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4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藏西夏文《菩萨地持经》残卷九考补
1
作者 杨志高 《西夏学》 2007年第1期115-119,共5页
西夏文《菩萨地持经》西夏文残卷九藏中国国家图书馆,为该馆(前身北京图书馆)1929年购买宁夏灵武出土佛经(1917年)的粘贴裱纸之一种。此后长期不为学界所知,直到20世纪80年代,该馆在整理馆藏西夏文献时,才从其所裱的西夏文佛经上揭拔下... 西夏文《菩萨地持经》西夏文残卷九藏中国国家图书馆,为该馆(前身北京图书馆)1929年购买宁夏灵武出土佛经(1917年)的粘贴裱纸之一种。此后长期不为学界所知,直到20世纪80年代,该馆在整理馆藏西夏文献时,才从其所裱的西夏文佛经上揭拔下来。史金波先生最早在《西夏佛教史略》作了简要汉译著录,其后又在《国家图书馆学刊》作了介绍。近年,《中国藏西夏文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菩萨 中国 文献 残卷 西夏 地持经
下载PDF
菩萨戒的重与轻——以《瑜伽师地论·菩萨地·戒品》为中心
2
作者 方强 《普陀学刊》 2019年第2期46-70,共25页
菩萨戒是修学大乘佛法的基础。在不同的传承中,菩萨戒展现为两种类别:瑜伽系菩萨戒和梵网系菩萨戒。历来的祖师大德大多侧重梵网系菩萨戒的疏解和阐发,而关于瑜伽系菩萨戒的研究,虽然代不乏人,但是直到近代太虚大师等人的大力弘扬,其重... 菩萨戒是修学大乘佛法的基础。在不同的传承中,菩萨戒展现为两种类别:瑜伽系菩萨戒和梵网系菩萨戒。历来的祖师大德大多侧重梵网系菩萨戒的疏解和阐发,而关于瑜伽系菩萨戒的研究,虽然代不乏人,但是直到近代太虚大师等人的大力弘扬,其重要性才进一步得以体现。菩萨戒有轻重之别,重戒之所以称为"重",主要原因在于其中涉及菩萨戒所特重的根本烦恼,由此可以衍生出各种各样的随烦恼。就此而言,轻戒与重戒之间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一定的相应关系,具体表现为"轻重之辨"。在菩萨戒的理论体系中,三聚净戒最具代表性,也最为完备。历来疏解菩萨戒的学者大德,都非常注重三聚净戒与重戒、轻戒之间的配属关系的讨论,尤其集中于以三聚净戒之摄善法戒与饶益有情戒统摄数量较多的轻戒。其中,三聚净戒之律仪戒与菩萨戒之重戒同样存在密切联系,有必要展开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菩萨 三聚净戒 他胜处法(重戒) 轻戒 《瑜伽师地论》
下载PDF
陇东地区北周隋代菩萨造像特征研究
3
作者 吴荭 《美术大观》 2024年第4期43-49,共7页
陇东地区是中国佛教美术发展的重要地域,境内出土的北朝晚期至隋代造像以泾川龙兴寺出土为代表,是认识陇东甚至中原北方西部地区此阶段造像的重要资料。其中的单体圆雕菩萨造像特征明显。本文从菩萨像尊格判定、服饰、装饰物样式等方面... 陇东地区是中国佛教美术发展的重要地域,境内出土的北朝晚期至隋代造像以泾川龙兴寺出土为代表,是认识陇东甚至中原北方西部地区此阶段造像的重要资料。其中的单体圆雕菩萨造像特征明显。本文从菩萨像尊格判定、服饰、装饰物样式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探讨其与周边长安、南朝造像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东 北周隋代 菩萨 特征 源流
下载PDF
麦积山石窟北朝时期文殊菩萨图像研究
4
作者 白凡 《五台山研究》 2024年第1期46-51,共6页
文殊菩萨作为佛教艺术代表性人物图像,其造像样式和经变故事,在石窟寺佛教遗迹中都占据很大比重,麦积山石窟现存多处北朝文殊图像,通过观察和总结其图像中诸多变化特征,可以发现其整体组合和个体特征的变化与时代背景紧密关联,进一步应... 文殊菩萨作为佛教艺术代表性人物图像,其造像样式和经变故事,在石窟寺佛教遗迹中都占据很大比重,麦积山石窟现存多处北朝文殊图像,通过观察和总结其图像中诸多变化特征,可以发现其整体组合和个体特征的变化与时代背景紧密关联,进一步应证了北朝时期佛教艺术本土化的过程,也体现了麦积山石窟在中国石窟寺中的独特性和地域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殊菩萨 对称 组合 冠式 图像
下载PDF
英法藏唐宋敦煌遗画地藏菩萨袈裟纹样研究
5
作者 蓝津津 刘元风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4-127,共14页
地藏信仰在汉地兴起后,其造像形式逐渐脱离印度佛教原典,并在唐宋时期进一步中原化。在该时期敦煌藏经洞出土的遗画中,绘有大量地藏菩萨图像,其所穿着的袈裟纹样丰富,色彩绮丽,极具研究价值。本文针对目前刊录的英法藏唐宋时期敦煌遗画... 地藏信仰在汉地兴起后,其造像形式逐渐脱离印度佛教原典,并在唐宋时期进一步中原化。在该时期敦煌藏经洞出土的遗画中,绘有大量地藏菩萨图像,其所穿着的袈裟纹样丰富,色彩绮丽,极具研究价值。本文针对目前刊录的英法藏唐宋时期敦煌遗画,以穿着绘有袈裟纹样的地藏菩萨为研究对象,对其内层袈裟、外层袈裟所绘袈裟纹样进行梳理,分为两类:袈裟沿用的常见纹样,如贴金菱形纹、同心圆联珠纹、团花纹;袈裟专属纹样,如云水纹与线迹纹。同时,对比同时期敦煌石窟中佛陀、弟子及地藏像所穿着袈裟的纹样,结合传世袈裟实物与出土的唐宋时期纺织品,从纹样内容、布局、工艺、色彩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纹样分布及变化规律,可以一窥唐宋时期地藏信仰流变对其袈裟纹样的影响,并形成互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时期 佛教美术 敦煌遗画 地藏菩萨 袈裟纹样 云水纹
下载PDF
记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收藏的一尊宋金菩萨像
6
作者 李晓杰 吴敬 《文物季刊》 2024年第1期139-147,共9页
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收藏了一尊标示为来自河南安阳的石雕菩萨像,应为石窟造像。从该造像的造型、装饰等因素分析,其与现存北宋至金初北方地区同类石窟造像和菩萨塑像有较大相似之处。安阳地区宋金时期石窟营建已经处于衰落期,开凿... 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收藏了一尊标示为来自河南安阳的石雕菩萨像,应为石窟造像。从该造像的造型、装饰等因素分析,其与现存北宋至金初北方地区同类石窟造像和菩萨塑像有较大相似之处。安阳地区宋金时期石窟营建已经处于衰落期,开凿石窟造像数量较少,加之该造像出处不明,为确定其来源地点增加了一定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皇家安大略博物馆 宋金时期 菩萨 石窟
下载PDF
洛阳龙门石窟发现唐代菩萨半身像
7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第6期33-33,共1页
记者3月20日从河南省洛阳龙门石窟研究院获悉,龙门石窟景区伊河段发现了一件石雕造像,初步推测为一件唐代圆雕菩萨像残块。龙门石窟研究院历史人文研究中心主任路伟向中新社记者介绍称,该造像呈圆柱状,中间有断痕,分为两段,整体为造像... 记者3月20日从河南省洛阳龙门石窟研究院获悉,龙门石窟景区伊河段发现了一件石雕造像,初步推测为一件唐代圆雕菩萨像残块。龙门石窟研究院历史人文研究中心主任路伟向中新社记者介绍称,该造像呈圆柱状,中间有断痕,分为两段,整体为造像胸部以下,断裂处为胸、腹间,着裙,身体两侧有帔巾下垂,像足部立于仰莲座上,足部似着履,莲座前半部分已残,座下有榫头,该像完整时莲座下应该还有基座和榫卯窝,形成榫卯结构,造像可整体直立摆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阳龙门石窟 榫卯结构 石雕造像 历史人文 圆柱状 菩萨 唐代
下载PDF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的词曲分析及演唱处理
8
作者 丁阳 《黄河之声》 2024年第5期168-171,共4页
艺术歌曲是西方室内乐性质的一种声乐体裁,它在传统上是为诗歌所谱写的音乐,歌词具有很强的文学性。而中国诗词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有写意的、写景的、描述人物的、记事的、抒情的等,这也为我国的艺术歌曲创作增添了丰富... 艺术歌曲是西方室内乐性质的一种声乐体裁,它在传统上是为诗歌所谱写的音乐,歌词具有很强的文学性。而中国诗词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有写意的、写景的、描述人物的、记事的、抒情的等,这也为我国的艺术歌曲创作增添了丰富的色彩。我国的很多艺术歌曲是以我国古代优秀诗词作为写曲的素材,再赋予独特的民族调式,形成别具一格的中国艺术歌曲。本文以《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这首艺术歌曲进行词曲的分析和演唱该如何进行演唱处理,来感受中国艺术歌曲的写作特点和独特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歌曲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中国诗词 中国艺术歌曲
下载PDF
从僧祇支到络腋——莫高窟隋及唐前期菩萨像上衣形制演变
9
作者 常青 刘元风 《美术大观》 2023年第12期35-39,共5页
僧祇支与络腋是隋唐时期汉地菩萨像的主要上衣形制。菩萨像着僧祇支流行于北朝至隋代时期,络腋稍晚出现,在唐代盛极一时,曾一度取代僧祇支成为当时菩萨像的主流上衣。本文就莫高窟隋及唐前期菩萨像僧祇支与络腋形制的发展演变展开分析,... 僧祇支与络腋是隋唐时期汉地菩萨像的主要上衣形制。菩萨像着僧祇支流行于北朝至隋代时期,络腋稍晚出现,在唐代盛极一时,曾一度取代僧祇支成为当时菩萨像的主流上衣。本文就莫高窟隋及唐前期菩萨像僧祇支与络腋形制的发展演变展开分析,采用考古类型学方法,对造型源流进行探究,并进一步剖析蕴含其背后的时代特征与文化意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僧祇支 络腋 莫高窟 菩萨 隋及唐前期
下载PDF
龙门石窟古阳洞交脚弥勒菩萨像的服饰演变研究
10
作者 刘明虎 《创意设计源》 2023年第5期37-43,共7页
古阳洞交脚弥勒菩萨像的服饰可归为斜披络腋型、帔帛交叉型、璎珞交叉型和璎珞与帔帛复合型。梳理相关案例的营建次序,并与云冈石窟第二期洞窟的相似式样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以上四种服饰类型在北魏太和、景明年间并不是呈递进关系,而是... 古阳洞交脚弥勒菩萨像的服饰可归为斜披络腋型、帔帛交叉型、璎珞交叉型和璎珞与帔帛复合型。梳理相关案例的营建次序,并与云冈石窟第二期洞窟的相似式样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以上四种服饰类型在北魏太和、景明年间并不是呈递进关系,而是并行关系,这成为认知北魏石窟菩萨造像服饰等级秩序发展的重要窗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阳洞 交脚弥勒菩萨 服饰 等级
下载PDF
中国观音菩萨女性化现象考察
11
作者 房子兮 王耘 《艺术广角》 2023年第3期106-109,共4页
古印度教中,观音菩萨是男性形象,传入中国后,逐渐变成女性形象。这种变化表现了汉传佛教鲜明的中国特色。该形象的转变由多方面引起,包括佛教自身演变、佛教中国化、女性社会地位变化、佛教伦理化与世俗化等因素。基于观音菩萨女性化的... 古印度教中,观音菩萨是男性形象,传入中国后,逐渐变成女性形象。这种变化表现了汉传佛教鲜明的中国特色。该形象的转变由多方面引起,包括佛教自身演变、佛教中国化、女性社会地位变化、佛教伦理化与世俗化等因素。基于观音菩萨女性化的史实,分析研究观音菩萨女性化的流变、女性化的原因,对于探讨宗教艺术形象学视野下的造像女性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观世音菩萨 女性化 女性地位 佛教世俗化
下载PDF
李清照《菩萨蛮》创作风格细谈
12
作者 赵玉梅 《戏剧之家》 2023年第24期196-198,共3页
词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在唐末和宋代颇为流行。尤其是宋词,在我国文学历史中更是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宋代涌现了一批以李清照为代表的女性词人。《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是李清照的晚年作品,该篇使用对比手法,上阙写到早春之喜,下... 词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在唐末和宋代颇为流行。尤其是宋词,在我国文学历史中更是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宋代涌现了一批以李清照为代表的女性词人。《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是李清照的晚年作品,该篇使用对比手法,上阙写到早春之喜,下阙讲述的却是思乡之情,令人深思。《菩萨蛮》深切动人地揭示出作者内心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并且通过描写深闺景象表示与国家共存亡的崇高精神。文章主要对李清照《菩萨蛮》的创作风格展开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清照 菩萨 创作风格
下载PDF
唐宋延寿命菩萨探微
13
作者 王丽君 《敦煌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1-51,共11页
延寿命菩萨是唐宋时期新出现的题材,图式简单,主要分布于甘肃、四川、新疆等地,流行于9—11世纪。该菩萨产生过程漫长而复杂,严格意义上的延寿命菩萨出自大本《佛说延寿命经》,主要功能是延长信众现世寿命。延寿命菩萨是顺应佛教本土化... 延寿命菩萨是唐宋时期新出现的题材,图式简单,主要分布于甘肃、四川、新疆等地,流行于9—11世纪。该菩萨产生过程漫长而复杂,严格意义上的延寿命菩萨出自大本《佛说延寿命经》,主要功能是延长信众现世寿命。延寿命菩萨是顺应佛教本土化的延寿信仰需求而产生的,形成过程反映出佛教中国化、世俗化的繁杂脉络之一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寿命菩萨 特征 来源 背景
下载PDF
庄严的真实流现:美国馆藏陕西隋代石刻菩萨立像鉴考与风格成因新探
14
作者 刘洪彩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8-144,共7页
基于陕西隋代菩萨石像风格与主流题材观音的经文分析,对美国馆藏造像进行地域鉴别与持物考证,揭示了隋初陕西观音立像的动感腆腹、表戒律的璎珞华美等风格,及所持桃形物为摩尼宝,是为表现观音的真实生动与庄严慈悲,是对四川、印度笈多... 基于陕西隋代菩萨石像风格与主流题材观音的经文分析,对美国馆藏造像进行地域鉴别与持物考证,揭示了隋初陕西观音立像的动感腆腹、表戒律的璎珞华美等风格,及所持桃形物为摩尼宝,是为表现观音的真实生动与庄严慈悲,是对四川、印度笈多等菩萨像的扬弃与创新,助推了隋代前期佛教的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隋代 陕西 菩萨 桃形物 璎珞
下载PDF
曲阳出土北朝晚期菩萨像服饰风格探析
15
作者 杨晓慧 王惠莹 《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 CAS 2023年第6期76-82,共7页
曲阳地区出土北朝时期白石造像数量较多,且带有准确纪年的造像数量可观,为研究北朝晚期白石菩萨造像提供了可靠的参考标尺。根据实地考察及出版物中已公布的曲阳造像的图像材料,对其中带有纪年的59件菩萨像头冠、项饰及服装样式进行细... 曲阳地区出土北朝时期白石造像数量较多,且带有准确纪年的造像数量可观,为研究北朝晚期白石菩萨造像提供了可靠的参考标尺。根据实地考察及出版物中已公布的曲阳造像的图像材料,对其中带有纪年的59件菩萨像头冠、项饰及服装样式进行细致梳理,归纳与总结菩萨像服饰的年代特征,并与周边地区出土白石菩萨像服饰风格进行对比。研究认为曲阳地区菩萨像服饰风格的形成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其服饰风格的变化与北朝晚期这一历史阶段内人文思想与审美价值的转变有直接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菩萨 服饰 头冠 曲阳 北朝晚期
下载PDF
中国北朝菩萨像发式式样流变及本土化研究
16
作者 杨晓慧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76-181,共6页
中国北朝菩萨像发式式样经历了从对外来样式的模仿到汉化的发展过程,其文化内涵在此过程中也发生本质变化。文章梳理了犍陀罗菩萨像发式式样,同时关注到印度本土束发形式,以追溯北朝菩萨像发式的源流及分析其演化过程中的文化特征与审... 中国北朝菩萨像发式式样经历了从对外来样式的模仿到汉化的发展过程,其文化内涵在此过程中也发生本质变化。文章梳理了犍陀罗菩萨像发式式样,同时关注到印度本土束发形式,以追溯北朝菩萨像发式的源流及分析其演化过程中的文化特征与审美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朝 菩萨 发式 汉化倾向
下载PDF
唐宋长寿王菩萨像及相关问题
17
作者 王丽君 《敦煌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5-75,共11页
长寿王菩萨像最早出现于晚唐,流行至北宋,是唐宋时期新出现的题材,以四川安岳石窟发现数量最多。该菩萨具有愿民长寿的本质,晚唐五代时期,受延寿信仰的影响被直接附加“延寿命”的功能。宋初《佛说受生经》出现后,被赋予更多新功能,图... 长寿王菩萨像最早出现于晚唐,流行至北宋,是唐宋时期新出现的题材,以四川安岳石窟发现数量最多。该菩萨具有愿民长寿的本质,晚唐五代时期,受延寿信仰的影响被直接附加“延寿命”的功能。宋初《佛说受生经》出现后,被赋予更多新功能,图像粉本源于成都。长寿王菩萨最初的图像创作具有观音的特征,反映出观音信仰对佛教中国化、世俗化进程影响之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寿王菩萨 佛典依据 粉本来源 图像特征 观音信仰
下载PDF
北朝菩萨造像圆形肩饰及相关问题
18
作者 孙晓峰 《敦煌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40-254,共15页
麦积山北魏晚期以来部分窟龛内菩萨造像肩部均出现有一组对称排列的圆形饰物,或下有数条饰带,或与胸部缀饰的璎珞相连,起到庄严装饰效果,这种技法在同时期的陕西、河南、山东、河北等地菩萨造像中也多有发现,但相关佛教名物却未见记载... 麦积山北魏晚期以来部分窟龛内菩萨造像肩部均出现有一组对称排列的圆形饰物,或下有数条饰带,或与胸部缀饰的璎珞相连,起到庄严装饰效果,这种技法在同时期的陕西、河南、山东、河北等地菩萨造像中也多有发现,但相关佛教名物却未见记载。这一现象并非偶然,应是当时北魏统治者吸纳南朝文化因素,摹拟中原礼仪制度,对外来佛教造像装饰艺术改造、创新的一种时代痕迹。同时,对于判定北朝晚期到隋唐之际佛教造像的年代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朝菩萨 物名研究 文化融合
下载PDF
一佛五十菩萨图出现在莫高窟第332窟原因考论
19
作者 尹潇 沙武田 《美术大观》 2023年第12期28-34,共7页
一佛五十菩萨图的出现,源于道场法师希冀得到阿弥陀佛的庇佑而使僧人免受法难的愿望,其文本依据是《佛说观佛三昧海经》。一佛五十菩萨图最初在河南境内流传,隋初进入化度寺的前身——真寂寺。武则天积极采取无尽藏施、无遮大会等佛教... 一佛五十菩萨图的出现,源于道场法师希冀得到阿弥陀佛的庇佑而使僧人免受法难的愿望,其文本依据是《佛说观佛三昧海经》。一佛五十菩萨图最初在河南境内流传,隋初进入化度寺的前身——真寂寺。武则天积极采取无尽藏施、无遮大会等佛教仪式进行政治宣传,这使得供养一佛五十菩萨图的化度寺得到了很多关注。净土教与三阶教的论争使得化度寺愈加引人瞩目,被净土教认为具有护持佛法功能的一佛五十菩萨图被更多的僧俗所熟知。西行归唐的义净在这一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武周时期,敦煌李氏密切关注着两京地区的风吹草动,出于对两京地区流行佛教风潮的追捧以及提升洞窟神圣性的考虑,李氏将一佛五十菩萨图绘入莫高窟第332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佛五十菩萨 武周时期 净土教 三阶教 莫高窟第332窟
下载PDF
武则天与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的确立及其信仰
20
作者 崔峰 《五台山研究》 2023年第2期51-58,共8页
道宣的《续高僧传》编撰时,五台山有关文殊菩萨显化的灵异故事已在民间和僧界有了一定的流传。据文献分析,这些故事应该是华严信徒的宣教所为。《古清凉传》收集了这些灵异故事,并努力证明五台山就是《华严经》中所说的清凉山。而《古... 道宣的《续高僧传》编撰时,五台山有关文殊菩萨显化的灵异故事已在民间和僧界有了一定的流传。据文献分析,这些故事应该是华严信徒的宣教所为。《古清凉传》收集了这些灵异故事,并努力证明五台山就是《华严经》中所说的清凉山。而《古清凉传》的编撰以及会赜、惠祥多次奉敕赴五台山“检行圣迹”和朝拜活动,实出自武则天的授意。她登基后极力推崇文殊菩萨,借此把五台山塑造成国家层面的佛教中心,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日渐名扬天下。因此,武则天实是五台山文殊道场确立的始作俑者。她对文殊菩萨早期的崇奉以及五台山安舍利建塔,无论是对自身还是大唐的佑护,个人性质突出;掌权后对华严宗派的重视,扩大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的影响等行为,则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则天 五台山 文殊菩萨 《古清凉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