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台湾当代小剧场的揭幕式──论《荷珠新配》
1
作者 彭耀春 《台湾研究集刊》 CSSCI 2001年第3期94-99,108,共7页
《荷珠新配》打破台湾当代剧场的冷寂,以“贴近台湾生活经验”和夸张调侃,嬉笑而不怒骂的喜剧风格,成功地将台湾当代戏剧推向大众视野,成为80年代台湾蓬勃兴起的小剧场运动的潮头。它植根民族文化传统,并借鉴西方现代主义戏剧美学... 《荷珠新配》打破台湾当代剧场的冷寂,以“贴近台湾生活经验”和夸张调侃,嬉笑而不怒骂的喜剧风格,成功地将台湾当代戏剧推向大众视野,成为80年代台湾蓬勃兴起的小剧场运动的潮头。它植根民族文化传统,并借鉴西方现代主义戏剧美学,“柳暗花明地走出了融传统戏曲和现代戏剧的一条新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省 戏剧 荷珠新配 喜闹风格 舞台表演 西方现代主义戏剧美学
下载PDF
从《荷珠新配》到《九歌》:兰陵剧坊的兴起与衰落
2
作者 张佳棻 《南大戏剧论丛》 2024年第1期170-181,共12页
兰陵剧坊是中国台湾现代戏剧的重要象征。它的兴衰和1980年代台北的“小剧场运动”重合,并与1920年代北京的“国剧运动”有着类似的轨迹:由留学纽约的知识分子推动,希望以西方最新的戏剧知识结合中国戏曲及文学遗产,创造具有国族特色的... 兰陵剧坊是中国台湾现代戏剧的重要象征。它的兴衰和1980年代台北的“小剧场运动”重合,并与1920年代北京的“国剧运动”有着类似的轨迹:由留学纽约的知识分子推动,希望以西方最新的戏剧知识结合中国戏曲及文学遗产,创造具有国族特色的新戏剧。然而,其陈义过高,远非业余的审美与技术水平所能支持,虽然一度引发热潮,最后却不了了之。本文拟透过兰陵的发展史,以《荷珠新配》(1980)与《九歌》(1985)两个作品为其上升和下降的节点,重探台湾地区1980年代的戏剧运动在中华文化溯源与“二度西潮”的影响下生成、变化及衰落之原因,并且为欧美戏剧知识(格洛托夫斯基客观戏剧)在台湾地区的传布与接受留下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台湾 兰陵剧坊 荷珠新配 《九歌》 格洛托夫斯基
下载PDF
演员:人类行为学家 访台湾著名表演艺术家、导演、剧作家金士杰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彬 王岳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90-97,共8页
关键词 表演艺术家 台湾 导演 20世纪80年代以来 行为学 剧作家 人类 演员 荷珠新配
下载PDF
两岸小剧场戏剧的艺术性与商业性比较研究
4
作者 张超 《电影评介》 2014年第15期87-88,共2页
1982年,林兆华的《绝对信号》标志着中国小剧场戏剧在中国大陆的再次兴起,内地小剧场戏剧的发展,从先锋实验,转变为贴近大众的商业性表达,这与我国市场的开放程度密切相关。而台湾地区小剧场戏剧,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兰陵剧坊推出的《... 1982年,林兆华的《绝对信号》标志着中国小剧场戏剧在中国大陆的再次兴起,内地小剧场戏剧的发展,从先锋实验,转变为贴近大众的商业性表达,这与我国市场的开放程度密切相关。而台湾地区小剧场戏剧,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兰陵剧坊推出的《荷珠新配》,掀起了小剧场戏剧更加激进反叛的新潮流,由于台湾"政治话语"的不断消解,戏剧不再是精英阶层的专宠,而成为大众消费的一部分。台湾戏剧从业者始终追求小剧场戏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剧场戏剧 荷珠新配 兰陵剧坊 林兆华 精英阶层 政治话语 赖声川 相声剧 戏曲美学 性表达
下载PDF
台湾戏剧界 关于“后现代剧场”的论战 被引量:1
5
作者 曹明 《台港与海外华文文学评论和研究》 1995年第4期28-30,共3页
在介绍这次论战之前,简单勾勒一下台湾现代剧场的发展变化,以提供必要的背景。80年代台湾在西方戏剧思潮的影响下,兴起了小剧场运动。从兰陵剧坊演出《荷珠新配》,经过五届“实验剧展”(1980—84),到表演工作坊演出《那一夜,我们说相声... 在介绍这次论战之前,简单勾勒一下台湾现代剧场的发展变化,以提供必要的背景。80年代台湾在西方戏剧思潮的影响下,兴起了小剧场运动。从兰陵剧坊演出《荷珠新配》,经过五届“实验剧展”(1980—84),到表演工作坊演出《那一夜,我们说相声》(1984),这些被称为第一代小剧场的实验创新,成为台湾现代戏剧的主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剧场 台湾戏剧 后现代主义戏剧 小剧场 前卫剧 剧场艺术 台湾现代戏剧 西方戏剧思潮 荷珠新配 中外文学
下载PDF
美学与政治齐飞——台湾小剧场今貌
6
作者 余云 《上海戏剧》 北大核心 1990年第5期42-44,共3页
一九七六年,有一位西方学者布兰登教授在考察了台湾剧场后写道:“台湾的’现代戏剧无足轻重,只是偶而有些业余演出而已。这是台湾剧场面貌中不怎么有趣的部份。”不幸的是,布兰登教授的这番话很快就成了过时之论。他没有料到,随之而来... 一九七六年,有一位西方学者布兰登教授在考察了台湾剧场后写道:“台湾的’现代戏剧无足轻重,只是偶而有些业余演出而已。这是台湾剧场面貌中不怎么有趣的部份。”不幸的是,布兰登教授的这番话很快就成了过时之论。他没有料到,随之而来的八十年代,台湾迅速地改写了它的现代剧场的面貌、曾几何时,生机全无、仿佛一潭死水、与朝夕万变的台湾现实社会完全脱节的现代剧场,竟然天翻地复、日新月异。小剧场成了台湾文艺中最汹涌的一股新潮。更令人可喜的是,剧场活动直接有力地切入了当代台北的政治、经济、社会变迁,形成了剧场史上难得一见的“美学与政治齐飞”的盛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荷珠新配 业余演出 赖声川 李国修 兰陵剧坊 金士杰 实验剧展 现代戏剧 暗恋桃花源 姚一苇
下载PDF
如何先锋,怎样前卫——两岸小剧场的历史困境
7
作者 许仁豪 《上海艺术家》 2016年第2期35-38,共4页
在2015年的上海,本土房产公司投资的私人美术馆与台湾戏剧前辈赖声川经营的表演剧场同期开幕,前者以"戏剧30年"为名打响头炮,后者专注文献梳理。作者以这两个案例为切入点,探讨了全球资本主义新的生产以及消费关系局面的生成。拒斥发... 在2015年的上海,本土房产公司投资的私人美术馆与台湾戏剧前辈赖声川经营的表演剧场同期开幕,前者以"戏剧30年"为名打响头炮,后者专注文献梳理。作者以这两个案例为切入点,探讨了全球资本主义新的生产以及消费关系局面的生成。拒斥发展主义的线性历史时间思维,而以地缘政治(geopolitics)的变迁为框架,作者认为台湾与大陆的小剧场发展存在于先后进程,其美学成熟度没有谁先谁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资本主义 消费关系 赖声川 历史时间 地缘政治 成熟度 激进性 林兆华 发展主义 荷珠新配
下载PDF
论台湾当代小剧场的历史意义 被引量:2
8
作者 彭耀春 《台湾研究》 CSSCI 1998年第4期90-94,共5页
一台湾当代小剧场的主要贡献小剧场作为一种戏剧运动,是本世纪初兴起于美国的业余演剧活动。其宗旨是对抗一味追求票房价值的商业化演出,鼓励富有创新意义的剧本创作和演出。在中国现当代戏剧两度西潮中涌起的小剧场浪潮,也都对中国... 一台湾当代小剧场的主要贡献小剧场作为一种戏剧运动,是本世纪初兴起于美国的业余演剧活动。其宗旨是对抗一味追求票房价值的商业化演出,鼓励富有创新意义的剧本创作和演出。在中国现当代戏剧两度西潮中涌起的小剧场浪潮,也都对中国现当代戏剧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剧场 当代戏剧 台湾戏剧 姚一苇 红鼻子 实验剧展 戏剧本体 当代台湾 荷珠新配 现代主义
原文传递
表现台湾现代都市人的心态——漫谈马森的戏剧创作
9
作者 曹明 《台湾研究》 CSSCI 1997年第4期85-88,共4页
表现台湾现代都市人的心态——漫谈马森的戏剧创作曹明一、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独幕剧马森是当代台湾一位知名作家、戏剧理论家、剧作家,他是山东济河人,1932年生。台湾“国立师范大学”文学硕士,曾在法国巴黎电影高级研究院研... 表现台湾现代都市人的心态——漫谈马森的戏剧创作曹明一、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独幕剧马森是当代台湾一位知名作家、戏剧理论家、剧作家,他是山东济河人,1932年生。台湾“国立师范大学”文学硕士,曾在法国巴黎电影高级研究院研究电影、戏剧,后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都市人 戏剧创作 马森 台湾戏剧 台湾社会 独幕剧 古典戏曲 文学剧本 荷珠新配 人物形象
原文传递
从《茶馆》现象看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
10
作者 张羽 《中国文化产业评论》 2007年第1期288-298,共11页
2004年7月,台北的戏剧舞台格外热闹,北京人艺的《茶馆》与大风音乐剧《荷珠新配》、莎妹剧团的实验剧《家庭深层钻探手册》,在敏督利台风肆虐之时,一同登场,票房尤以《茶馆》更为火暴。政界人士杜正胜、孙运璿,文化界人士白先勇、张系... 2004年7月,台北的戏剧舞台格外热闹,北京人艺的《茶馆》与大风音乐剧《荷珠新配》、莎妹剧团的实验剧《家庭深层钻探手册》,在敏督利台风肆虐之时,一同登场,票房尤以《茶馆》更为火暴。政界人士杜正胜、孙运璿,文化界人士白先勇、张系国、顾宝明、金士杰、李国修、蒋勋、黄永洪、王伟忠、孙越、徐若瑄等近两万名观众欣赏到了老舍的这一优秀剧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馆》 荷珠新配 金士杰 李国修 文化交流 张系国 赖声川 海峡两岸 徐若瑄 冯翊纲
原文传递
台湾当代戏剧的走向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新民 《无锡教育学院学报》 1997年第2期1-7,共7页
由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原因,台湾当代戏剧的发展状况及走势与大陆同期戏剧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同源分流的历史长达三十年,直至八十年代后期才逐渐出现交流叠合的趋势.杜云之说:“台湾光复前,我国现代戏剧早已传入.许多台湾的剧人... 由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原因,台湾当代戏剧的发展状况及走势与大陆同期戏剧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同源分流的历史长达三十年,直至八十年代后期才逐渐出现交流叠合的趋势.杜云之说:“台湾光复前,我国现代戏剧早已传入.许多台湾的剧人,向往祖国的戏剧活动,采用上海等地传来的剧本,模仿演出,以致受日本殖民统治的惮忌和迫害.在我国现代戏剧史上,写下血泪的一章.”抗战胜利后,大陆许多职业剧团纷纷赴台进行公演,先后演出了吴祖光的《牛郎织女》、《正气歌》,欧阳予倩的《桃花扇》、曹禺的《雷雨》、《日出》,柯灵和师陀改编的《夜店》、《大马戏团》等,使沉寂多年的台湾戏剧出现复苏的迹象.在赴台演出的剧团中,除上海观众戏剧演出公司、南京国立剧专学校剧团等话剧团体外,还有不少戏曲剧团,如顾正秋、张正芬的“顾剧团”,王振祖的“中国剧团”、张远亭的“正义剧团”等,这些剧团演出的京剧(台称平剧或国剧)和其他地方戏曲与话剧和台湾本土的歌仔戏一起.共同促使光复后的台湾剧坛一度出现颇为繁盛的景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戏剧 台湾戏剧 后现代戏剧 当代戏剧 实验剧展 实验戏剧 “乡土文学” 姚一苇 实验剧场 荷珠新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