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9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萧军视域下延安文艺的转轨 被引量:1
1
作者 刘东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23年第3期46-54,共9页
《萧军延安日记》的出版为重新探讨萧军与座谈会前后延安文艺体制的关系提供了最为精准的材料。与人们惯常的认知相反,萧军在延安所做的各项文艺事业,高度匹配了当时的文艺政策与生态。某种意义上,正是以萧军为代表的文化人一次次将既... 《萧军延安日记》的出版为重新探讨萧军与座谈会前后延安文艺体制的关系提供了最为精准的材料。与人们惯常的认知相反,萧军在延安所做的各项文艺事业,高度匹配了当时的文艺政策与生态。某种意义上,正是以萧军为代表的文化人一次次将既有文化政策的内部逻辑推演至极端,才催生了延安文化政策的不断调整。本文希望以萧军在1941年8月至1942年5月的遭际、活动和具体心态为中心,梳理座谈会前后延安文化工作的转变过程,描绘萧军由中心到边缘的轨迹,并尝试探讨萧军所代表的左翼文学与延安体制在密切互动中的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军 延安文艺 萧军延安日记》 左翼文学
下载PDF
“鲁门弟子”萧军与“革命鲁迅”形象建构
2
作者 张武军 《鲁迅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2-44,59,共14页
鲁迅逝世后,国民党官方认可“文学家”鲁迅,救国会把鲁迅树立为“民族魂”,共产国际则称鲁迅为“中国高尔基”。与这三方不同,“鲁门弟子”更看重作为“革命家”的鲁迅,而萧军正是在与各方的相争中走到了“鲁迅弟子”的前列,尤其是他和... 鲁迅逝世后,国民党官方认可“文学家”鲁迅,救国会把鲁迅树立为“民族魂”,共产国际则称鲁迅为“中国高尔基”。与这三方不同,“鲁门弟子”更看重作为“革命家”的鲁迅,而萧军正是在与各方的相争中走到了“鲁迅弟子”的前列,尤其是他和郭沫若围绕着鲁迅逝世和悼念的争论,让其成为了左翼文艺界的众矢之的。但实际上,萧军的“革命鲁迅”形象建构对毛泽东的鲁迅论乃至“延安鲁迅”的生产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对我们今天理解“革命鲁迅”依然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军 鲁迅丧葬 革命鲁迅
下载PDF
萧军1950—1970年代旧体诗中的自我修辞 被引量:1
3
作者 李遇春 魏耀武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09-113,共5页
萧军在1950—1970年代创作了数量可观的旧体诗,他在这些旧体诗中呈现出或隐含着多重自我身份及其修辞意图。这主要表现为隐士、国士和传道者三种自我身份,而这三种自我身份的文学建构意在实现对"边缘人"、"待罪之人"... 萧军在1950—1970年代创作了数量可观的旧体诗,他在这些旧体诗中呈现出或隐含着多重自我身份及其修辞意图。这主要表现为隐士、国士和传道者三种自我身份,而这三种自我身份的文学建构意在实现对"边缘人"、"待罪之人"等现实身份的修辞性转换,以期接通意识形态话语所许可的合法身份。这三种身份彼此联系、贯穿始终,体现了诗人萧军重建自我历史的心理诉求,以及他与意识形态话语之间复杂、隐秘的互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军 旧体诗 自我修辞 隐士 国士 传道者
下载PDF
延安文艺运动中的方向性问题和座谈会的召开——对毛泽东与萧军交往之再探讨 被引量:2
4
作者 张皓 王纯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71-82,共12页
延安时期毛泽东与萧军的交往,反映了抗日根据地文艺运动朝什么方向发展的问题,两人各自所主张制定的文艺政策是根本不同的。萧军追求"为艺术而艺术",希望改变毛泽东、改变中国共产党。毛泽东希望帮助萧军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 延安时期毛泽东与萧军的交往,反映了抗日根据地文艺运动朝什么方向发展的问题,两人各自所主张制定的文艺政策是根本不同的。萧军追求"为艺术而艺术",希望改变毛泽东、改变中国共产党。毛泽东希望帮助萧军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学习马克思主义以改造自己的世界观、融入到工农兵中为工农兵写作。萧军一方面希望中国共产党尊重作家的自由和独立,一方面以杂文"暴露黑暗"并批评他眼中的"延安文艺现象",要求毛泽东制定"文艺政策",将这两方面规定下来。这种现象使毛泽东认为必须在大量吸收知识分子政策基础上制定进一步的文艺政策,以解决文艺运动中的方向性问题,因此他要求萧军等作家帮助搜集材料。同其他作家一样,萧军也为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作出了贡献。但是,他认为毛泽东在座谈会上的讲话是针对他而来的,因而同毛泽东争论。毛泽东用心劝导萧军,体现他对指引文艺运动前进方向和制定党的文艺政策的重视和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萧军 文艺知识分子 方向性问题
下载PDF
民族复仇精神和反抗意志的抒写者——萧军与侠文化精神 被引量:5
5
作者 陈夫龙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7-33,共7页
作为一个深受侠文化影响和侠文化精神浸润的新文学作家,萧军在现代革命意识指导下,结合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对侠文化进行了现代性改造和创造性转化。他从侠文化中提炼出反帝反封建的精神资源和斗争力量,抒写着民族复仇精神和反抗意志,... 作为一个深受侠文化影响和侠文化精神浸润的新文学作家,萧军在现代革命意识指导下,结合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对侠文化进行了现代性改造和创造性转化。他从侠文化中提炼出反帝反封建的精神资源和斗争力量,抒写着民族复仇精神和反抗意志,以唤醒广大民众的爱国救亡热情,从而使传统侠文化在抗日救亡的时代语境下呈现出新的话语蕴藉,体现了萧军的个人英雄主义人格追求和自由主义文化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军 侠文化精神 民族复仇精神 反抗意志
下载PDF
精神界的流浪汉——延安时期的萧军 被引量:2
6
作者 刘忠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4-96,共13页
在延安知识分子中,从言语行动到精神气质,萧军都算得上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不过,与王实味"以文叫板"延安的社会体制不同,萧军虽然也言语卤莽,桀傲不群,但更多的是个体行为,他是文艺界的独行侠,精神界的流浪汉。
关键词 延安时期 精神气质 流浪汉 萧军 言语行动 知识分子 特立独行 社会体制
下载PDF
略论鲁迅、毛泽东、萧红对萧军人格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江少英 陈致烽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 2005年第4期55-58,共4页
萧军是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坛上具有独立人格精神的东北作家群中重要小说家之一,文章结合当时的文化环境,政治理念,知识分子的文化观念,重点就和萧军关系密切的三个人———鲁迅、毛泽东、萧红,谈谈这位著名作家人格精神气质方面形成的一... 萧军是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坛上具有独立人格精神的东北作家群中重要小说家之一,文章结合当时的文化环境,政治理念,知识分子的文化观念,重点就和萧军关系密切的三个人———鲁迅、毛泽东、萧红,谈谈这位著名作家人格精神气质方面形成的一些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军 鲁迅 毛泽东 萧红 人格
下载PDF
鲁迅的遗产与萧军的命运 被引量:4
8
作者 李新宇 《关东学刊》 2017年第1期5-19,共15页
在鲁迅晚年交往的年轻人中,受鲁迅帮助最多、影响最大、与鲁迅关系最密切的,首先是萧军。鲁迅去世之后,以"鲁迅弟子"自居并以此著称的,首先也是萧军。这曾使他获益良多,即使到延安之后,他我行我素,任性而为,目无组织纪律,拒... 在鲁迅晚年交往的年轻人中,受鲁迅帮助最多、影响最大、与鲁迅关系最密切的,首先是萧军。鲁迅去世之后,以"鲁迅弟子"自居并以此著称的,首先也是萧军。这曾使他获益良多,即使到延安之后,他我行我素,任性而为,目无组织纪律,拒绝入乡随俗,执意做同质集体中的异质个体,却仍然能够安然无恙,说到底是因为领袖对他另眼相看。当革命在全国胜利之际,他头上的保护伞却不再有效,因而使他成为新时代第一个被打倒的著名作家,陷入悲惨境地。萧军命运的变化具有丰富的内容,体现着时代文化风尚的变化,也体现着鲁迅精神的实际处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萧军 遗产 命运
下载PDF
抗战时期毛泽东萧军关于鲁迅的看法与争论 被引量:1
9
作者 张皓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6-89,共14页
鲁迅逝世后,在陕北根据地,如何定位鲁迅精神,毛泽东和萧军分别发表过各自的见解,也曾在某些问题上出现了争论,这说明两人在如何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的问题上有不同的理解。其一,毛泽东和萧军都相信对敌战斗到底是鲁迅精神的重要内容,不... 鲁迅逝世后,在陕北根据地,如何定位鲁迅精神,毛泽东和萧军分别发表过各自的见解,也曾在某些问题上出现了争论,这说明两人在如何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的问题上有不同的理解。其一,毛泽东和萧军都相信对敌战斗到底是鲁迅精神的重要内容,不同的是,萧军认为对革命阵营里的"黑暗"也要进行战斗。其二,毛泽东认为,鲁迅"是党外的布尔什维克";萧军则提出,中国共产党要以鲁迅精神为精神。其三,毛泽东在鲁迅提出的"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基础上提出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主张;萧军则认为,鲁迅强调的是文艺的"独立性"。其四,毛泽东认为,鲁迅有一个从进化论者向唯物辩证论者,由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转变的过程;萧军不承认鲁迅有这个"转变",他认为鲁迅一直是发展的、革命的。总之,这场争论属于革命阵营内部的观点之争,毛泽东主张建设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萧军则强调要建设抗日民族战争的文化,文艺与政治要分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鲁迅 萧军 新民主主义文化
下载PDF
被经典的文本与可能的阈度——“萧军现象”与《八月的乡村》的接受及经典化际遇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思广 黄雅兰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6-75,共10页
一、何谓"萧军现象"一般而言,人们会将一位作家在其历史时段中出现的某个悖论现象称之为"某某现象",在现当代文学中比较典型的如"何其芳现象""路遥现象"等。这一情形也许并非普遍存在于作家身... 一、何谓"萧军现象"一般而言,人们会将一位作家在其历史时段中出现的某个悖论现象称之为"某某现象",在现当代文学中比较典型的如"何其芳现象""路遥现象"等。这一情形也许并非普遍存在于作家身上,但对于某些个案而言确实是一个不可否认的存在,萧军即是。1935年7月,在鲁迅的鼎力助荐下,萧军的《八月的乡村》作为奴隶丛书之二由上海奴隶社初版,署名田军。由于小说表现东北人民的抗日烽火,又有鲁迅所作的序言,出版后颇受欢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当代文学 何其芳现象 《八月的乡村》 路遥 抗日烽火 萧军 悖论现象 奴隶社
下载PDF
革命、知识分子与个人主义的魅影——解读延安时期的萧军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俊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0-84,共5页
当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党的文艺政策成为解放区文艺创作的最高指导原则,并建构起相对完善的规范机制以后,萧军却与延安革命政权/毛泽东话语保持着某种程度的疏离。他以鲁迅的战斗精神为基点,坚持将自我定位为革... 当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党的文艺政策成为解放区文艺创作的最高指导原则,并建构起相对完善的规范机制以后,萧军却与延安革命政权/毛泽东话语保持着某种程度的疏离。他以鲁迅的战斗精神为基点,坚持将自我定位为革命体制下独立的批判知识分子,并秉承着一种基于尊重和关怀个体生命尊严的人道主义立场。作为个案的萧军,既反映出一部分左翼知识分子在革命体制下如何坚持作家、知识分子、个体的独立性的积极尝试,也极为微妙地揭示了身为左翼作家/革命作家的萧军思想中的个人主义的自由主义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军 鲁迅 知识分子 革命 个人主义
下载PDF
1949年香港左翼文坛对“萧军批判”运动的宣传与讨论 被引量:1
12
作者 谢力哲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3-70,共8页
1949年香港左翼文坛对东北"萧军批判"运动进行了热烈的宣传与讨论,大致经历了前期的以转载、引述为主的宣传报导,中期的聂绀弩与林默涵关于批评态度是否"严刻"的争论和后期的传达上级决议与指示精神的三个阶段。随... 1949年香港左翼文坛对东北"萧军批判"运动进行了热烈的宣传与讨论,大致经历了前期的以转载、引述为主的宣传报导,中期的聂绀弩与林默涵关于批评态度是否"严刻"的争论和后期的传达上级决议与指示精神的三个阶段。随着中共夺取全国政权的形势日益明朗,即将离港北上的香港左翼文坛从"《文化报》事件"中汲取了最新的理论资源和批判经验,拉近了他们与解放区文艺运动的关系,加深了这批旅港文艺工作者对解放区文艺政策的认识,参与"萧军批判"运动的这段经历,是他们提前了解、适应即将到来的新时代、新局面和新任务的一次"预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左翼文坛 萧军批判 1949年
下载PDF
东北土匪文化与现代作家萧军的文学创作 被引量:1
13
作者 程义伟 《小说评论》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115-120,共6页
我的志愿是成为'鞑子',虽然没能实现,而我现在正在写小说,但我仍然珍惜这个愿望,希望有一天能够实现。作为一位东北作家,萧军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确实具有一种独一无二的言说价值。
关键词 萧军 现代作家 文学创作 中国现代文学史 八月的乡村 文化象征 萧红 写作姿态 人生境遇 生存状态
下载PDF
丁玲与萧军——丁玲研究的一个生长点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漱渝 《武陵学刊》 2010年第1期70-77,共8页
丁玲和萧军都是被"五四"运动的"晨钟"唤醒且受过鲁迅作品启蒙的前辈作家,各自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作出过为对方无法取代的贡献。虽然丁玲和萧军在彼此公开发表的回忆文章中都很少提及对方,但在新近披露的萧军日记... 丁玲和萧军都是被"五四"运动的"晨钟"唤醒且受过鲁迅作品启蒙的前辈作家,各自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作出过为对方无法取代的贡献。虽然丁玲和萧军在彼此公开发表的回忆文章中都很少提及对方,但在新近披露的萧军日记中却有不少关于丁玲的记载。从这些记载中可以发现不少新史料,这些史料是丁玲研究的一个新的生长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玲 萧军 丁玲研究
下载PDF
论延安时期萧军的个性化回族叙事——基于萧军日记和创作笔记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秀明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35-39,共5页
延安时期萧军曾对书写少数民族产生了浓厚兴趣,并试图创作回族抗日题材小说《七月的白洋淀》。虽然由于种种原因这部作品没有被完成和发表,但是萧军为此记录的创作笔记和日记中的回族叙事呈现了与当时的革命文艺作品迥然不同的文学风格... 延安时期萧军曾对书写少数民族产生了浓厚兴趣,并试图创作回族抗日题材小说《七月的白洋淀》。虽然由于种种原因这部作品没有被完成和发表,但是萧军为此记录的创作笔记和日记中的回族叙事呈现了与当时的革命文艺作品迥然不同的文学风格。萧军所喜爱的回族的"信仰的精神"与"强梁的精神"并非专属于"他者",而是萧军精神"自我"的投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军 延安 回族 《七月的白洋淀》
下载PDF
论萧军的性格、气质对其创作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于宁志 《绥化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44-45,共2页
关键词 萧军 性格 气质 小说 创作风格
下载PDF
无限的“想象”与有限的“真实”——由萧军《延安日记》中的几则史料说起 被引量:1
17
作者 马海娟 冉思尧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第2期96-98,共3页
2012年萧军《延安日记(1940—1945)》的出版是延安文艺研究领域的盛事,但不少学者在引用时缺乏最基本的识辩。本文拟通过考证萧军下乡期间日记,来说明其日记真实的有限。萧军日记的主要价值在于忠实记录本人思想流变,而非客观佐证边区。
关键词 延安 萧军 日记
下载PDF
侠文化与萧军 被引量:1
18
作者 于宁志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81-83,共3页
民间文学和乡风民俗是萧军接受侠文化的两个途径。受侠文化的影响,他具有尚武精神、爱打抱不平,有反叛精神和独立自由人格,而且为国为民奋斗一生。具体到作品上,他喜爱描写爱打抱不平的侠客;故意隐恶扬善,把土匪塑造成"义匪"... 民间文学和乡风民俗是萧军接受侠文化的两个途径。受侠文化的影响,他具有尚武精神、爱打抱不平,有反叛精神和独立自由人格,而且为国为民奋斗一生。具体到作品上,他喜爱描写爱打抱不平的侠客;故意隐恶扬善,把土匪塑造成"义匪";总是用刚健的笔调描绘充满斗争的现实生活,使作品具有豪放、刚劲的美学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侠文化 侠义精神 萧军
下载PDF
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萧军与胡乔木论争记述考论
19
作者 高锐 李惠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12期15-22,94,共9页
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萧军与胡乔木的论争是一则重要的史料,对于真实再现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历史实况具有重要意义。关于座谈会上萧军与胡乔木论争的时间,延安时期作家回忆文本中有5月2日、5月16日、5月23日三种不同记述,相关文献... 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萧军与胡乔木的论争是一则重要的史料,对于真实再现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历史实况具有重要意义。关于座谈会上萧军与胡乔木论争的时间,延安时期作家回忆文本中有5月2日、5月16日、5月23日三种不同记述,相关文献史料中也有5月2日论争一次和5月2日、5月16日论争两次的不同记述。事实上,这些记述与延安时期萧军日记、书信中的相关记述并不一致。由萧军日记及书信可知,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萧军与胡乔木的论争发生于5月23日。结合萧军日记、书信对这一史实加以辨析考订,不仅对于再现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历史实况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可以避免研究中对这一史实引述的偏差,这对于拥护中共、拥护社会主义,且具有民族气节的革命作家萧军先生,也是一个极好的历史辨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文艺座谈会 萧军日记 回忆录 萧军 胡乔木
下载PDF
试论鲁迅对萧军小说创作的影响——以《第三代》为例
20
作者 马海娟 冉思尧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101-104,共4页
萧军是"东北作家群"的代表作家之一,《第三代》代表了他创作的最高成就。作为鲁迅弟子,萧军创作深受其影响。与鲁迅相识相交时,萧军仅是初出茅庐的文学青年,没有形成成熟完备的技巧与风格,创作上有着较强的可塑性,鲁迅巨大的... 萧军是"东北作家群"的代表作家之一,《第三代》代表了他创作的最高成就。作为鲁迅弟子,萧军创作深受其影响。与鲁迅相识相交时,萧军仅是初出茅庐的文学青年,没有形成成熟完备的技巧与风格,创作上有着较强的可塑性,鲁迅巨大的人格精神魅力和具体入微的指导,对萧军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代表作《第三代》尤其在人物塑造方面不乏"鲁迅式"的闪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萧军 《第三代》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