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D打印联合荧光胸腔镜在解剖性肺段切除中的应用——基于倾向性匹配评分的病例对照研究
1
作者 吴迅 刘思杰 +2 位作者 李凤卫 辛兴 陈应泰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24期52-56,共5页
目的评价3D打印联合荧光胸腔镜在解剖性肺段切除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2022年6月—2023年6月在北京航天总医院实施肺段切除术的108例患者,按照1∶2进行倾向性匹配评分,试验组(3D打印联合荧光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33例,对照组(三... 目的评价3D打印联合荧光胸腔镜在解剖性肺段切除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2022年6月—2023年6月在北京航天总医院实施肺段切除术的108例患者,按照1∶2进行倾向性匹配评分,试验组(3D打印联合荧光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33例,对照组(三维重建解剖性肺段切除术)75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肺功能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试验组手术时间、引流管置管时间、术后住院均较对照组短(P<0.05),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少(P<0.05),淋巴结清扫数较对照组多(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VC%pred)、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最大分钟通气量百分比(MVV%pre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3 d FVC%pred、FEV1%pred、MVV%pred均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3D打印肺血管-气管-结节-切缘球模型联合荧光胸腔镜,安全有效,可准确定位,快速识别段间平面,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段切除术 3D打印 三维重建 荧光胸腔镜
下载PDF
单孔荧光胸腔镜结合EDDA-IQQA三维重建软件在复杂肺段切除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奚雷 刘政呈 +1 位作者 江山 杨如松 《临床肺科杂志》 2021年第5期687-691,共5页
目的探讨单孔荧光胸腔镜结合三维重建软件EDDA-IQQA在复杂肺段切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15例在南京市胸科医院胸外科行肺段切除术的患者资料,包括术前行支气管检查、肺血管的三维重建数据,术中数据及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分析,所有患... 目的探讨单孔荧光胸腔镜结合三维重建软件EDDA-IQQA在复杂肺段切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15例在南京市胸科医院胸外科行肺段切除术的患者资料,包括术前行支气管检查、肺血管的三维重建数据,术中数据及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分析,所有患者手术方式均为拟单孔胸腔镜手术,手术中应用三维重建软件EDDA-IQQA荧光法界定段间平面后行肺段切除术。结果215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未增加操作孔,无改变手术方式,平均手术时间79.73±30.14 min,术中出血量25.88±30.24 mL,术后胸管留置时间4.14±0.68 d,术后有10例出现痰中带血,口服云南白药一周后好转,8例出现短暂肺漏气(<4天),心律失常2例,肺部感染2例,无术后30天死亡病例。结论EDDA-IQQA三维重建软件为开展肺段,特别是复杂联合亚肺段切除提供了方便、有效的导航,同时,荧光法可以快速、准确、清晰地显示段间线,两者之间的完美结合可以降低复杂肺段的难度和风险,缩短学习曲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孔 荧光胸腔镜 EDDA-IQQA 三维重建 肺段切除术
下载PDF
吲哚菁绿荧光胸腔镜在胸外科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卢洪 刘鑫 王平 《山东医药》 CAS 2022年第19期105-108,共4页
吲哚菁绿(ICG)荧光胸腔镜是一种新兴的技术,该技术安全、实时、有效,在精准外科中发挥着独特且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由于ICG安全、高效、稳定等特点,ICG荧光胸腔镜在胸外科得到广泛应用,用具备荧光成像系统的荧光胸腔镜激发ICG的荧光属性... 吲哚菁绿(ICG)荧光胸腔镜是一种新兴的技术,该技术安全、实时、有效,在精准外科中发挥着独特且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由于ICG安全、高效、稳定等特点,ICG荧光胸腔镜在胸外科得到广泛应用,用具备荧光成像系统的荧光胸腔镜激发ICG的荧光属性,可在术前进行肺小结节定位、术中肺段间平面显示、前哨淋巴结的示踪、交感神经及胸导管显影、食管癌管状胃血运评价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吲哚菁绿 荧光胸腔镜 胸外科
下载PDF
荧光胸腔镜下动脉流域亚肺叶切除术在早期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 被引量:3
4
作者 陈星 张楠 陈树兴 《临床外科杂志》 2023年第6期557-561,共5页
目的探讨荧光胸腔镜下行动脉流域亚肺叶切除治疗肺磨玻璃结节(ground glass nodules,GGN)为特征的早期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no-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NSCLC)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21年9月~2022年9月在我院胸外科手术治疗影像学表现... 目的探讨荧光胸腔镜下行动脉流域亚肺叶切除治疗肺磨玻璃结节(ground glass nodules,GGN)为特征的早期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no-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NSCLC)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21年9月~2022年9月在我院胸外科手术治疗影像学表现为GGN为主的早期周围型NSCLC病人81例。按荧光胸腔镜下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动脉流域亚肺叶切除组(简称流域组)42例,解剖性肺段切除组(简称肺段组)39例。比较两组病人的一般资料、围术期相关指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围手术期死亡,流域组无中转开胸及改变术式,无误切、漏切,肺段组改变术式2例;流域组手术切缘距离为(26.24±3.87)mm,肺段组为(26.62±3.32)mm,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流域组和肺段组出血量分别为32.14(20.00,50.00)ml和85.38(30,100)ml,手术时间分别为(146.76±41.51)分钟和(184.944±50.42)分钟,术后引流时间分别为2.43(2.00,3.00)天和4.05(3.00,5.00)天,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域组并发症发生率(11.91%)少于肺段组(3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段组行术前穿刺定位25例(64.12%),流域组均未行穿刺定位;随访肿瘤均无复发。结论应用荧光胸腔镜下动脉流域亚肺叶切除术治疗周围型早期NSCLC,能简化手术步骤,精准切除病灶,同时确保肿瘤学疗效,证明本方法科学合理、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荧光胸腔镜 流域分析 解剖性 亚肺叶切除术
下载PDF
荧光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切除术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免疫功能及肺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刘宁 何锋 +1 位作者 陈新富 王健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3年第7期1-6,共6页
目的探讨荧光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切除术与传统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免疫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108例经胸腔镜治疗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56例)。观察组采用荧光胸腔镜... 目的探讨荧光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切除术与传统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免疫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108例经胸腔镜治疗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56例)。观察组采用荧光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术式分布,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临床指标、免疫功能及肺功能指标。结果观察组以左上肺尖后段(7例)、左上肺固有段(8例)及右上肺尖段(7例)、右上肺后段(6例)为主,联合肺段4例,均为跨段肺结节。对照组联合肺叶切除2例,均为右肺上、下叶切除。两组患者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胸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第1、3、5天,观察组CD3^(+)分别为(70.33±7.14)%、(61.25±10.07)%、(68.80±8.75)%、(69.03±7.29)%,CD4^(+)/CD8^(+)分别为(1.27±1.09)、(0.82±1.13)、(1.19±0.64)、(1.45±1.35);对照组CD3^(+)分别为(71.68±7.53)%、(56.73±9.65)%、(60.22±8.37)%、(68.95±7.68)%,CD4^(+)/CD8^(+)分别为(1.29±0.80)、(0.46±0.72)、(0.89±0.80)、(1.42±0.81)。术前、术后第5天,两组患者CD3^(+)、CD4^(+)/CD8^(+)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3天,观察组患者CD3^(+)、CD4^(+)/CD8^(+)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第1天CD3^(+)、CD4^(+)/CD8^(+)低于本组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第3、5天CD3^(+)、CD4^(+)/CD8^(+)与本组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第1、3天CD3^(+)、CD4^(+)/CD8^(+)低于本组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第5天CD3^(+)、CD4^(+)/CD8^(+)与本组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5天,观察组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VC%pred)、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每分钟最大通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MVV%pred)分别为(80.45±22.54)%、(78.79±19.48)%、(76.91±24.65)%,均高于对照组的(54.22±13.72)%、(51.07±12.16)%、(56.93±20.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荧光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切除术与传统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具有同样的安全性、可靠性,其中荧光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有利于患者术后免疫功能及肺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非小细胞肺癌 荧光胸腔镜 肺段切除术 肺叶切除术 免疫功能 肺功能
下载PDF
术前规划联合荧光胸腔镜精准肺段切除术治疗早期肺腺癌的效果
6
作者 黄立超 郭大为 朱有才 《浙江创伤外科》 2023年第10期1929-1932,共4页
目的 探讨术前规划联合荧光胸腔镜精准肺段切除术治疗早期肺腺癌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浙江省荣军医院及嘉兴市第二医院2019年4月至2023年4月接受手术治疗的46例早期肺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23例... 目的 探讨术前规划联合荧光胸腔镜精准肺段切除术治疗早期肺腺癌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浙江省荣军医院及嘉兴市第二医院2019年4月至2023年4月接受手术治疗的46例早期肺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23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胸腔镜肺段切除术,观察组采用术前规划联合荧光胸腔镜精准肺段切除术。比较两组围术期情况、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术前、术后1个月时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FEV1/用力肺活量(FEV1/FVC)、呼气峰值流速(PEFR)的变化,并记录术后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短于/少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4、48、72 hVAS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时,两组FEV1、FEV1/FVC、PEFR均低于术前,观察组术后FEV1、FEV1/FVC、PEFR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规划联合荧光胸腔镜精准肺段切除术治疗早期肺腺癌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肺腺癌 肺段切除术 荧光胸腔镜 三维重建 吲哚箐绿
下载PDF
三维重建指导下单孔荧光胸腔镜肺亚段切除肺结节的疗效分析
7
作者 詹必成 刘建 +6 位作者 陈剑 刘永志 郭昆亮 王啸 熊焱正 汤勇 古明博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2024年第11期641-646,共6页
目的分析三维重建指导下单孔荧光胸腔镜肺亚段切除肺结节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2月至2024年2月行单孔胸腔镜肺亚段切除肺结节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薄层CT扫描,并进行三维重建。12例患者术前Hookwire定位。在荧... 目的分析三维重建指导下单孔荧光胸腔镜肺亚段切除肺结节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2月至2024年2月行单孔胸腔镜肺亚段切除肺结节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薄层CT扫描,并进行三维重建。12例患者术前Hookwire定位。在荧光胸腔镜下采用吲哚氰绿反染法确定段间平面。结果50例患者完成51个亚段切除。1例右上肺S1b切除未找到结节,进一步行右上肺叶切除,结节遗留在残肺,其余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出血(23.4±16.5)ml,手术(126.5±38.5)min,术后胸腔引流管留置(2.6±0.8)天,术后住院(4.8±1.8)天。术后肺部感染2例,其中1例合并包裹性胸腔积液,无超过3天漏气,无术后30天死亡。结论三维重建指导下单孔荧光胸腔镜肺亚段切除肺结节安全可行,但要严格掌握手术指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重建 荧光胸腔镜 肺亚段切除术 肺结节
原文传递
近红外荧光胸腔镜在胸交感神经节显像中的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蔡剑桥 周健 +1 位作者 刘彦国 王俊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26-229,共4页
目的探索近红外荧光胸腔镜在胸交感神经特异性显影中的应用,验证荧光胸腔镜胸交感神经显影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纳入31例2015年9月到2016年9月间接受荧光胸腔镜手术的患者,男12例,女19例,平均年龄47岁。术前24h静脉滴注吲哚菁绿5m... 目的探索近红外荧光胸腔镜在胸交感神经特异性显影中的应用,验证荧光胸腔镜胸交感神经显影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纳入31例2015年9月到2016年9月间接受荧光胸腔镜手术的患者,男12例,女19例,平均年龄47岁。术前24h静脉滴注吲哚菁绿5mg/kg,术中用荧光胸腔镜系统分别在白光和荧光模式下对胸交感神经节进行观察,术后分析胸交感神经链显影的视频及照片,评价显影效果,记录交感神经节与相应肋骨的关系。结果31例中可清晰观察到123枚神经节,未观察到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其中48.8%交感神经节位于下位肋骨上缘,26.9%的T2神经节位于第3肋骨表面,23.1%的T3神经节位于第4肋骨表面。图像分析软件显示荧光下神经节的平均信背比为1.67。结论荧光胸腔镜可安全有效的实时显影交感神经节,通过荧光胸腔镜有望指导实施精确化的手汗症胸交感神经切断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荧光胸腔镜 吲哚菁绿 胸交感神经节
原文传递
3D打印模型联合吲哚菁绿荧光胸腔镜单孔肺段切除术在早期肺癌中的应用 被引量:2
9
作者 黄仁杰 陈树兴 韩振中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850-1854,共5页
目的探讨3D打印模型联合吲哚菁绿(ICG)荧光胸腔镜单孔肺段切除术在早期肺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和优势。方法前瞻性选取60例于2021年9月至2023年4月在福建省福州肺科医院胸外科行CT检查为肺磨玻璃结节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使用3D打印模型行... 目的探讨3D打印模型联合吲哚菁绿(ICG)荧光胸腔镜单孔肺段切除术在早期肺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和优势。方法前瞻性选取60例于2021年9月至2023年4月在福建省福州肺科医院胸外科行CT检查为肺磨玻璃结节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使用3D打印模型行单孔胸腔镜肺段切除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成两组:ICG组(试验组)30例,膨胀萎陷组(对照组)30例。试验组通过静脉注射吲哚菁绿(ICG,0.25 mg/kg),采用荧光胸腔镜显露出拟切除的目标肺段,而对照组则使用改良膨胀-萎陷法显露出拟切除的目标肺段。搜集两组患者临床数据,运用统计学分析对比两组的一般资料和围手术期资料(手术时间、肺段段间平面显现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结果两组患者全部成功实施手术。试验组的段间平面的清晰显现时间[9(8,10)s]低于对照组[1830(1380,1920)s,P<0.05];试验组的手术时间[(116.33±33.41)min]低于对照组[(146.90±39.53)min,P<0.05];试验组患者的术后胸管留置时间[2(2,2)d]低于对照组[2.5(2,3)d,P<0.05];试验组的术后住院时间[5(4,6)d]低于对照组[6(5,7)d,P<0.05]。两组的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术后漏气时间、术后并发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打印模型联合ICG荧光技术可直观、精准、快速辨别肺部解剖结构及肺段段间平面,为单孔胸腔镜精准肺段切除术在早期肺癌中的应用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 吲哚菁绿 肺段切除 早期肺癌 荧光胸腔镜
原文传递
机器人与胸腔镜在吲哚菁绿荧光显影下肺段切除手术中的护理配合
10
作者 丁洪瑞 钱晨 +4 位作者 喻竹 李明 王晓骏 孙香美 刘腾飞 《机器人外科学杂志(中英文)》 2022年第4期319-324,共6页
目的:总结机器人手术系统与胸腔镜在吲哚菁绿荧光显影下肺段切除术中的护理配合。方法:选取2019年11月—2019年12月在江苏省肿瘤医院行机器人肺段切除术的9例患者作为研究组,选取2018年11月—2018年12月在江苏省肿瘤医院行胸腔镜肺段切... 目的:总结机器人手术系统与胸腔镜在吲哚菁绿荧光显影下肺段切除术中的护理配合。方法:选取2019年11月—2019年12月在江苏省肿瘤医院行机器人肺段切除术的9例患者作为研究组,选取2018年11月—2018年12月在江苏省肿瘤医院行胸腔镜肺段切除术的13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总结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结果:机器人手术系统能更好地完成肺段切除术,研究组手术时间为(98.11±13.280)min,术中出血量为(24.44±15.899)ml;对照组手术时间为(139.85±39.145)min,术中出血量为(44.62±21.839)ml。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器人手术系统肺段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结合手术室有效的护理配合能够显著提升手术治疗效益,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手术系统 吲哚菁绿 荧光胸腔镜 肺段切除术 护理
下载PDF
电磁导航支气管镜引导下注入荧光剂在肺结节定位切除术中可行性 被引量:10
11
作者 王功铭 林勇斌 +2 位作者 罗孔嘉 林晓丹 张兰军 《中国肺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03-508,共6页
背景与目的临床上肺内体积小,位置深且无实性成分的结节在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下切除给外科医生带来很多挑战。本研究的目前在于探讨经磁导航支气管镜(electromagnetic navigation bronchoscope,ENB)引导下肺部结节注入吲哚菁绿(indocyan... 背景与目的临床上肺内体积小,位置深且无实性成分的结节在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下切除给外科医生带来很多挑战。本研究的目前在于探讨经磁导航支气管镜(electromagnetic navigation bronchoscope,ENB)引导下肺部结节注入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定位及在荧光腔镜下肺部小结节切除的可行性。方法2018年12月-2019年8月,我院连续16例共计30个肺周围病变患者接受了荧光胸腔镜下肺部结节切除术。术前均行磁导航引导注入ICG定位。结果所有患者均先行磁导航引导下肺结节定位术,染色完成后立即行手术切除。结节的平均大小为(11.12±3.65)mm。平均导航时间为(12.06±2.74)min,染料标记与肺部手术切除的平均间隔为(25.00±5.29)min。所有病灶均被完全切除,定位成功率100.00%,无出血及其他并发症发生,术后病理结果证实定位的准确性。结论经磁导航引导下注入荧光染剂是一种新颖且有效的方法,可以定位肺部微小不可触及的病灶。这种方法可帮助外科医生更快更方便的识别病灶,实用性强,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结节 磁导航支气管 吲哚菁绿 荧光胸腔镜
下载PDF
羟丁基壳聚糖作为吲哚菁绿药物载体在胸腔镜肺小结节手术定位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许罡 汪栋 +2 位作者 朱道龙 刘瀚 胡超越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23年第8期1143-1147,共5页
目的探讨在胸腔镜肺小结节手术定位中应用羟丁基壳聚糖作为吲哚菁绿药物载体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2年10月泰康仙林鼓楼医院40例行胸腔镜肺小结节术前定位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羟丁基壳聚糖药载吲哚菁绿定位的20例为... 目的探讨在胸腔镜肺小结节手术定位中应用羟丁基壳聚糖作为吲哚菁绿药物载体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2年10月泰康仙林鼓楼医院40例行胸腔镜肺小结节术前定位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羟丁基壳聚糖药载吲哚菁绿定位的20例为A组,单纯以吲哚菁绿定位的20例为B组,比较两组定位成功率、定位时间、手术切除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A组20个结节均定位成功;B组2个结节定位失败,均为胸腔沾染,致B组手术切除时间长于A组[(42.30±23.75)min vs(21.25±4.39)min,t=3.898,P<0.05];两组定位时间、胸痛评分及并发症(肺内出血、气胸)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血胸、咯血发生。结论羟丁基壳聚糖药载吲哚菁绿比单用吲哚菁绿在胸腔镜肺小结节手术定位中成功率更高,且结节手术切除时间短,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吲哚菁绿 羟丁基壳聚糖 肺结节 近红外荧光胸腔镜手术 胸腔 穿刺定位
原文传递
电视胸腔镜手术在肺结节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3
作者 叶敬霆 孙超 +3 位作者 陆世春 吕小夏 邹辉 束余声 《中华胸部外科电子杂志》 2018年第2期118-123,共6页
现代医疗条件下肺结节的检出率逐年升高,而手术中识别和治疗小型肺部病损仍然具有挑战性,其难点在于如何更好地将手术和肿瘤学原理与更微创、更适当的肺保留手术相融合。为了满足肺结节发生率增加的需求及其外科治疗模式的转变,电视辅... 现代医疗条件下肺结节的检出率逐年升高,而手术中识别和治疗小型肺部病损仍然具有挑战性,其难点在于如何更好地将手术和肿瘤学原理与更微创、更适当的肺保留手术相融合。为了满足肺结节发生率增加的需求及其外科治疗模式的转变,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VATS)领域已有许多相应的发展和创新。近年来,单孔VATS和非插管麻醉VATS的兴起明显降低了VATS的侵入性,裸眼3D显示系统、图像引导下的VATS、杂交手术室和荧光胸腔镜检查技术的出现更有助于提高VATS的精准度,成为诊疗肺结节的重要辅助手段。文章探讨了近期VATS技术的发展重点及其在肺结节手术管理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辅助胸腔手术 肺结节 裸眼3D显示系统 杂交手术室 荧光胸腔镜
原文传递
T3交感神经节位置变异及其与原发性手汗症手术效果的关系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晓琪 裴国田 +2 位作者 翁文翰 刘彦国 黄宇清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62-265,共4页
目的探讨T3交感神经节解剖位置变异,以及该变异与原发性手汗症手术效果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纳入2017年11月至2018年9月,采用第4肋骨表面(R4)交感神经切断术治疗的86例原发性手汗症患者。手术中应用近红外荧光胸腔镜观察T3交感神经节的解... 目的探讨T3交感神经节解剖位置变异,以及该变异与原发性手汗症手术效果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纳入2017年11月至2018年9月,采用第4肋骨表面(R4)交感神经切断术治疗的86例原发性手汗症患者。手术中应用近红外荧光胸腔镜观察T3交感神经节的解剖位置。术后随访疗效及副作用,分析T3神经节解剖位置变异与疗效的关系。结果82.6%的T3神经节无解剖位置变异,下移变异至第4肋骨表面或第4肋间者占17.4%。术后1个月随访,无变异侧手汗效果:过干2.1%,干燥39.4%,轻度潮湿57.0%,潮湿1.4%;变异侧依次为13.3%,53.3%,33.3%,0。Mann-Whitney U检验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术后1年随访,无变异侧手汗效果依次为:0,36.5%,56.9%,6.6%;变异侧依次为0,33.3%,63.0%,3.7%。Mann-Whitney U检验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69)。结论荧光胸腔镜显示T3交感神经节位置下移变异率为17.4%;T3神经节下移变异者术后早期手掌偏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手汗症 荧光胸腔镜 交感神经 解剖变异 交感神经切断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