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梯田埂坎植物根系营养空间及伸展模式初步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张宇清 齐实 文妙霞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3年第3期31-36,共6页
采用三维坐标挖掘法对宁夏南部山区梯田埂坎上较为常见的几种植物根系分布进行了调查,并对根系的伸展模式进行了分类。结果表明:红柳、苜蓿、柠条的根系分布较深,表现出垂直根型的特点;杞柳、杨树表现出了较强的趋水肥的特点;几种植物... 采用三维坐标挖掘法对宁夏南部山区梯田埂坎上较为常见的几种植物根系分布进行了调查,并对根系的伸展模式进行了分类。结果表明:红柳、苜蓿、柠条的根系分布较深,表现出垂直根型的特点;杞柳、杨树表现出了较强的趋水肥的特点;几种植物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生态可塑性。阳坡密植的红柳、靠近埂坎下部栽植的柠条、苜蓿、树龄5年以下的杞柳、大地埂中部的杨树根系伸展模式比较符合农林复合系统的要求。建议红柳采用密植的方法栽植于阳坡,阴坡栽植杞柳,但随树龄的变化应适当调整株距;杨树不宜作为埂坎造林的树种,适当发展苜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田埂坎 植物根系 营养空间 伸展模式 分布 株距 树龄 栽植密度 农林复合系统
下载PDF
四川乡土和引进丛生竹的生长表现及竹丛营养空间拓展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孙鹏 马光良 +2 位作者 王启和 干少雄 周永丽 《竹子研究汇刊》 2005年第4期18-23,共6页
围绕四川竹业资源培植需求,对8个丛生竹竹(品)种引种栽培3 a的生长性状变化和适应性进行分析。从立竹胸高断面积、竹丛篼幅及冠幅的变异系数变化,探讨了竹丛生长的营养空间拓展及其立地适应性表现。结果表明,丛生竹造林3 a的生长增殖已... 围绕四川竹业资源培植需求,对8个丛生竹竹(品)种引种栽培3 a的生长性状变化和适应性进行分析。从立竹胸高断面积、竹丛篼幅及冠幅的变异系数变化,探讨了竹丛生长的营养空间拓展及其立地适应性表现。结果表明,丛生竹造林3 a的生长增殖已正常地表现出丛生竹无性系种群增长及结构动态,竹林已具备资源生态经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生竹 竹秆性状 竹丛性状 变异系数 营养空间
下载PDF
立地因子对撑绿竹竹丛营养空间拓展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苟光前 丁雨龙 陈涛 《竹子研究汇刊》 2007年第1期32-36,共5页
通过对黔北山区31个样地的调查,分析了不同立地因子对撑绿竹3号平均冠幅、平均篼幅等营养空间因子的影响;同时分析了冠幅与造林密度的关系。
关键词 撑绿竹 立地因子 营养空间 造林密度 黔北山区
下载PDF
国外松与茶树混交对营养空间利用调查 被引量:2
4
作者 张桦 贺民 《茶业通报》 1996年第2期29-30,共2页
国外松与茶树混交对营养空间利用调查张桦,贺民(安徽农业大学森林利用学院230036)一、调查目的和方法众所周知,绿色植物单位面积的经济生物量决定于单面积的光能利用率,单位面积的光能利用率愈高,其经济生物量也愈高,但是... 国外松与茶树混交对营养空间利用调查张桦,贺民(安徽农业大学森林利用学院230036)一、调查目的和方法众所周知,绿色植物单位面积的经济生物量决定于单面积的光能利用率,单位面积的光能利用率愈高,其经济生物量也愈高,但是无论哪种单一作物都难以充分利用地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树 茶树 混交林 营养空间利用
原文传递
红树林扩展林窗空间营养指数 被引量:4
5
作者 黄剑坚 李际平 +1 位作者 刘素青 韩维栋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6-22,共7页
提出以林窗空间体积代替林窗面积进行林窗研究的方法,研究广东湛江高桥红树林保护区林窗空间体积对林窗秋茄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秋茄林窗空间体积能显著影响秋茄幼苗的生长,林窗空间体积为120~160 m3时秋茄幼苗可获得最佳生长空间... 提出以林窗空间体积代替林窗面积进行林窗研究的方法,研究广东湛江高桥红树林保护区林窗空间体积对林窗秋茄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秋茄林窗空间体积能显著影响秋茄幼苗的生长,林窗空间体积为120~160 m3时秋茄幼苗可获得最佳生长空间,林窗空间体积过大会抑制秋茄幼苗生长。根据林窗具有影响幼苗高和冠幅的空间特征,结合盖度的生态学含义,提出红树林林窗空间营养指数新概念,给出其定义和量化公式,并进行实例计算,结果表明Ⅳ级(林穿空间体积为120~160 m3)林窗空间营养指数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林窗 秋茄幼苗 空间体积 林窗空间营养指数
下载PDF
红树林扩展林窗空间营养指数
6
作者 刘成民 《现代园艺》 2014年第2期165-165,共1页
红树林多以亚热带、热带作为生长环境,常见于海岸潮间带滩涂。红树林属于木本植物群落,红树林的常见植株包括草本红树、以及藤本红树这两种类型,当前研究中多将红树林作为陆地与海洋过渡期间的特殊、复杂生态系统。文章着眼于红树林扩... 红树林多以亚热带、热带作为生长环境,常见于海岸潮间带滩涂。红树林属于木本植物群落,红树林的常见植株包括草本红树、以及藤本红树这两种类型,当前研究中多将红树林作为陆地与海洋过渡期间的特殊、复杂生态系统。文章着眼于红树林扩展林窗,以空间营养指数作为重点切入对象,详细探讨了红树林扩展林窗空间营养指数因采取的计算方法,望能够有助于对扩展林窗相关问题的进一步分析,通过该项指标的计算,确定合理的林窗空间体积,以达到保护红树林生长系统,营造有利生长环境的重要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扩展林窗空间营养指数 计算
下载PDF
长白山云冷杉针阔混交林林木空间利用率混合模型 被引量:4
7
作者 李杨 亢新刚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1-79,共9页
【目的】建立林木空间利用率模型,为天然混交林中不同树种间生产力的比较提供依据,为单木成熟的判断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林木生长量与树冠大小比值定义林木空间利用率,以长白山地区云冷杉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基于20块标准地的2 26... 【目的】建立林木空间利用率模型,为天然混交林中不同树种间生产力的比较提供依据,为单木成熟的判断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林木生长量与树冠大小比值定义林木空间利用率,以长白山地区云冷杉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基于20块标准地的2 268株单木数据,建立林木空间利用率混合模型,拟合各树种的空间利用率。【结果】(1)备选指标中蓄积生长量和树冠投影面积之比与胸径相关系数最高,适宜作为计算指标。(2)通过逐步回归,最终选定林木胸径、胸径平方(代表胸高断面积)、树高、冠幅、样地蓄积、针阔比、坡向坡度、竞争指标作为林木空间利用率基础模型的自变量。(3)确定按树种分组,包含胸径平方及截距随机效应参数、指数函数异方差结构的混合模型,经检验,混合模型在建模数据及检验数据中的表现均略优于一般线性模型。(4)利用所构建的混合效应模型,对研究数据进行拟合预测,各树种空间利用率最高时期的胸径分别为云杉约40 cm,冷杉、落叶松、红松、中阔组约37 cm,慢阔组约32 cm。【结论】林木利用率模型得到的数量成熟是以单位营养空间的生产力为基础的,使不同树种间的比较更为合理,且计算结果符合一般林学规律,可以作为该地区云冷杉针阔混交林判定单木成熟及优化林分结构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阔混交林 林木空间利用率 线性混合模型 单木成熟 营养空间
下载PDF
高寒草甸狼毒定居对其根区土壤pH和化学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汪睿 黄宗昌 +3 位作者 夏建强 李彦宝 李佳欣 张勃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720-1728,共9页
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是分布在我国北方草原地区的主要毒杂草。本研究以祁连山东缘高寒草地狼毒自然种群为研究对象,以狼毒株丛大小代替其定居时间变异,探究了狼毒定居对其根区土壤pH和化学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株丛增大,狼... 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是分布在我国北方草原地区的主要毒杂草。本研究以祁连山东缘高寒草地狼毒自然种群为研究对象,以狼毒株丛大小代替其定居时间变异,探究了狼毒定居对其根区土壤pH和化学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株丛增大,狼毒贴根土壤速效钾含量显著升高(P<0.01),pH显著降低(P<0.05),全氮、全钾、全磷和速效磷含量无明显变化(P>0.05)。根区外围土壤全氮和速效磷含量随株丛的增大而显著减少(P<0.05),pH、全钾、全磷和速效钾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研究结果表明,在高寒草地,狼毒自然种群其种苗定居对生境土壤环境无明显选择性,定居后能通过影响土壤酸碱度和化学养分含量改变其生境土壤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狼毒 株丛大小 根区土壤 土壤化学性质 营养空间异质性 空间异质程度 定居生境
下载PDF
拮抗菌HT-6对致病疫霉的竞争及诱导性抑制 被引量:3
9
作者 蒋继志 张聪颖 +2 位作者 梁娇 乔柳 孟翠丽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72-580,共9页
为深入了解细菌HT-6对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菌丝生长的抑制机理,采用琼脂柱对接法观察细菌HT-6对致病疫霉空间位点的竞争,铬天青(CAS)培养基观察嗜铁素的产生,硫酸-蒽铜比色法和水杨酸浓硫酸比色法分别比较葡萄糖和硝态氮... 为深入了解细菌HT-6对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菌丝生长的抑制机理,采用琼脂柱对接法观察细菌HT-6对致病疫霉空间位点的竞争,铬天青(CAS)培养基观察嗜铁素的产生,硫酸-蒽铜比色法和水杨酸浓硫酸比色法分别比较葡萄糖和硝态氮的利用率,同时以致病疫霉及其细胞壁制剂(CWP)为诱导物,采用平板透明圈法观察HT-6产生的纤维素酶和β-1,3-葡聚糖酶,DNS法测定酶活并评价含有2种酶的无菌体发酵液对致病疫霉的抑制活性.结果显示,单独接种在PDA琼脂柱上的致病疫霉能沿琼脂柱生长并迅速扩展至黑麦固体培养基(Rye)表面生长,与致病疫霉菌饼对接的HT-6也能沿着琼脂柱生长并扩展至Rye培养基表面迅速蔓延,而与HT-6对接的致病疫霉菌丝体仅在PDA琼脂柱上生长,没有扩展至Rye表面,被HT-6的生长所阻止;HT-6能产生嗜铁素,致病疫霉不产生嗜铁素;HT-6对葡萄糖和硝态氮的利用率(75.66%和69.05%)均显著高于致病疫霉(55.97%和56.87%);HT-6菌株单独培养时不产生纤维素酶和β-1,3-葡聚糖酶,但致病疫霉菌体和CWP均能诱导HT-6产生这2种酶,其中菌体诱导后的2种酶活,分别为6.638、2.913 U,均显著高于CWP的诱导处理(1.326、1.289 U,P<0.05);CWP诱导后含有2种酶的HT-6无菌体发酵液对致病疫霉菌丝生长具有明显抑制作用(抑菌率为33.25%),但显著低于单独培养的HT-6菌液原液的抑菌活性(抑菌率为81.33%).这表明HT-6能够通过空间和营养竞争以及致病疫霉诱导产生的细胞壁降解酶抑制致病疫霉,其中以空间和营养竞争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菌机制 诱导 细胞壁 营养空间位点竞争 致病疫霉 细菌
下载PDF
浅析红松果材兼用林增产技术的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高长青 李冀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11年第4期23-24,共2页
红松已被确定为辽东地区重要的果材兼用树种之一。但由于其幼树生长缓慢,主伐期限长、效益不明显而制约了红松林的发展。如果在幼令林阶段采取"两增一降"(增大间伐强度、降低保留株数、增加营养空间)的技术措施,不仅能提高林... 红松已被确定为辽东地区重要的果材兼用树种之一。但由于其幼树生长缓慢,主伐期限长、效益不明显而制约了红松林的发展。如果在幼令林阶段采取"两增一降"(增大间伐强度、降低保留株数、增加营养空间)的技术措施,不仅能提高林分质量,也促进果实与材积的显著增长,红松林的经济效益提前凸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材兼用 间伐强度 保留株数 营养空间
下载PDF
低产核桃园成因及改造途径 被引量:1
11
作者 党文丽 李秋玲 胡海锋 《西北园艺(综合)》 2017年第4期42-43,共2页
1低产原因1.1品种杂乱,且有不少实生树建园时苗木品种选择不当,把关不严,有的品种不适应当地的立地条件,甚至还有不少实生苗,造成园内品种多而杂乱、产量高低悬殊、品质良莠不齐的现状。1.2栽植密度过大,通风透光不良部分核桃园建园时... 1低产原因1.1品种杂乱,且有不少实生树建园时苗木品种选择不当,把关不严,有的品种不适应当地的立地条件,甚至还有不少实生苗,造成园内品种多而杂乱、产量高低悬殊、品质良莠不齐的现状。1.2栽植密度过大,通风透光不良部分核桃园建园时没有进行科学规划,栽植密度过大,五、六年后就达到郁闭,树下营养空间不够,通风透光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物 低产原因 深根性 栽植密度 生苗 苗木品种 营养空间 立地条件 树干直径 休眠期修剪
下载PDF
甘肃省高海拔湿润区樟子松种子园建设技术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莹玲 石培贤 +2 位作者 左立鹏 叶鲲 唐士忠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4年第9期71-73,共3页
在临夏州高海拔不同区域营造樟子松种子园4000m2,通过对树木营养生长各因素分析、生殖生长状况测定及播种育苗试验,结果表明:1樟子松在临夏地区川塬灌区和亚湿润干旱山区都能完成正常的生长发育和结实,相比较而言,川塬灌区更适应其生长... 在临夏州高海拔不同区域营造樟子松种子园4000m2,通过对树木营养生长各因素分析、生殖生长状况测定及播种育苗试验,结果表明:1樟子松在临夏地区川塬灌区和亚湿润干旱山区都能完成正常的生长发育和结实,相比较而言,川塬灌区更适应其生长,具有营养生长量大、树冠培育周期短、结实早等优点。2种子园平均树高与林龄、平均树高与平均冠幅均呈线性关系,可依平均冠幅、林龄控制种子园密度;树冠体积与结实量呈线性关系,可通过林龄与树高、冠幅、树冠体积的相关性,预测不同林龄结果量。3樟子松种子园生产的种子千粒重为9.96g,发芽率为94%,发芽势为77%,达到《林木种子质量分级》(GB7908—1999)国家Ⅰ级标准。4用樟子松种子园生产的种子播种后,出苗率为63.02%,三年内苗高平均生长量达23.03cm,达到当地林业生产移植苗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子松种子园 高海拔湿润区 营养空间
下载PDF
浅析森林抚育的重要性和应用方法 被引量:1
13
作者 赵晶 《新农业》 2021年第11期25-25,共1页
森林的抚育是培育森林的重要技术手段,通过抚育管理促进目的树种正常生长,调整树种组成和密度,改善森林结构、卫生环境、生态环境和土壤条件。科学培育森林资源,从而影响并促进林木的生长发育进程,保护森林资源使之可持续发展。1森林抚... 森林的抚育是培育森林的重要技术手段,通过抚育管理促进目的树种正常生长,调整树种组成和密度,改善森林结构、卫生环境、生态环境和土壤条件。科学培育森林资源,从而影响并促进林木的生长发育进程,保护森林资源使之可持续发展。1森林抚育的重要性一是可以调整林分的密度和树种的组成,为目的树种的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条件和合理的营养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抚育 目的树种 生长发育进程 营养空间 抚育管理 土壤条件 树种组成 培育森林资源
下载PDF
红松树冠长与密度关系的研究及应用
14
作者 赵彤堂 《吉林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20-22,共3页
树冠长是从垂直方向刻划树冠大小的指标。本文从最大限度地利用营养空间角度研究了树冠长与立木密度的关系,提出了红松人工林的合理经营密度。
关键词 营养空间 立木 林分 树高 自然整枝 枝下高 冠高比 最大树 抚育间伐 阳性树种
下载PDF
封山育林技术
15
作者 周建明 《林业与生态》 1994年第8期14-14,共1页
关键词 林分 营养空间 人工恢复 枯枝落叶层 主要树种 薪柴 技术措施 干扰破坏 叶面积 技术要求
下载PDF
中幼林抚育间伐出效益
16
作者 黄学猛 《广西林业》 1993年第3期17-17,共1页
1992年,河池、桂林、柳州、梧州四地区按规定对集体中幼林抚育间伐进行作业设计、施工,共抚育间伐面积17850公顷,间伐蓄积279057立方米,出材134495立方米,其中规格材46691立方米,非规格材87804立方米,出薪材16080立方米,取得了一定的效... 1992年,河池、桂林、柳州、梧州四地区按规定对集体中幼林抚育间伐进行作业设计、施工,共抚育间伐面积17850公顷,间伐蓄积279057立方米,出材134495立方米,其中规格材46691立方米,非规格材87804立方米,出薪材16080立方米,取得了一定的效益: 直接经济效益:当年销售木材117540立方米,其中规格材40506立方米,非规格材77034立方米,销售薪材14085立方米。总产值33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抚育间伐 中幼林 规格材 薪材 作业设计 年生长量 林分 营养空间 林区道路 平均胸径
下载PDF
昭平县飞播林抚育间伐效果显著
17
作者 劳学军 《广西林业》 1991年第3期12-12,共1页
昭平县有飞播造林区29个,面积84600公顷,有效面积达76500公顷,保存面积44500公顷,占58.2%。这些飞播林相继进入中龄期,中密度以上的有27100公顷。每公顷蓄积在95.4~161.7m^3之间,各播区平均密度在3165~4710株/公顷,最高的达20100株/... 昭平县有飞播造林区29个,面积84600公顷,有效面积达76500公顷,保存面积44500公顷,占58.2%。这些飞播林相继进入中龄期,中密度以上的有27100公顷。每公顷蓄积在95.4~161.7m^3之间,各播区平均密度在3165~4710株/公顷,最高的达20100株/公顷。播区内的林木互相挤压,营养空间严重不足,林木生长缓慢,有的播区局部地段平均胸径只有6~10cm,“远看青山绿油油,近看密密麻麻细如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抚育间伐 昭平县 飞播造林 营养空间 平均胸径 中密度 下层抚育法 间伐强度 出材率 木材蓄积量
下载PDF
辽西地区混交林的主要作用及营造技术
18
作者 梁树军 《现代农村科技》 2017年第6期41-41,共1页
在低山丘陵地区实施森林营造中,混交林与单一林比较,不仅能够增强对森林区域空间资源的更合理利用,同时也对森林土壤营养水平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营造人工混交林,是位于辽宁省西部低山丘陵地区的重点林业工作。为了促进辽西... 在低山丘陵地区实施森林营造中,混交林与单一林比较,不仅能够增强对森林区域空间资源的更合理利用,同时也对森林土壤营养水平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营造人工混交林,是位于辽宁省西部低山丘陵地区的重点林业工作。为了促进辽西地区混交林的规模与区域,笔者对混交林的主要作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混交林造林的主要技术与方法。1辽西地区营造混交林造林的主要作用1.1有效的利用了森林土壤的营养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西地区 森林土壤 低山丘陵地区 区域空间 辽宁省西部 混交造林 营养空间 营养水平 混交类型 林比
下载PDF
农田防护林速生丰产技术讲座 第十讲 适时间伐
19
作者 魏庆莒 师建银 《新疆林业》 1992年第5期20-22,共3页
间伐是造林后的一项营林技术措施,也是农田防护林抚育管理的重要技术环节。它是在林木生长过程中,通过人工适时采伐,减小林木密度,改善林木生境条件,调整林木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充分利用林地空间,使林木正常生长发育,快速成材,以期最大... 间伐是造林后的一项营林技术措施,也是农田防护林抚育管理的重要技术环节。它是在林木生长过程中,通过人工适时采伐,减小林木密度,改善林木生境条件,调整林木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充分利用林地空间,使林木正常生长发育,快速成材,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林带的防护效益和经济效益。 实践证明,在运用其它系列速生丰产技术措施外,再施以适时间伐,可使农田防护林达到防护用材林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防护林 林木生长发育 丰产技术 防护效益 林木密度 抚育管理 营养空间 防护效应 间伐强度 营林技术
下载PDF
Effect of Cultivation on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Nematode Trophic Groups in Black Soil 被引量:29
20
作者 LIANG WENJU, LI QI, JIANG YONG, CHEN WENBO and WEN DAZHONGShenyang Experimental Station of Ecology, Institute of Applied Ecology,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henyang 110016 (China)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03年第2期97-102,共6页
Geostatistics combined with GIS was applied to asses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nematode trophic groups following two contrasting soil uses in the black soil region of Northeast China. Two plots, one with fallow for... Geostatistics combined with GIS was applied to asses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nematode trophic groups following two contrasting soil uses in the black soil region of Northeast China. Two plots, one with fallow for 12 years and the other cultivated, were marked on regular square grids with 2-m spacing. So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each sampling point, nematodes were extracted from these samples and classified into four trophic groups: bacterivores, fungivores, plant parasites, and omnivores/predators. The numbers of total nematodes and trophic groups analyzed had normal distributions on both fallow and cultivated plots. The absolute abundances of total nematodes and trophic groups were observed to be much more homogeneous on cultivated plot than on fallow one. Geostatistical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densities of total nematodes and trophic groups on both fallow and cultivated plots exhibited spatial dependence at the sampled scale and their experimental semivariograms were adjusted to a spherical or exponential model, except those of bacterivores and fungivores on cultivated plo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nematode trophic groups was found to be different for the two land uses, indicating that cultivation changed the native condition for soil nematode activi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LTIVATION GIS soil nematode spatial distribution trophic group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