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唐初营州之乱“契丹饥不加赈给”考释
1
作者 黄乐唯 《今古文创》 2023年第28期82-84,共3页
《资治通鉴》载“文翙刚愎,契丹饥不加赈给”被诸多学者认为是引发营州之乱的直接原因之一,然《通典》《旧唐书》《册府元龟》《新唐书》均不见相关记载。《资治通鉴》对营州之乱中西硖石一役的具体经过之记载仅与唐初史料笔记《朝野佥... 《资治通鉴》载“文翙刚愎,契丹饥不加赈给”被诸多学者认为是引发营州之乱的直接原因之一,然《通典》《旧唐书》《册府元龟》《新唐书》均不见相关记载。《资治通鉴》对营州之乱中西硖石一役的具体经过之记载仅与唐初史料笔记《朝野佥载》所记高度重合,司马光《资治通鉴考异》指出其在书写营州之乱其他史事参考《朝野佥载》,由此几乎可以推定《资治通鉴》中对西硖石一役的记载脱胎于《朝野佥载》。“契丹饥”乃司马光经过考订后对李尽忠起兵前生存境况的描绘,其依据应为《朝野佥载》契丹狱卒所言“吾辈家属,饥寒不能自存”“吾养汝则无食”。而所谓营州都督赵文翙“不加赈给”,则应为司马光结合前书所载赵文翙“侵侮其下”与契丹陷入饥荒之背景所做出的合理推断。但狱卒自陈动机并不单纯,因而将根本动摇“契丹饥不加赈给”的可靠性。过往学界内以《资治通鉴》为蓝本略述营州之乱始末并对赵文翙不施救灾之方加以批评的做法需要得到进一步重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州之乱 李尽忠 孙万荣 赵文翙 《资治通鉴》 《朝野佥载》
下载PDF
略论契丹“营州之乱”对武周立嗣的影响 被引量:9
2
作者 肖爱民 孟庆鑫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19-21,52,共4页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发生的契丹“营州之乱”,不仅让武周政权在军事上付出惨重代价,而且还引发一系列边境问题。然更为重要的是它迫使武则天在立嗣问题的态度上发生了转变,由支持武氏转为支持李氏,为后来李氏重掌大唐政权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中国古代史 契丹 营州之乱 武则天 立嗣
下载PDF
关于乞四比羽在营州之乱、靺鞨东奔中的身份及地位问题
3
作者 刘晓东 《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4-100,共7页
通过对相关文献史料的系统性梳理和溯源性考察,厘清并究明了乞四比羽纪事的过简、含混、乃至缺失等问题的缘由所在,从而以新的视角、新的定位深度解析了乞四比羽在“营州之乱”、靺鞨“东奔”过程中的身份、地位等问题。
关键词 乞四比羽 营州之乱 靺鞨
原文传递
营州叛党的东逃与大祚荣东逃建国 被引量:6
4
作者 辛时代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4期58-64,共7页
营州东逃叛党是以靺鞨为主体,在营州之乱期间,自营州出发,转战新城、辽东城和磨米城,退守到辽东东部,成为唐朝东北的边患。大祚荣集团与乞四比羽集团组成的靺鞨集团也是营州叛党,在营州之乱期间,从营州东逃,割据高句丽故地,公然与唐朝... 营州东逃叛党是以靺鞨为主体,在营州之乱期间,自营州出发,转战新城、辽东城和磨米城,退守到辽东东部,成为唐朝东北的边患。大祚荣集团与乞四比羽集团组成的靺鞨集团也是营州叛党,在营州之乱期间,从营州东逃,割据高句丽故地,公然与唐朝对抗。两者实际同为一个事件。乞四比羽集团在靺鞨集团中处于主导地位,割据中心在桂娄故地,大祚荣集团的割据中心在太子河上游。天门岭之战后,大祚荣建立震国,桂娄故地成为新的统治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州之乱 大祚荣 靺鞨 桂娄故地
下载PDF
渤海国的靺鞨人构成解析 被引量:5
5
作者 孙炜冉 史话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8-116,共9页
当前学界基本认同渤海国是一个以靺鞨人为主体民族的政权,而靺鞨人融入渤海国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营州之乱追随大祚荣东奔的靺鞨人;第二阶段是渤海建国集团来到高句丽故地,整合的当地南部靺鞨人;第三阶段是渤海建国后,历代... 当前学界基本认同渤海国是一个以靺鞨人为主体民族的政权,而靺鞨人融入渤海国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营州之乱追随大祚荣东奔的靺鞨人;第二阶段是渤海建国集团来到高句丽故地,整合的当地南部靺鞨人;第三阶段是渤海建国后,历代统治者对北部靺鞨的数次征服,纳入进渤海国的北部靺鞨人。这三个阶段融入渤海的靺鞨人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和归宿,由此决定了初期参与建国的南部靺鞨人与高句丽遗民等民族形成了族群意义上的渤海人,而后纳入其境的北部靺鞨人因风俗文化的极大反差,及心理认同的巨大差异,最终未完全融入渤海族人之列,成为渤海国北境的被统治民族,只能被称为渤海国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国 靺鞨人 营州之乱 移民 融合
下载PDF
渤海建国及唐朝册封大祚荣“渤海郡王”的原因辨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孙炜冉 苗威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5年第7期60-65,共6页
渤海国的国号源自于唐先天二年(713)对大祚荣"渤海郡王"的册封,此前史料中显示渤海国被称作"靺鞨国"或"震国",这些称谓是其自称还是别称至今仍争议较大,而唐朝出于什么样的目的册封大祚荣"渤海郡王&... 渤海国的国号源自于唐先天二年(713)对大祚荣"渤海郡王"的册封,此前史料中显示渤海国被称作"靺鞨国"或"震国",这些称谓是其自称还是别称至今仍争议较大,而唐朝出于什么样的目的册封大祚荣"渤海郡王"这样的称号也是学界争论的热点。对此,我们欲以渤海国建国原因为切入点,从大祚荣父子的发迹及族属来分析唐对其赐予"渤海郡王"封号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国 唐朝 大祚荣 渤海郡王 营州之乱 契丹
下载PDF
《唐裴思简夫人李氏墓志》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赵振华 王倩文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4-6,共3页
近年洛阳出土《唐裴府君夫人李氏墓志》,叙其为宗室女高宗堂姊、阵亡军官遗孀。其夫即易州修政府左果毅裴思简,武周朝为平定"营州之乱"时,跟随东征二十八将之一的麻仁节,于平州首城卢龙与叛军大战于碣石山黄獐谷,全军覆没于战... 近年洛阳出土《唐裴府君夫人李氏墓志》,叙其为宗室女高宗堂姊、阵亡军官遗孀。其夫即易州修政府左果毅裴思简,武周朝为平定"营州之乱"时,跟随东征二十八将之一的麻仁节,于平州首城卢龙与叛军大战于碣石山黄獐谷,全军覆没于战阵,弃尸荒山。故李氏去世后,孤身独葬于邙山。裴思简、裴休彦父子所在折冲府名等前所未知的材料开阔了府兵制度研究的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州之乱 平定 裴思简 墓志 武周朝
下载PDF
渤海国史研究中武则天称谓探析
8
作者 綦中明 姜华昌 宋纯路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114-118,共5页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的一位女皇帝,她在执政期间改国号为大周(武周),其身份具有多重性。在历史上,对其称谓主要有"武后""太后""大周皇帝""武则天"等不同称谓,因这些称谓各有道理,所以学术界...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的一位女皇帝,她在执政期间改国号为大周(武周),其身份具有多重性。在历史上,对其称谓主要有"武后""太后""大周皇帝""武则天"等不同称谓,因这些称谓各有道理,所以学术界一直未有定论。关于武则天的称谓,应该以其改国号大周为界限,之前可以其夫系称谓"武后""太后"为主,而在大周执政时期应称"皇帝"。武周时期,爆发营州之乱,靺鞨国建立,然而有的渤海国史研究者却记述其建立于大唐时期,称则天皇帝为"武后""太后"。笔者认为,渤海国应建立于"武周时期",历经中原的武周、唐、后梁、后唐四个朝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国 大周 武则天 营州之乱
下载PDF
唐高质、高慈父子墓志研究 被引量:15
9
作者 赵振华 闵庚三 《东北史地》 2009年第2期21-33,93,共14页
洛阳近现代先后出土的唐代高质、高慈父子墓志,记载了其先祖辅佐朱蒙王建立高句丽、十九代祖高密受赐国王高姓和金文铁券世代为莫离支、头大兄的家族历史及高质率兄弟举家归款唐朝为将军、西征吐蕃北御突厥不断升迁的经历。于朱蒙开国... 洛阳近现代先后出土的唐代高质、高慈父子墓志,记载了其先祖辅佐朱蒙王建立高句丽、十九代祖高密受赐国王高姓和金文铁券世代为莫离支、头大兄的家族历史及高质率兄弟举家归款唐朝为将军、西征吐蕃北御突厥不断升迁的经历。于朱蒙开国的神话、前燕征伐高句丽之战等军国大事亦有述及。万岁通天元年契丹叛军的"营州之乱"对唐朝政治军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武则天为确保东疆安定局势,派大军东征并遣法师祷祀岳神祈求神兵助阵。高质父子奉命率族人组成的军队渡辽河远讨,孤军深入高句丽故地招兵征马亟树边勋受武皇褒奖,敕授左玉钤卫大将军并赏赐守城苦战的"高丽妇女三人"。高质父子死勤王事为国牺牲于磨米城后,诏制频颁赠赙丰厚官给墓域。为表崇前烈抚喻后来,特敕依照已往高句丽实行的官职世袭制度,犒锡其子孙。由擅美文林的中书舍人韦承庆撰作的墓志为十分稀见的唐代烈士传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质 高慈 高句丽 营州之乱 墓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