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9种常见菊科杂草叶片性状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浦艳飞 宋起萱 +4 位作者 汪国鲜 杨春梅 吴丽芳 余蓉培 王继华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16-825,共10页
【目的】比较云南9种常见菊科杂草的叶片性状,探究云南不同菊科杂草的环境适应性。【方法】以云南常见的9种菊科杂草为试验材料,对叶片解剖结构特征、化学计量特征以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等叶片性状进行测定。【结果】9种菊科杂草的叶片解... 【目的】比较云南9种常见菊科杂草的叶片性状,探究云南不同菊科杂草的环境适应性。【方法】以云南常见的9种菊科杂草为试验材料,对叶片解剖结构特征、化学计量特征以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等叶片性状进行测定。【结果】9种菊科杂草的叶片解剖结构特征数值、气孔密度、叶脉密度、叶面积、比叶面积等叶片性状存在显著差异,其磷(P)含量(1.61~1.82 mg/g)均高于中国陆生植物平均水平,除苦苣菜和青蒿外,其它7种菊科杂草的氮(N)含量(25.23~63.52 mg/g)均高于中国及全球陆生植物平均水平,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均大于0.7,表现出良好的光合特性,说明菊科杂草对云南当地环境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对土著种和入侵种的综合分析显示,土著种杂草的叶片性状变异系数在2.51%~61.66%,入侵种杂草的叶片性状变异系数在2.44%~80.89%。不同种杂草对云南干燥环境适应性策略存在差异,入侵种银胶菊具有最厚的角质层(13.98μm)及栅栏组织(145.57μm),有助于减少水分散失,而土著种苦苣菜具有最厚的表皮层(65.22μm)和最大的气孔密度(331.55个/mm2)及叶脉密度(10.32 cm/cm2),有助于减少水分散失,提高蒸腾调节能力和水分运输能力,应对干燥环境。【结论】9种菊科杂草对云南当地环境均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叶片性状的差异反应出不同种类菊科杂草对云南干燥环境适应性策略的差异。研究结果将为菊科杂草的适应性研究和防治策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科杂草 叶片性状 化学计量特征 叶绿素荧光参数
下载PDF
干旱胁迫对9种菊科杂草可溶性蛋白质的影响 被引量:24
2
作者 罗群 唐自慧 +2 位作者 李路娥 曹慕岚 马丹炜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56-359,共4页
利用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水分胁迫法,研究了9种菊科杂草在不同水分胁迫强度下,其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及组分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大蓟、加拿大飞蓬和清明菜体内可溶性蛋白含量及组分明显变化,在胁迫24-48 h时出现分子量约60 kD的干旱... 利用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水分胁迫法,研究了9种菊科杂草在不同水分胁迫强度下,其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及组分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大蓟、加拿大飞蓬和清明菜体内可溶性蛋白含量及组分明显变化,在胁迫24-48 h时出现分子量约60 kD的干旱诱导蛋白;胁迫时间对白蒿、苦荬菜、马兰、泥胡菜、天名精、黄鹌菜的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改变有极显著差异,胁迫浓度对植物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改变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科杂草 干旱胁迫 可溶性蛋白质
下载PDF
温度胁迫对10种菊科杂草丙二醛和可溶性糖的影响 被引量:28
3
作者 杨东 张红 +1 位作者 陈丽萍 马丹炜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91-394,共4页
利用人工培养箱,人为地调节温度条件,研究了大蓟(Cirsium souliei)、加拿大飞蓬(Erigeron cana-densis L.)、清明菜(Herba Gnaphalii Affinis)、白蒿(Herba Artemisiae Scoparia)、苦荬菜(Ixeris chinesis(Thun b.)Nakal)、马兰(Baphica... 利用人工培养箱,人为地调节温度条件,研究了大蓟(Cirsium souliei)、加拿大飞蓬(Erigeron cana-densis L.)、清明菜(Herba Gnaphalii Affinis)、白蒿(Herba Artemisiae Scoparia)、苦荬菜(Ixeris chinesis(Thun b.)Nakal)、马兰(Baphicacanthus cusia)、天名精(Carpesium abrotanoides L.)、黄鹌菜(Youngia japonica(Linn.)DC.)、泥胡菜(Hemistepta lyrataBunge)和小蓟(Herba Cephalanoploris)等10种菊科杂草在不同温度胁迫强度下,其丙二醛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在温度胁迫下,10种菊科杂草体内丙二醛和可溶性糖都表现出积累的现象,尤其在4℃低温和44℃高温的积累明显高于常温24℃.积累的量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但不同植物积累的程度也不尽相同,显示了不同杂草对温度抗性的反应强弱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科杂草 温度胁迫 丙二醛 可溶性糖
下载PDF
温度胁迫对菊科杂草生理指标的影响及其适应 被引量:10
4
作者 杨东 罗群 +2 位作者 曹慕岚 李洁 马丹炜 《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6年第4期75-79,共5页
设置4,24,44℃温度梯度,处理大蓟(Cirsium souliei)、加拿大飞蓬(Erigeron canadensisL.)、清明菜(HerbaGnaphaliiAffinis)、白蒿(Herba ArtemisiaeScoparia)、苦荬菜(Ixeris chinesis(Thunb.)Nakal)、马兰(Baphicacanthus cusia)、天名... 设置4,24,44℃温度梯度,处理大蓟(Cirsium souliei)、加拿大飞蓬(Erigeron canadensisL.)、清明菜(HerbaGnaphaliiAffinis)、白蒿(Herba ArtemisiaeScoparia)、苦荬菜(Ixeris chinesis(Thunb.)Nakal)、马兰(Baphicacanthus cusia)、天名精(Carpesium abrotanoidesL.)、黄鹌菜(Youngia japonica(Linn.)DC.)、泥胡菜(Hemistepta lyrataBunge)和小蓟(Herba Cephalanoplo-ris)等10种菊科杂草,并测定其叶片中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可溶性糖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结果表明:10种菊科杂草对高温耐受能力由大到小分别为马兰、泥胡菜、黄鹌菜、清明菜、小蓟、大蓟、加拿大飞蓬、天名精、白蒿和苦卖菜;对低温耐受能力由大到小分别为天名精、加拿大飞蓬、马兰、白蒿、大蓟、泥胡菜、苦卖菜、小蓟、黄鹌菜和清明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科杂草 生理指标 温度胁迫
下载PDF
退化草地上菊科杂草的控制试验 被引量:4
5
作者 蒋文兰 任继周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5-9,共5页
用不同草地管理措施的组合 V2(刈割、V3(刈割+施肥、V4(刈割+施肥+补播,控制以红三叶Trifolium pratense)、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为主的退化草地上的大量根茎型菊科蒿属(Artemisia)、香青属(Anaphalis)、火绒草属(Leontopodium)杂... 用不同草地管理措施的组合 V2(刈割、V3(刈割+施肥、V4(刈割+施肥+补播,控制以红三叶Trifolium pratense)、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为主的退化草地上的大量根茎型菊科蒿属(Artemisia)、香青属(Anaphalis)、火绒草属(Leontopodium)杂草及其它杂类草取得显著效果。试验证明,菊科杂草密度与刈割次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单纯刈割即可迅速降低并有效控制草地上的菊科杂草密度及相对产量,但难以同时提高优良牧草产量;刈割+施肥措施后则不仅可更迅速、更有效地控制杂草,还可提高草群中原有优良牧草的产量;刈割+施肥+补播措施后,则控制杂草效果显著,提高优良牧草产量的作用明显,且可调整混播组分,提高群落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科杂草 控制 试验 草地
下载PDF
菜田化学除草技术(连载)——藜科和菊科
6
作者 江国铿 贾春虹 +1 位作者 王光耀 武菊英 《蔬菜》 2002年第3期26-26,共1页
关键词 藜科蔬菜田杂草 菊科蔬菜田杂草 化学防除 除草剂 药效试验
下载PDF
金腰箭对蚜虫的药效试验 被引量:1
7
作者 章玉苹 黄炳球 +1 位作者 陈霞 吴优利 《长江蔬菜》 2001年第4期37-38,共2页
测定菊科杂草金腰箭对蚜虫的毒力结果表明,金腰箭叶的甲醇提取物对蚜虫的毒杀作用较强,处理后12 24 48 h(小时)对蚜虫的LC50分别为:994.50 μg/ml 、641.53 μg/ml、325.22 μg/ml;说明其对蚜虫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关键词 金腰箭 蚜虫 毒力测定 药效试验 早醇提取物 植物性农药 菊科杂草
下载PDF
莴笋主要病害识别与防治技术
8
作者 张社坤 《河南农业》 2014年第13期29-29,共1页
笔者经多年观察,结合菜农多年的生产实践经验,总结出莴笋常见病害的识别与防治方法,供农民朋友参考。一、霜霉病(一)症状幼苗和成株均可发病。主要为害叶片,先在植株下部向上发展,或外部叶片上发生淡黄绿色近圆形病斑,有时病斑扩大时... 笔者经多年观察,结合菜农多年的生产实践经验,总结出莴笋常见病害的识别与防治方法,供农民朋友参考。一、霜霉病(一)症状幼苗和成株均可发病。主要为害叶片,先在植株下部向上发展,或外部叶片上发生淡黄绿色近圆形病斑,有时病斑扩大时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大小不一,后期病斑变为褐色并干枯。(二)发病条件病原菌为莴苣盘梗真菌,在北方,以卵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或以菌丝体在秋播莴笋或菊科杂草上越冬,或在种子上越冬,第二年产生孢子囊,借风雨或昆虫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害识别 防治技术 莴笋 发病条件 实践经验 防治方法 常见病害 菊科杂草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