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9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端粒在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克隆演化中的作用
1
作者 李丹妮 温贤浩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62-964,共3页
1/3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端粒长度存在缩短,且端粒越短的患者病程越长、越易复发、总体生存率越低,出现克隆演化的概率越大。端粒长度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端粒酶活性、端粒酶相关基因、端粒调控蛋白等。端粒缩短导致遗传信息... 1/3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端粒长度存在缩短,且端粒越短的患者病程越长、越易复发、总体生存率越低,出现克隆演化的概率越大。端粒长度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端粒酶活性、端粒酶相关基因、端粒调控蛋白等。端粒缩短导致遗传信息不稳定,使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出现克隆演化的概率增加。本文就端粒在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克隆演化中的作用及影响端粒长度因素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粒 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克隆演化
下载PDF
单用环孢素治疗儿童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2
作者 秦洪成 管贤敏 +4 位作者 胡艳妮 雷小英 窦颖 于洁 温贤浩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41-846,共6页
目的:分析单用环孢素(CsA)治疗儿童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AA)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确诊AA并单用CsA治疗患儿的临床资料,评价CsA治疗的疗效及影响因素。结果:119例患儿中男6... 目的:分析单用环孢素(CsA)治疗儿童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AA)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确诊AA并单用CsA治疗患儿的临床资料,评价CsA治疗的疗效及影响因素。结果:119例患儿中男62例,女57例,中位年龄7岁1月。极重型AA(VSAA)45例,重型AA(SAA)47例,非重型AA(NSAA)27例。治疗后6个月时VSAA患儿的疗效明显差于SAA及NSAA(P<0.01)。早期死亡6例;16例复发;2例分别进展为AML和ALL。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6个月时的骨髓高淋巴细胞比例对CsA疗效是不良因素,而高PLT计数则是保护因素(P=0.008,P=0.002)。ROC曲线显示,6个月时PLT计数为16.5×109/L、骨髓淋巴细胞比例为68.5%,可以作为判断CsA疗效的临界值。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6个月时骨髓高淋巴细胞比例是独立的CsA不良因素(P=0.020,OR=0.062),高PLT计数是保护因素(P=0.044,OR=1.038)。治疗3个月时CsA有效及NSAA是复发的危险因素(P=0.001,P=0.031)。结论:单用CsA治疗6个月后NSAA的疗效高于SAA及VSAA。初诊时高PLT计数是CsA治疗有效的良好因素,高骨髓淋巴细胞比例是不良因素。3月时CsA有效及NSAA是复发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障碍性贫血 儿童 环孢素 影响因素
下载PDF
TERT及TIN2在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与发病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王琰 徐瑞荣 +2 位作者 周延峰 刘朝霞 罗雅琴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85-789,共5页
目的:检测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acquired aplastic anemia,AAA)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和端粒保护蛋白TIN2基因表达水平,探讨它们与AAA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 PCR)检测40例AAA中非重... 目的:检测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acquired aplastic anemia,AAA)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和端粒保护蛋白TIN2基因表达水平,探讨它们与AAA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 PCR)检测40例AAA中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NSAA)患者33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患者7例和20例正常对照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TERT、TIN2 mRNA表达情况,并与外周血细胞分类之间进行了相关性比较。结果:AAA患者TERT、TIN2 mRNA表达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SAA患者TERT、TIN2mRNA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SAA患者TERT、TIN2 mRNA表达水平较NSAA明显降低(P<0.05);NSAA患者TIN2 mRNA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NSAA患者TERT mRNA表达水平和正常对照组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82)。TERT mRNA表达水平与红细胞(RBC)(r=0.437,P=0.029)及血红蛋白(Hb)(r=0.522,P=0.007)有显著相关性;TIN2 mRNA表达水平与淋巴细胞百分比(lymphocyte%)(r=-0.404,P=0.045)有显著相关性。结论: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 mRNA表达水平与RBC、Hb水平有关;端粒保护蛋白TIN2 mRNA表达水平与淋巴细胞比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RT TIN2 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下载PDF
^(137)Cs γ射线联合环磷酰胺与氯霉素介导的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8
4
作者 张乐 宋新龙 +3 位作者 王爱迪 张珊 王萍萍 刘宝山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27-533,共7页
目的:对γ射线(^(137)Cs)联合环磷酰胺与氯霉素介导的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模型进行改进研究,为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和治疗的研究提供稳定模型。方法:BALB/c小鼠经3-5 Gy^(137)Csγ射线(91 cGy/min)照射后,于d 4、5、6腹腔注射... 目的:对γ射线(^(137)Cs)联合环磷酰胺与氯霉素介导的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模型进行改进研究,为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和治疗的研究提供稳定模型。方法:BALB/c小鼠经3-5 Gy^(137)Csγ射线(91 cGy/min)照射后,于d 4、5、6腹腔注射环磷酰胺25 mg/(kg·d)、氯霉素62. 5 mg/(kg·d),观察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网织红细胞计数、骨髓涂片及骨髓有核细胞计数、骨髓病理切片等指标。结果:经^(137)Csγ射线照射联合环磷酰胺、氯霉素腹腔注射的BALB/c小鼠的外周血三系细胞均迅速减少,其中白细胞、血小板、网织红细胞表现得尤为明显;于d14降至最低,在d 28三系细胞仍然严重减少,骨髓有核细胞数量明显下降,骨髓增生程度呈减低或重度减低;骨髓病理切片示造血细胞重度减少;脂肪细胞等非造血细胞增多。结论:通过^(137)Csγ射线照射并联合环磷酰胺、氯霉素腹腔注射的小鼠模型,其各项检测指标均达到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标准,可作为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的小鼠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137Csγ射线 环磷酰胺 氯霉素 小鼠模型
下载PDF
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RF1、TRF2、RAP1 mRNA表达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王琰 徐瑞荣 +1 位作者 周延峰 刘朝霞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158-1161,共4页
本研究检测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TRF1、TRF2、RAP1基因表达水平,探讨其与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的关系。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40例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T... 本研究检测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TRF1、TRF2、RAP1基因表达水平,探讨其与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的关系。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40例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TRF1、TRF2、RAP1的基因表达情况。结果表明,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TRF1和RAP1 mRNA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TRF2 mRNA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并且TRF2与RAP1具有相关性(r=0.522,P=0.001)。结论:TRF1、TRF2、RAP1可能参与了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TRF1 TRF2 RAP1
下载PDF
HLA-A、-B、-DRB1等位基因多态性与儿童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易感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路素英 肖露露 +2 位作者 罗敏 张碧红 陈纯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20-124,共5页
本研究探讨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易感与HLA-A、-B、-DRB1等位基因多态性之间的相关性。获得性AA患儿80例,其中男48例、女32例,平均年龄8.1岁。在80例AA患者中非重型AA(nsAA)6例,重型AA(sAA)74例。同地区随机选择健康献血者109例作为... 本研究探讨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易感与HLA-A、-B、-DRB1等位基因多态性之间的相关性。获得性AA患儿80例,其中男48例、女32例,平均年龄8.1岁。在80例AA患者中非重型AA(nsAA)6例,重型AA(sAA)74例。同地区随机选择健康献血者109例作为对照。采用PCR-SSP方法进行HLA-A、-B、-DRB1高分辨等位基因分型。基因频率差异分析采用Pearsonχ2检验或连续性校正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结果表明,与健康对照组比较,80例AA儿童患者中,HLA-B*48:01、DRB1*09:01表达频率升高(均P<0.05,OR分别为12.000和3.403);HLA-B*51:01、DRB1*03:01、DRB1*11:01表达频率降低(均P<0.05,OR分别为0.207、0.266和0.139)。研究还发现,在74例SAA患儿中HLA-B*48:01、DRB1*09:01的表达频率与健康对照组相比亦呈显著升高,而HLA-B*51:01、DRB1*03:01、DRB1*11:01的表达频率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均显著降低。结论:HLA-B*48:01、DRB1*09:01与儿童期AA相关联,可能是罹患儿童期SAA的易感风险基因。HLA-B*51:01、DRB1*03:01、DRB1*11:01在儿童AA中低表达,是否为相对的保护基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HLA-A HLA-B HLA-DRB1
下载PDF
端粒保护蛋白1在不同证型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王琰 徐瑞荣 +2 位作者 崔思远 刘奎 王敬毅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13年第8期18-20,35,共4页
目的观察端粒保护蛋白1(POT1)在不同证型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与获得性再障及其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52例不同证型获得性再障患者和20... 目的观察端粒保护蛋白1(POT1)在不同证型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与获得性再障及其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52例不同证型获得性再障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POT1 mRNA表达情况,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获得性再障患者POT1 mRNA表达情况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低(P<0.05)。肾阴虚型POT1 mRNA表达水平低于肾阳虚型,肾阴阳两虚型最低,并且与年龄有明显相关性(r=0.374,P=0.038)。结论 POT1参与了获得性再障的发病经过,其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表达水平与获得性再障的中医证型有一定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中医证型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端粒保护蛋白1
下载PDF
环孢素A血药浓度监测在小儿慢性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中的作用 被引量:3
8
作者 王弘 吴琼 +2 位作者 顾敏 李爽 郝良纯 《山西医药杂志(上半月)》 CAS 2011年第3期275-277,共3页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是一种获得性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全血细胞减少和贫血、出血、感染综合征。目前认为多数AA的发病主要是由免疫因素介导,随着AA免疫抑制治疗的广泛开展,本病的预后有...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是一种获得性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全血细胞减少和贫血、出血、感染综合征。目前认为多数AA的发病主要是由免疫因素介导,随着AA免疫抑制治疗的广泛开展,本病的预后有了极大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免疫抑制治疗 血药浓度监测 环孢素A 骨髓造血功能衰竭 骨髓造血功能低下 慢性 小儿
下载PDF
寡克隆性淋巴细胞增殖是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特征性改变 被引量:1
9
作者 傅晋翔 张勇 +2 位作者 孙谕 张晓惠 陈萍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973-975,共3页
目的对比分析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AA)和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表型及受体库Vβ段取用(usage)改变。方法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标记流式细胞术测定AA及1型糖尿病(1DM)、Graves病(GD)、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和原发性血小板减... 目的对比分析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AA)和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表型及受体库Vβ段取用(usage)改变。方法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标记流式细胞术测定AA及1型糖尿病(1DM)、Graves病(GD)、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和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淋巴细胞表型,Q-PCR分析T细胞抗原受体(TCR)的25对Vβ等位基因的选用。结果大部分AA患者CD3+细胞增多,CD4+细胞减少,CD4/CD8比值下降;CD25+及HLA-DR+细胞显著增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1DM患者CD3+、CD4+和HLA-DR+细胞增多,CD8+细胞减少,CD4/CD8比值显著增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别显著(P<0.01);GD和SLE患者CD4/CD8比值下降,而ITP患者则无明显改变。TCRVβ检测表明,AA淋巴细胞仅表达TCRVβ2~9个亚家族,以Vβ5表达频率最高为9/12,其次为Vβ2、Vβ4、Vβ8、Vβ14和Vβ22,呈现典型的寡克隆表现;GD、IDDM、SLE及ITP等患者均存在TCRVβ的选择性取用(Restrictedusage)。GD患者TCR以Vβ4、Vβ6、Vβ9及Vβ18为主;而IDDM患者表达Vβ8和Vβ13;ITP患者以Vβ6为主;SLE患者TCR取用了Vβ5、Vβ8、Vβ13、Vβ14。结论与其它自身免疫性病症相似,AA患者T细胞呈寡克隆性增殖,具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特征性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T细胞受体库 自身免疫性疾病 寡克隆T细胞
下载PDF
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免疫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祁明芳 李扬秋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4期249-252,共4页
临床免疫抑制治疗对大多数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疗效较好的事实,有力地提示此类患者机体内存在免疫紊乱情况。体外研究发现,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活化的T细胞能分泌IFN-γ和TNF,它们可通过激活Fas抗原介导CD34^+造血干细胞的凋亡机... 临床免疫抑制治疗对大多数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疗效较好的事实,有力地提示此类患者机体内存在免疫紊乱情况。体外研究发现,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活化的T细胞能分泌IFN-γ和TNF,它们可通过激活Fas抗原介导CD34^+造血干细胞的凋亡机制来抑制造血。T细胞克隆性分析研究证实,在此类患者中存在自体CD34^+细胞反应性,自身MHC限制性的T细胞克隆。虽然对部分化学制剂和病毒如何造成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免疫功能异常,进而导致造血衰竭的机制还未完全了解,但根据已有的研究结果可认为,免疫介导的造血破坏在其发病中起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障碍性贫血 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免疫 细胞凋亡 T细胞克隆性
下载PDF
《儿童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诊疗建议》的理解与实践 被引量:5
11
作者 谢晓恬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CAS 2015年第4期215-217,222,共4页
我国属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高发地区,儿童处于好发年龄段,且重型再障(SAA)所占比例较高,而先天性再障所占比例仅约为5%,故制定儿童获得性再障的临床诊疗指导建议意义重大。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血液学组于2014年推荐的《儿童... 我国属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高发地区,儿童处于好发年龄段,且重型再障(SAA)所占比例较高,而先天性再障所占比例仅约为5%,故制定儿童获得性再障的临床诊疗指导建议意义重大。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血液学组于2014年推荐的《儿童获得性再障诊疗建议(简称:2014儿童再障建议)》,是在参考英国2009年版《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与治疗指南(简称:09版英国再障指南)》的基础上,总结我国多年成果与经验之后,所制定的对于儿童再障规范诊治具有较大参考价值的指导文件。但》2014儿童再障建议》因受篇幅所限,某些细节难以详尽罗列,故本文在引用相关国际主流观点的基础上,对其中与临床诊治有关的重点内容进行适当展开与分析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临床诊疗 儿童 重型再障 中华医学会 治疗指南 2009年 高发地区
下载PDF
端粒、端粒酶、shelterin与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研究概况
12
作者 王琰 徐瑞荣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854-857,共4页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简称再障)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造血干细胞数量下降和功能异常,导致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种综合病症,是骨髓衰竭综合征的一种。AA可以分为获得性和遗传性的,
关键词 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端粒酶 全血细胞减少 造血干细胞 功能异常 数量下降 综合病症 骨髓衰竭
下载PDF
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13
作者 王耀平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08年第4期34-36,共3页
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AA)的特点是全血细胞减少及骨髓增生低下,分为3型:非重型再障、重型再障、极重型再障。本文重点介绍AA的发病机制治疗以及骨髓移植等方面。
关键词 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发病机制 治疗进展
下载PDF
病毒性肝炎与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Meta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胡南霞 刘毅 +4 位作者 李艳君 丁毅伟 郭宏岗 沈建良 马聪 《医学研究杂志》 2015年第11期105-110,共6页
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与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关系。方法通过制定相关的检索策略,网络检索CochraneLibrary、PubMed、EMBASE、Ovi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CNKI、万方数据库、重庆维普等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从建库~2014年12月。纳入所有... 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与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关系。方法通过制定相关的检索策略,网络检索CochraneLibrary、PubMed、EMBASE、Ovi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CNKI、万方数据库、重庆维普等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从建库~2014年12月。纳入所有有关研究病毒性肝炎和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病因相关性的病例一对照研究,并利用Newcastle-OttawaScale(NOS)文献评价量表对所纳入的文献进行评价。采用Stata12.0软件对同质性较好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有8篇病例对照研究纳入Meta分析,其中2篇可能给纳入文献带来异质性,分别对纳入的8篇文献及剔除可能带来异质性的两篇文献后的6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再生障碍性贫血组与对照组的人群比较Meta分析结果显示,合并效应量分别为OR=2.41(95%CI:1.40~4.41)和OR=2.24(95%CI:1.35~3.71)。均表明有病毒性肝炎病史者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危险性是无病毒性肝炎病史者的2倍。结论病毒性肝炎与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生呈正相关,提示病毒性肝炎可能是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一个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肝炎 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病例-对照研究 META分析
下载PDF
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SD大鼠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萍萍 李佳妮 +2 位作者 宋新龙 王爱迪 刘宝山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927-931,共5页
目的:建立成模较快的大鼠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稳定模型。方法:SD大鼠6-8周龄经3.5和4.0 Gy 137Csγ射线(91 cGy/min)照射后,于d 4、6、8腹腔注射环磷酰胺35 mg/(kg·d)、氯霉素45 mg/(kg·d),观察其外周血白细胞数、网织红细... 目的:建立成模较快的大鼠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稳定模型。方法:SD大鼠6-8周龄经3.5和4.0 Gy 137Csγ射线(91 cGy/min)照射后,于d 4、6、8腹腔注射环磷酰胺35 mg/(kg·d)、氯霉素45 mg/(kg·d),观察其外周血白细胞数、网织红细胞数、骨髓涂片、骨髓病理切片、骨髓有核细胞数量等指标。结果:经137Csγ射线照射联合环磷酰胺、氯霉素腹腔注射的SD大鼠外周血三系细胞均显著减少,其中白细胞、血小板、网织红细胞数迅速减少,骨髓有核细胞数明显下降;骨髓病理切片显示,造血细胞重度减少;脂肪细胞等非造血细胞增多,骨髓增生程度呈减低或重度减低。结论:137Csγ射线联合环磷酰胺与氯霉素建立的大鼠模型符合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特点,为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新型治疗药物研究提供了稳定的大鼠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氯霉素 环磷酰胺 大鼠
下载PDF
多次输血的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中HLA抗体的发生率和特征
16
作者 王军 《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 2004年第5期477-477,共1页
关键词 输血 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HLA抗体 发生率
下载PDF
环磷酰胺联合环孢霉素介导的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
17
作者 石健菲 焦丹丽 +2 位作者 赵琛 戚莉 李蔚江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22-226,共5页
目的:建立较稳定的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模型。方法:雌性6月龄BALB/C小鼠经连续14 d腹腔注射环磷酰胺和环孢霉素后,观察其外周血三系细胞数、血红蛋白浓度以及骨髓有核细胞数量、骨髓涂片、骨髓病理切片等指标。结果:经腹腔注射环... 目的:建立较稳定的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模型。方法:雌性6月龄BALB/C小鼠经连续14 d腹腔注射环磷酰胺和环孢霉素后,观察其外周血三系细胞数、血红蛋白浓度以及骨髓有核细胞数量、骨髓涂片、骨髓病理切片等指标。结果:经腹腔注射环磷酰胺和环孢霉素的BALB/C小鼠外周血三系细胞数及血红蛋白浓度均显著减少,其中白细胞、血小板表现得尤为明显;骨髓涂片示骨髓有核细胞数量明显下降,骨髓增生低下;骨髓病理切片示造血细胞减少,脂肪细胞等非造血细胞增多。结论:通过环磷酰胺联合环孢霉素腹腔注射的小鼠模型,其各项检测指标均达到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标准,可作为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的小鼠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环磷酰胺 环孢霉素 小鼠模型
下载PDF
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免疫发病机制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家庆 朱玉霞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2年第6期156-158,共3页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简称再障,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减低或衰竭,导致周围血全血细胞减少的综合征,临床上常表现为较严重的贫血、出血和感染。有关获得性再障的机制研究主要经历3个阶段。最初人们认为,获得...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简称再障,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减低或衰竭,导致周围血全血细胞减少的综合征,临床上常表现为较严重的贫血、出血和感染。有关获得性再障的机制研究主要经历3个阶段。最初人们认为,获得性再障的发生是各种诱发因素(尤其药物及化学物质)对骨髓细胞的直接毒性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发病机制 免疫
下载PDF
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体细胞突变及其意义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梦露 陈婉淑 韩冰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91-496,共6页
再生障碍性贫血(AA)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都是造血干细胞(HSC)异常的克隆性疾病,两者有时难以区分。随着分子检测技术的进步,人们对两者发病机制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本文将综述AA体细胞突变(SM)与细胞遗传学改变特点,分析其与MDS... 再生障碍性贫血(AA)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都是造血干细胞(HSC)异常的克隆性疾病,两者有时难以区分。随着分子检测技术的进步,人们对两者发病机制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本文将综述AA体细胞突变(SM)与细胞遗传学改变特点,分析其与MDS的分子联系以及在疾病转化中的作用。AA中最常见的体细胞性改变是PIGA和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等位基因的缺失,它们及8三体、del(13q)与AA免疫发病机制相关。AA最常见的5个突变中,PIGA和BCOR/BCORL1突变预后更好,而DNMT3A和ASXL1突变与克隆演变和预后不良相关。AA继发MDS的危险因素包括预后不良的SM和细胞遗传学改变[如del(7q)]、疾病持续时间较长、AA发病年龄、端粒磨损等。因SM动态变化及意义未确定,其在疾病进展中的意义仍不明,但监测SM并结合临床评估预后仍可能指导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 体细胞突变 细胞遗传学改变 分子发病机制 疾病转化
下载PDF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克隆在儿童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中的作用 被引量:2
20
作者 邵惠江 季正华 +2 位作者 缪美华 计雪强 邵雪君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92-196,共5页
目的分析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克隆与儿童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AA)的关系及作用。方法回顾分析AA患儿PNH克隆的存在与临床特征的关系,以及对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和环孢素A的联合免疫抑制治疗(IST)疗效的影响。结果 148例AA患... 目的分析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克隆与儿童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AA)的关系及作用。方法回顾分析AA患儿PNH克隆的存在与临床特征的关系,以及对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和环孢素A的联合免疫抑制治疗(IST)疗效的影响。结果 148例AA患儿,其中粒细胞PNH克隆阳性74例(50%),单核细胞PNH克隆阳性68例(45.9%),总PNH克隆(粒细胞和/或单核细胞)阳性93例(62.8%)。49例粒细胞和单核细胞PNH克隆双阳性患儿中,单核细胞和粒细胞PNH克隆的大小分别为0.7%(0.4%~1.5%)和0.2%(0.1%~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两者显著相关(r=0.65,P<0.001)。根据不同PNH克隆阳性(单核细胞、粒细胞、总)分组,不同PNH克隆阳性和阴性组的性别、年龄、合并感染、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网织红细胞百分比等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核细胞PNH克隆阳性对IST疗效有积极影响(P=0.0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红蛋白浓度以及单核细胞PNH克隆阳性是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P均<0.05)。结论血红蛋白浓度越高及单核细胞PNH克隆阳性,则AA患儿IST疗效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障碍性贫血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克隆 免疫抑制治疗 儿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