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终末期肾病患者金刚烷胺引起的药物性脑病血液净化治疗的效果 被引量:10
1
作者 李亚光 陈贺 +4 位作者 穆永芳 郭琼杰 李慧妍 王丽辉 李洋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5年第15期18-22,共5页
目的探讨终末期肾病患者伴金刚烷胺药物性脑病患者应用血液透析(HD)、血液透析滤过(HDF)、血液透析灌流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接受透析治疗的终末期肾病患者103例,均伴金刚烷胺药物性脑病,将其随机分成A组、B组、C组及对照组,分别行H... 目的探讨终末期肾病患者伴金刚烷胺药物性脑病患者应用血液透析(HD)、血液透析滤过(HDF)、血液透析灌流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接受透析治疗的终末期肾病患者103例,均伴金刚烷胺药物性脑病,将其随机分成A组、B组、C组及对照组,分别行HD、HDF、HP+HD透析治疗及停药干预。采用LC-MS法测定血液透析前后的血浆金刚烷胺水平,并观察精神神经系统症状治疗效果。结果透析及干预后,4组患者金刚烷胺水平均明显下降,且B组、C组临床治疗效果均明显优于A组(P<0.05),C组明显优于B组(P<0.05)。结论 HDF、HP+HD透析治疗能明显降低终末期肾病患者血浆中金刚烷胺水平,有利于患者药物性脑病精神症状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终末期肾病 金刚烷胺 药物性脑病 血液净化
下载PDF
临床药师对1例膜性肾病合并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药学监护 被引量:4
2
作者 刘静 朱全刚 +1 位作者 徐熠 徐玲玲 《中国药师》 CAS 2016年第6期1118-1119,1125,共3页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膜性肾病合并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合理用药中的作用。方法:对1例膜性肾病合并肝损伤患者的用药过程进行分析,对糖皮质激素、保肝药、抗凝药、降压药物的应用进行药学监护,提出用药注意事项和建议。结果:临床药师深入...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膜性肾病合并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合理用药中的作用。方法:对1例膜性肾病合并肝损伤患者的用药过程进行分析,对糖皮质激素、保肝药、抗凝药、降压药物的应用进行药学监护,提出用药注意事项和建议。结果:临床药师深入临床,直接为医师、护士及患者提供药学服务,可有效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结论:通过参加临床实践,临床药师为合理用药提供了帮助,使患者得到了更好的药学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性肾病 药物性肝损伤 临床药师 药学监护
下载PDF
高通量血液透析治疗终末期肾病伴金刚烷胺药物性脑病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李亚光 郭永力 +2 位作者 穆永芳 陈贺 郭琼杰 《新医学》 2014年第11期732-734,共3页
目的探讨采用高通量血液透析技术治疗终末期肾病伴金刚烷胺药物性脑病患者的疗效。方法将52例终末期肾病伴金刚烷胺药物性脑病患者分为低通量组及高通量组,分别给予低通量和高通量血液透析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金刚烷胺水平的变... 目的探讨采用高通量血液透析技术治疗终末期肾病伴金刚烷胺药物性脑病患者的疗效。方法将52例终末期肾病伴金刚烷胺药物性脑病患者分为低通量组及高通量组,分别给予低通量和高通量血液透析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金刚烷胺水平的变化情况及神经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血清金刚烷胺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73±0.22)mg/L、(1.75±0.23)mg/L(P>0.05);但治疗2周后,高通量组血清金刚烷胺水平为(1.55±0.12)mg/L,低于低通量组的(1.67±0.15)m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通量组谵语、幻听、记忆力衰退的改善率分别为18%、15%、9%,高通量组的分别为50%、54%和50%,两组上述3种症状的改善率比较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通量血液透析能明显降低终末期肾病伴金刚烷胺药物性脑病患者血清金刚烷胺水平,改善患者神经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终末期肾病 金刚烷胺 药物性脑病 高通量血液透析
下载PDF
药物性肾病46例临床分析
4
作者 云曼丽 《海南医学》 CAS 2001年第3期28-29,共2页
关键词 药物性肾病 临床特点 血流动力学 尿路机械阻塞 诊断 药物疗法
下载PDF
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合并药物性肝病1例报告
5
作者 熊维建 陈原 杨敬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05年第5期74-75,共2页
关键词 难治性肾病综合征 药物性肝病 中西医结合疗法 六味地黄汤 强的松 病例报告
下载PDF
药物性肾病
6
作者 李俊兰 张瑞霞 李润科 《实用医技杂志》 2005年第09A期2489-2490,共2页
关键词 药物性肾病 体内药物 滥用药物 临床药物 肾脏
下载PDF
老年人药物性肾病五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7
作者 石津生 苏日格 潘天鹏 《空军总医院学报》 1995年第1期54-55,共2页
关键词 老年 药物性肾病 临床特点 药物中毒
下载PDF
王永钧教授诊治药物性肾损伤的临床经验 被引量:2
8
作者 俞东容 李亚妤 袁博寒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2期144-146,152,共4页
[目的]进一步挖掘和整理王永钧教授在药物性肾损伤方面的临床经验。[方法]以王永钧教授在诊治庆大霉素肾病、马兜铃酸肾病(AAN)的临床经验为例总结王教授在药物性肾损伤的防治经验和用药原则。[结果]药物性肾损伤有一定的临床特点,除及... [目的]进一步挖掘和整理王永钧教授在药物性肾损伤方面的临床经验。[方法]以王永钧教授在诊治庆大霉素肾病、马兜铃酸肾病(AAN)的临床经验为例总结王教授在药物性肾损伤的防治经验和用药原则。[结果]药物性肾损伤有一定的临床特点,除及时停药外,王教授对庆大霉素肾病采用黄芪川芎嗪为主,对慢性AAN以益气养阴、补肾活血中药治疗,取得了一定疗效。[结论]药物性肾损伤重在预防,遵循"安全、有效、可控"的用药原则是预防药物性肾损伤发生的主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性肾损伤 庆大霉素肾病 王永钧 名老中医经验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药物性肝损害40例 被引量:1
9
作者 程业刚 梅应兵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07年第2期118-119,共2页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治疗 药物性肝损害 肝功能异常 肾病综合征 细胞毒性药物 最佳治疗时间 大剂量激素 免疫抑制剂
下载PDF
药物性肾损伤的发生机制与防治原则 被引量:1
10
作者 孟繁英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0年第23期3-3,共1页
关键词 肾损伤 发生机制 药物性 肾病综合征 肾小管上皮细胞 肾脏血流 代谢产物 游离型药物 肾损害 毒性作用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药物性肾损害13例临床观察
11
作者 段光堂 王巍 《河北中医》 2007年第4期331-332,共2页
关键词 肾疾病 化学诱导 马兜铃酸肾病 中西医结合疗法 药物性肾损害
下载PDF
免疫抑制剂致药物性肾损害 被引量:5
12
作者 両角國男 史春虹 《日本医学介绍》 2006年第8期351-355,共5页
关键词 药物性肾损害 免疫抑制剂 自身免疫疾病 磷酸酶抑制剂 器官移植 类固醇激素 肾病综合征 慢性肾毒性 硫唑嘌呤 制剂应用
下载PDF
药物性肾损害的种类 被引量:3
13
作者 菱田明 李昌臣 《日本医学介绍》 2006年第8期339-342,共4页
关键词 药物性肾损害 BARTTER综合征 酸碱平衡调节 肾功能障碍 促红细胞生成素 肾病综合征 慢性肾功衰竭 大量蛋白尿 电解质代谢 肾功能低下
下载PDF
关爱肾脏,警惕药物性肾损害
14
作者 武谦虎 《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22年第5期48-49,共2页
由药物、化学物质或生物毒素引起的肾脏结构及功能损害,并具有相应临床过程的一类疾病,称为中毒性肾病。由于这类疾病大多数均由药物毒性所引起,故又称之为“药物性肾病”。药物性肾病是药源性疾病中最常见、最有代表性的疾病。
关键词 药源性疾病 中毒性肾病 临床过程 药物毒性 化学物质 生物毒素 药物性肾损害 药物性肾病
下载PDF
药物相关性间质性肾炎与IgA肾病肾间质炎症病变特点的比较 被引量:2
15
作者 林琼真 李翠 +2 位作者 初荣 李晓玫 杨莉 《北京医学》 CAS 2012年第4期260-263,I0001,共5页
目的探讨人类药物相关性间质性肾炎(D-IN)和IgA肾病(IgAN)肾小管间质免疫炎症反应特点的异同。方法观察33例D-IN(急性23例,慢性10例)和32例IgAN患者肾活检组织中肾小管间质病变的特点,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T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浸润情... 目的探讨人类药物相关性间质性肾炎(D-IN)和IgA肾病(IgAN)肾小管间质免疫炎症反应特点的异同。方法观察33例D-IN(急性23例,慢性10例)和32例IgAN患者肾活检组织中肾小管间质病变的特点,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T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浸润情况,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骨桥蛋白(OPN)的表达,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两组患者CD3+的T淋巴细胞和CD68+的单核/巨噬细胞均为肾间质的主要浸润细胞。D-IN组急性病例以CD3+细胞为主(CD3+/CD68+为3.7±1.0),慢性病例以CD68+细胞为主(CD3+/CD68+为0.3±0.1,P<0.05)。IgAN组两种细胞在数量上显著相关(r=0.839,P<0.001),比例不随病变程度加重而变化。IgAN组,CD3+与CD68+细胞的浸润程度均与血肌酐、肾间质纤维化以及α-SMA阳性面积呈正相关(r=0.568,0.612;0.703,0.769;0.597,0.655,P均<0.001)。D-IN组,CD3+/CD68+与肾间质纤维化和α-SMA阳性面积呈负相关(r=-0.587、-0.442,P<0.05)。两组肾小管上皮OPN表达均明显增加并与CD68+细胞数量呈正相关(r=0.7604、0.8547,P<0.001)。结论在IgAN中,T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可能共同参与肾小管间质的慢性损伤过程;而在D-IN中,单核/巨噬细胞在肾功能恶化和病情慢性化过程中可能起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性间质性肾炎 IGA 肾病 肾小管间质病变 炎症
下载PDF
肾病综合征如何避免药物损害?
16
作者 李秀英 饶向荣 《药物与人》 2006年第2期75-75,共1页
肾病综合征患者发生药物性肾损害很常见,有的甚至出现少尿或无尿的急性肾衰竭。在药物引起的肾损害早期,常无临床症状,容易漏诊或误诊,只有在肾功能明显受损时方可发现,如非少尿型急性肾衰竭。
关键词 肾病综合征 药物损害 药物性肾损害 急性肾衰竭 非少尿型 无临床症状 肾功能
下载PDF
广东肾病患病率偏高 专家指与误用药物有关
17
《中国执业药师》 CAS 2008年第4期54-54,共1页
3月13日是第三个“世界肾脏日”,广东在这一天首次发布慢性肾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20岁以上成年人慢性肾病患病率为10.9%。专家分析认为,广东人肾病患病率偏高,与药物性损害尤其是误用有肾毒性的中药有关。
关键词 病患病率 误用药物 广东人 肾脏 专家 慢性肾病 药物性损害 调查结果
下载PDF
终末期肾病患者金刚烷胺引起的药物性脑病血液透析灌流的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李亚光 郭永力 +2 位作者 穆永芳 陈贺 郭琼杰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CAS 2014年第12期1181-1183,共3页
目的探讨和分析对终末期肾病伴金刚烷胺药物性脑病患者应用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联合血液灌流(hemoperfusion,HP)(HP+HD)治疗的临床效果及价值。方法选取2007-09/2013-09月在秦皇岛地区各透析室治疗的终末期肾病患者52例为研究对象... 目的探讨和分析对终末期肾病伴金刚烷胺药物性脑病患者应用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联合血液灌流(hemoperfusion,HP)(HP+HD)治疗的临床效果及价值。方法选取2007-09/2013-09月在秦皇岛地区各透析室治疗的终末期肾病患者52例为研究对象,均伴金刚烷胺药物性脑病,随机分成研究组及对照组,分别行HP+HD和HD治疗,用LC-MS(liquid chromatograph-mass spectrometer)法测定血液透析前后的血浆金刚烷胺水平,并观察精神神经系统症状改善情况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透析前,血浆中金刚烷胺检测水平及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差异均不明显(P>0.05),透析治疗后,研究组金刚烷胺水平下降幅度明显较对照组低,药物性脑病治疗有效率明显较对照组高,生活质量评分均较对照组改善优良,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 HP+HD治疗终末期肾病患者金刚烷胺引起的药物性脑病的效果显著,能明显降低血浆中金刚烷胺水平,改善患者药物性脑病精神症状及生活质量,有临床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终末期肾病 金刚烷胺 药物性脑病 血液灌流
原文传递
药物性肾病 被引量:6
19
作者 郑法雷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9期642-644,共3页
药物性肾病郑法雷药物毒副作用可引起全身各系统的不良反应或病变。在应用药物预防、治疗或诊断疾病的过程中,所发生的与诊治目的无关的组织或器官的结构或(和)功能损害,并具有相应临床过程的病患,称为药源性疾病。由药物、化学物... 药物性肾病郑法雷药物毒副作用可引起全身各系统的不良反应或病变。在应用药物预防、治疗或诊断疾病的过程中,所发生的与诊治目的无关的组织或器官的结构或(和)功能损害,并具有相应临床过程的病患,称为药源性疾病。由药物、化学物质或生物毒素引起的肾脏结构/功能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性肾病 肾疾病 药源性疾病
原文传递
冠脉介入术前充分等渗水化疗法可以预防对比剂肾病的发生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飒 武利军 +3 位作者 佟秋艳 王瑞珍 周文燕 王与章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年第12期118-119,共2页
目的 探讨冠脉介入手术前,充分地行等渗水化疗法是否可以预防和改善对比剂肾病的发生.方法 将我院2008至2009年402例冠脉支架手术者,造影剂用量在150~200ml左右,统一使用碘普罗胺(优维显),随机分为二组.1组202例,术前未行水化;2组200... 目的 探讨冠脉介入手术前,充分地行等渗水化疗法是否可以预防和改善对比剂肾病的发生.方法 将我院2008至2009年402例冠脉支架手术者,造影剂用量在150~200ml左右,统一使用碘普罗胺(优维显),随机分为二组.1组202例,术前未行水化;2组200例,给予等渗盐水充分水化.比较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48h、72h血清肌酐水平.结果 1组CIN10.4%CIN1.0%,未给予等渗水化疗法组患者术前血肌酐水平正常,术后血肌酐均轻度上升,部分上升水平超过25%,形成CIN(10.39%),术前及术后有明显统计学差异.而给予等渗水化疗法的患者血肌酐水平术前与术后相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极少出现CIN,发生率约1.0%.结论 充分有效的术前等渗盐水水化疗法,可以明显预防和改善介入术后CIN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比剂肾病 水化疗法 冠脉介入术 药物性肾病 治末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