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莎士比亚剧作中的女性形象——兼评莎士比亚的女性观 被引量:10
1
作者 贺奉年 《湖北社会科学》 2007年第7期107-109,共3页
莎士比亚37部剧作中130多位女性人物形象反映了广阔而又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莎剧艺术魅力之所在,正是由于其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与典型化、生活化以及严格地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来体现现实的创作手法。
关键词 莎士比亚剧本 女性形象 女性观 莎士比亚
下载PDF
莎士比亚剧作中的女性形象——兼评莎士比亚的女性观
2
作者 贺奉年 《基础教育研究与实践》 2004年第1期50-52,共3页
本文讨论了莎士比亚三十七部剧作中130多位女性人物形象的主要类型,简要分析了莎剧女性人物形象所反映的广阔而又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指出莎剧艺术魅力之所在,正是由于其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与典型化、生活化以及严格地按照生活的本... 本文讨论了莎士比亚三十七部剧作中130多位女性人物形象的主要类型,简要分析了莎剧女性人物形象所反映的广阔而又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指出莎剧艺术魅力之所在,正是由于其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与典型化、生活化以及严格地按照生活的本面貌来再现现实的创作手法。最后提出莎士比亚为人类创造出如此丰富而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使后人叹为观止,应该成为后人学习、研究的典范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剧本 女性形象 文艺复兴 莎士比亚
下载PDF
中国莎学研究新收获——《莎士比亚年鉴》第17卷及其他
3
作者 钟木易 《中国莎士比亚研究通讯》 2011年第1期66-66,共1页
1.杨林贵主编的《莎士比亚年鉴》第十七卷于2010年十月出版并于美国俄亥俄莎士比亚大会期间首发。《莎士比亚年鉴》是在美国出版的国际性学术期刊,特别注重研究莎士比亚剧本和剧场,探讨比较文学和跨学科问题,以及莎士比亚在不同国... 1.杨林贵主编的《莎士比亚年鉴》第十七卷于2010年十月出版并于美国俄亥俄莎士比亚大会期间首发。《莎士比亚年鉴》是在美国出版的国际性学术期刊,特别注重研究莎士比亚剧本和剧场,探讨比较文学和跨学科问题,以及莎士比亚在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下的接受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剧本 年鉴 莎学研究 中国 2010年 学术期刊 比较文学 接受问题
下载PDF
从目的论看戏剧翻译 被引量:6
4
作者 邓笛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6-47,共2页
同一个剧本会有不同的译本。比如朱生豪、孙大雨、卞之琳、杨世彭等人都翻译过相同的莎士比亚剧本.英若诚和加拿大的霍华(John Howard—Gibbon)也都译过老舍先生的《茶馆》。不同的译本就一定会有比较。关于这些译本的高低上下.许... 同一个剧本会有不同的译本。比如朱生豪、孙大雨、卞之琳、杨世彭等人都翻译过相同的莎士比亚剧本.英若诚和加拿大的霍华(John Howard—Gibbon)也都译过老舍先生的《茶馆》。不同的译本就一定会有比较。关于这些译本的高低上下.许多学者都有过评述。笔者认为,这些译本能够受到大家的关注.并得到一定群体的肯定和好评.就自有它们存在的道理。学者们看待译本的角度不同,结论就不同。同样.不同的译者带着不同的目的翻译原剧本.也会产生差别很大的译本.而这些译本却有可能同样是优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翻译 目的论 莎士比亚剧本 《茶馆》 译本 朱生豪 孙大雨 卞之琳
下载PDF
凯列班与殖民主义 被引量:5
5
作者 罗世平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2年第5期34-36,52,共4页
莎剧《暴风雨》中的殖民主义主题是近代制作、表演、评论该剧时一个不可回避的因素。人们对它的认识源于一种道德责任感,而莎界对凯列班的讽刺逐步深化了这一认识。达尔文的进化论是人们认识它的理论依据。本森、特里两人的表演和米勒... 莎剧《暴风雨》中的殖民主义主题是近代制作、表演、评论该剧时一个不可回避的因素。人们对它的认识源于一种道德责任感,而莎界对凯列班的讽刺逐步深化了这一认识。达尔文的进化论是人们认识它的理论依据。本森、特里两人的表演和米勒的评论突出了剧中的殖民主义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风雨》 凯列班 殖民主义 英国 莎士比亚剧本
下载PDF
不可提倡的翻译
6
作者 苏福忠 《中国莎士比亚研究通讯》 2012年第1期38-40,共3页
一 2012年10月底在嘉兴召开的“纪念朱生豪诞辰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上,欣喜地看到一些年轻的莎士比亚学者,对一些莎士比亚剧本的翻译进行细致的探讨,列举了具体的原文句子,对照翻译例子进行对照,指出高下,这是很健康的学术取向... 一 2012年10月底在嘉兴召开的“纪念朱生豪诞辰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上,欣喜地看到一些年轻的莎士比亚学者,对一些莎士比亚剧本的翻译进行细致的探讨,列举了具体的原文句子,对照翻译例子进行对照,指出高下,这是很健康的学术取向,远比玩弄新辞藻、借助什么新方法蒙人的法子,更可取,更值得提倡。很多论文中讲述的例子,因为角度新鲜,颇有说服力。希望这种方法成为一种常规,常态,给广大读者推荐好的翻译,批评和淘汰差的翻译,让中国的莎士比亚的诸多译本越来越优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 莎士比亚剧本 诞辰一百周年 学术研讨会 学术取向 朱生豪 说服力 句子
下载PDF
诗体:跨越半世纪的莎剧翻译之旅 被引量:1
7
作者 忻颖 《上海戏剧》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0-41,共2页
散文体和诗歌体之分 提及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的翻译,你一定会想到“朱生豪”的名字。毫无疑问,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以朱生豪译本为主体的“人文版”莎士比亚全集,至今仍是具有权威性和影响力的莎剧中译本。尽管如此,著名... 散文体和诗歌体之分 提及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的翻译,你一定会想到“朱生豪”的名字。毫无疑问,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以朱生豪译本为主体的“人文版”莎士比亚全集,至今仍是具有权威性和影响力的莎剧中译本。尽管如此,著名翻译家贺祥麟还是在评论朱生豪译本时提出:“莎士比亚剧本原文是诗歌,我们现译为散文,当然可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家 莎剧 人民文学出版社 莎士比亚戏剧 诗体 莎士比亚剧本 朱生豪 中译本
下载PDF
中国英语教育史上的重要读物:莎士比亚戏剧简易读本
8
《教育史研究辑刊》 2014年第1期96-96,共1页
李伟民在《语言教育》2013年第3期撰文指出,在早期中国英语教育中,无论是教会学校、普通初、高级中学还是社会上的学校,一般都把兰姆姐弟的《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列入教科书或阅读材料。这些莎士比亚戏剧简易读物,既有以英文学习... 李伟民在《语言教育》2013年第3期撰文指出,在早期中国英语教育中,无论是教会学校、普通初、高级中学还是社会上的学校,一般都把兰姆姐弟的《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列入教科书或阅读材料。这些莎士比亚戏剧简易读物,既有以英文学习为目的的中文注释本,包括对兰姆姐弟《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的注释,以及对完整的莎士比亚剧本的注释,又有以文学阅读为目的的中译本《莎氏乐府本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戏剧 中国英语 简易读物 教育史 读本 莎士比亚剧本 教会学校 语言教育
原文传递
改革还是死亡——英国图书馆业2011将险中求生
9
作者 李爽 《出版参考》 2011年第3期43-43,共1页
2011年1月9日,大英图书馆发布了第一款供智能手机和苹果iPad使用的应用软件:BritishLibrary:Treasures。该软件提供了超过100本的图书馆珍本,包括初版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1476年和1483年的《坎特伯雷故事集》原稿、狄更斯的手稿... 2011年1月9日,大英图书馆发布了第一款供智能手机和苹果iPad使用的应用软件:BritishLibrary:Treasures。该软件提供了超过100本的图书馆珍本,包括初版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1476年和1483年的《坎特伯雷故事集》原稿、狄更斯的手稿《尼古拉斯·尼克贝》,以及1642年前英国剧院上演的莎士比亚剧本107件,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书馆业 英国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 《坎特伯雷故事集》 死亡 改革 莎士比亚剧本 应用软件
下载PDF
中外名剧的“变脸”
10
作者 陈四益 《社会观察》 2006年第6期61-61,共1页
在中外文学艺术史上,一部作品由这一文艺样式变为另一文学样式的事屡见不鲜,可以称之为“变脸”。不少著名的文艺作品,就是靠着不同文艺样式的“变脸”.才得以更广泛的流传。莎士比亚的戏剧.今天已经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众多的观众... 在中外文学艺术史上,一部作品由这一文艺样式变为另一文学样式的事屡见不鲜,可以称之为“变脸”。不少著名的文艺作品,就是靠着不同文艺样式的“变脸”.才得以更广泛的流传。莎士比亚的戏剧.今天已经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众多的观众.看过几出莎剧的.当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但读过几部莎士比亚剧本的人数.可能远少于它的观众。那原因,我想,不但有时代的隔膜.还有语言的隔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脸” 中外 莎士比亚剧本 文艺样式 文艺作品 文学艺术史 文学样式 世界范围 观众 隔膜
下载PDF
Last Shakespeare Plays Directed by Yukio Ninagawa: Possessed by the Power of Theater
11
作者 Emi Hamana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7年第3期269-277,共9页
Yukio Ninagawa (1935-2016) was expected to achieve in a few years the great milestone of directing the complete collection of Shakespeare plays in new Japanese translations. This paper reconsiders Ninagawa's direct... Yukio Ninagawa (1935-2016) was expected to achieve in a few years the great milestone of directing the complete collection of Shakespeare plays in new Japanese translations. This paper reconsiders Ninagawa's direction from a global/local perspective with a special focus on several last works directed by him: Richard II, performed by young players of the Saitama Next Theater in February 2012, which was especially intended for the local Japanese audience; Ninagawa Macbeth, which was performed in September 2015 and was a revival of the director's internationally-acclaimed production, first performed in Japan in 1980 and abroad in 1985 onwards; and Two Gentlemen of Verona, the thirty-first in his series of Shakespeare plays and seventh in his series of Shakespeare plays with all-male casts, in October 2015. His last plays were not as perfect as he was still experimenting. This paper concludes, however, that while possessed by the power of theater, his direction emits its magical and subversive power and suggestion to give the audience vital energy to live in this world of tough conflicts. He continued to hope to make global and local spectators wonder at the plays he direc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KESPEARE Yukio Ninagawa the power of theater WONDER affect
下载PDF
白毛女与鲍西娅比较的思考
12
作者 胡海鸥 《经济学家茶座》 2010年第1期90-92,共3页
在人类历史上,制约野蛮、残酷和霸道的方式至少有两种:一是以我国“白毛女”中的喜儿为代表,另一个是以莎士比亚剧本《威尼斯商人》中鲍西亚为代表。两种不同方式对于社会的稳定发展具有截然不同的意义。我们可以从两种方式的比较中... 在人类历史上,制约野蛮、残酷和霸道的方式至少有两种:一是以我国“白毛女”中的喜儿为代表,另一个是以莎士比亚剧本《威尼斯商人》中鲍西亚为代表。两种不同方式对于社会的稳定发展具有截然不同的意义。我们可以从两种方式的比较中看出鲍西亚的方式更有利于一个国家进入长期规范有序的发展轨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尼斯商人》 莎士比亚剧本 人类历史 西亚
原文传递
欢乐中的深刻——林兆华版话剧《仲夏夜之梦》的创新意味 被引量:5
13
作者 徐珏 李璇 《当代戏剧》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4-55,共2页
《仲夏夜之梦》版本众多,涉及话剧、音乐剧、歌剧、芭蕾舞剧、电影……足见《仲夏夜之梦》的艺术价值和受欢迎程度。虽是莎士比亚喜剧,但作为首个勇于打破莎士比亚语言框架的导演,林兆华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把这部经典莎士比亚剧本... 《仲夏夜之梦》版本众多,涉及话剧、音乐剧、歌剧、芭蕾舞剧、电影……足见《仲夏夜之梦》的艺术价值和受欢迎程度。虽是莎士比亚喜剧,但作为首个勇于打破莎士比亚语言框架的导演,林兆华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把这部经典莎士比亚剧本演绎成中国观众能理解的民俗爱情戏,加入了许多中国民俗元素。剧中不仅融入小品表演方式,演员也都被重新赋予更接地气的人物性格,使整部戏更接近中国观众生活,破除了莎士比亚戏剧与中国观众的鸿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仲夏夜之梦》 林兆华 话剧 莎士比亚剧本 意味 创新 欢乐 莎士比亚戏剧
原文传递
论玛丽·亚登与莎剧中母亲形象的审美对称
14
作者 张云军 《新世纪剧坛》 2014年第5期29-34,共6页
在为数众多的莎剧人物形象中,母亲形象是较少为人关注的一类。认真搜索文本,我们会发现莎翁的戏剧中存在着许多血肉丰满、活灵活现、情态各异的母亲形象。关于这些母亲形象的原型出处和作家的灵感泉源,莎评家弗兰克·哈里斯认为... 在为数众多的莎剧人物形象中,母亲形象是较少为人关注的一类。认真搜索文本,我们会发现莎翁的戏剧中存在着许多血肉丰满、活灵活现、情态各异的母亲形象。关于这些母亲形象的原型出处和作家的灵感泉源,莎评家弗兰克·哈里斯认为:“莎士比亚剧本里面的许多女性人物都是玛丽·菲敦(伊丽莎白女王的宫女)的化身”笔者认为并不尽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亲形象 莎剧 玛丽 对称 审美 伊丽莎白女王 莎士比亚剧本 人物形象
原文传递
《新青年》的上海文学想象
15
作者 陈建华 《收获》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70-178,共9页
关于“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历史意义我们耳熟能详,对其思想大本营《新青年》的研究也汗牛充栋。最近重读《新青年》,注意到有关上海的有趣段子。1917年夏胡适从美国学成归国,先逗留上海十余天,去了书店,看到一本莎士比亚剧本,“原来把会... 关于“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历史意义我们耳熟能详,对其思想大本营《新青年》的研究也汗牛充栋。最近重读《新青年》,注意到有关上海的有趣段子。1917年夏胡适从美国学成归国,先逗留上海十余天,去了书店,看到一本莎士比亚剧本,“原来把会话体的戏剧,都改作了《聊斋志异》体的叙事古文”,要找“新出版的小说,看来看去,实在找不出一部可看的小说”,只是听说“如今最风行的是一部《新华春梦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青年》 文学想象 上海 “五四”新文学运动 莎士比亚剧本 《聊斋志异》 历史意义 美国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