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语南方方言中两类与事标记的再考察
1
作者 黄婷婷 《汉语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0-111,共12页
目前学界对于南方方言中普遍使用的持拿义与事标记(“把”“拿”“拨”“俾”等)和获得义与事标记(“得”)的来源仍存在争议。根据前人提出的双及物结构的演变规律,这两类与事标记是方言中通用给予义双及物结构的主要动词和与事标记结... 目前学界对于南方方言中普遍使用的持拿义与事标记(“把”“拿”“拨”“俾”等)和获得义与事标记(“得”)的来源仍存在争议。根据前人提出的双及物结构的演变规律,这两类与事标记是方言中通用给予义双及物结构的主要动词和与事标记结合的复合词省略与事标记的结果,不能等同于给予动词的语法化。根据共时和历时的方言语料,早期南方方言(非闽语)表达通用给予事件时,双及物结构的主要动词可构拟为持拿义动词或获得义动词。汉语方言中用做与事标记的“等”应该是“得”阳声化的结果。本文的讨论希望能深化对汉语方言与事标记的类型,以及对汉语方言给予事件的编码策略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与事标记 持拿动词 获得义动词 “等”构式
下载PDF
汉语双音节比喻词的语法结构及词义生成机制
2
作者 宣心骋 《文教资料》 2011年第34期43-45,共3页
本文采取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的双音节比喻词做了语法结构类型上的梳理和分类。在区分比喻新:造词和比喻扩展词的基础上。确定了不同关系类型比喻:扩展词的关涉性语义成分与描述性语义成... 本文采取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的双音节比喻词做了语法结构类型上的梳理和分类。在区分比喻新:造词和比喻扩展词的基础上。确定了不同关系类型比喻:扩展词的关涉性语义成分与描述性语义成分的互动关系。引入并修正了施春宏提出的语义框架.并验证了其提出的词义衍化过程假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双音节比喻词 语法结构词 获得机制
下载PDF
典型“被”字连动句首项动词考察 被引量:1
3
作者 商艳霞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134-136,共3页
考察了典型"被"字连动句的首项动词,总结出它们都有获得这个共同的语义特征,又把它们分为水平获得、提升获得等七个小类,并分析了首项动词结构中补语的特点,首项动词的获得义和其补语的特点可以从认知上得到解释。
关键词 典型“被”字连动句 首项动词 获得义 认知
下载PDF
包含“哪来的”的几种句子 被引量:3
4
作者 何文彬 《语言科学》 2007年第5期62-69,共8页
包含"哪来的"的句子从功能上看可分为三类,各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甲类"NP(是)哪来的"询问处所,"来"是实义动词;乙类"NP1(是)哪来的NP2"询问处所或方式,"哪"有时可由"怎么"... 包含"哪来的"的句子从功能上看可分为三类,各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甲类"NP(是)哪来的"询问处所,"来"是实义动词;乙类"NP1(是)哪来的NP2"询问处所或方式,"哪"有时可由"怎么"替换,谓语隐含了及物动词V,"V来"有"获得"义,"来"近于虚词;丙类"NP1(*是)哪来的(什么)NP2"是反问句,功能是否定"获得","哪来的"可由"哪有"替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哪来的“获得
下载PDF
对Way构式动词准入机制的再思考——基于Levin和Rappaport方式义与结果义互补的理论解释 被引量:5
5
作者 周小涛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8-36,145,共9页
以往基于体貌意义对Way构式动词准入机制进行的研究往往存在对动词类型难以做出全面限定的不足。本文在将Way构式的准入动词及相应表征的构式义进行类型划分的基础上,首先提出了对Way构式义的新认识、"获得/目标义",该意义与... 以往基于体貌意义对Way构式动词准入机制进行的研究往往存在对动词类型难以做出全面限定的不足。本文在将Way构式的准入动词及相应表征的构式义进行类型划分的基础上,首先提出了对Way构式义的新认识、"获得/目标义",该意义与常规手段义、方式义在共延性的基础上系统印证了Way构式属于结果性构式的范型特质。其次,基于Way构式由移动方式和移动结果两种次事件复合而成的结果性构式特质,本文以Levin和Rappaport的方式义与结果义互补分布为理论框架,对动词准入机制重新解释为在符合构式体貌规约的基础之上,动词义需要最终满足与构式中移动结果义相匹配的移动方式义的内在要求。此外,本文还就不同动词类型对移动方式的不同凸显度,提出了通常意义上被划分为较为边缘的偶发伴随类动词,由于其对移动方式更为精细化的表征作用,反被证明在Way构式的范畴类型中更具代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目标 方式 结果 互补 凸显
原文传递
“NP1+来了+NP2”构式解析
6
作者 田诗琪 《语言历史论丛》 2019年第1期69-85,共17页
本文采用CCL语料库搜集语料,通过筛选与对比,分析出'NP1+来了+NP2'(如'王冕死了父亲')类句式中存在一种具有'获得义'的构式;并简要分析其存在的原因、论元结构及名动词的入列条件;最后简要分析这类句式产生的... 本文采用CCL语料库搜集语料,通过筛选与对比,分析出'NP1+来了+NP2'(如'王冕死了父亲')类句式中存在一种具有'获得义'的构式;并简要分析其存在的原因、论元结构及名动词的入列条件;最后简要分析这类句式产生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义 构式 论元结构 入列条件 语法化
原文传递
汉语方言被动标记“得”的来源及其语法化 被引量:4
7
作者 毛文静 《方言》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93-305,共13页
汉语被动标记“得”遵循了世界语言中“获得”义语法化为被动标记的普遍模式,即GET(‘to get’,‘toreceive’,‘to obtain’)>PASSIVE,汉语动词“得”的“获得”义及由其引申而来的“遭受”义共同构成其语法化为被动标记的语义基础... 汉语被动标记“得”遵循了世界语言中“获得”义语法化为被动标记的普遍模式,即GET(‘to get’,‘toreceive’,‘to obtain’)>PASSIVE,汉语动词“得”的“获得”义及由其引申而来的“遭受”义共同构成其语法化为被动标记的语义基础。被动标记“得”发生语法化的结构为“受事主语+得+NP+VP”,语法化机制为重新分析,产生时间不晚于晚唐五代时期,现代汉语方言中的被动标记“得”是晚唐五代时期“得”字被动句的遗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方言 被动标记 得“获得 语法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