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佛经文学中的菩萨形象 被引量:1
1
作者 侯传文 《东方丛刊》 2002年第2期142-151,共10页
菩萨是佛经文学中的重要角色,其地位仅次于佛。在大乘佛教中,佛由于是至高无上的神,与人间疏远显得抽象而空洞;菩萨却由于承担了救世救人、普渡众生的责任,其形象更加鲜明突出。特别是在中国民间,菩萨信仰流行,菩萨形象,尤其是... 菩萨是佛经文学中的重要角色,其地位仅次于佛。在大乘佛教中,佛由于是至高无上的神,与人间疏远显得抽象而空洞;菩萨却由于承担了救世救人、普渡众生的责任,其形象更加鲜明突出。特别是在中国民间,菩萨信仰流行,菩萨形象,尤其是一些著名的大菩萨,已经家喻户晓,深人人心。这既是宗教传播的结果,也表明佛经文学中菩萨形象塑造的成功。菩萨形象是佛教神话和佛教艺术中一个非常复杂的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经文学 菩萨形象 佛教艺术 宗教文化 中国 宗教信仰 大乘佛教
原文传递
从类象到抽象——谈贾平凹小说中的三类人物形象 被引量:1
2
作者 郝军启 赵锦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79-82,共4页
贾平凹小说中的众多人物可分属于三类不同的人物形象:女菩萨形象、缺少男性特征的男性形象及具有传统"巫觋"特点的人物形象。而几种人物的身上都映射出作者内心世界的折光,从而形成了作者心中带有稳定性的类象。
关键词 贾平凹小说 人物形象 类象 菩萨形象 男性形象 巫觋
下载PDF
基于体块构造模型的佛像色彩分析--以莫高窟第301窟菩萨面部形象为例
3
作者 刘明坤 徐平华 贾静 《艺术教育》 2024年第2期197-200,共4页
东方传统绘画以线条造型为主,注重平面化的装饰;古代西方绘画以明暗造型为主,注重立体感的表现。但实质上,由于受古印度凹凸晕染法的影响,形体体块的表达在北周时期敦煌壁画的人物形象塑造中具有重要地位。文章从形体体块塑造的角度出发... 东方传统绘画以线条造型为主,注重平面化的装饰;古代西方绘画以明暗造型为主,注重立体感的表现。但实质上,由于受古印度凹凸晕染法的影响,形体体块的表达在北周时期敦煌壁画的人物形象塑造中具有重要地位。文章从形体体块塑造的角度出发,以莫高窟第301窟为例,对北周时期敦煌壁画中菩萨的面部形象及其艺术特征进行探索与分析,旨在为敦煌佛造像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从而为文物修复、数字化还原等提供一种新的学术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块 敦煌壁画 菩萨形象
原文传递
中国佛教艺术中菩萨的中性化造型 被引量:4
4
作者 黄欢 《美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66-72,共7页
以中国古典哲学为依托的传统佛教艺术 ,以“言”为表现形式 ,以“意”为表现内容 ,从一开始就脱离了照搬生活真实的轨道 ,其真实性表现为艺术上的真实。在中国传统佛教艺术造像中我们发现中性化了的菩萨造型 ,其特征为 :中和或弱化两性... 以中国古典哲学为依托的传统佛教艺术 ,以“言”为表现形式 ,以“意”为表现内容 ,从一开始就脱离了照搬生活真实的轨道 ,其真实性表现为艺术上的真实。在中国传统佛教艺术造像中我们发现中性化了的菩萨造型 ,其特征为 :中和或弱化两性生理特征 ;仅以衣饰、发型、五官、体态方面部分地提示性别特征 ,更多地表现为性别的模糊化 ;艺术语言上结合了代表阳刚之气的“方”造型与代表阴柔之气的“圆”造型 ,中和阴柔与阳刚两种审美特征。本文论述的“中性化造型” ,区别于生物学、社会学等领域的“中性”概念 ,是一个美学范畴 ,指在传统佛教艺术中菩萨形象的造型领域中 ,通过“中性”一词的提出 ,把对这一特殊造型样式的分析作为学习和探究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视角 ,从而拓展对传统艺术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佛教艺术 菩萨形象 中性化造型 三曲式 意象 表现形式 审美特征 以言达意 艺术精神
原文传递
敦煌遗画中的《引路菩萨图》赏析
5
作者 孔德众 《陇右文博》 2002年第1期48-50,共3页
中国佛教发展到隋唐时期,逐渐形成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其中净土宗是专修往生阿弥陀净土的一个宗派。净土宗,由北魏昙鸾开教,北齐道绰继之,至隋唐问,善导大师为宣传教义,将布施所得用以抄写《阿弥陀经》数万卷,并画《净... 中国佛教发展到隋唐时期,逐渐形成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其中净土宗是专修往生阿弥陀净土的一个宗派。净土宗,由北魏昙鸾开教,北齐道绰继之,至隋唐问,善导大师为宣传教义,将布施所得用以抄写《阿弥陀经》数万卷,并画《净土变相》300余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遗画 《引路菩萨图》 佛教宗派 艺术价值 艺术风格 菩萨形象 女性化趋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