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谱-效关系筛选菊茎叶总黄酮抗氧化物质基础及其机制探讨 被引量:2
1
作者 巫梦莹 陈慧芳 +5 位作者 程冉冉 丁杨飞 熊俊伟 夏成凯 吴德玲 张伟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64-477,共14页
为探讨菊茎叶总黄酮(total flavonoids from stems and leaves of Chrysanthemum morifolium,TFCSL)抗氧化应激的活性成分,阐明其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采用HPLC建立不同批次TFCSL指纹图谱;以高浓度葡萄糖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建立... 为探讨菊茎叶总黄酮(total flavonoids from stems and leaves of Chrysanthemum morifolium,TFCSL)抗氧化应激的活性成分,阐明其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采用HPLC建立不同批次TFCSL指纹图谱;以高浓度葡萄糖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建立氧化损伤模型,将丙二醛含量、乳酸脱氢酶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作为药效指标;采用灰色关联度和偏最小二乘法分析其谱-效关系确定抗氧化药效物质基础;基于网络药理学结合分子对接探究核心靶点及作用通路。从12批次TFCSL指纹图谱中确定12个共有峰,指认其中9个化学成分;各批次总黄酮样品均可减少细胞凋亡、降低丙二醛及乳酸脱氢酶含量、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综合2种数学模型确定峰5(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峰6(异绿原酸C)、峰7(香叶木素-7-O-β-D-葡萄糖苷)为抗氧化物质基础;筛选出的3个活性成分作用于抗氧化应激的33个靶点;关键靶点为TNF、CASP3、EDNRA、XDH、PTGS2、MMP2,主要涉及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糖尿病并发症AGE-RAGE信号通路、TNF通路、MPKA通路等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之间均有较好的结合力。表明TFCSL抗氧化应激的物质基础可能为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异绿原酸C、香叶木素-7-O-β-D-葡萄糖苷,推测通过TNF、CASP3等靶点作用动脉粥样硬化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发挥作用,体现菊茎叶多成分、多靶点抗氧化的作用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茎 总黄酮 氧化应激 谱效关系
下载PDF
菊茎叶总黄酮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与抗氧化活性的谱效关系研究
2
作者 陈慧芳 巫梦莹 +5 位作者 罗美美 程冉冉 丁杨飞 熊俊伟 张伟 吴德玲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96-102,共7页
目的研究菊茎叶总黄酮指纹图谱与其抗氧化活性的相关性,探究菊茎叶总黄酮抗氧化活性的物质基础。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11批菊茎叶总黄酮样品的指纹图谱;分别采用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清除法、2,2′-联氮-二(3-乙基-苯并... 目的研究菊茎叶总黄酮指纹图谱与其抗氧化活性的相关性,探究菊茎叶总黄酮抗氧化活性的物质基础。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11批菊茎叶总黄酮样品的指纹图谱;分别采用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清除法、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自由基清除法及血浆铁离子还原法测定其抗氧化活性,结合灰色关联度法、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分析谱效关系。结果建立17个共有峰的菊茎叶总黄酮的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指认其中11个共有峰,相似度大于0.886。灰色关联分析显示其中11个色谱峰关联度均大于0.9,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结果显示6个色谱峰的变量重要性投影值>1,表明菊茎叶总黄酮与抗氧化活性有重要相关性。结论共有峰6(山柰酚-3-O-芸香糖苷)、峰11、峰12(香叶木素-7-O-β-D-葡萄糖苷)、峰13(木犀草素)、峰15与抗氧化活性密切相关,初步推测为菊茎叶总黄酮抗氧化活性的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茎 指纹图谱 抗氧化活性 谱效关系
下载PDF
菊茎叶精油微乳凝胶剂制备工艺优化及其有效成分测定、抑菌作用评价 被引量:3
3
作者 刘夏进 李懿 +3 位作者 宿树兰 严辉 孙晓东 段金廒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766-1773,共8页
目的优化菊茎叶精油微乳凝胶剂制备工艺,并测定其有效成分含量,评价其抑菌作用。方法以伪三相图面积、粒径、Zeta电位为评价指标,单因素试验优化微乳制备工艺。以外观性状、涂展性、耐热、耐寒、离心稳定性的综合评分为评价指标,单因素... 目的优化菊茎叶精油微乳凝胶剂制备工艺,并测定其有效成分含量,评价其抑菌作用。方法以伪三相图面积、粒径、Zeta电位为评价指标,单因素试验优化微乳制备工艺。以外观性状、涂展性、耐热、耐寒、离心稳定性的综合评分为评价指标,单因素试验优化微乳凝胶剂制备工艺。UPLC、GC-FID法测定有效成分含量,考察抑菌作用。结果微乳最佳制备工艺为每100 g含菊茎叶精油0.396 g、薄荷精油7.15 mg、油酸乙酯4.37 g、吐温8021.82 g、丙三醇7.26 g、黄芩醇提物0.156 g、菊茎叶水提物0.234 g,水相加至100 g;微乳凝胶剂最佳制备工艺为每100 g含主药0.80%、卡波姆U203%、保湿剂15%、三乙醇胺2.4%。微乳及其凝胶剂中含量较高的成分为香叶木素-7-O-β-D-葡萄糖苷、黄芩苷、β-石竹烯、α-姜黄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分别为2、4 mg/mL,对痤疮丙酸杆菌的MIC分别为4、8 mg/mL。结论该方法简便、稳定、可行,可用于制备有效成分含量稳定、对致痘菌抑制效果明显的菊茎叶精油微乳凝胶剂,从而为其在化妆品中的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茎叶精油 微乳凝胶剂 制备 有效成分 抑菌作用 金黄色葡萄球菌 痤疮丙酸杆菌
下载PDF
9个不同产地菊茎叶中多类型资源性化学成分的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4
4
作者 常相伟 魏丹丹 +8 位作者 宿树兰 严辉 赵明 郭盛 谢倩茹 尚尔鑫 钱大玮 孙晓东 段金廒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0年第4期564-572,共9页
目的:分析与评价不同产地菊茎叶中多类型资源性化学成分,为其资源化利用提供数据支撑。方法: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对不同产地菊茎叶中总黄酮、总酚、总多糖进行分析与评价;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法(HPLC-ELSD)对不同产地... 目的:分析与评价不同产地菊茎叶中多类型资源性化学成分,为其资源化利用提供数据支撑。方法: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对不同产地菊茎叶中总黄酮、总酚、总多糖进行分析与评价;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法(HPLC-ELSD)对不同产地菊茎叶中单糖和寡糖组成及其含量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祁菊茎叶(QJ-JY)中总黄酮和总酚含量均最高,分别为(37.89±4.17)、(17.12±2.00)mg·g-1。怀白菊茎叶(HBJ-JY)和射阳杭白菊茎叶(SYHBJ-JY)中总多糖平均含量较高,分别高达(70.84±1.08)、(70.32±2.90)mg·g-1。菊茎叶中含有的单糖类成分主要是果糖和葡萄糖,双糖主要是蔗糖。其中果糖是菊茎叶中主要的糖类成分。福白菊茎叶(FBJ-JY)中果糖质量分数最高,为(94.22±6.20)mg·g-1。相关性分析显示,总黄酮与总酚呈显著正相关性,中性多糖与总黄酮和总酚均呈负相关性,可溶性糖类成分之间均呈较强正相关性。结论:菊茎叶中含有丰富的总黄酮、总酚、可溶性总多糖、果糖和葡萄糖等资源性化学成分,且不同产地之间各类型成分的含量差异较为显著。研究结果为菊茎叶的精细化利用与产业化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茎 资源化学 不同产地 总黄酮 总酚 可溶性糖类
下载PDF
菊花、菊茎主要成分的含量差异及基于SREBP通路调控游离脂肪酸代谢的比较研究
5
作者 吴妍霖 张祎 +2 位作者 贾天宁 罗睿 王涛 《中南药学》 CAS 2014年第12期1182-1186,共5页
目的比较菊花和菊茎化学成分及调节脂代谢作用机制的差异。方法采用HPLC法比较菊花和菊茎中主要成分的含量差异;采用油酸钠诱导的方法,建立Hep G2细胞脂肪蓄积模型,考察不同浓度菊花和菊茎提取物对Hep G2细胞中脂肪蓄积的影响;采用RT-PC... 目的比较菊花和菊茎化学成分及调节脂代谢作用机制的差异。方法采用HPLC法比较菊花和菊茎中主要成分的含量差异;采用油酸钠诱导的方法,建立Hep G2细胞脂肪蓄积模型,考察不同浓度菊花和菊茎提取物对Hep G2细胞中脂肪蓄积的影响;采用RT-PCR法检测各组Hep G2细胞内SREBP-1c、FAS、ACC基因的m RNA表达水平。结果菊花样品中绿原酸、3,5-O-双咖啡酰基奎宁酸成分含量均高于菊茎且菊茎中未检测出木犀草苷成分;高、中浓度的菊花和菊茎样品均能显著降低油酸钠诱导Hep G2细胞脂肪蓄积;菊花和菊茎均能上调FAS基因m RNA表达,下调SREBP-1c、ACC基因m RNA表达。结论虽然菊花及菊茎化学成分差异明显,菊茎也具有抑制脂肪蓄积活性,有进一步研究与开发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茎 HEPG2细胞 SREBP通路 游离脂肪酸
下载PDF
菊花、茎、叶中总黄酮及绿原酸含量动态分析评价 被引量:22
6
作者 钱大玮 朱玲英 +1 位作者 彭蕴茹 沈红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CAS 2005年第6期14-16,共3页
目的为菊茎、叶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品种菊花、茎、叶中总黄酮的含量;用HPLC法测定绿原酸的含量。比较总黄酮及绿原酸在菊花、茎、叶中的含量高低,结合药理实验结果判断菊茎、叶的利用价值。结果不同品... 目的为菊茎、叶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品种菊花、茎、叶中总黄酮的含量;用HPLC法测定绿原酸的含量。比较总黄酮及绿原酸在菊花、茎、叶中的含量高低,结合药理实验结果判断菊茎、叶的利用价值。结果不同品种的菊叶在各个采收期总黄酮及绿原酸的含量均高于菊花,菊茎中含量最低。结论含量测定结果结合药理实验结果,表明菊茎、叶在抗菌、抗氧化、控制急性心肌缺血、保护心肌细胞损伤方面体现较强的活性具有化学物质基础,可进一步利用菊茎、叶,充分体现菊的经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茎 总黄酮 绿原酸 含量
下载PDF
侧茎垂头菊挥发油化学成分的探析
7
作者 李日臻 刘运林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第6期48-49,共2页
目的 为更好地开发以及利用侧茎垂头菊。方法 本文就侧茎垂头菊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与分析,借助于水蒸汽蒸馏法来进行侧茎垂头菊所含挥发油的提取,利用GC毛细管柱来实施分析,并借助于归一化法对其相对含量进行测量,经气相色谱-质... 目的 为更好地开发以及利用侧茎垂头菊。方法 本文就侧茎垂头菊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与分析,借助于水蒸汽蒸馏法来进行侧茎垂头菊所含挥发油的提取,利用GC毛细管柱来实施分析,并借助于归一化法对其相对含量进行测量,经气相色谱-质谱法的应用来鉴定侧茎垂头菊挥发油化学成分。结果 通过测量鉴定发现有60个化合物,其主要成分有1-乙烯基氧乙烷、4-甲基辛烷、丁内酯、β-月桂烯、5,5-二甲基-3-以丙烯基-环戊烯、1-甲基-3-[1-甲基乙基]-苯、1-乙烯基-3-乙基苯、1-甲基-4-[1-甲基乙烯基]-环乙烯、IS-[1-甲基-1-乙烯基-2,4-双[1-甲基乙烯基]-环乙烷、葵酸甲酯2,3,4,4a,5,6-六氢-1,4a-二甲基-7-[1-甲基乙烯]-萘、正十六烷酸、植醇、正二十七烷、6,10-二甲基-2-十二烷酮、十八烷、6-甲基-十八烷、1,3,3-三甲基-2-乙烯基-环乙烯、a-法呢烯、石竹烯氧化物、别香树烯氧化物、反式松香芹醇、正十二酸-2-苯乙酯、[E,E]-1,9-环十六碳二烯、1,2,3,5,6,7,8,8a-八氢-1,8a-二甲基-7-[1-甲基乙烯基]-萘、7,11-二甲基-3-亚甲基-1、a,a,4-三甲基-苯甲醇、6,10-十二碳三烯等。结论 通过对侧茎垂头菊挥发油化学成分中的60个化合物的研究分析,来更好地开发以及利用侧茎垂头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油 化学 成分 垂头
下载PDF
生物基多孔炭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8
作者 王冲威 张天赐 +1 位作者 金听祥 张振亚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0-83,88,共5页
以野生雏菊茎秆为原料,通过高温碳化和化学改性得到层次化多孔骨架材料,在多孔骨架材料中真空浸渍石蜡制备了形状稳定的生物基复合相变材料。利用乙醇进行化学改性后,孔隙结构更丰富,复合相变材料的焓值增加。制备的生物基多孔炭复合相... 以野生雏菊茎秆为原料,通过高温碳化和化学改性得到层次化多孔骨架材料,在多孔骨架材料中真空浸渍石蜡制备了形状稳定的生物基复合相变材料。利用乙醇进行化学改性后,孔隙结构更丰富,复合相变材料的焓值增加。制备的生物基多孔炭复合相变材料相变焓为213.6J/g,相变温度为40.1℃,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化学稳定性和循环稳定性。将生物基多孔炭复合相变材料集成到模拟建筑中,研究了其热管理性能。结果表明,在模拟光照下,相变房屋具有明显的热缓冲作用,该复合相变材料在热管理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茎 石蜡 相变材料 热能储存 多孔结构
下载PDF
菊花、叶、茎抗氧化活性比较 被引量:16
9
作者 刘东顺 陈春林 +4 位作者 车晓航 谭林燕 陈力 徐丽丽 熊筱娟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40-44,共5页
目的:研究菊花、叶和茎的体外抗氧化活性,为菊花、叶、茎资源的充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绿原酸为对照组(CHA),分为菊花水提物组(JH-S),菊花醇提物组(JH-C),菊叶水提物组(JY-S),菊叶醇提物组(JY-C),菊花茎水提物组(JJ-S),菊花茎醇... 目的:研究菊花、叶和茎的体外抗氧化活性,为菊花、叶、茎资源的充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绿原酸为对照组(CHA),分为菊花水提物组(JH-S),菊花醇提物组(JH-C),菊叶水提物组(JY-S),菊叶醇提物组(JY-C),菊花茎水提物组(JJ-S),菊花茎醇提物组(JJ-C),分别测定提取物的还原能力及对羟基自由基(·OH),二苯代苦味酰基自由基(DPPH·),脂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O-2·)的清除率,研究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菊花,叶,茎提取物和绿原酸的抗氧化作用与浓度呈正相关。菊花、叶、茎的水、醇提取物(0.20 g·L-1)和绿原酸相比,还原能力分别为2.260,2.270,2.261,2.260,2.261,2.272,2.256均无差异,且各醇提物和水提物之间也无差异;对·OH,O-2·均具较强的清除作用,且水提物的作用均好于其醇提物,尤其抗O-2·作用明显强于绿原酸清除DPPH·,脂自由基方面效果均优于水提物,菊茎醇提取物对DPPH·清除率略高于绿原酸,相同浓度下菊叶清除脂自由基作用胜于菊花。结论:菊花、叶和茎提取物均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菊叶抗氧化作用与菊花相当。菊叶和茎作为天然抗氧化剂有较好的开发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茎 绿原酸 抗氧化活性
原文传递
Construction of Highly-efficient Direct Regeneration System of Different Chrysanthemum Species
10
作者 徐式近 徐忠传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4年第3期370-374,共5页
Leaves and stems of 9 chrysanthemum species were taken as explants and inoculated to 6 differential media and root media to research effects of hor- mone combination and explants on chrysanthemum species. The results ... Leaves and stems of 9 chrysanthemum species were taken as explants and inoculated to 6 differential media and root media to research effects of hor- mone combination and explants on chrysanthemum specie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stem of 9 chrysanthemum species and leaf of 6 chrysanthemum species all showed higher regeneration capacity, with regeneration rate in 84%-100% and re- generation coefficient at 2.3-9.4. However, none adventitious buds were found differ- entiated from leaves of "28" and "5-17", and leaf regeneration capacity of "11" was lower, either. Most chrysanthemum species proved higher in stem regeneration ca- pacity, instead of leaf. Therefore, chrysanthemum species can be applied for rapid reproduction and genetic engineer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nd-ranthema morifolium LEAF STEM Direct regeneration
下载PDF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Ixeris sonchifolia 被引量:4
11
作者 路艳芹 张朝凤 张勉 《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CAS 2007年第3期214-217,共4页
Aim To investigate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Ixeris sonchifolia Hance. Methods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were isolated by various column chromatographic methods and the structures were elucidated and characterized ... Aim To investigate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Ixeris sonchifolia Hance. Methods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were isolated by various column chromatographic methods and the structures were elucidated and characterized by spectral evidences. Result Thirteen compounds were obtained and identified as 3β-acetoxy-20-taraxasten-22-one (1), bauerenyl acetate (2), 3β-acetoxy- 11-oxours-12-ene (3), oleanic acid (4), oleanane (5), 8-desoxyartelin (6), aesculetin (7), ferulic acid (8), vanillic acid (9), sonchifolinin (10), hexacosanol (11), β-sitosterol (12), and daucosterol (13). Conclusion Compounds 1, 5, and 8 were isolated from this genus for the first time; compound 7 was obtained firstly from this pla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OSITAE Ixeris sonchifolia Chemical constituents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