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6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在中医药领域中的应用与展望 被引量:1
1
作者 惠梦雨 刘平 张华 《上海中医药杂志》 CSCD 2024年第2期40-45,共6页
药动学-药效学(PK-PD)结合模型研究目的在于确定药物浓度与效应以及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对药效强度及持续时间的影响。不同于化学药物有明确的成分与作用机制,中药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多效应的特点,因此PK-PD结合模型在中医... 药动学-药效学(PK-PD)结合模型研究目的在于确定药物浓度与效应以及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对药效强度及持续时间的影响。不同于化学药物有明确的成分与作用机制,中药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多效应的特点,因此PK-PD结合模型在中医药领域中的应用尚不成熟。基于中药PK-PD结合模型研究现状,建立多学科交叉的中医药PK-PD结合模型研究体系及探索建立合适的PK-PD结合模型分析中西药联合应用的量-时-效间关系,有望为中药研究及其合理应用、开发以及确定剂量、剂型等方面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效学 PK-PD结合模型 效应成分 量效关系 学科交叉
下载PDF
阿莫西林在猪血清和组织液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半体内药动-药效同步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杨雨辉 李笑春 +3 位作者 韩新畴 王学梅 吴科榜 胡日查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723-1729,共7页
【目的】为合理应用阿莫西林治疗猪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方法】采用了体内药动和体外药效联合的方法研究了阿莫西林在血清和组织笼液中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活性。【结果】体外测定,阿莫西林在血清和组织笼液中对猪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 【目的】为合理应用阿莫西林治疗猪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方法】采用了体内药动和体外药效联合的方法研究了阿莫西林在血清和组织笼液中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活性。【结果】体外测定,阿莫西林在血清和组织笼液中对猪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均在0.2μg·mL-1<MIC<0.4μg·mL-1的范围之内。如果在血清和组织液中添加更多的细菌,则需要高于MIC药物浓度才能能持续抑制细菌的生长。猪按10mg·kg-1的剂量肌内注射阿莫西林后,在血清中,半效浓度(EC50)为143.63±54.35,即血清药物浓度为2.39μg·mL-1时可产生50%最大效应。在组织液中,半效浓度(EC50)为29.61±5.07,即组织液药物浓度为0.49μg·mL-1时可产生50%最大效应。【结论】临床上选择阿莫西林治疗猪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时,用药的剂量和间隔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当治疗猪金黄色葡萄球菌轻度感染时,建议给药方案可设定为10mg·kg-1体重的剂量进行颈部肌内注射,给药间隔为2次/日。当治疗重度感染时由于体内MIC的升高,体内药物维持抗菌时间减少,必须增加给药次数,可设为3次/日,必要时可增加为4次/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莫西林 金黄色葡萄球菌 药动-药效学同步模型 半体内
下载PDF
基于防突变浓度的新型药动学-药效学-突变选择窗同步模型在临床用药上的指导作用 被引量:2
3
作者 廖雪玲 张炳旭 丁焕中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99-203,共5页
文章综述了抗菌药药动学/药效学(PK/PD)模型的发展,详细阐述新型药动物学/药效学模型在抑制细菌耐药突变上的作用,为合理用药及新药研发提供指导,并指出了临床应用所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药效学模型 突变选择窗 合理用
下载PDF
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的研究进展及在新药研发中的应用 被引量:23
4
作者 柳晓泉 陈渊成 +2 位作者 郝琨 曹彦光 余丹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81-488,共8页
药动学-药效学(PK-PD)结合模型是综合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过程与其药效消长之间关系的一种有力工具,它借助数学方法定量表述浓度(或剂量)、时间和效应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对药物的研究开发及合理使用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PK-PD模... 药动学-药效学(PK-PD)结合模型是综合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过程与其药效消长之间关系的一种有力工具,它借助数学方法定量表述浓度(或剂量)、时间和效应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对药物的研究开发及合理使用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PK-PD模型可按药动学与药效学联结方式的不同分成4种基本类型。近年来,神经网络技术、最优设计理论推动了具有多成分多靶点作用特征的PK-PD模型的发展。本文最后重点介绍了PK-PD模型在新药研发的临床前和临床阶段的应用以及当前研究热点,并对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效学 模型 物研发
下载PDF
猪半体内氟苯尼考对大肠杆菌的药动学-药效学同步关系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杨雨辉 杨东 +1 位作者 丁焕中 曾振灵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43-247,共5页
采用体内药动学和体外药效学联合的方法,研究氟苯尼考在猪半体内抗大肠杆菌的活性,为合理应用氟苯尼考治疗猪大肠杆菌病提供参考。氟苯尼考在MH肉汤及血清中对猪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为3.25和8.75μg.mL-1。猪按20 mg.kg-1... 采用体内药动学和体外药效学联合的方法,研究氟苯尼考在猪半体内抗大肠杆菌的活性,为合理应用氟苯尼考治疗猪大肠杆菌病提供参考。氟苯尼考在MH肉汤及血清中对猪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为3.25和8.75μg.mL-1。猪按20 mg.kg-1的剂量肌内注射氟苯尼考后,药物吸收缓慢且不规则,血浆药物达峰时间为(3.60±1.52)h,峰浓度为(5.28±1.48)μg.mL-1。氟苯尼考在猪体内消除缓慢,体内平均滞留时间为(26.61±9.81)h,消除半衰期为(17.49±8.04)h。半效浓度参数(EC50)为(7.76±4.53)h。AUC0→24h/MIC为(7.69±1.48)h,Cmax/MIC为(0.60±0.17)。由于大肠杆菌对氟苯尼考的敏感性较差和氟苯尼考肌内注射药动学特征的限制,应用氟苯尼考,按照常规方案治疗猪大肠杆菌病,可能导致治疗失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苯尼考 -药效学同步关系 大肠杆菌 半体内
下载PDF
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6
作者 赵刚 田长青 李静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5年第4期361-366,共6页
本文主要对近年来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在模型建立、药理学、毒理学、临床应用及新药研发等方面的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展望其发展前景。
关键词 药效学 -药效学模型 临床 试验
下载PDF
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及其在兽用抗菌药物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7
作者 杨亚军 李剑勇 李冰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4-117,121,共5页
药动学-药效学(PK-PD)结合模型,综合研究体内药物浓度的动态过程与其药效消长之间关系,被广泛用于优化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简要介绍了抗菌药物PK-PD模型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等,综述了氟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及其他抗菌药的PK-PD结合... 药动学-药效学(PK-PD)结合模型,综合研究体内药物浓度的动态过程与其药效消长之间关系,被广泛用于优化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简要介绍了抗菌药物PK-PD模型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等,综述了氟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及其他抗菌药的PK-PD结合模型研究应用进展,以期为兽用抗菌药物的研究开发及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效学结合模型 突变选择窗 氟喹诺酮类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下载PDF
替米沙坦在胰岛素抵抗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 被引量:2
8
作者 郝琨 陈渊成 +2 位作者 曹彦光 柳晓泉 王广基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22-427,共6页
目的:建立替米沙坦在胰岛素抵抗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药效学(PK-PD)结合模型,揭示替米沙坦改善大鼠胰岛素抵抗的时程关系。方法:正常SD大鼠高脂高糖饲料喂养,形成大鼠胰岛素抵抗模型。然后随机分为替米沙坦4mg/(kg.day)、8mg/(kg.day)组和... 目的:建立替米沙坦在胰岛素抵抗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药效学(PK-PD)结合模型,揭示替米沙坦改善大鼠胰岛素抵抗的时程关系。方法:正常SD大鼠高脂高糖饲料喂养,形成大鼠胰岛素抵抗模型。然后随机分为替米沙坦4mg/(kg.day)、8mg/(kg.day)组和对照组,连续45d灌胃给予替米沙坦。在给药后不同时间点取血测定血药浓度,同时在给药前和给药后第9,18,27,36,45天早上空腹情况下采血测定血糖浓度和胰岛素浓度,计算胰岛素敏感性指数作为定量药效的指标。药物的体内暴露程度和胰岛素敏感指数的关系根据PK-PD结合模型估算。结果:胰岛素抵抗大鼠连续给予替米沙坦后,替米沙坦在体内无明显蓄积现象,首次给药和末次给药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均无明显变化。胰岛素抵抗大鼠长期连续给药后,大鼠胰岛素浓度有较大幅度的降低而血糖浓度变化不大,胰岛素敏感性指数在给药后有显著性提高。替米沙坦4mg/(kg.day)组AUC50为2886.0ng.day/mL,8mg/(kg.day)组AUC50为3218.9ng.day/mL。结论:替米沙坦对胰岛素抵抗的改善作用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其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与AUC间有良好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米沙坦 胰岛素抵抗 -药效学结合模型
下载PDF
创新课程药动学-药效学模型实验教学实践 被引量:3
9
作者 陈琰 张翮 +7 位作者 钟延强 邹豪 鲁莹 俞媛 孙治国 高静 邓莉 丁雪鹰 《药学教育》 2011年第3期52-54,共3页
作为药动学扩展的创新课程,首次在药学本科学员中开展药动学-药效学模型实验.选用氟比洛芬作为模型药物,HPLC法测定口服给药后家兔的血药浓度.采用内毒素发热家兔模型,考察氟比洛芬的药动学和药效学参数.与传统药物动力学实验相比,药动... 作为药动学扩展的创新课程,首次在药学本科学员中开展药动学-药效学模型实验.选用氟比洛芬作为模型药物,HPLC法测定口服给药后家兔的血药浓度.采用内毒素发热家兔模型,考察氟比洛芬的药动学和药效学参数.与传统药物动力学实验相比,药动学-药效学模型实验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效学 -药效模型 氟比洛芬 实验教学
下载PDF
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齐娜 冯海萍 +1 位作者 徐勤 陆洁 《广西医学》 CAS 2014年第1期82-84,共3页
药动学-药效学(PK-PD)结合模型是将药动学与药效学通过血药浓度、时间和药效三者有机的联系起来,为药物的研究、开发、合理用药以及剂量确定等方面提供重要的依据。由于中药的组成成分多且复杂,将PK-PD结合模型应用在中药的效应物质基... 药动学-药效学(PK-PD)结合模型是将药动学与药效学通过血药浓度、时间和药效三者有机的联系起来,为药物的研究、开发、合理用药以及剂量确定等方面提供重要的依据。由于中药的组成成分多且复杂,将PK-PD结合模型应用在中药的效应物质基础及效应指标选择的研究中,有利于探明中药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及其效应机制,对中药及其制剂的研究和开发具有指导性意义。本文综述了PK-PD结合模型在中药研究开发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效学 结合模型 研究
下载PDF
强痛宁在试验犬血浆中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及药动-药效同步模型的建立
11
作者 范宏刚 高利 +5 位作者 肖建华 卢德章 马海鵾 胡魁 刘焕奇 王洪斌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047-1051,共5页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LCP)测定犬血浆中强痛宁血药浓度,以探讨强痛宁在犬血浆中代谢规律及药效、毒副作用与血药浓度之间的关系。给试验犬静脉注射2μg/kg强痛宁后,血药经时过程符合无吸收的三室开放性模型,t1/2π为1.591 min、t1/2α...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LCP)测定犬血浆中强痛宁血药浓度,以探讨强痛宁在犬血浆中代谢规律及药效、毒副作用与血药浓度之间的关系。给试验犬静脉注射2μg/kg强痛宁后,血药经时过程符合无吸收的三室开放性模型,t1/2π为1.591 min、t1/2α为7.892 min、t1/2β为140.283 min;kel为0.009 02 min;V1为153.372 mL/kg、VB为306.535 mL/kg;CL为2.379 mL·kg^-1·min^-1;AUC为906.040μg·min^-1;TCP为237.503 min。同时建立了强痛宁与镇痛效果、脉搏脉搏血氧饱和度、心率、呼吸频率等监测指标之间的药动—药效同步模型,直观、快捷地描述了强痛宁血浆药物浓度与药效之间的量时—量效关系,最终根据构建的模型及线性回归方程,得出了保证犬安全(脉搏脉搏血氧饱和度〉85%)且有良好的术中、后镇痛效果的强痛宁血药质量浓度范围分别为4-4.77μg/L和2.0-4.77μg/L;术后镇痛最低有效质量浓度为2μ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痛宁 血浆 力学特征 -药效同步模型
下载PDF
丹酚酸A对大鼠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调节作用的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 被引量:4
12
作者 任欣怡 陈渊成 +2 位作者 王琰 肖媛媛 柳晓泉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60-265,共6页
同型半胱氨酸(Hcy)是独立的心血管危险因子,降低Hcy水平有利于减少心血管疾病风险。以大鼠急性蛋氨酸(Met)负荷作为药理模型,就丹参水溶性物质主要活性成分丹酚酸A(SalA)对大鼠血浆中Hcy调节作用进行了药动学和药效学研究,发现1,2.5,5 m... 同型半胱氨酸(Hcy)是独立的心血管危险因子,降低Hcy水平有利于减少心血管疾病风险。以大鼠急性蛋氨酸(Met)负荷作为药理模型,就丹参水溶性物质主要活性成分丹酚酸A(SalA)对大鼠血浆中Hcy调节作用进行了药动学和药效学研究,发现1,2.5,5 mg/kg 3个剂量的SalA对Met负荷引起的血浆中总同型半胱氨酸(tHcy)升高有降低作用,并且存在一定的剂量依赖性。本文建立了基于SalA对Hcy调节作用机制的药动学-药效学结合(PK-PD)模型,较好的拟合了药动学和药效学的实验结果,并与丹参素(DSS)对Hcy调节作用的PK-PD模型结果进行比较,定量揭示了SalA对tHcy升高促进作用以及转硫途径消除作用与DSS的差异:SalA对于tHcy上升促进作用弱于DSS,但是对于tHcy转硫途径消除的作用强于D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酚酸A 同型半胱氨酸 -药效学结合模型 蛋氨酸负荷
下载PDF
板蓝根总生物碱中表告依春在发热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研究 被引量:16
13
作者 黄芳 陈渊成 刘晓东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514-1519,共6页
目的应用药动学与药效学结合模型,研究板蓝根总生物碱中主要成分表告依春在酵母致热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和药效学之间的关系。方法给大鼠ig板蓝根总生物碱,不同时间取血并对体温进行观察,采用高效液相法测定血浆中表告依春的浓度,用一房室... 目的应用药动学与药效学结合模型,研究板蓝根总生物碱中主要成分表告依春在酵母致热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和药效学之间的关系。方法给大鼠ig板蓝根总生物碱,不同时间取血并对体温进行观察,采用高效液相法测定血浆中表告依春的浓度,用一房室模型计算药动学参数,采用3种药动学与药效学拟合模型,分别对药效学参数进行拟合。结果表告依春在正常大鼠和发热大鼠体内的主要药动学参数t1/2、Cmax、AUC分别为:(4.94±0.84)h、(4.01±0.21)μg/mL、(28.37±2.42)μg.h/mL和(5.71±0.91)h、(4.15±0.25)μg/mL、(30.35±2.58)μg.h/mL。药理效应与效应室浓度之间的关系用间接反应中的药效产生抑制模型拟合较好,相应的药效学参数分别为Kin为(0.70±0.10)h-1,Kout为(0.54±0.12)h-1,R0为1.33±0.16,IC50为(0.94±0.66)mg/L。结论板蓝根总生物碱中表告依春在正常大鼠和发热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行为无明显差异,表告依春在发热大鼠体内药动学与药效学间符合间接反应中的药效产生抑制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蓝根 表告依春 -药效学结台
下载PDF
药代动力学-药效学模型在制定及优化抗菌药物给药方案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芳 刘亚娜 +5 位作者 吴香云 潘源虎 黄玲利 郝海红 谢书宇 王玉莲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10-114,共5页
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造成了细菌耐药性暴发和药物残留增加,这不仅降低了畜牧业生产,而且危害着人类的身体健康。制定合理健全的药物剂量给药方案能够缓解抗菌药物使用所面临的巨大压力,而药动学和药效学(PK-PD)模型能够对作用时间、... 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造成了细菌耐药性暴发和药物残留增加,这不仅降低了畜牧业生产,而且危害着人类的身体健康。制定合理健全的药物剂量给药方案能够缓解抗菌药物使用所面临的巨大压力,而药动学和药效学(PK-PD)模型能够对作用时间、药物浓度和治疗效果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拟合和定量分析,更加客观和科学地评价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过程和作用效果。它在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减少药物的耐药性产生和新药物的研发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基于前人的研究,对PK-PD模型在兽用抗菌药物给药方案制定及优化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为抗菌药物的使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菌 -药效学模型 合理用
下载PDF
药动学-药效学模型与效应室目标控制输注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荣 曾邦雄 《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 CAS 2001年第6期331-333,共3页
药动学-药效学模型是将药代动力学模型和药效动力学模型有机地结合起来,研究药物剂量与药物效应之间的 定量关系。其中效应室消除速率常数(ke0)是重要的模型参数.描述药物在中央室和效应室之间平衡的快慢,也是效应室目标 控制输注的重... 药动学-药效学模型是将药代动力学模型和药效动力学模型有机地结合起来,研究药物剂量与药物效应之间的 定量关系。其中效应室消除速率常数(ke0)是重要的模型参数.描述药物在中央室和效应室之间平衡的快慢,也是效应室目标 控制输注的重要参数。效应室目标控制输注比血药浓度目标控制输注的起效时间更短,而副作用并不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效学模型 目标控制输注 静脉麻醉 效应室 计算机辅助给
下载PDF
在斑点叉尾血清中强力霉素对嗜水气单胞菌药动-药效模型研究 被引量:12
16
作者 艾晓辉 丁运敏 +2 位作者 汪开毓 刘永涛 沈丹怡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93-899,共7页
为合理应用强力霉素治疗斑点叉尾(Ictalurus punctatus)细菌性败血症,采用体内药动学和体外药效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斑点叉尾血清中强力霉素抗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ila)的活性,数据使用3p97和kinetica4.4软件分析。结果... 为合理应用强力霉素治疗斑点叉尾(Ictalurus punctatus)细菌性败血症,采用体内药动学和体外药效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斑点叉尾血清中强力霉素抗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ila)的活性,数据使用3p97和kinetica4.4软件分析。结果表明:强力霉素在普通肉汤培养基和血清中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均为2.0μg/mL。斑点叉尾按20 mg/kg体重的剂量口灌强力霉素后,药物吸收迅速、达峰快、消除缓慢,血浆药物达峰时间(Tmax)为2.57h,峰浓度(Cmax)为1.72μg/mL,消除半衰期[T(1/2)β]为38.63h。在半效应室内,半效浓度参数(EC50)为16.95h,即血清药物浓度为1.41μg/mL时可产生50%最大效应。PK-PD同步模型参数Cmax/MIC血清为0.86,AUC0→24h/MIC血清为20.57h。通过抑制效应的Sigmoid Emax模型方程可得到临床起到抑菌效果的最佳给药剂量范围为10.68—41.42 mg/kg体重。临床上发生斑点叉尾细菌性败血症时的最佳给药方案建议为:对出现临床病状的斑点叉尾以41.42 mg/kg体重的剂量进行拌饲投喂进行治疗,1次/d。临床上预防斑点叉尾细菌性败血症时以10.68 mg/kg体重的剂量进行拌饲投喂,1次/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力霉素 嗜水气单胞菌 -药效同步模型 斑点叉尾 半体内
下载PDF
间接药动-药效模型参数的计算程序 被引量:3
17
作者 陈渊成 曹彦光 +2 位作者 郝琨 柳晓泉 王广基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5-59,共5页
目的:根据Dayneka等人提出的间接药动学-药效模型,设计一种计算机程序,用于估算间接药动学-药效模型的参数。方法:联合应用遗传算法和规划求解同时拟合给药后血药浓度-时间和效应-时间的数据,估算相应的药动学和药效学参数。结果:以口... 目的:根据Dayneka等人提出的间接药动学-药效模型,设计一种计算机程序,用于估算间接药动学-药效模型的参数。方法:联合应用遗传算法和规划求解同时拟合给药后血药浓度-时间和效应-时间的数据,估算相应的药动学和药效学参数。结果:以口服一房室模型为例,对华法林的间接药动学和药效学结合模型的曲线进行拟合,算得PK参数tmax(3.40±1.52)h,cmax(56.39±6.85)μg/mL,t1/2(20.14±5.66)h;PD参数Kin(0.1009±0.0193)h-1,Kout(0.0938±0.0174)h-1,IC50(3.732±1.336)mg/L。结论:该程序可用于间接药动学-药效模型参数的求算,并同时描述药物的药动学和药效学行为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接-药效学模型 华法林 遗传算法 规划求解
下载PDF
2-芳基丙酸类药物的立体选择性药效学及药动学 被引量:8
18
作者 石劲敏 邓巧琳 李端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79-383,共5页
2 芳基丙酸类衍生物或称为洛芬类 ,包括布洛芬、萘普生、氟比洛芬和依托度酸等 ,是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中十分重要的一类药物。这类药物几乎全部是以消旋体形式上市的 ,而两个对映体间的药理活性、作用机制及毒理又存在很大不同。正是由于... 2 芳基丙酸类衍生物或称为洛芬类 ,包括布洛芬、萘普生、氟比洛芬和依托度酸等 ,是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中十分重要的一类药物。这类药物几乎全部是以消旋体形式上市的 ,而两个对映体间的药理活性、作用机制及毒理又存在很大不同。正是由于洛芬类药物所表现的丰富生物特性以及这些特性对于临床用药的指导作用 ,从而使得这类药物倍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芳基丙酸类 立体选择性 药效学
下载PDF
头孢曲松-舒巴坦复方制剂体外药动学/药效学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朱燕 肖永红 +3 位作者 郝凤兰 张朴 康子胜 钟巍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2011年第3期213-218,共6页
目的通过体外药动学/药效学(PK/PD)研究,确定头孢曲松-舒巴坦(4∶1)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肠杆菌科细菌作用特点,评价其组方的合理性。方法建立体外PK/PD模型,模拟人体单剂静脉注射头孢曲松、头孢曲松-舒巴坦(4∶1)(同步与非同步消... 目的通过体外药动学/药效学(PK/PD)研究,确定头孢曲松-舒巴坦(4∶1)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肠杆菌科细菌作用特点,评价其组方的合理性。方法建立体外PK/PD模型,模拟人体单剂静脉注射头孢曲松、头孢曲松-舒巴坦(4∶1)(同步与非同步消除)、头孢哌酮、头孢哌酮-舒巴坦(1∶1)药动学过程,比较药物对肺炎克雷伯菌ATCC700603(产SHV-18型酶)、大肠埃希菌EC-1和EC-2(分别产CTX-M-3、TEM-1型酶)的药效学特征。结果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单药对肺炎克雷伯菌ATCC700603具有缓慢杀菌作用,3种复方模型显示出相似的杀菌活性,杀菌效果在6h最为明显;头孢曲松、头孢哌酮杀菌效果不显著;头孢曲松-舒巴坦复方制剂非同步消除模型杀菌效果不彻底;头孢曲松-舒巴坦同步消除模型杀菌效果最明显;对大肠埃希菌EC-2,5种模型均有明显杀菌活性。结论对产ESBLs肠杆菌,头孢曲松-舒巴坦(4∶1)复方制剂同步消除具有协同抗菌作用,非同步消除协同作用不明显;头孢曲松与舒巴坦复方制剂,可能临床价值有限,不具有发挥协同抗菌效果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孢曲松-舒巴坦 学/药效学 体外模型
下载PDF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药动学/药效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20
作者 梁蓓蓓 王睿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10-313,共4页
综述了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药动学/药效学(PK/PD)研究进展,主要阐述了PK/PD综合参数确立的实验证据,掌握PK/PD参数有助于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关键词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药效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