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1篇文章
< 1 2 3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吟边燕语》:莎剧汉译史中的“影子经典”
1
作者 杨冰玉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01-109,共9页
《吟边燕语》是著名翻译家林纾的代表性译作,也是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最早的相关译本之一,对莎剧的中国化产生了关键作用。但在其出版数十年之后,《吟边燕语》的影响却消退殆尽,逐渐淡出读者和学者的视野,未能确立经典译本的地位。借鉴... 《吟边燕语》是著名翻译家林纾的代表性译作,也是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最早的相关译本之一,对莎剧的中国化产生了关键作用。但在其出版数十年之后,《吟边燕语》的影响却消退殆尽,逐渐淡出读者和学者的视野,未能确立经典译本的地位。借鉴比较文学理论家达姆罗什“影子经典”的相关概念对《吟边燕语》的经典化进程进行分析发现,众多行动者和历史语境共同参与了其经典地位的建构,但由于翻译场域内规范的变化以及相应优质新译本的出现,《吟边燕语》的经典化进程中断,最终沦为莎剧汉译史中的一部“影子经典”。这给中国文学外译事业带来一定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吟边燕语》 林纾 莎剧翻译 影子经典 士比亚故事集》
下载PDF
“写实”的示范:“十七年”时期的莎剧演出
2
作者 陈莹 《现代中文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7-55,共9页
1950年代,一批苏联专家赴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教学机构教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使得斯氏体系在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的表导演教学中占据首要地位,为中国话剧打下了较为扎实的“写实”基础。作为一系列斯氏体系教学课程的总结,专... 1950年代,一批苏联专家赴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教学机构教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使得斯氏体系在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的表导演教学中占据首要地位,为中国话剧打下了较为扎实的“写实”基础。作为一系列斯氏体系教学课程的总结,专家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莎士比亚剧目进行排演,可谓是一次运用斯氏方法进行演出的示范。而对之进行探究,也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这一时期的莎剧演出在何种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戏剧的现代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莎剧演出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中国戏现代化
下载PDF
“创译”:许渊冲莎剧翻译话语研究--基于《罗密欧与朱丽叶》翻译手稿的动静态考察
3
作者 张汨 《外文研究》 2023年第4期76-83,105,106,共10页
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译介已有百余年历史,莎剧复译也一直不断进行。近年来,许渊冲从事莎剧翻译并提出“创译”翻译话语,但当前相关研究尚不多见。本文分析了“创译”话语的缘起和内涵,并以许渊冲《罗密欧与朱丽叶》翻译手稿为例,从静态... 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译介已有百余年历史,莎剧复译也一直不断进行。近年来,许渊冲从事莎剧翻译并提出“创译”翻译话语,但当前相关研究尚不多见。本文分析了“创译”话语的缘起和内涵,并以许渊冲《罗密欧与朱丽叶》翻译手稿为例,从静态和动态两个层面探讨其在实践中的具体呈现,前者通过原文与翻译手稿定稿的对比反映,后者则基于翻译手稿修订体现。研究发现,“创译”话语源于许渊冲以往文学翻译实践,在莎剧翻译实践中又得到进一步展现,翻译话语和翻译实践的一致性贯穿许译莎剧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渊冲 莎剧翻译 “创译”话语 翻译手稿 动静态呈现
下载PDF
华美与流畅互融,优雅和淳朴相依——朱译莎剧《暴风雨》中的方言与通用语和谐共生
4
作者 胡德义 《今古文创》 2023年第2期95-97,共3页
朱生豪译的莎剧被誉为翻译文学的杰作,译笔流畅,文辞华美,但某些用词和句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地方语言的影响,译文不可避免地带上了嘉兴方言的痕迹。这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应与朱先生本人是在嘉兴长大的不无关系。本文以朱译莎剧《暴风... 朱生豪译的莎剧被誉为翻译文学的杰作,译笔流畅,文辞华美,但某些用词和句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地方语言的影响,译文不可避免地带上了嘉兴方言的痕迹。这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应与朱先生本人是在嘉兴长大的不无关系。本文以朱译莎剧《暴风雨》为例,作者尝试着对朱生豪译作中显现方言的迹象进行了解读:鉴于平生从未走出过长三角的这一事实,加之朱生豪从小习得的母语对他终生具有潜在的影响,使他不自觉地对嘉兴方言产生心理依附。可见,方言的使用,当然与译作者本身个人经历密不可分,第一习得语言及其运用是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生豪 莎剧译稿 手迹 嘉兴 长三角 吴语 方言 母语习得
下载PDF
庶民性·经验的均衡·当下意识的凸显——吉剧对莎剧经典“在地化”改编重塑的几点反思
5
作者 刘爽 王钢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5-9,共5页
吉剧对莎剧经典“在地化”重塑经验值得进行深入的文化反思。“庶民性”构成吉剧与莎剧跨越时空、心灵呼应的隐秘通道,也是吉剧对莎剧进行改编与重塑的重要信心来源。若再能处理好经典改编过程中经典本身、改编主体和观众三者之间经验... 吉剧对莎剧经典“在地化”重塑经验值得进行深入的文化反思。“庶民性”构成吉剧与莎剧跨越时空、心灵呼应的隐秘通道,也是吉剧对莎剧进行改编与重塑的重要信心来源。若再能处理好经典改编过程中经典本身、改编主体和观众三者之间经验的均衡关系,辅以恰当的当下意识的植入与时代精神的凸显,那么吉剧对莎剧经典的“在地化”改编新创则不仅有助于莎剧重回当代舞台的现实世界与经验世界,而且有助于中国地方剧种突破固有思维模式和表现内容,走出一条从传统向现代、从封闭向敞开的质的转变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剧 “在地化” “庶民性” 经验的均衡 当下意识
下载PDF
浅析日本能乐在黑泽明莎剧电影中的运用
6
作者 吕赫 《戏剧之家》 2023年第6期29-31,共3页
黑泽明在日本电影界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他推动了日本战后电影的发展,也使得日本电影走向世界,让更多西方人认识了日本电影。黑泽明拍摄的电影《蜘蛛巢城》《乱》被认为是电影史上成功的莎剧改编电影,其在电影中大量融入日本传统能乐的元... 黑泽明在日本电影界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他推动了日本战后电影的发展,也使得日本电影走向世界,让更多西方人认识了日本电影。黑泽明拍摄的电影《蜘蛛巢城》《乱》被认为是电影史上成功的莎剧改编电影,其在电影中大量融入日本传统能乐的元素。本文以《蜘蛛巢城》与《乱》为例,分析能乐在黑泽明莎剧电影中的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泽明 能乐 莎剧电影
下载PDF
浅谈民族化视阈下中国先锋话剧的实验性——以林兆华的莎剧改编为例
7
作者 杜思睿 《戏剧之家》 2023年第17期7-10,共4页
莎剧在中国多个历史时期内演化出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在莎剧中国化的发展历程中,北京人艺的导演林兆华先生对多部莎剧的民族化改编取得了突出成果。自1982年导演《绝对信号》以来,林兆华尝试对先锋戏剧进行实验性改革。无论是富有导演个... 莎剧在中国多个历史时期内演化出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在莎剧中国化的发展历程中,北京人艺的导演林兆华先生对多部莎剧的民族化改编取得了突出成果。自1982年导演《绝对信号》以来,林兆华尝试对先锋戏剧进行实验性改革。无论是富有导演个人化表达特色的第二主题的加入,在舞台表演过程中进行角色对调的全新表演程式,在台词中加入具有中国特色的方言和俚语,戏曲美学参与叙事的改编,还是新舞台布景思路,都显性地让民族特色参与到表演和叙事中。其中,《哈姆雷特1990》被誉为中国最具先锋实验精神的莎剧作品。本文拟从莎剧民族化角度入手,从林兆华导演的莎剧中的跨文化剧本改编、第二主题的介入、戏曲元素与先锋话剧的融合、革新的表演程式和先锋性的舞台美术几个方面展开研究,以《哈姆雷特》为主,辅以《查理三世》《大将军寇流兰》《仲夏夜之梦》,梳理林氏莎剧在表演和编导上体现出的先锋话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剧改编 民族化视阈 先锋话
下载PDF
莎剧中的话语标记及其翻译 被引量:8
8
作者 王瑞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85-88,共4页
本文旨在探讨莎剧翻译中对话语标记语用意义和社会意义在汉译本中加以体现这一问题。作者从英、汉两种语言入手在对话语标记认识的基础上,对莎剧话语标记加以分类,并从语言对比和译本对比的角度,以实例形式尝试提出莎剧话语标记汉译的原... 本文旨在探讨莎剧翻译中对话语标记语用意义和社会意义在汉译本中加以体现这一问题。作者从英、汉两种语言入手在对话语标记认识的基础上,对莎剧话语标记加以分类,并从语言对比和译本对比的角度,以实例形式尝试提出莎剧话语标记汉译的原则,目的在于将莎剧语言研究的新成果应用于莎剧翻译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剧 莎剧语言 话语标记
下载PDF
莎剧《李尔王》中的意象评析 被引量:9
9
作者 华泉坤 田朝绪 《外语研究》 2001年第3期55-59,64,共6页
本文对莎士比亚在其伟大的悲剧《李尔王》中运用的艺术手段———意象———进行了分析和评论。作者指出 :《李尔王》中的视觉意象 ,动物意象 ,正义意象 ,以及神明的意象无一不超凡脱俗 ,新颖独特。它们不仅形象地描述了生活在那混乱社... 本文对莎士比亚在其伟大的悲剧《李尔王》中运用的艺术手段———意象———进行了分析和评论。作者指出 :《李尔王》中的视觉意象 ,动物意象 ,正义意象 ,以及神明的意象无一不超凡脱俗 ,新颖独特。它们不仅形象地描述了生活在那混乱社会中的人的本性和伦理道德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剧 《李尔王》 意象
下载PDF
莎剧对常规隐喻的超越与创新 被引量:5
10
作者 陈洁 谢世坚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0-36,共7页
对11部莎剧中"人生"概念隐喻的研究发现,常规隐喻与新奇隐喻的关系密切,构成规约化程度由高至低的连续体。在认知层面,莎剧通过扩展、细化及泛化的方式在常规隐喻的基础上创造新奇隐喻,在语言层面则运用扩展、细化、质疑、混... 对11部莎剧中"人生"概念隐喻的研究发现,常规隐喻与新奇隐喻的关系密切,构成规约化程度由高至低的连续体。在认知层面,莎剧通过扩展、细化及泛化的方式在常规隐喻的基础上创造新奇隐喻,在语言层面则运用扩展、细化、质疑、混合等方式,并借助明喻、暗喻等修辞格对概念隐喻的表达方式进行创新。发掘莎剧中常规隐喻与新奇隐喻的关系,以及莎剧超越常规隐喻的创新方式,对于深入认识莎剧的语言艺术及思想内涵,探寻概念隐喻在文学语言及修辞中的认知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剧 常规隐喻 新奇隐喻 隐喻创新
下载PDF
莎剧中的通感修辞及其汉译研究——以《哈姆莱特》和《李尔王》为例 被引量:7
11
作者 谢世坚 罗丽丽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71-76,共6页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是世界文坛上的一颗明珠,而通感修辞便是其中灵动的一笔。然而,国内对莎翁四大悲剧的通感修辞研究尚少。以《哈姆雷特》和《李尔王》中的通感修辞为语料,发现莎剧中的通感修辞有三个作用:一是使语言更具魅力;二是更有...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是世界文坛上的一颗明珠,而通感修辞便是其中灵动的一笔。然而,国内对莎翁四大悲剧的通感修辞研究尚少。以《哈姆雷特》和《李尔王》中的通感修辞为语料,发现莎剧中的通感修辞有三个作用:一是使语言更具魅力;二是更有助于人物塑造;三是深化戏剧的主题。而从朱生豪、梁实秋、孙大雨和卞之琳的莎剧译本出发,发现朱生豪主要采用直译法,忽略了通感修辞的形式;梁实秋主要采用意译法,也并未关注通感修辞的特点;孙大雨和卞之琳采用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方法,忠实原文,也保留了通感修辞的特点。因此,翻译莎剧通感这一修辞的时候,既要忠实原文,又要保留其修辞特点,在此基础上还应保证译文的流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剧 通感修辞 汉译
下载PDF
概念隐喻理论视角下莎剧的动物比喻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谢世坚 孙立荣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165-172,共8页
动物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意象。莎士比亚通过修辞手段在其戏剧中使用了数量可观的动物意象。基于前人研究,本文尝试从隐喻认知视角解读分析莎剧的动物比喻。研究发现,莎剧的动物比喻有明喻、暗喻及借喻三种;按比喻的本体划分,可以分为以... 动物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意象。莎士比亚通过修辞手段在其戏剧中使用了数量可观的动物意象。基于前人研究,本文尝试从隐喻认知视角解读分析莎剧的动物比喻。研究发现,莎剧的动物比喻有明喻、暗喻及借喻三种;按比喻的本体划分,可以分为以人为本体的比喻和以事物为本体的比喻。本文从概念隐喻理论视角,对动物比喻的认知机制和认知功能进行了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比喻 莎剧 概念隐喻
下载PDF
莎剧修辞的认知研究——《莎士比亚、修辞与认知》(2011)评介 被引量:9
13
作者 谢世坚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62-165,共4页
英国剑桥大学英语系拉斐尔·莱恩(Raphael Lyne)博士是英国新一代莎学专家,发表过《莎士比亚晚期作品》(Shakespeare’s Late Works,2007)及其它莎学研究著作。
关键词 士比亚 认知研究 修辞 英国剑桥大学 莎剧 评介 晚期作品 LATE
下载PDF
朱生豪莎剧翻译的文学审美取向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媛慧 任秀英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22-125,共4页
在莎剧翻译中,朱生豪以其深厚的中国古典诗词修养提炼出来的诗话的白话文体符合汉语读者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欣赏习惯,也与莎剧的语言风格最吻合,是诗化的散文和散文化的诗。在翻译实践中,朱生豪"神韵说"的翻译思想体现了原作的... 在莎剧翻译中,朱生豪以其深厚的中国古典诗词修养提炼出来的诗话的白话文体符合汉语读者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欣赏习惯,也与莎剧的语言风格最吻合,是诗化的散文和散文化的诗。在翻译实践中,朱生豪"神韵说"的翻译思想体现了原作的诗情和神韵,译出了莎剧的文学性和艺术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生豪 莎剧翻译 文学审美 “神韵说”
下载PDF
悲剧与基督教观念——对莎剧《哈姆雷特》的分析 被引量:11
15
作者 宗亦耘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65-68,共4页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悲剧观念,它渗透着这个时代的哲学、宗教、历史、文化等种种因素,并因此而各具特色。 通常人们认为最具人文思想的莎士比亚戏剧,由于时代、历史文化的滋养,不可避免地沾染了浓厚的基督教文化气息。这一点是国内研...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悲剧观念,它渗透着这个时代的哲学、宗教、历史、文化等种种因素,并因此而各具特色。 通常人们认为最具人文思想的莎士比亚戏剧,由于时代、历史文化的滋养,不可避免地沾染了浓厚的基督教文化气息。这一点是国内研究者容易忽视的方面。莎士比亚所处的十六世纪的英国,文艺复兴的浪潮来的较晚,但也进行的最彻底。英国史学家摩根指出:“莎士比亚的经历表明他处在欧洲文化发展的十字路口。”山据历史记载,素来有天主教传统的英国,在亨利八世时新教已得到传播,路德派书籍自1520年传入英国,最初颇受欢迎,1525年到1547年间,英国出版了八百版宗教书籍,其中大部分是新教书。新教强调个体的价值,强调人与上帝直接对话,反对教会神权,对改变人们的观念起到了重要作用。至16世纪晚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姆雷特》 基督教观念 基督教文化 士比亚戏 观念 文艺复兴 上帝 加尔文教 莎剧 《圣经》
下载PDF
英汉对比视角下莎剧颜色词的汉译 被引量:3
16
作者 谢世坚 唐小宁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132-139,共8页
颜色词含义丰富,应用广泛,但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英汉语在颜色词的运用上存在着差异。文章以莎剧中的颜色词为研究对象,从英汉对比的角度分析其中的基本颜色词与变体颜色词,探讨莎剧颜色词的汉译策略。研究发现,莎剧中除了基本颜色词的运... 颜色词含义丰富,应用广泛,但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英汉语在颜色词的运用上存在着差异。文章以莎剧中的颜色词为研究对象,从英汉对比的角度分析其中的基本颜色词与变体颜色词,探讨莎剧颜色词的汉译策略。研究发现,莎剧中除了基本颜色词的运用外,还运用了大量的变体颜色词,这类颜色词更加富于变化,是造成成莎剧汉译困难的原因之一;现有译本在翻译颜色词时采取的策略可归结为三种:对应直译、换译和活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汉对比 莎剧 颜色词 汉译
下载PDF
莎剧中的“人生”概念隐喻 被引量:4
17
作者 陈洁 谢世坚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5期705-709,共5页
考察了11部莎剧,认为莎剧中的"人生"概念通常被看作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或行为,可以借助空间和时间识解和表达,但作品中"人生"在精神、感知方面的特征并未成为人们认知的焦点。常规隐喻在莎剧的"人生"隐喻... 考察了11部莎剧,认为莎剧中的"人生"概念通常被看作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或行为,可以借助空间和时间识解和表达,但作品中"人生"在精神、感知方面的特征并未成为人们认知的焦点。常规隐喻在莎剧的"人生"隐喻系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构建新奇隐喻的基础。对莎剧概念隐喻的研究不仅能够为正确解读莎剧的文学内涵提供认知依据,还有助于深入认识概念隐喻在人类认知及文学语言中的基础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隐喻 莎剧 "人生"概念
下载PDF
莎剧中的Paradox与Oxymoron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谢世坚 路艳玲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07-116,共10页
Paradox和oxymoron是两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修辞格,在莎士比亚戏剧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两种辞格均由两个对立成分组合而成,表面自相矛盾,实则蕴含哲理;区别在于paradox是句子层面的修辞,oxymoron是短语层面的修辞。以《哈姆雷特》... Paradox和oxymoron是两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修辞格,在莎士比亚戏剧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两种辞格均由两个对立成分组合而成,表面自相矛盾,实则蕴含哲理;区别在于paradox是句子层面的修辞,oxymoron是短语层面的修辞。以《哈姆雷特》《奥赛罗》《麦克白》《罗密欧与朱丽叶》为基本语料来源,全面、系统地比较二者异同,可以发现这两种修辞在构成方式上差异较大,从语法结构层面划分,paradox可分为单词相对、短语相对和句子相对三种形式,oxymoron可分为名词+名词、名词+of+名词、动词+动词、形容词+形容词、形容词+名词、动词+副词六种类型;然而,两种修辞在语义关系和修辞功能上基本类似,即因果、方式、主从和交融关系,均具有强化语言、刻画人物和深化主题的修辞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RADOX OXYMORON 莎剧
下载PDF
出版传播与莎剧汉译的经典化 被引量:4
19
作者 段自力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4期57-60,共4页
通过对60多年来各种莎士比亚戏剧汉译本的出版差异对比,从文学经典化的建构主义视角研究发现,朱译莎剧已经成为"活"的翻译文学经典,其经典化的重要建构因素是长期以来的高频率出版。出版传播承载着阅读接受和诗学传统的影响,... 通过对60多年来各种莎士比亚戏剧汉译本的出版差异对比,从文学经典化的建构主义视角研究发现,朱译莎剧已经成为"活"的翻译文学经典,其经典化的重要建构因素是长期以来的高频率出版。出版传播承载着阅读接受和诗学传统的影响,是翻译文学尤其是多译本翻译文学中某种译本经典化的重要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剧汉译 出版传播 经典化
下载PDF
梁实秋与朱生豪莎剧译文特点之比较 被引量:7
20
作者 严晓江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95-98,共4页
梁实秋和朱生豪的汉译莎剧风格迥异,主要体现在音美效果、语体风格以及雅俗倾向等方面。梁实秋的译文在节奏、韵律方面欠佳,书面语味道浓重,但是他如实翻译了原文中的粗言俗语;朱生豪的译文诗意感较强,音调悦耳,口语化的表达通俗流畅,... 梁实秋和朱生豪的汉译莎剧风格迥异,主要体现在音美效果、语体风格以及雅俗倾向等方面。梁实秋的译文在节奏、韵律方面欠佳,书面语味道浓重,但是他如实翻译了原文中的粗言俗语;朱生豪的译文诗意感较强,音调悦耳,口语化的表达通俗流畅,他对原文中的不雅语言进行了"净化"处理。梁实秋译莎更加注重戏剧的文学功能,而朱生豪译莎更加注重戏剧的表演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实秋 朱生豪 莎剧译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