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俄藏инв.№2522西夏文《修菩提心》考
1
作者 郭垚垚 《西夏研究》 2023年第1期62-72,共11页
黑水城出土西夏文инв.№2522《二十一种行》中第六修法《修菩提心》受藏传佛教影响,为西夏后期的密教译本,是异于节怛哩所著《发菩提心及常做法事》和裴休纂集《普劝僧俗发菩提心文》的又一菩提心修法文本,部分内容与黑水城和拜寺沟... 黑水城出土西夏文инв.№2522《二十一种行》中第六修法《修菩提心》受藏传佛教影响,为西夏后期的密教译本,是异于节怛哩所著《发菩提心及常做法事》和裴休纂集《普劝僧俗发菩提心文》的又一菩提心修法文本,部分内容与黑水城和拜寺沟方塔出土的几件仪轨相合,当为研究10—13世纪菩提心修法在河西地区的流传和西夏佛教的显密圆融增补一份有益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菩提心 回向偈文 释读
下载PDF
西夏文《菩提心及常作法事》研究
2
作者 孙伯君 胡进杉 《西夏学》 2019年第1期244-294,共51页
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收藏的Инв.№6510,为藏传佛教"发菩提心"实修仪轨的西夏文译本,刊行于夏襄宗应天元年(1206年)。该本是黑水城出土同类藏传佛典译本中罕见的存有明确刊行年代的刻本,为确定俄藏、英藏等其他残卷... 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收藏的Инв.№6510,为藏传佛教"发菩提心"实修仪轨的西夏文译本,刊行于夏襄宗应天元年(1206年)。该本是黑水城出土同类藏传佛典译本中罕见的存有明确刊行年代的刻本,为确定俄藏、英藏等其他残卷的内容以及研究西夏晚期藏传佛教的流行情况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菩提心及常作法事》 菩提心 西夏学 藏传佛教
下载PDF
恶与菩提心:佛教慈悲观在心理治疗中的运用
3
作者 张鳅元 杨韶刚 +1 位作者 王兴华 申荷永 《心理学探新》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07-311,共5页
"菩提心"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理论基础,其核心内容便是"慈悲心"。文章由分析心理学中的"阴影"概念引发出对"恶"的临床水平意义上的探讨。总结并发展了"恶"的心理学含义,阐述了对"... "菩提心"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理论基础,其核心内容便是"慈悲心"。文章由分析心理学中的"阴影"概念引发出对"恶"的临床水平意义上的探讨。总结并发展了"恶"的心理学含义,阐述了对"恶"的理解和认识在心理治疗中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将佛教中的"菩提心"引入现代心理治疗领域,阐明了治疗师在心理治疗中对待"恶"的态度及方法。"阴影"与"恶"是人类内心及人性中无法被忽略或否认的部分,需要以"慈悲"的态度去面对和抱持,这是一切心理治疗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影 菩提心 心理治疗 佛教思想
下载PDF
禅僧大慧宗杲的“菩提心即忠义心”思想 被引量:2
4
作者 杜寒风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1-4,共4页
宋代禅僧大慧宗杲创造性地提出的"菩提心即忠义心"思想,援用儒家的概念规范要求禅人遵守,使其禅学思想具有了中国特色,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儒家在现实生活的忠义行为原则,也反映在佛教的思想与实践中了,儒家思想与佛... 宋代禅僧大慧宗杲创造性地提出的"菩提心即忠义心"思想,援用儒家的概念规范要求禅人遵守,使其禅学思想具有了中国特色,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儒家在现实生活的忠义行为原则,也反映在佛教的思想与实践中了,儒家思想与佛家思想在此实现了高度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慧宗呆 菩提心 忠义心
下载PDF
藏传佛教关于菩提心的义理敷演与践行次第
5
作者 阿忠荣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83-87,共5页
菩提心是大乘佛教的核心,藏传佛教尤其重视讲修菩提心。藏传佛教一般从四无量心、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三个层次归纳和架构菩提心的修持和践行次第。菩提心对于藏族民众的心智境界和生命价值观予以完美的引导和提升,如不妨害和利他成为藏... 菩提心是大乘佛教的核心,藏传佛教尤其重视讲修菩提心。藏传佛教一般从四无量心、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三个层次归纳和架构菩提心的修持和践行次第。菩提心对于藏族民众的心智境界和生命价值观予以完美的引导和提升,如不妨害和利他成为藏民族心理品质的基本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传佛教 菩提心 上士道 利他
下载PDF
浅析宗喀巴发菩提心与王阳明致良知的相似性
6
作者 姚文永 《王学研究》 2019年第1期77-83,共7页
菩提心与良知都具有扩展性的特点,一个普度众生,一个万物一体;发菩提心与致良知是佛家大乘与儒家成圣的关键;菩提心与良知均有可操作性的生成途径,且人人具有成功的可能;在具体修行上,宗喀巴与王阳明均反对一蹴而就。在以上诸多相似性... 菩提心与良知都具有扩展性的特点,一个普度众生,一个万物一体;发菩提心与致良知是佛家大乘与儒家成圣的关键;菩提心与良知均有可操作性的生成途径,且人人具有成功的可能;在具体修行上,宗喀巴与王阳明均反对一蹴而就。在以上诸多相似性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藏传佛教(宗喀巴)与儒家(王阳明)虽然体系不同,但他们的出发点与归旨却有相同的指向,即寻找永恒的价值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喀巴 王阳明 菩提心 良知 相似性
下载PDF
论宗喀巴对菩提心法门的诠释和构建
7
作者 徐东明 《中国佛学》 2020年第2期247-269,共23页
菩提心原意为发菩提心,即发上求无上佛道、下化无量众生的愿心,是大乘佛教最初一个基本的概念。但是随着佛教的不断发展,菩提心的含义不断丰富和扩展。大乘佛教空、有两宗诸大论师如龙树、无著、世亲、寂天、莲花戒、阿底峡等均对佛说... 菩提心原意为发菩提心,即发上求无上佛道、下化无量众生的愿心,是大乘佛教最初一个基本的概念。但是随着佛教的不断发展,菩提心的含义不断丰富和扩展。大乘佛教空、有两宗诸大论师如龙树、无著、世亲、寂天、莲花戒、阿底峡等均对佛说的菩提心法门进行了诠释和构建,形成了一系列经典论述和教法传承。15世纪,格鲁派宗喀巴大师因应元末明初西藏佛教变革的需要,批判继承了印藏佛教各派关于菩提心法门的思想和教法,撰写了《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密宗道次第广论》,形成了自派的菩提心思想和修习法门,由此奠定了藏传佛教健康发展的理论基石,反映了宗喀巴大师因应时弊、整顿教法的改革精神,以及期必成佛、普度众生的慈悲精神,对藏传佛教本土化做出了重大贡献,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菩提心 宗喀巴 藏传佛教
下载PDF
一轮皎洁月,一片菩提心——浅析仓央嘉措诗歌中的“月亮”意象 被引量:1
8
作者 李芳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第8期27-28,共2页
仓央嘉措的诗歌意境深远,寓意丰富,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本文主要从宗教美学的角度去分析和解读仓央嘉措诗歌中"月"意象所蕴含的宗教意义,从而更深刻地挖掘诗歌中所体现的宗教诫言。
关键词 仓央嘉措 月亮意象 菩提心 禅诗悟道
下载PDF
藏族地区“菩提心”思想的现实文化意义
9
作者 仁增才郎 陈通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127-130,共4页
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中深刻论述了文明及文化的重大意义、中华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密切关联。藏传佛教作为中华佛教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坚信和秉持真善美一体性理念,"菩提心"思想是具有丰富人文及道德内涵的宗教理念,知... 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中深刻论述了文明及文化的重大意义、中华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密切关联。藏传佛教作为中华佛教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坚信和秉持真善美一体性理念,"菩提心"思想是具有丰富人文及道德内涵的宗教理念,知恩图报、利益他者等思想具有无限可拓展性。科学阐释"菩提心"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的部分,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传佛教 菩提心 藏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
下载PDF
从人生观角度看儒家文化和大乘菩提心趋同
10
作者 王乾 《中国佛学》 2015年第2期315-333,共19页
本文从儒家思想的修学次第与大乘佛教核心基础'菩提心'入手,分别从人生观的角度,阐述二者的特点,并在本质特点上找到二者的相似之处,从二者趋同的角度,分析两种不同文化最终相融的内在因素,具有积极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 儒家思想 大学之道 大乘佛教 菩提心 自觉觉他
下载PDF
唐密修持法门——净菩提心观初探 被引量:1
11
作者 蒲正信 《佛学研究》 2002年第0期117-120,共4页
唐密的行法很多,有修法和观法,若从密宗行者重修持的角度去探索,修观是密宗行者的重要修持手段,而其基础法门就是净菩提心观。本文以善无畏之《禅要》及《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对修持净菩提五次第作了介绍,再例举了由净菩提心现再转引... 唐密的行法很多,有修法和观法,若从密宗行者重修持的角度去探索,修观是密宗行者的重要修持手段,而其基础法门就是净菩提心观。本文以善无畏之《禅要》及《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对修持净菩提五次第作了介绍,再例举了由净菩提心现再转引深入之各种修观的法门,从而论证净菩提观是唐密的基础修观法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宗 观想 菩提心 月轮
下载PDF
菩提心语 悲悯娑婆——宋朝小说漫评
12
作者 颜若水 《当代教育》 2011年第1期194-196,共3页
宋朝属于学院派。他谙熟于各种小说流派的套路.拥有丰厚的学养以及精准的语言造诣。他的小说充满立体感,丰满,鲜活,智慧幽默,亦庄亦谐,赫然的一个洞察,晴天里的一个霹雳,惊诧莫名的审美效果随处可感。
关键词 小说流派 宋朝 菩提心 悲悯 审美效果 学院派 立体感 幽默
下载PDF
《菩提心》创作随想
13
作者 黄丽萍 《陶瓷科学与艺术》 CAS 2019年第10期51-51,共1页
佛法是教人向善的人间哲学,提倡“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并在善行的修持中,正心以自化,达到明心见性之至高境界。佛法为止恶扬善需在身口意三方持戒,以防造作恶业,意即心、性。而第六识意识对前五识作业有助伴义,时刻主宰前五根识运行,... 佛法是教人向善的人间哲学,提倡“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并在善行的修持中,正心以自化,达到明心见性之至高境界。佛法为止恶扬善需在身口意三方持戒,以防造作恶业,意即心、性。而第六识意识对前五识作业有助伴义,时刻主宰前五根识运行,一切语默动静如仆属主,与心相应。《大乘百法明门论》中就有五十一种心所有法,可知善恶存乎一心,至虚之心,含纳万有,故举一心可统万物,唯善护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心见性 诸恶莫作 至高境界 第六识 菩提心 持戒 恶业 自化
下载PDF
浅说发菩提心与止观之联系
14
作者 超然 《浙江佛教》 2001年第1期21-23,共3页
天台宗的止观,博大精深,能含摄并诠释一切佛法。因此灌顶大师说:“摄一切佛法,靡所不赅。”发菩提心,作为大乘佛法入门之关键,同样与止观有着密切的联系。智者大师在《摩诃止观》中说:“发菩提心即是观,邪僻心息即是止。”又说... 天台宗的止观,博大精深,能含摄并诠释一切佛法。因此灌顶大师说:“摄一切佛法,靡所不赅。”发菩提心,作为大乘佛法入门之关键,同样与止观有着密切的联系。智者大师在《摩诃止观》中说:“发菩提心即是观,邪僻心息即是止。”又说:“止观即菩提,菩提即止观。”本文将遵循智者大师这一思想,尝试以止观来诠释发菩提心的内容与层次,普愿见者闻者,同种善根,同发菩提大愿,同证无上佛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菩提心 佛法 智者大师 天台宗 诠释 联系 思想 尝试
下载PDF
发菩提心
15
作者 秋池 《广东佛教》 2005年第3期79-83,共5页
“菩提心”,详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菩萨地持经》卷一谓“菩提心是一切正愿之始,菩提之根本,为大悲及菩萨学之所依。”直言诸佛菩萨的愿力靠菩提心来体现,诸佛菩萨的品行也要靠菩提心来成就。菩提心的种类据《涅槃经》云:“... “菩提心”,详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菩萨地持经》卷一谓“菩提心是一切正愿之始,菩提之根本,为大悲及菩萨学之所依。”直言诸佛菩萨的愿力靠菩提心来体现,诸佛菩萨的品行也要靠菩提心来成就。菩提心的种类据《涅槃经》云:“以世俗胜义,分二菩提心。”意思是菩提心可分为世俗菩提心与胜义菩提心二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菩提心 世俗 涅槃
下载PDF
陝西淳化金川灣石窟三階教刻經珍例——海内孤本《兩階人發菩提心異同法》録介
16
作者 張總 《敦煌吐鲁番研究》 2021年第1期119-160,共42页
中國佛教史上曇花一現的三階教,因其思想的獨特性,在佛教内部遭到了諸多非議和反對,加上政治因素的干涉,其經典被定爲疑僞經而剔除出藏,後人在很長一段時間内難覓蹤跡。通過梳理漢文佛教史籍及日本傳存佛典,我們雖然對三階教及創教信行... 中國佛教史上曇花一現的三階教,因其思想的獨特性,在佛教内部遭到了諸多非議和反對,加上政治因素的干涉,其經典被定爲疑僞經而剔除出藏,後人在很長一段時間内難覓蹤跡。通過梳理漢文佛教史籍及日本傳存佛典,我們雖然對三階教及創教信行禪師大略有所瞭解,但更具體細緻的情況則實難究明。幸賴敦煌藏經洞及日本寺藏古經中三階教經典的發現,學界的相關研究才得以展開,早期如矢吹慶輝的《三階教の研究》^([1]),即主要依賴敦煌資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階教 佛教史 敦煌藏 菩提心 信行 經典 疑僞經
下载PDF
菩提心:圆满的佛法
17
作者 康檞 《广东佛教》 2005年第3期44-48,共5页
我认为,对我们而言,培养对他人的慈悲心是完全必要的。毋庸置疑。慈悲心是菩提心的精髓,是菩萨的态度。这是最平坦的道路,最惬意的禅修。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哲学上、科学上,也没有心理学上的反对意见。只要具足菩提心,东西方就不... 我认为,对我们而言,培养对他人的慈悲心是完全必要的。毋庸置疑。慈悲心是菩提心的精髓,是菩萨的态度。这是最平坦的道路,最惬意的禅修。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哲学上、科学上,也没有心理学上的反对意见。只要具足菩提心,东西方就不会再有冲突和纷争。这条路最平坦、完美无缺,绝对简单可行,没有任何把人引入极端的危险。没有菩提心,一切都不会正常运转。首先,你的禅修就无法进行下去,因此,你也就绝不可能觉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菩提心 佛法 圆满 反对意见 正常运转 慈悲心 心理学 东西方 禅修 他人 哲学 首先
下载PDF
“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随笔
18
作者 隆满 《广东佛教》 2001年第5期43-44,共2页
“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是一个意思,还是两个意思呢?我以为是一个意思,即发菩提心,要一向地(不间断)专一地(不杂乱)忆念不忘地发下去。也就是说,发菩提心要随在何处、刹那刹那、对任何一个有情、在任何状况下做到不忘失发心。如... “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是一个意思,还是两个意思呢?我以为是一个意思,即发菩提心,要一向地(不间断)专一地(不杂乱)忆念不忘地发下去。也就是说,发菩提心要随在何处、刹那刹那、对任何一个有情、在任何状况下做到不忘失发心。如《地藏经》中婆罗门女救母一段,她无论是在供养、瞻视、哭泣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菩提心 随笔 意思 不间断 婆罗门
下载PDF
菩提心
19
作者 荆歌 《现代苏州》 2014年第16期84-85,共2页
谢峰的篆刻,向来是粗放而不拘一格的。他的古韵和自由的布局、刀法,是他的特点,也是他的亮点。但他的粗放,又不同于北方的豪放。他其实是粗中有细的。那看似狂放不羁之下的一种沉稳,一种淡定,一种精准。时隐时现。我喜欢他的这种... 谢峰的篆刻,向来是粗放而不拘一格的。他的古韵和自由的布局、刀法,是他的特点,也是他的亮点。但他的粗放,又不同于北方的豪放。他其实是粗中有细的。那看似狂放不羁之下的一种沉稳,一种淡定,一种精准。时隐时现。我喜欢他的这种时隐时现。这才是创作的意义和乐趣所在。如果一成不变,如果结果就是所预想的,在某些框架之内,在设计之内,那该有多乏味呢?他刻的印章,总是有一股新鲜劲。一种不确定的东西,突然就出现了。许多时候,是会给人以惊喜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菩提心 印章 艺术品 艺术欣赏
下载PDF
论净土宗之菩提心与信愿往生
20
作者 康敏 《中国佛学》 2020年第2期233-246,共14页
菩提心为修道之本、成佛之亲因。修大乘净土成佛,也当发菩提心。又,众生根基不一,于菩提心,或往生前发,或生于净土始发。净土宗,以信愿持名,生于净土,住不退转地,证无上佛道,圆满无上菩提,以此径路修行,彰显及成就无上菩提心。往生一关... 菩提心为修道之本、成佛之亲因。修大乘净土成佛,也当发菩提心。又,众生根基不一,于菩提心,或往生前发,或生于净土始发。净土宗,以信愿持名,生于净土,住不退转地,证无上佛道,圆满无上菩提,以此径路修行,彰显及成就无上菩提心。往生一关,乃净土修行之綮,“愿生心”是往生之亲因,若能发菩提心,则为往生之胜缘。就体性言,信愿即具足菩提,但二者各有相用,不可混同。就事相言,若能厌欣求往生,即真具净土菩提心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土宗 菩提心 信愿 往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