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萌出诱导矫治器治疗儿童个别前牙反的三维数字化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王旭 章晶晶 +5 位作者 原福松 王郁 李成皓 Juha Eerik Varrela 岳江 葛立宏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32-537,共6页
目的:探讨萌出诱导矫治器治疗混合牙列期儿童个别前牙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0例存在个别前牙反的混合牙列期患儿,共计12颗前牙,用藻酸盐采取上、下颌印模并灌制硬石膏模型,送做萌出诱导矫治器,应用该矫治器进行治疗。通过Smart O... 目的:探讨萌出诱导矫治器治疗混合牙列期儿童个别前牙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0例存在个别前牙反的混合牙列期患儿,共计12颗前牙,用藻酸盐采取上、下颌印模并灌制硬石膏模型,送做萌出诱导矫治器,应用该矫治器进行治疗。通过Smart Optics Activity 880牙颌模型扫描仪,获取患儿治疗前、后的三维牙颌数字模型,应用逆向工程软件Geomagic Studio 2012构建三维重叠模型,利用Imageware 13.2软件测量反的上、下切牙在三维方向上的移动变化,对矫治前、后的覆、覆盖进行测量。应用铜丝测量法直接测量上、下颌牙弓弧长,相应的牙冠宽度(未萌出的恒牙按照X线片法预测牙冠宽度)减去牙弓弧长计算上、下颌牙弓的拥挤程度。使用SPSS17.0软件对同一患儿的术前、术后测量值进行统计学分析,首先对测量指标的术后改变量进行正态性检验,发现符合正态分布,然后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双侧检验,显著性水平为0.05。结果:疗程为(5.6±2.7)个月,矫治过程中,上、下切牙在三维位移上均主要表现为唇倾(P<0.001、P=0.025)。经过萌出诱导矫治器的治疗,覆减少了(1.01±0.9)mm(t=-3.531,P=0.00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术前、术后覆盖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t=0.771,P=0.460)。上颌拥挤度减少了(1.9±0.99)mm(t=-6.042,P<0.001),下颌拥挤度减少了(1.9±0.74)mm(t=-8.143,P<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萌出诱导矫治器可以治疗混合牙列期个别前牙反,同时有建立正常覆、覆盖,排齐牙齿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牙列期 个别前牙反[牙合] 萌出诱导矫治器 三维测量分析
下载PDF
萌出诱导矫治器对替牙期牙列拥挤髁状突位置、PAR指数的影响
2
作者 乔爱莉 郭正峰 崔菁 《临床研究》 2022年第6期96-99,共4页
目的探讨萌出诱导矫治器对替牙期牙列拥挤髁状突位置、正畸标准指数(PAR)的影响。方法选取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中心医院口腔科自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00例替牙期牙列拥挤患儿,按照随机数表达法将其分为研究组(50例)与对照组(50... 目的探讨萌出诱导矫治器对替牙期牙列拥挤髁状突位置、正畸标准指数(PAR)的影响。方法选取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中心医院口腔科自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00例替牙期牙列拥挤患儿,按照随机数表达法将其分为研究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对照组采用固定矫治器,并以Hawley氏保持,研究组接受萌出诱导矫治器矫治,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三维牙颌数字模型,比较髁状突位置、PAR指数变化。结果研究组、对照组平均疗程为(6.78±2.61)个月、(14.19±2.57)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前、后牙列拥挤度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改善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关节间隙、PAR值等明显改善,研究组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萌出诱导矫治器可以显著改善替牙期牙列拥挤,能够有效改善髁状突位置,建立正常覆牙合、覆盖、牙齿、颜面正常发育、改善牙列拥挤等,效果确切,值得在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萌出诱导矫治器 替牙期 牙列拥挤 髁状突位置 PAR指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