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活性炭对大港减压渣油超临界萃取残渣的催化加氢 被引量:3
1
作者 王艳秋 金万祥 +4 位作者 宗志敏 金鑫 魏贤勇 赵锁奇 鲍晓军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52-356,共5页
为了寻找重质油催化加氢转化的新型催化剂,将活性炭用于大港减渣超临界萃取残渣的催化加氢,GC/MS分析结果显示,催化温度从350℃升至400℃,催化产物的收率从4.71%提高至21.03%.催化温度在350℃下,当活性炭用量从0.10 g提高到0.20 g时,催... 为了寻找重质油催化加氢转化的新型催化剂,将活性炭用于大港减渣超临界萃取残渣的催化加氢,GC/MS分析结果显示,催化温度从350℃升至400℃,催化产物的收率从4.71%提高至21.03%.催化温度在350℃下,当活性炭用量从0.10 g提高到0.20 g时,催化产物的收率从4.71%提高至17.45%,活性炭和镍并用获得了协同效应.催化产物包括正构烷烃、支链烷烃、环烷烃、烯烃、芳香烃和含氧有机化合物,主要为柴油成分.活性炭对大港减渣超临界萃取残渣具有较好的催化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港减超临界 活性碳 催化加氢 收率 柴油
下载PDF
花椒渣超临界CO_(2)萃取物成分及其活性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赵慧娟 许腾腾 +1 位作者 赵楠 刘尊英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4期256-262,共7页
本文旨在探究花椒渣超临界CO_(2)萃取物的物质成分及其抑菌、抗氧化作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分析法分析化合物成分,通过纸片扩散法和二倍梯度稀释法分析其抑菌活性,并测定萃取物对DPPH和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以分析其... 本文旨在探究花椒渣超临界CO_(2)萃取物的物质成分及其抑菌、抗氧化作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分析法分析化合物成分,通过纸片扩散法和二倍梯度稀释法分析其抑菌活性,并测定萃取物对DPPH和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以分析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花椒渣萃取物共鉴定出50种化合物,主要有生物碱、烯醇类、酰胺类、黄酮类、香豆素,以及各种酯类酸类等物质,其中石斛碱相对含量最高,达到38.28%。花椒渣萃取物具有广谱的抑菌作用,对副溶血弧菌、嗜水气单胞菌和希瓦氏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均为3.125 mg/mL。与花椒萃取物、花椒麻素和花椒精油相比,花椒渣萃取物的抗氧化活性最强,在12.5 mg/mL时对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达到100%,在50 mg/mL时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达到91.35%。因此,花椒渣萃取物具有较好的抑菌性和抗氧化性,开发花椒渣萃取物,可以实现花椒的高值化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_(2)流体 花椒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抑菌作用 抗氧化作用
下载PDF
铜渣综合利用中铟的回收 被引量:7
3
作者 李俊红 《有色金属再生与利用》 2006年第6期22-24,共3页
介绍了从铜渣中回收铟的试验情况,试验表明:该过程铟直收率可达619%,所选工艺合理、简单,易于实现工业化。
关键词 酸浸-提铟 粗铟
下载PDF
钴渣的综合回收生产工艺探讨
4
作者 李春雷 《资源再生》 2008年第6期56-58,共3页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综合回收钴渣的生产工艺技术发展现状,介绍了阜康冶炼厂利用钴渣生产钴产品的生产实践。
关键词 CYANEX272 P204
下载PDF
铜锌混合氧化矿回收锌生产实践
5
作者 王恒利 戴江洪 丁淑荣 《中国有色冶金》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5-29,共5页
铜锌混合氧化矿属于复杂含锌矿物,采用浮选法对氧化矿中的铜矿物和锌矿物进行分离的效果比较差。某冶炼企业将铜锌混合氧化矿采用浸出-萃取-电积提取金属铜和金属锌,该工艺中除锌萃取技术外,其他技术均属于常规工艺。锌萃取工艺采取P20... 铜锌混合氧化矿属于复杂含锌矿物,采用浮选法对氧化矿中的铜矿物和锌矿物进行分离的效果比较差。某冶炼企业将铜锌混合氧化矿采用浸出-萃取-电积提取金属铜和金属锌,该工艺中除锌萃取技术外,其他技术均属于常规工艺。锌萃取工艺采取P204为萃取剂,260~#溶剂油为稀释剂,富锌液经除油工序后再经压滤,然后送锌电积工序。针对生产实践中的问题通过采取提高锌萃取原液的锌浓度、优化萃取工艺、加强设备防腐等措施均已得到解决,锌锭实际产能超过了设计产能,达到1.3~1.4万t/a。该项目的成功运行实现了从铜锌混合氧化矿物中综合提取金属铜和锌,为后续新建项目的设计及生产提供了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锌混合氧化矿 浸出--电积工艺 萃取渣 锌回收率 电解液杂质 活性炭消耗量
下载PDF
Study on the method of recovering and separating indium from residue containing indium 被引量:3
6
作者 曾冬铭 胡爱平 +2 位作者 舒万艮 刘又年 雷存喜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2年第2期104-106,共3页
A method of recovering indium from complex smelting residue containing indium was investiga ted. Indium was extracted by technique of low acid leaching and solvent extraction. The conditions of separating iron and ind... A method of recovering indium from complex smelting residue containing indium was investiga ted. Indium was extracted by technique of low acid leaching and solvent extraction. The conditions of separating iron and indium were studied and the optimal conditions were determined. When the residue is two class countercurrent leached with 2 mol/L H 2SO 4 and 30 40 g/L NaCl at 100 ℃, the leaching rate of indium is 80%. The extraction rate of indium is over 98% and that of iron is less than 5% after it is third class countercurrent extracted by P204, and when sulfonated kerosene is used as solvent, acidity in aqueous phase remains the same as that of leaching liquid, and phase is for 1∶3. Using 2 mol/L HCl as back extraction agent, with phase ratio being 5∶1, by third class countercurrent back extraction, the back extraction rate of indium is over 99%, but that of iron is very low, which can meet the need of separating indium and ir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sidue containing indium INDIUM IRON RECOVERY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