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黏膜菌群改变及抗体反应 被引量:32
1
作者 崔海宏 陈村龙 +5 位作者 孙勇 王亚东 张耀东 杨玉捷 王群英 潘令嘉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03年第3期276-278,共3页
目的 探讨炎症性肠病 (1BD)患者肠道菌群改变及机体免疫反应。方法 采用梯度稀释法行菌群分析 ,同时采用透射比浊法测定IgG、IgM、IgA。结果 发现急性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菌群中肠杆菌 (8 82± 0 69,P <0 0 5 )、肠球菌 (7 7... 目的 探讨炎症性肠病 (1BD)患者肠道菌群改变及机体免疫反应。方法 采用梯度稀释法行菌群分析 ,同时采用透射比浊法测定IgG、IgM、IgA。结果 发现急性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菌群中肠杆菌 (8 82± 0 69,P <0 0 5 )、肠球菌 (7 73± 0 2 1,P <0 0 1)及小梭菌 (6 68± 0 78,P <0 0 1)的数量显著增加 ,而双歧杆菌 (6 89± 0 3 4,P <0 0 1)和乳杆菌 (6 95± 0 5 2 ,P <0 0 1)的数量明显下降 ,而缓解期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拟杆菌 (7 2 6± 0 0 3 ,P <0 0 5 )及双歧杆菌 (7 5 9± 0 3 4,P <0 0 1)较急性期明显上升 ,小梭菌 (6 13± 0 66,P <0 0 1)明显下降。急性期克隆氏病患者的菌群中肠杆菌 (8 93± 0 62 ,P <0 0 1)和酵母菌 (3 88± 0 96,P <0 0 5 )明显增加 ,而双歧杆菌 (6 44± 0 2 5 ,P <0 0 1)和乳杆菌 (6 87± 0 43 ,P <0 0 1)明显下降。缓解期较正常菌群相比肠杆菌 (8 82± 0 42 ,P <0 0 5 )仍很高 ,而双歧杆菌 (7 11± 0 3 4,P <0 0 1)有回升但仍明显低于正常。缓解期与急性期相比双歧杆菌的数量有明显差异。监测的血清抗体反应中 ,急性期UC病人比正常组有更高的IgG(17 92± 3 62 ,P <0 0 1) ,IgA也有上升。而在缓解期IgA(2 84± 0 76,P <0 0 5 )与正常组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 肠黏膜菌群改变 机体免疫反应 透射比浊法 测定 IgG IGM IGA
下载PDF
黄褐斑患者皮损处微生态的改变及黄芩苷的菌群调节作用 被引量:7
2
作者 满玉清 张玉杰 +3 位作者 赵永德 薄明香 樊其忠 胡丽敏 《滨州医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206-207,共2页
目的观察黄褐斑患者皮损区菌群的改变及黄芩苷对黄褐斑患者皮损区菌群的调节作用。方法应用定位、定量和定性方法对51例黄褐斑患者治疗前后同一皮损区和50例健康人面部菌群进微生态学的研究。结果黄褐斑患者皮损区暂驻菌的改变较健康人... 目的观察黄褐斑患者皮损区菌群的改变及黄芩苷对黄褐斑患者皮损区菌群的调节作用。方法应用定位、定量和定性方法对51例黄褐斑患者治疗前后同一皮损区和50例健康人面部菌群进微生态学的研究。结果黄褐斑患者皮损区暂驻菌的改变较健康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黄褐斑的发生与局部微生态失衡有关;使用黄芩苷可以调整菌群,恢复微生态平衡从而减少色素的合成以减少皮肤色素沉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褐斑 黄芩苷 皮肤 菌群改变 生态平衡
下载PDF
黄褐斑病人皮损区皮肤菌群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熊德鑫 祝小枫 盛志勇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1994年第6期10-14,23,共6页
首次应用定位、定量和定性方法对51例黄褐斑病人皮损区菌群进行微生态学的研究,并将结果与104例健康人面部菌群及经治后10例病人菌群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黄褐斑病皮损区过路菌改变明显,象产色素的微球菌及革兰氏阴性杆菌数量增... 首次应用定位、定量和定性方法对51例黄褐斑病人皮损区菌群进行微生态学的研究,并将结果与104例健康人面部菌群及经治后10例病人菌群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黄褐斑病皮损区过路菌改变明显,象产色素的微球菌及革兰氏阴性杆菌数量增加(5×10 ̄3/cm2),分离率高(17-39%),与健康人相比(5×10 ̄2/cm ̄2及1~3%)差异显著(P<0.05或P<0.01)。经治后黄褐斑病人常住厌氧菌增加(从68,52%到100%,P<0.05),使用皮肤微生态制剂调整菌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褐斑 皮肤 菌群改变 生态平衡
下载PDF
基于高通量测序分析鲜槟榔水提液对于小鼠肠道菌群及免疫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刘尔卓 吴忠坤 +2 位作者 赵紫薇 李宗军 王远亮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8-33,166,共7页
通过给予小鼠不同剂量鲜槟榔水提液(fresh areca nut water extract,FANE),记录每组小鼠体重增长、分析其血清细胞因子白介素-1 (interleukin 1,IL-1)、α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in A,IgA... 通过给予小鼠不同剂量鲜槟榔水提液(fresh areca nut water extract,FANE),记录每组小鼠体重增长、分析其血清细胞因子白介素-1 (interleukin 1,IL-1)、α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in A,IgA)、IgG与IgM水平,并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结肠微生物菌群的多样性与丰度变化,以探究槟榔灌胃小鼠免疫指标变化与小鼠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低剂量FANE可显著提高小鼠IL-1的浓度,并降低其IgA和IgG的水平。高剂量FANE造成了小鼠TNF-α的显著降低以及IL-1浓度的显著增加,减少了血清IgA、IgG并提高了其IgM水平。这说明高剂量FANE可能造成了小鼠免疫功能的紊乱。对于小鼠肠道菌群的Alpha多样性分析显示,低剂量组(A1)与对照组(F)具有较相似的肠道菌群结构与菌群丰度和多样性,而高剂量组(A2)相较其它两组肠道菌群多样性明显较低。具体分析,A2组其门水平上厚壁菌门(Firmicutes)与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比例明显增加,这可能与食物中能量利用率的改变相关。属水平上阿克曼氏菌(Akkermansia)、Enterorhabdus菌与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的显著增加可能反映了肠道炎症与感染的发生以及Zn的缺乏。此外,该组小鼠的长期腹泻也可能促进了上述结果的出现。这些分析表明,肠道微生物结构的显著变化可能在小鼠免疫指标与功能改变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槟榔水提液 免疫球蛋白M 高通量测序 肠道菌群改变 免疫功能紊乱 阿克曼氏
下载PDF
夏秋养兔慎防大肠杆菌病
5
作者 张仁权 李亮 《农村天地》 2002年第7期24-24,共1页
兔大肠杆菌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高温的夏季和秋季多发。该病是由于一定血清型的致病性埃希氏大肠杆菌及其毒素引起的一种发病率、死亡率都很高的肠道传染性疾病。多发于出生乳免和断乳期仔兔,致死率很高。断乳后的幼兔的发病率也不... 兔大肠杆菌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高温的夏季和秋季多发。该病是由于一定血清型的致病性埃希氏大肠杆菌及其毒素引起的一种发病率、死亡率都很高的肠道传染性疾病。多发于出生乳免和断乳期仔兔,致死率很高。断乳后的幼兔的发病率也不可忽视。饲养管理不良,饲料中的粗纤维含量低,饲料污染、饲料和天气突变、卫生条件差等环境应激导致肠道正常微生物菌群改变,使肠道常在的大肠杆菌大量繁殖而发病,也可继发于球虫及其他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 致病性 埃希氏大肠杆 幼兔 正常微生物 仔兔 菌群改变 饲养管理 血清型 急性病例
下载PDF
TLRs在炎症性肠病结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6
作者 郭丽丽 吴中平 杨碧锋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23年第7期290-298,共9页
背景炎症性肠病是一种慢性肠道炎性疾病,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TLRs)属I型跨膜蛋白,在肠粘膜组织广泛表达,提示TLRs可参与炎症性肠病发生,本研究尝试探究炎症性肠病患者结肠粘膜组织中TLR2、TLR4、TLR9与菌群改变、血清免疫球... 背景炎症性肠病是一种慢性肠道炎性疾病,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TLRs)属I型跨膜蛋白,在肠粘膜组织广泛表达,提示TLRs可参与炎症性肠病发生,本研究尝试探究炎症性肠病患者结肠粘膜组织中TLR2、TLR4、TLR9与菌群改变、血清免疫球蛋白的相关性.目的探究炎症性肠病患者结肠黏膜组织TLRs表达与菌群改变、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关系.方法选择2020-06/2022-06我院收治的139例炎症性肠病患者作为研究组,其中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患者61例、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78例,并招募46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菌群改变、血清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IgM、IgA]、TLR2、TLR4、TLR9 mRNA和蛋白水平,Pearson分析研究中各指标与菌群改变、血清免疫球蛋白相关性,比较CD、UC不同发病状态结肠粘膜组织TLR2、TLR4、TLR9 mRNA和蛋白水平,ROC分析研究组各指标对CD、UC的诊断价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拟杆菌、TLR2、TLR4、TLR9 mRNA和蛋白水平显著增加,肠球菌、IgG、IgM、IgA显著降低(P<0.05);研究组肠粘膜组织TLR2、TLR4、TLR9 mRNA与菌群改变、血清免疫球蛋白呈负相关;CD、UC不同发病状态TLR2、TLR4、TLR9 mRNA和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中度<重度;CD、UC患者结肠粘膜组织TLR2、TLR4、TLR9 mRNA联合诊断优于单独诊断(P<0.05).结论在炎症性肠病患者结肠粘膜组织内TLR2、TLR4、TLR9高表达,并与菌群改变、血清免疫球蛋白显著相关,且联合检测对炎症性肠病具有一定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 菌群改变 免疫球蛋白 TLRS
下载PDF
糖尿病中医药治疗策略与作用机理探讨 被引量:3
7
作者 李莉芳 阎德文 +1 位作者 王燚乾 刘立昌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年第20期42-46,共5页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历史源远流长,用药错综复杂。本文作者应用慢性炎症反应、肠道菌群改变、胰岛素抵抗等现代医学理论对从热论治、从胃肠论证、从肝论证、从脾论治、从肾论治、从瘀血论治等糖尿病的中医治疗策略进行了论述,分析了其相应...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历史源远流长,用药错综复杂。本文作者应用慢性炎症反应、肠道菌群改变、胰岛素抵抗等现代医学理论对从热论治、从胃肠论证、从肝论证、从脾论治、从肾论治、从瘀血论治等糖尿病的中医治疗策略进行了论述,分析了其相应的中医理论依据和现代药效学作用机理。同时对糖尿病中医药个体化治疗进行了探讨,认为大部分胰岛素抵抗期、糖尿病前期和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可从肝、胃肠、热去论治。而在糖尿病中晚期、并发症期,出现虚实夹杂的情况,多从脾肾虚、瘀、热论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慢性炎症 肠道菌群改变
下载PDF
慢性肠道炎症促进肝癌的发展 被引量:8
8
作者 易宏淦 臧梦雅 +4 位作者 吴志远 朱正 赵新明 王维虎 曲春枫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4,I0001,F0002,共6页
目的探讨慢性肠道炎症状态下菌群结构及构成改变对肝癌进展的影响。方法 22只雄性乙肝病毒转基因小鼠在出生后第2周腹腔注射二乙基亚硝胺诱导小鼠原发性肝癌,随机分为慢性肠炎组(给予含2%葡聚糖硫酸钠的饮用水)和对照组(给予正常饮用水... 目的探讨慢性肠道炎症状态下菌群结构及构成改变对肝癌进展的影响。方法 22只雄性乙肝病毒转基因小鼠在出生后第2周腹腔注射二乙基亚硝胺诱导小鼠原发性肝癌,随机分为慢性肠炎组(给予含2%葡聚糖硫酸钠的饮用水)和对照组(给予正常饮用水)。上述小鼠观察至22周龄。在此期间定期进行肝功能测定,收集粪便进行宏基因组测序。另将4只已发生肝癌的小鼠与7只8周龄肉眼及病理学未见肝癌的小鼠同笼(分2笼)饲养16周。结果 DSS所诱导的慢性肠炎小鼠与正常饮用水小鼠相比肝功能无显著改变;DSS诱导的慢性肠炎组小鼠(n=10)在第22周龄时有9只发生弥漫性肉眼可见的肝癌,而正常饮用水小鼠(n=12)仅有2只发生肝癌,肿瘤发生率(P=0.002)和肿瘤数量(P=0.028)有显著差别;与正常饮用水小鼠相比,慢性肠炎组小鼠肠道菌群中,普雷沃氏菌属(P=0.022)和厌氧支原体属(P=0.014)显著减少;与已发生肝癌小鼠进行同笼饲养的小鼠(n=7)在24周龄时全部发生肉眼可见的肝癌。结论慢性肠道炎症状态下,肠道菌群改变可促进肝癌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肠道炎症 肝癌 菌群改变
下载PDF
肥胖症和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病毒群的改变
9
作者 周婵 牛俊坤 缪应雷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759-759,共1页
国际著名期刊《胃肠病学》(Gastroenterology)2021年第161卷第4期发表了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缪应雷团队和香港中文大学Siew C Ng团队的一项关于分析中国香港和昆明2个地区肥胖症和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病毒组和菌群改变的重要研究(Yan... 国际著名期刊《胃肠病学》(Gastroenterology)2021年第161卷第4期发表了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缪应雷团队和香港中文大学Siew C Ng团队的一项关于分析中国香港和昆明2个地区肥胖症和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病毒组和菌群改变的重要研究(Yang KL,Niu JK,Zuo T,et al.Alterations in the gut virome in obesity and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J].Gastroenterology,2021,161(4):1257-1269,e13.DOI:10.1053/j.gastro.2021.06.0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病毒 肥胖症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菌群改变 中国香港
原文传递
色素障碍性皮肤病
10
《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 1995年第3期171-173,共3页
951794 黄褐斑生态治疗和菌群改变的研究/熊德鑫…//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995,9(2).-70~71 在研究中发现黄褐斑的形成与皮肤菌群紊乱有关。应用定位、定量和定性方法对51例黄褐斑病人皮损区菌群进行微生态学的研究,并将104例健康人... 951794 黄褐斑生态治疗和菌群改变的研究/熊德鑫…//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995,9(2).-70~71 在研究中发现黄褐斑的形成与皮肤菌群紊乱有关。应用定位、定量和定性方法对51例黄褐斑病人皮损区菌群进行微生态学的研究,并将104例健康人面部菌群及经治疗后10例病人菌群进行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素障碍性皮肤病 皮肤 痤疮丙酸杆 网状肢端色素沉着症 色素性皮肤病 表皮葡萄球 色素痣 菌群改变 临床皮肤科杂志 生态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