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于格诺采地”上的“加尔文”——在午夜出版社访罗伯-葛利叶 被引量:7
1
作者 柳鸣九 《文艺研究》 1982年第4期136-142,共7页
阿兰·罗伯-葛利叶这位新小说派的主将,是我们在巴黎一系列会见的“第一站”。对此,我是从来没有料想到的。会见由法国外交部文化技术司安排,时间是十一月十六日下午四时半,地点在午夜出版社。
关键词 新小说派 罗伯-葛利叶 加尔文 巴尔扎克 米歇尔·布托 二十世纪 “新小说” 小说艺术 《在迷宫里》 克洛德·西蒙
下载PDF
物本主义:葛利叶理论主张的核心 被引量:1
2
作者 李伟昉 《南都学坛(南阳师专学报)》 1995年第5期43-44,共2页
物本主义:葛利叶理论主张的核心李伟昉作为法国“新小说”派的重要代表作家,罗伯──葛利叶提出了“小说革命”的一系列理论主张。这些主张集中体现在其论著《为了一种新小说》中。其中,《未来小说的道路》和《自然·人道主义... 物本主义:葛利叶理论主张的核心李伟昉作为法国“新小说”派的重要代表作家,罗伯──葛利叶提出了“小说革命”的一系列理论主张。这些主张集中体现在其论著《为了一种新小说》中。其中,《未来小说的道路》和《自然·人道主义·悲剧》等论文被视为“新小说”派的纲领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利叶 法国 "新小说"派作家 理论主张 物本主义 积极意义 审美价值
全文增补中
物本主义:罗伯-葛利时理论主张的核心
3
作者 李伟昉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6-8,共3页
作为法国“新小说”派的重要代表作家,罗伯-葛利叶提出了“小说革命”的一系列理论主张,其根本核心是物本主义。本文通过对物本主义这一理论核心的阐述,力求对其作出客观、公正的把握和评价,并揭示其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和审美价值。... 作为法国“新小说”派的重要代表作家,罗伯-葛利叶提出了“小说革命”的一系列理论主张,其根本核心是物本主义。本文通过对物本主义这一理论核心的阐述,力求对其作出客观、公正的把握和评价,并揭示其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和审美价值。物本主义展示了一个“物”充斥一切的世界,既折射出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世界的现实关系,又体现了作家对于现代小说表现视角的新奇独特的构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伯-葛利叶 新小说 物本主义
下载PDF
“碎片”艺术的小说代表作
4
作者 柳鸣九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7,共5页
索莱尔斯有一句格言:“独特,这就是文学艺术的规律”,他的《女人们》颇合此言.这是一本很奇特的书,作者写起来也许很不容易,但也可能相当容易.这是一本不容易读的书,你也许在读的过程中,不止一次想把它放下,也许你即使耐着性子读下去,... 索莱尔斯有一句格言:“独特,这就是文学艺术的规律”,他的《女人们》颇合此言.这是一本很奇特的书,作者写起来也许很不容易,但也可能相当容易.这是一本不容易读的书,你也许在读的过程中,不止一次想把它放下,也许你即使耐着性子读下去,最后仍未读完,但你不论读了多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小说” 碎片 叙述者“我” 二十世纪文学 自由联想 罗伯-葛利叶 文学艺术 内心独白 复杂性 《弗兰德公路》
下载PDF
对文学史的哲学思考
5
作者 广湛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1期26-31,共6页
什么是文学史或文学史是什么,即“p是q”的命题是难以回答的,甚至是不可能回答的:这一方面是由于文学史具有一个永远只可接近而不可穷尽的本质,另一方面,每一个文学史家总是以各不相同的兴趣,理想,愿望乃至偏见在谈论文学史。尽管如此,... 什么是文学史或文学史是什么,即“p是q”的命题是难以回答的,甚至是不可能回答的:这一方面是由于文学史具有一个永远只可接近而不可穷尽的本质,另一方面,每一个文学史家总是以各不相同的兴趣,理想,愿望乃至偏见在谈论文学史。尽管如此,我们却不可能摒弃这种命题形式,否则,我们将对“历史是文献”或“历史是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事实 学史 什么是文学 命题形式 法国新小说派 葛利叶 小说形式 对文 五代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
下载PDF
略论《隐形人和三个女人》的艺术创新
6
作者 刘璋飙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1992年第1期56-60,共5页
形成于五十年代初期的法国新小说派的第一代的代表作家阿兰·罗伯一葛利叶,娜塔丽·萨洛特、米歇尔·布托尔,克洛德·西蒙等以他们自己的创作,对英美等西欧国家以及东欧的波兰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时隔十余年后,法国新小... 形成于五十年代初期的法国新小说派的第一代的代表作家阿兰·罗伯一葛利叶,娜塔丽·萨洛特、米歇尔·布托尔,克洛德·西蒙等以他们自己的创作,对英美等西欧国家以及东欧的波兰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时隔十余年后,法国新小说派的第二代作家马克·萨波塔(Marc Saporta,923——)发表了他的《第一号创作》,亦即《隐形人和三个女人》(以下简称,《隐形人)。这部在表现形式上极富独创性、与传统小说完全迥异的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国新小说派 隐形人 三个女人 葛利叶 萨洛特 五十年代 艺术创新 叙事视角 阿兰 人物形象
下载PDF
无边的存在:叙述语言的临界状态 被引量:3
7
作者 陈晓明 《人民文学》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109-111,共3页
当具有远见卓识的人们给予"低谷"里的"后新潮"小说以足够的冷漠时,我沮丧的目光偶然触及"低谷"里的"临界状态"。那里敞开的微薄希望照亮了"低谷"的寂寞和奥秘。叙述的意指活动无限... 当具有远见卓识的人们给予"低谷"里的"后新潮"小说以足够的冷漠时,我沮丧的目光偶然触及"低谷"里的"临界状态"。那里敞开的微薄希望照亮了"低谷"的寂寞和奥秘。叙述的意指活动无限切近对象物,于猝然终止的时刻出现一片空地,那是无边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述语言 临界状态 象物 叙述人 叙述话语 孙甘露 葛利叶 格非 “新小说” 意识流动
原文传递
法国新小说与午夜出版社
8
作者 夏季风 《作家》 2000年第4期24-27,共4页
与法国绘画史中的“印象派”这个词一样,“新小说”的称呼最初戴在以罗伯—葛利叶为首的作家们的头上,不是某种出自内心的尊称,而是一种耸起双肩摊开双手法国式的嘲讽和蔑视,至少那个名叫埃米尔·昂利奥的文学批评家当时是想达到这... 与法国绘画史中的“印象派”这个词一样,“新小说”的称呼最初戴在以罗伯—葛利叶为首的作家们的头上,不是某种出自内心的尊称,而是一种耸起双肩摊开双手法国式的嘲讽和蔑视,至少那个名叫埃米尔·昂利奥的文学批评家当时是想达到这么一种效果的。然而,不幸得很,当他自认为这顶帽子足以压得这群法国新崛起的年轻作家们抬不起头来,甚至因此抹杀以及瓦解一个与传统文学迥然相悖的新兴流派,未免显得过于轻率与冒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午夜出版社 法国新小说 新小说派 娜塔丽·萨洛特 葛利叶 小说作家 法国文学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