FRET efficiency reached a maximum. The probe system would have a certain degree of fluorescence recovery when a complementary single stranded DNA was introduced into this system, which showed that the distance between CdTe QDs and Au nanoparticles was increa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TE quantum dots Au nanoparficle 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 DNA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